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三分天下

貞武逐一看了在座衆人一眼,仍是一言不發,他早就預料到改變現有的宗藩關係必遭衆人反對,卻未料到反對力度如此之大,老十三支持那是因爲他要指靠海軍出征,老八應該是爲了表明立場,陳元龍的態度模糊,其餘人盡皆反對,獨剩一個張鵬翮未吭聲,看來亦是不贊成的居多。

見貞武默然不語,張鵬翮心知貞武在等他表態,微一沉吟,便斟酌着道:“皇上,自秦漢以來,中原歷朝歷代推行的皆是宗主朝貢制,對待藩屬皆是本着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宗旨,對一衆稱臣納貢之藩屬皆是本着‘正其誼不計其利,明其義不計其功’的態度,不攙雜絲毫軍事控制、經濟掠奪等功利要求,簡言之,便是懷柔遠仁,厚往薄來,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四夷順而天下寧,以此形成萬邦來朝、八方來儀之盛世局面。

對於一衆藩屬,歷屆宗主國皆是防多於攻,即便是攻,亦是以攻爲守,非是出於佔領、掠奪等目的,歷來對對外戰爭,多是靡師耗餉,勞民傷財之舉,不僅破壞生產亦導致國庫空虛,勝則無非多一稱臣納貢之藩屬,敗則不堪設想。

漢武、唐宗亦屢屢揚威域外,然戰勝之後亦是班師回朝,損兵折將換來的不過是域外之國的附屬與臣服而已,除了名聲,於國毫無實利,有鑑於此,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便爲歷代帝皇所尊崇。”

話聲一落,馬齊便順着話頭,緊接着道:“華夏居內,夷守四方,乃是自漢以來顛撲不破之至理,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屬內以制夷狄,夷狄屬外以奉中國,四夷固守邊疆,華夏安撫四夷,四夷向華夏朝貢,華夏賞賜四夷,實乃天經地義。”

聽到這裡,老十三胤祥不以爲意的道:“懷柔遠仁,厚往薄來也好,賞賜安撫也罷,不過是說的好聽而已,實則不過是花錢買太平罷了。”

“胤祥這話可謂是一針見血。”一直未吭聲的貞武此時卻一口就接了過來,侃侃而道:“秦漢以來,不乏雄主,爲何卻對此有名無實之宗主朝貢制尊行不悖?歷朝開國,無一不是兵鋒強盛,爲何對周邊藩屬視而不見?根本原因在於侷限!觀念的侷限!眼界的侷限!

觀念侷限也就是疆域的侷限,自古以來,這天下的疆域就侷限於中原與東南這半壁江山,除此之外盡皆視爲蠻夷,對其不屑一顧,正是基於此,歷朝開國之君在打下天下之後便守土安民,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皆是採取防禦態勢。

正如張鵬翮所說,對四周蠻夷征戰,得不償失,非是不能將四夷納入版圖,而是不願,即便戰而勝之,亦是班師回朝,僅得一臣服之虛名,究其原因,便是對四夷的極度鄙視,因爲蠻夷落後,納入版圖,不易教化,不易治理,得不償失!

眼界上的侷限,便是一直以來,皆以爲中原之地是天下中心,文明的中心,然則隨着歐洲商人的到來,隨着歐洲傳教士的到來,隨着美州、澳洲的發現,我們才知道這天下究竟有多大,這幾千來,我們一直是在坐井觀天。”

微微一頓,他才放緩了語氣,徐徐說道:“朕現在很明確的告訴你們,這天下分爲三大塊,其一,東方,以我大清爲核心,包括衆多的藩屬國,其二,則是西方的歐洲各國,包括俄羅斯,那是基督教的世界。其三,是夾在大清和歐洲之間的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世界,包括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薩非帝國、阿拉伯諸部。至於美州、非洲,還是蠻荒之地,不計在內。

如今這格局是三分天下,咱們大清只是居於東方,不在這天下的中心,咱們引以爲傲的華夏文明亦非是文明的中心,歐洲的文明並不比我們遜色,在天文、曆法、造船、航海等方面更是遠遠超越了我們。

在歐洲人眼裡,所有的藩屬國都包括在我大清帝國之內,但實際是什麼情況?大清對沿海的一衆藩屬國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控制力,一旦歐洲各國聯手來侵,大清該如何應對?把這些藩屬國拒之門外?任由他們遭受歐洲各國的侵佔掠奪?還是出兵援助,幫他們抵抗歐洲人的入侵?”

