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回京

皇太子胤礽一聽,心裡登時大驚,雖然沒讓老八、老九、老十直接參與,可雅爾江阿、蘇努、景熙、蕭永藻都是八黨中人,康熙派出這麼大的陣容來審理託和齊會飲案,是何目的?

僅僅是嚴查?還是想將他太子一黨連根拔起?

可是,康熙卻爲何又將老三、老四加進去?難道是——分化孤立?想到這裡,胤礽頓覺如墜冰窖,這可不是什麼好信號,難道又要被圈禁?想到高牆大院那段不死不活的日子,他就一陣後怕。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翻過身來的八黨一衆官員,立即就乘熱打鐵,對太子一黨窮追猛打,京城裡又是一番人心惶惶的慌亂情形,官員們四處找門路,託人情。只不過已經是主客易位。

康熙卻是悠閒的呆在紫禁城裡冷眼旁觀,短短二個月時間,太子一黨已是窮途末路,老八一黨亦是大傷元氣,讓他鬱悶的卻是老十四遲遲未到,後面的戲,可是該他上場了。

正想着老十四,江南織造曹寅的密報就送到了,康熙折開一看,老十四在江寧縣監獄提走了方苞,丁爾戩、吳明軍三人,釋放了噶禮抓捕的幾個鬧事生員,並就《南山集》發表意見,以安撫人心,連胤禎的原話都附在後面。

‘《南山集》一案,涉案人犯多爲士林中人,國家作養人才不易,不容爾等隨意作踐,《南山集》一案純屬一干小人矇蔽聖上,肆意妄爲,本王回京,自當稟明聖上,聖上寬厚仁愛,必然會有恩旨,大家稍安毋燥,靜心等候佳音。’

看過密信,康熙不由微微頜首,有這份眼光,有這份心志,亦不枉朕爲他操心一番,想不到,老十四爲了方苞,竟然不惜繞道江寧,看來是極爲看重他,對於方苞,康熙可謂印象極深,此人是《南山集》一案之重犯,康熙四十五年進士,才學不錯,古文猶佳,當年爲養親而放棄殿試,品德亦是上等,倒是個不錯的人才。

想到這裡,他眉頭不由微微蹙起,《南山集》一案,最後究竟該如何定罪,他一直有些決疑不定,不重處,《南山集》一書涉及滿族南下的一些辛秘,猶爲可恨的是朱三太子一節,此書任其流傳,嚴重影響朝廷對江南的統治,亦破壞這幾十年來對江南士紳的懷柔、籠絡政策。

但若是重處,亦會引起江南士子、儒林的嚴重牴觸情緒,甚至有可能再次掀起誣告敲詐‘逆書案’之風,另外,他幾十年來好不容易營造的不以文罪人的寬鬆風氣,亦會爲之一變,士林、儒林之中亦會有不少人就此對朝廷有防範畏懼之心,熙朝盛世,從何談起?

又是幾日後,康熙接到了曹寅以八百里加急送來的密報,還未拆開信,他就有預感,老十四出事了,急急看完信,卻是彙報老十四賴在揚州未動,在會審江南科考一案時,橫加插手,竟在公堂之上,一舉摘了兩江總督噶禮、安徽巡撫樑世勳二人的頂戴,剝了二人的官服,並將二人軟禁一事。信中隨後就詳細敘說了公堂會審的一幕,並將事後士紳百姓的議論順手帶了一筆。

見老十四無事,康熙不由鬆了口氣,繼而又是惱怒,這老十四還真是無法無天了,朝廷欽命的地方督撫大員,他竟敢在公堂上當衆如此侮辱,朝廷體面何在?朝廷尊嚴何在?朝廷綱紀何在?

待看到江南科考舞弊一案竟然是地方官員與考官同流合污,聯手倒賣舉人,且涉案金額高達八十萬兩之巨時,登時就氣不打一處來,朕以寬爲政,這吏治竟然就已經敗壞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江南如此,其它各省又是什麼情況?雖然未有醜聞傳出,想必也少不了蠅蠅苟苟之輩。

揚州。

隨着兩江總督噶禮、安徽巡撫樑世勳二人的軟禁,江寧總督府及安慶撫院的查抄,以及前任安徽巡撫葉九思、現任安徽布政使馬逸姿、糧道臺李玉堂、寧國知府陶衛等人被緝拿,江蘇、安徽兩省爲之巨震。

揚州會審的情形早就被繪聲繪色的傳揚開去,兩省官員馬上就判明瞭形勢,噶禮、樑世勳二人即便是無罪,在兩江亦是無顏再呆下去,布政使馬逸姿、糧道臺李玉堂、寧國知府陶衛三人捲入此案,此番不死也要脫層皮。

