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御筆福字

一聽八哥將數目提到二萬,老九、老十兩人心裡都是一陣肉痛,得,這一下,‘四大恆’一年的紅利就去了一半,胤禎卻是暗罵老八滑頭,一提到二萬,那鐵定是希望自個墊了,連二千兩都省了。

稍一沉吟,胤禎才道:“這是喜事,別讓一衆兄弟不高興,勞煩八哥給各位兄長都通知一聲,有困難的,吱個聲兒,我盡都墊付亦無不可,八哥您們這些年,也都不寬裕,表點心意就成。

另外,尚在人世的姊妹僅就剩四人,純禧、榮憲、恪靖等三位公主,雖遠在漠南、漠北,我也想把她們接來給皇阿瑪祝壽,九妹愨靖公主就在京城,知會一聲便是,這事,我去皇阿瑪那裡請旨。”

說着,胤禎又轉向陳元龍道:“我稍後就進宮,向皇上請旨,此乃恪敬孝道之舉,皇上斷不會不允,開年之後面,我便要出京,這萬壽慶典的具體籌備,還要勞煩八哥和陳宗伯。”

陳元龍心裡暗喜,籌備萬壽慶典按着規矩辦即可,因此而跟十四爺搭上線,纔是受益非淺,禮部的滿尚書瓦爾答,那是三阿哥的人,自個能靠上十四爺,以後在禮部完全可以揚眉吐氣。再說,十四爺可是出了名的財神,此次慶典由他出錢,絕對能夠辦的四面光八面淨,面面討好。

心中欣喜,他忙起身一揖,沉穩的說道:“籌備萬壽慶典,乃是下官職責所在,十四爺鼎力相助,下官謹代禮部一衆僚屬感激萬分,謹聽十四爺吩咐。”

封印之後,康熙也悠閒起來,每日寫寫“福”字,看看書,而後四處走走,胤禎進宮遞牌子,康熙正在乾清宮寫“福”字,這些御筆書寫的“福”字,都是賞賜給京師皇族宗親,勳貴大臣、地方封疆大吏的,雖然不值錢,對臣子而言,卻是無上的榮耀。

對京師皇族宗親,勳貴大臣、地方封疆大吏而言,過年有沒有御筆的“福”字賞賜,直接可以與聖眷是否濃厚掛鉤,地方封疆大吏猶爲注重,按多年的慣例,過年未收到御筆的“福”字賞賜,來年就得準備挪窩了。

聽李德全稟報胤禎在外求見,康熙一絲不苟的寫完一個“福”字才道:“召他進來。”說着,便擱筆淨手,踱到炕上盤腿坐下,啜着熱茶,尋思着老十四的來意。

胤禎進來便叩頭道:“兒臣胤禎給皇阿瑪請安。”

待他起身,康熙便含笑道:“賜座,賞茶。”待胤禎謝恩落座,他又接着問道:“這幾日還在忙差事?”

“回皇阿瑪,兒臣計劃一開年便出京籌備遠征歐洲、美洲事宜,新年大吉,皇阿瑪無暇分身,是以,兒臣趕在年前來稟報。”胤禎欠身回道。

康熙微微點了點頭,道:“朕趕在年前,將出徵歐洲的使節團成員定下來,便是爲方便你行事,你出京便可將使節團帶走。”

“謝皇阿瑪體恤。”胤禎接着便道:“皇阿瑪六十聖壽在即,聽聞皇阿瑪不允大辦慶典,兒臣聯絡了一衆兄長準備爲皇阿瑪舉辦一個盛大的萬壽慶典,以盡孝心,還望皇阿瑪允准。”

竟是爲此事而來?康熙略微沉吟才道:“遠征歐洲、美洲,遠洋艦隊、澳洲移民,天津、馬尼拉、噶羅巴的建設,哪裡不需用錢,你雖身家不菲,也不過是勉力支撐,何必再把錢花在毫無益處的慶典上面?你有這份孝心,朕就很知足了。”

一聽康熙這話說的實在中肯,胤禎已經是基本肯定下來,康熙確實不願意大辦慶典,不過,如此好的表現機會,他卻是不想輕易放過,沉吟片刻,他便說道:“皇阿瑪,遠征歐洲、美洲的兵力並不多,各種補給有三百萬兩足夠,其他開支並非要一步到位,皆是逐步分期投入,兒臣的壓力並非很大。