老十三胤祥不失時機的接過話頭道:“皇上,沿海諸藩屬若是遭受歐洲入侵,大清絕不能袖手旁觀,否則將後患無窮。”

貞武瞥了他一眼,沉聲道:“歐洲各國大舉入侵,並非是危言聳聽,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強國對我大清的富庶早已垂涎三尺,不過是懾於我大清的強大,不敢輕舉妄動而已,歐洲傳教士源源不斷的來到我大清,荷蘭佔我臺灣、西班牙佔我呂宋,便是最好的證明。

一旦歐洲各國弄清楚我大清與沿海各藩屬國的實際關係,必然要大舉人侵沿海藩屬國,屆時,不救則有脣亡齒寒之慮,救,爲一個僅只是徒有虛名的藩屬國而興師動衆、勞師糜餉,不說朝中大臣反對,海軍的官兵也會有怨言。”

聽到這裡,在座的一衆人也都明白了貞武的意思,他這是要將大清周邊的藩屬國都納入大清的疆域,整合成一塊,與歐洲和穆斯林抗衡,一直就想去海軍的胤祥不由大爲振奮,如此一來,何愁沒有建功的機會?

廉郡王胤禩和陳元龍、瓦爾答兩個禮部尚書卻是暗暗叫苦,如此一來,禮部和理藩院可就有的忙了,不僅是沿海一衆藩屬國會方寸大亂,就連西藏、回疆、內外蒙古、廓爾喀、哈薩克、尼泊爾、錫金、不丹、浩罕等藩屬國聞知後亦會跟着恐慌,只怕都會譴使來京打探究竟,那還不忙的人仰馬翻?

一衆上書房大臣卻是憂心重重,一句三分天下,貞武的野心也顯露無遺,大清以後怕是不得安寧了,將沿海諸藩屬國都納入大清的版圖,必然戰火不斷,大清好不容易纔太平了二十多年,難道又要硝煙四起?再說,吞併藩屬國可不是什麼好名聲,這主子怎的一點也不珍惜羽毛?

心中雖是擔憂,但幾位上書房大臣卻是誰也不敢吭聲,幾人心裡皆是清楚,貞武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大清的南洋艦隊遠征歐洲,如今尚無絲毫的消息傳回,誰也不知道會是什麼結局,再說,爲了佔領南洋、澳洲,早就跟西班牙和荷蘭開打,與歐洲各國已經是無法善了,交戰不過是遲早的問題。

見衆人不語,貞武接着道:“南洋諸藩地廣人稀,氣候適宜、土地肥沃,乃是天然之糧倉,產量倍於江南,大清要海外擴張,要發展人口,非取南洋不可,朕也不妨明白告訴你們,朕佔領南洋,大力發展噶羅巴,爲的便是圖謀南洋諸藩。”

見貞武說的毫無迴旋的餘地,廉郡王胤禩忙開口緩和道:“前朝之所以對沿海諸藩不屑一顧,是未能認識到沿海諸藩的價值,南洋諸藩經過數百年的開發,如今已是堪比江南的魚米之鄉,雖不及江南富庶,然稻米產量卻遠甚江南,更有造船所需的各類木材,日本的金銀銅礦富足,大清所鑄銅錢之進口銅材多出自日本,金銀的產量亦是聞名遐邇,如此物產豐饒之地,又是唾手可得,大清不取,難道白白便宜歐洲各國?”

說到這裡,他躬身道:“臣懇請皇上將沿海諸藩屬國一體循西藏、回疆、內外蒙古、廓爾喀、哈薩克等藩屬例,派駐官員輔助治理。”

“皇上。”張鵬翮忙躬身道:“此事不可操之過急,須得徐徐圖之。”

“此事不急於一時。”貞武微微頜首道,心裡卻是暗忖,急也急不來,總得等海軍騰出手來才行,沒有海軍的配合,一切都是奢談,見衆人不再言聲,他便一錘定音,“對沿海諸藩屬的宗藩關係調整就從日本開始,納歲幣、押質、和親,一樣不能少,日本情況特殊,倭王及將軍都要押質,胤禩,你總理理藩院、禮部,此事就由你負責。”

“臣,尊旨。”胤禩忙起身躬身道。

貞武點了點頭,又看向禮部尚書陳元龍道:“朝鮮是最早歸附之沿海藩屬,陳元龍,你先給朝鮮的使節吹吹風,讓他們自己上表請求納歲幣、押質、和親,給一衆藩屬做個榜樣。”

這個榜樣,朝鮮肯做?陳元龍不由暗暗叫苦,忙躬身道:“微臣尊旨。”

一見已成定局,衆人也不願意再做無謂的進言,此事有利有弊,究竟如何,誰也不敢輕易下定論,畢竟南洋的稻米產量大,價錢便宜是明擺着的事,沒必要此時去掃貞武的興致。

馬齊卻是躬身道:“皇上,日本是新歸附之藩屬,又是首開納歲幣、押質、和親之例,是否隆重其事,以利宣揚。”