人走茶涼、牆倒衆人推是官場通病,身在官場,身居高位,豈會沒有政敵?噶禮、樑世勳二人這一倒黴,各種檢舉、揭發、彈章便雪花般飄向揚州,馬逸姿、李玉堂、陶衛三人的彈章自然也少不了。

胤禎、張鵬翮、張伯行三人對此情形亦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只是命書吏加以整理,日後作爲彈劾證據。

而恰在這時,康熙大力打擊太子一黨的消息亦由駐京的報探先於邸報傳到了江南,張鵬翮對胤禎是佩服的五體投地,張伯行亦才恍然大悟,暗自驚詫胤禎的嗅覺靈敏和行事的果斷。

康熙大力打擊太子一黨的消息對噶禮、樑世勳二人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對江南官場而言,則無異於一顆定心丸,一時間彈劾二人的風頭更爲猛烈。

葉九思、馬逸姿、李玉堂、陶衛、俞式承、李奇等人被帶到揚州後,胤禎亦不搞什麼公審,但凡有不招的,就令人大刑侍侯,六人在押解途中便已知道案情的發展,俞式承、李奇或許不清楚箇中厲害,但葉九思、馬逸姿、李玉堂、陶衛四人卻是深知其中深淺,十四皇子與兩江總督噶禮、樑世勳的爭鬥,已不是江南科考舞弊案那麼簡單,而是涉及到了皇子之間的黨爭,這不是他們可以扛的住的,也沒必要去當那個炮灰,因此,他們四人沒一個肯熬刑,都交待的異常痛快,當然,能推的罪責都往噶禮、樑世勳二人頭上推了。

經過三天的審訊,胤禎、張鵬翮、張伯行三人不僅將江南科考案審得清楚明白,而且追回了五十萬贓銀,剩餘的三十餘萬都在噶禮、樑世勳二人身上。

胤禎至此也鬆了口氣,讓張鵬翮、張伯行二人掃尾,他則快馬兼程趕往京城。

京城,廉貝勒府。

在康熙的默許下,太子一黨雖然未被趕盡殺絕,卻也被八黨打擊的一蹶不振,就此式微。終於揚眉吐氣的八阿哥胤禩與老九、老十自然是彈冠相慶。

胤禩特地設宴,宴請老九、老十兩兄弟,一開席,十阿哥胤誐就舉杯道:“恭喜八哥,賀喜八哥,太子一黨不久就將煙消雲散,從此,便是八哥一黨獨大。”

九阿哥胤禟也附和着道:“是啊,八哥,從此,一衆兄弟中便再無人能與八哥比肩,來,八哥,九弟敬你一杯。”

“呵呵,這可不是八哥一個人的功勞。”胤禩輕笑着說道:“都坐下,咱們兄弟,別鬧那些子虛禮。”

三人杯來盞往,幾杯酒下肚,胤禩才輕嘆道:“可惜何先生還沒放出來。”

胤禟也放下杯,道:“不知皇上準備如何處理那批涉案官員,

“那批官員中,可有不少有才有操守的官員,就此流放罷黜,確實是可惜了。”十阿哥胤誐亦是輕嘆道:“咱們八黨現在可是缺乏在士林中有號召力的人物。”

“過幾天,待皇阿瑪心情平和了,八哥去撞撞木鐘。”胤禩矜持的說道。

胤禟聞言一喜,“八哥若真能讓皇阿瑪回心轉意,那在士林中影響力可就大了。”

“沒九弟想的那麼容易。”胤禩苦笑着道:“能把何先生,汪灝兩人撈出來,八哥就心滿意足了,《南山集》案,可是皇阿瑪欽定的大逆,只怕沒那麼容易回心轉意。”

毓慶宮。

皇太子胤礽卻是獨自孤坐在書房中,靜靜的出神,一衆宮女、太監、下人僕役都知道太子心情不好,所以都離得書房遠遠的,生怕招來無妄之災。

經過了最初幾天的痛苦與失落,胤礽的心情已經平復了下來,康熙既然毫不手軟的打掉了他的黨羽,也就意味着他根本不可能有繼位的希望,接下來很可能就是囹囫之災,走到如今這一步,他也沒什麼後悔的。

這幾天來,沒了黨爭,沒了希望,他反而有種跳出局外的感覺,不僅心思格外清明,眼界也寬了不少,復太子位之後的這兩年情形,他都仔仔細細的再三的回想,也徹底的明白過來,復位之初,康熙的慈愛,恩寵,統統都是假象,康熙當初復立他爲太子,不過就是一種權宜之計,無非是想利用他來鉗制老八,即便他不積極的策謀兵諫,也無繼位的可能。

事到如今,他既不後悔亦不怨天尤人,康熙畢竟給了他一次機會,他也不是沒努力過,嘗試過,技不如人,沒什麼好怨恨的,只能說命運弄人。

現在他算是徹底解脫了,老八現在應該在彈冠相慶吧,胤礽嘴角露出一絲冷笑,老八現在是身在局中,一顆心正如炭火般熱着呢,卻不知道,他也就是塊墊腳石。

康熙會把皇位傳給誰呢?剔除了他和老八,現在風頭最勁的就數老十四了,有可能是老十四嗎?

