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

高務實用以說服黃孟宇的觀點,說穿了就是:若戰,你就要時刻擔心邊軍有失,一旦戰況不妙,就要給邊軍背鍋;若和,你就可以高枕無憂,安安穩穩地做着一方鎮守,待資歷熬足,自然回京重用。

黃鎮守顯然不是俠之大者,不會考慮爲國爲民這種事,他聽得高務實這一番分析,馬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要和!

這有什麼好選擇的,當然是自家的位置坐穩纔是硬道理,憑什麼咱爺們要給邊軍背黑鍋?那些仗又不是咱爺們去打的!

不僅如此,聰明伶俐、舉一反三的黃大鎮守還無師自通的“想明白”了內閣衆大佬和王崇古、方逢時等邊臣主和的緣由:要是仗打得不好,我這個大同鎮守固然跑不了,可是他們也有責任啊!吃了敗仗,地方督撫固然是指揮失當,而朝中閣老,那也是用人不察啊!

既然是這樣,那所謂先帝明旨什麼的,不如還是當個屁放了就好。至於萬歲爺爺那邊,倒是用不着他黃大鎮守操心,閣老們自然能說服他——把漢那吉請降受封就是明證嘛。

黃孟宇既然沒有意見,德勝堡這邊就算是統一思想了,反正馬巍等人也沒有說話的份,於是高務實的奏報立刻呈轉到了大同,已經趕回大同坐鎮的王崇古、方逢時與欽差正使程文一道,立刻各寫奏章,隨高務實的奏報一起往京城送去。

與此同時,把漢那吉也由馬芳親自率軍護送前往德勝堡。

不數日,高務實的《請議封貢北虜事宜疏》抵京,疏中言:“歷查嘉靖二十九年開市之議,始因北虜各酋,擁犯薊鎮。執馬房內臣楊淮等九十二人許以奏請開市,得釋生還,既而紏聚駐邊,累言要挾,動稱不許則入搶,詞甚悖謾。當旹邊臣具聞。

先帝初未允許,既而大發帑銀三十萬爲修戰具,擢咸寧侯仇鸞爲大將軍,聲示撻伐。鸞握重兵出邊搗巢,遇虜失利。畏虜復犯,乃遣家人時義等遠出漠北,陰齎金幣厚媚俺答,許請開市……先帝既誅仇鸞,以構虜嚴垂禁旨,以復容開市者斬,蓋深惡鸞之媚虜欺罔,大誤邊計也。

今且二十餘年,諸虜侵犯無常,邊臣隨時戒備,何敢重蹈覆轍,媚虜請市,以故違禁旨,自陷重闢耶?所以能制虜順內者,亦恃我能御之耳,且虜勢既非昔強,我兵亦非昔怯,雖不能窮追以滅虜,時出搗剿以宣威。虜雖嘗糾衆而深入狂逞,天即降罰,而人畜死……”

這一段說的是當年的情況和這次不同,也就是高務實與黃孟宇說的先帝時與今日不同,先帝時敵強我弱,如果同意互市,則弱了天朝名頭;現下卻是敵弱我強,同意互市乃是我天朝上國的泱泱大度……

這個說法當然不是高務實的心裡話,但他知道必須這樣說,因爲他不爲嘉靖開脫不行,如果不爲嘉靖開脫,那隆慶就不好答應封貢了,不然就是不孝。

但是光這樣說肯定還不夠,於是高務實接下來又講了通貢互市的好處,譬如蒙古物資短缺,如不互市則無法生存,無法生存則只能南下搶掠等等道理。

這就夠了嗎?還是不夠,所以高務實接下來又找先例。

他在奏疏中繼續說道:“及查得國初,北虜原有通貢之例。正統初年,也先以克減馬價而稱兵,載在天順日錄可查。夷種亦有封王之制,如哈密忠順王,原以元種,聖祖封之哈密,以爲我藩籬。後爲土魯番所執,尚取其子養之肅州,收其印貯甘州庫,先臣王瓊處置土魯番奏議具存。其弘治初年迤北小王子繇大同二年三貢,前撫臣許進題允,志刻見傳,夫揆之時勢,既當俯從。考之典制,非今創始。堂堂天朝,容夷虜之來王,昭聖王之慎德,以傳天下後世,以示東西諸夷,以光中興之大烈。以覲二祖之耿光,實帝王之偉績……”

這就是找歷史根據了:陛下你看,祖宗何其英明,不也照樣封過“夷種”爲王嗎?您現在這麼做,也是有章可循的……簡而言之一句話,這麼做簡直英明神武之極。

高務實做了大半年的太子伴讀,平時又經常與高拱談論這些事情,當然知道隆慶與其父嘉靖不同,這是個很務實的皇帝,但讓他隨意更改祖制卻很難,所以高務實才找出這些歷史來佐證自己這道奏疏並非擅改祖制,恰恰相反,這正是遵循祖制……

當然,這道奏疏與其說是要說服皇帝,其實更多的是要說服那些主戰派,給皇帝答應封貢創造條件、搶奪輿論制高點。

這是高務實“爲官”以來的第一道疏文,此前他從未有過任何上疏。當然,他原先無品無級,連青色官袍都是皇帝特旨才得以穿着,不上疏是很正常的事。而這一次,他是由於身負皇命,乃是欽差身份,又恰巧趕上俺答大軍壓境,親歷了此事,所以有此一疏,朝中即便有人不滿,也不好說什麼——你總不能說聖上的欽差連上疏言事都不行吧?