貞武瞥了馬齊一眼,日本稱臣納貢完全是他的功勞,馬齊這話的意思是想大張旗鼓的宣揚,以提升他的威望,此事倒無必要,改變宗藩體制不知道要招惹多少非議,別威望沒提升多少,反成了衆矢之的,微微沉吟,他便道:“不必,不過一蕞爾小國,沒得擡舉了他。”

(未完待續)

第487章 不設防的江戶第180章 朝會(一)第462章 迴光返照第246章 澎湖之戰(一)第452章 海若心病第706章 割辮子第339章 再陰老四第9章 票號(上)第l85章 京報第531章 防範未然第134章 各有盤算第652章 相親的第89章 眼紅第572章 紫竹林第619章 綠營兵制第679章 利誘晉商第306章 強悍隆科多第1章 胤禎第498章 徵日(七)第680章 民富國弱第19 忽悠康熙第352章 借刀殺人第703章 勞務輸出第539章 誤猜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577章 勸輸第535章 海軍威武第639章 若昂五世的算盤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457章 壽禮第577章 勸輸第238章 大亂將起第38章 被人無視了第409章 宗室制度革新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299章 追殺老八第201章 趕考的舉子第87章 拿捏年羹堯第228章 十三驚心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502章 徵日(十一)第455章 宴請第677章 薄懲第58章 海關改革第584章 出路第631章 戰爭結束了?第119章 機會第693 章 炒房地產第601章 藩屬之議第68章 潑天大案第61章 不聽話的沒肉吃第199章 風雲變幻第614章 分封非洲第599章 使團第162章 胤禩反擊第20 送禮也要講策略第392章 開年計劃第138章 人口問題第114章 分工合作第202章 李衛第394章 黃帶子第216章 四方天第728章 又見分封第443章 官場地震第279章 刺殺康熙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367章 歐洲威脅論第472章 十四的手筆第558章 傳位第539章 誤猜第478章 入主東宮第4章 初露崢嶸第345章 十四賊狠第293章 地震惹的禍第507章 報喜第384章 請立儲君第44 章 造船木材第488章 有志不在年高第364章 歐洲攪局?第520章 太子無私帳第408章 有持無恐第344章 扳腕子第188章 宗室親貴的立場第215章 海軍擴招第105章 遠洋貿易船隊第32章 牛B總督第142章 鉅額虧空第131章 福建造反第344章 扳腕子第423章 通房丫頭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237章 康熙憂心第394章 黃帶子第229章 馬尼拉灣危境第251章 亂了第55章 國家名器第52章 好色貪婪第270章 康熙發飆第500章 徵日(九)第89章 眼紅
第487章 不設防的江戶第180章 朝會(一)第462章 迴光返照第246章 澎湖之戰(一)第452章 海若心病第706章 割辮子第339章 再陰老四第9章 票號(上)第l85章 京報第531章 防範未然第134章 各有盤算第652章 相親的第89章 眼紅第572章 紫竹林第619章 綠營兵制第679章 利誘晉商第306章 強悍隆科多第1章 胤禎第498章 徵日(七)第680章 民富國弱第19 忽悠康熙第352章 借刀殺人第703章 勞務輸出第539章 誤猜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577章 勸輸第535章 海軍威武第639章 若昂五世的算盤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457章 壽禮第577章 勸輸第238章 大亂將起第38章 被人無視了第409章 宗室制度革新第594章 輸捐熱潮第299章 追殺老八第201章 趕考的舉子第87章 拿捏年羹堯第228章 十三驚心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502章 徵日(十一)第455章 宴請第677章 薄懲第58章 海關改革第584章 出路第631章 戰爭結束了?第119章 機會第693 章 炒房地產第601章 藩屬之議第68章 潑天大案第61章 不聽話的沒肉吃第199章 風雲變幻第614章 分封非洲第599章 使團第162章 胤禩反擊第20 送禮也要講策略第392章 開年計劃第138章 人口問題第114章 分工合作第202章 李衛第394章 黃帶子第216章 四方天第728章 又見分封第443章 官場地震第279章 刺殺康熙第655章 滿漢通婚第367章 歐洲威脅論第472章 十四的手筆第558章 傳位第539章 誤猜第478章 入主東宮第4章 初露崢嶸第345章 十四賊狠第293章 地震惹的禍第507章 報喜第384章 請立儲君第44 章 造船木材第488章 有志不在年高第364章 歐洲攪局?第520章 太子無私帳第408章 有持無恐第344章 扳腕子第188章 宗室親貴的立場第215章 海軍擴招第105章 遠洋貿易船隊第32章 牛B總督第142章 鉅額虧空第131章 福建造反第344章 扳腕子第423章 通房丫頭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237章 康熙憂心第394章 黃帶子第229章 馬尼拉灣危境第251章 亂了第55章 國家名器第52章 好色貪婪第270章 康熙發飆第500章 徵日(九)第89章 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