第65章 戴梓第291章 皇家科學院第183章 門庭若市第431章 唱白臉第676章 詭辯第567章 不解第235章 經濟危機第358章 封賞爭議第219章 打狗港第39章 暗中出手第77章 胤楨印象第74章 海軍招兵第223章 鼓動康熙後記七第433章 航線專營第450章 曠世慶典第534章 意外收穫第493章 徵日(二)第284章 比竇娥冤第330章 龍虎鬥第476章 兄弟歸心第47章 順勢而爲第656章 聯姻孔府第395章 事態升級第265章 心狠手黑第327章 老四的野望後記四第612章 爭執第162章 胤禩反擊第209章 計謀老四第526章 理關係第118章 上尊號第11章 火器人才第556章 心結第571章 試探第602章 三分天下第610章 海軍陰影第44 章 造船木材第350章 花錢買太子第527章 皇帝不急太監急第528章 不賣帳第382章 康熙的憂慮第413章 一唱一和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436章 東南亞預案第29章 抽絲剝繭第537章 進退之道第164章 方苞第57章 戰功封爵第278章 柳岸花明第559章 年號第385章 百官公推第726章 以德立法,以法促德第586章 糧價暴漲第360章 分田地第441章 啓用年羹堯第238章 大亂將起第716章 管理第250章 象羣遇上狼羣第572章 紫竹林第533章 過河拆橋第230章 又見屠殺第401章 微服私訪(四)第181章 朝會(二)第79章 食色性也第348章 終日惕惕-第560章 考覈第714章 大局第723章 生財有道的太監第80章 十四爺冷竈第126章 又見站籠第81章 上屋抽梯第213章 十四的致命之處第659章 新黨第101章 獎罰分明第197章 替罪羊第451章 **老五第127章 不賣帳第679章 利誘晉商第190章 老十三第390章 老八擔憂第434章 再遇鄭盡心第713章 倭奴第84章 回京第536章 旗主擔憂第169章 會審第393章 大動干戈第442章 天津移民第542章 刺激農業第39章 暗中出手第424章 御筆福字第643章 捅馬蜂窩第467章 各方猜疑第439章 黃禍威脅論第4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410章 吃早茶第351章 試探第182章 朝會(三)第211章 鐵桿支持者第492章 徵日(一)
第65章 戴梓第291章 皇家科學院第183章 門庭若市第431章 唱白臉第676章 詭辯第567章 不解第235章 經濟危機第358章 封賞爭議第219章 打狗港第39章 暗中出手第77章 胤楨印象第74章 海軍招兵第223章 鼓動康熙後記七第433章 航線專營第450章 曠世慶典第534章 意外收穫第493章 徵日(二)第284章 比竇娥冤第330章 龍虎鬥第476章 兄弟歸心第47章 順勢而爲第656章 聯姻孔府第395章 事態升級第265章 心狠手黑第327章 老四的野望後記四第612章 爭執第162章 胤禩反擊第209章 計謀老四第526章 理關係第118章 上尊號第11章 火器人才第556章 心結第571章 試探第602章 三分天下第610章 海軍陰影第44 章 造船木材第350章 花錢買太子第527章 皇帝不急太監急第528章 不賣帳第382章 康熙的憂慮第413章 一唱一和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436章 東南亞預案第29章 抽絲剝繭第537章 進退之道第164章 方苞第57章 戰功封爵第278章 柳岸花明第559章 年號第385章 百官公推第726章 以德立法,以法促德第586章 糧價暴漲第360章 分田地第441章 啓用年羹堯第238章 大亂將起第716章 管理第250章 象羣遇上狼羣第572章 紫竹林第533章 過河拆橋第230章 又見屠殺第401章 微服私訪(四)第181章 朝會(二)第79章 食色性也第348章 終日惕惕-第560章 考覈第714章 大局第723章 生財有道的太監第80章 十四爺冷竈第126章 又見站籠第81章 上屋抽梯第213章 十四的致命之處第659章 新黨第101章 獎罰分明第197章 替罪羊第451章 **老五第127章 不賣帳第679章 利誘晉商第190章 老十三第390章 老八擔憂第434章 再遇鄭盡心第713章 倭奴第84章 回京第536章 旗主擔憂第169章 會審第393章 大動干戈第442章 天津移民第542章 刺激農業第39章 暗中出手第424章 御筆福字第643章 捅馬蜂窩第467章 各方猜疑第439章 黃禍威脅論第4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410章 吃早茶第351章 試探第182章 朝會(三)第211章 鐵桿支持者第492章 徵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