而隨着高務實的上疏一同抵京的,還有王崇古與方逢時的上疏,他二人的上疏從內容上來說大同小異,不過相比高務實的上疏而言,他二人因爲是當事官員,所以說得更仔細一些,主要筆墨都集中在“如何封貢”上了——畢竟他二人是先收到了高務實請他們轉呈的疏文之後再提的筆,既然高務實已經把“爲何要封貢”寫明白了,他們身爲“前輩”自然不好拾人牙慧。

反倒是欽差正使程文,因爲覺得自己此行主要是視察防務而非處置這種“涉外事務”,反而沒有單獨上疏,只是在高、王、方三位的上疏後面都附署了自己的名字,以示同意便罷。

隆慶四年十月初九,馬芳的大敗辛愛奏報和高務實、王崇古、方逢時請求同意封貢的三疏同時抵京,京師立刻震動起來。

無論主和派還是主戰派,原先都只是大致猜到把漢那吉的封賞下去之後,俺答可能要再次提議通貢,卻沒有人猜到俺答會如此果斷,不僅再次請求互市,甚至自請封王!

京師,頓時又吵成了一團漿糊。

第277章 逆轉第153章 培養嫡系第100章 蒙古局勢(上)第126章 俺答求封(七)第056章 棘手第262章 錦衣都督的焦慮第074章 真絕色,妙仙音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091章 粗中有細(上)第032章 少年劉綎(下)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045章 務實御下(下)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下)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072章 姐弟相商(上)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036章 臨行前的準備第014章 你讓朕怎麼辦啊!第262章 錦衣都督的焦慮第070章 岑七公子的決斷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064章 圖們的決斷第143章 新鄭新政(下)第209章 加銜第104章 復寧夏(下)第274章 大戰拉開帷幕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157章 鄭鬆的決斷(4更破萬)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013章 五伯高才(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013章 籠絡陳矩(上)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070章 欽使來也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200章 施比受更有福(4更破萬)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中)第087章 “生意”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四)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020章 暢論鹽鐵(上)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025章 河運海運(下)第068章 現在知道要乖了?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67章 倒高風波(三)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039章 李文進的指點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無·番外·慎重訂閱第274章 大戰拉開帷幕第118章 差別競爭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28章 戰前準備(上)第074章 真絕色,妙仙音第105章 京師大局第099章 高拱秉國(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六)第227章 舊黨爭,新疑雲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265章 私會白玉樓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037章 高珗獻策第028章 永定河患(下)第042章 料人如神(上)第122章 相府夜會(下)第148章 謗君案(上)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112章 我願意借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第088章 切盡二子之決斷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111章 開平之行(上)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130章 勝利的大會(4更破萬)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013章 籠絡陳矩(下)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
第277章 逆轉第153章 培養嫡系第100章 蒙古局勢(上)第126章 俺答求封(七)第056章 棘手第262章 錦衣都督的焦慮第074章 真絕色,妙仙音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091章 粗中有細(上)第032章 少年劉綎(下)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045章 務實御下(下)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下)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072章 姐弟相商(上)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036章 臨行前的準備第014章 你讓朕怎麼辦啊!第262章 錦衣都督的焦慮第070章 岑七公子的決斷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064章 圖們的決斷第143章 新鄭新政(下)第209章 加銜第104章 復寧夏(下)第274章 大戰拉開帷幕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157章 鄭鬆的決斷(4更破萬)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013章 五伯高才(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013章 籠絡陳矩(上)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070章 欽使來也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200章 施比受更有福(4更破萬)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中)第087章 “生意”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四)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020章 暢論鹽鐵(上)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025章 河運海運(下)第068章 現在知道要乖了?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67章 倒高風波(三)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039章 李文進的指點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無·番外·慎重訂閱第274章 大戰拉開帷幕第118章 差別競爭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28章 戰前準備(上)第074章 真絕色,妙仙音第105章 京師大局第099章 高拱秉國(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六)第227章 舊黨爭,新疑雲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265章 私會白玉樓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037章 高珗獻策第028章 永定河患(下)第042章 料人如神(上)第122章 相府夜會(下)第148章 謗君案(上)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112章 我願意借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第088章 切盡二子之決斷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111章 開平之行(上)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130章 勝利的大會(4更破萬)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013章 籠絡陳矩(下)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