況且,早在回京之前,兒臣便已經爲皇阿瑪的六十聖壽預留了二百萬兩,皇阿瑪不願意耗費國帑,兒臣與衆兄弟稍稍湊點,便能承辦下來。

再有,萬壽慶典並非毫無益處,幾百萬銀子花出去,還不是流入商賈和百姓之手,既能夠彰顯盛世繁華,又能澤被萬民,還能成全兒臣們一片孝心,另外,兒臣還準備借次機會將遠嫁蒙古的幾位姐姐接回來參加慶典,還望皇阿瑪允准。”

康熙聽的已是微微笑了起來,這個老十四,想的還真是周全,竟然連遠嫁蒙古的姐姐也能想到,這倒也是個機會,讓她們和丈夫孩子回京看看也好,澳洲移民需要大量蒙古牧民,讓他們去天津感受一下澳洲移民的規模和保障,回去也方便宣傳。

最難得的是老十四這份心意,對那幾個沒有什麼印象的姐姐,他尚能如此顧全,着實令人欣慰,況且,經他這一說,舉辦萬壽慶典與大建園林竟有異曲同工之效,也虧他能說會道。

想到這裡,康熙含笑道:“你想辦的事情,總能找個足夠的理由,朕允你便是,不過,此次萬壽慶典,朕欲邀請天下六十五歲以上的耆老,不論官民,進京祝壽,你意如何?”

一聽康熙允准,胤禎不由大喜,忙奉承道:“我大清以孝治天下,尊老敬老,是爲大清美德,皇阿瑪此舉乃亙古未聞之創舉,必然震爍古今,流傳後世。”

康熙也未料到,胤禎竟然一下將此舉與‘以孝治天下’聯繫起來,而且評價如此之高,這倒是大出他的意料,心裡不僅甚爲得意,對這一創舉也充滿了期待。

見康熙高興,胤禎連忙又道:“皇阿瑪,考慮到西學在造艦、鍊鋼鍊鐵、火器、火藥等軍事方面以及勘探繪測、修壩築堤、修路架橋、探礦煉礦等民用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特別是隨着海外之地的擴張,急需各種西學人才,如今別說是西學人才,便是數學人才、雜學人才亦是奇缺無比。

有鑑於此,兒臣擬在京城、天津、上海、廈門、江寧、福州、廣州等地開辦義學,招收適齡孩童入學,同時學習國學與西學,培養大清自己的人才,還望皇阿瑪允准。”

第97章 站籠第610章 海軍陰影第520章 太子無私帳第719章 知人善任第658章 糾結的衍聖公第495章 徵日(四)第293章 地震惹的禍第296章 密謀第25 百利而無一害第182章 朝會(三)第195章 毒師爺第36章 督撫之爭第495章 徵日(四)第572章 紫竹林第584章 出路第480章 孝心可嘉第533章 過河拆橋第384章 請立儲君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117章 黑到姥姥家了第266章 特權待遇第57章 戰功封爵第567章 不解第273章 利誘李光地第535章 海軍威武第574章 謀劃晉商第412章 御門會議第533章 過河拆橋第664章 貪官之論第424章 御筆福字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10章 票號(下)第585章 新版銀票第75章 各自算計第690章 對回政策第259章 丁銀革新第414章 舉重若輕第426章 擔心譁變第387章 康熙暗招第72章 君心難測第156章 敲竹槓第168章 天下第一案第396章 插手第621章 反應第144章 福建佈局第85章 進諫有危險第261章 十四覲見第657章 反響激烈第608章 老大解封第642章 聖喬治旗第243章 永不加賦第420章 請君入甕第290章 天津兵演(二)第722章 解惑第657章 反響激烈第587章 準備第472章 十四的手筆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96章 過年第611章 棘手第610章 海軍陰影第707章 滿漢有別第430章 秀才造反第522章 遊說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293章 地震惹的禍第398章 微服私訪(一)第98章 白費勁第205章 糾結第550章 掌控局面第256章 回京解憂第547章 人非草木第636章 猜不透第498章 徵日(七)第289章 天津兵演(一)第530章 順水人情第31章 康熙的手段第203章 埋刺第469章 意外第130章 刺殺下第498章 徵日(七)第12章 匯通天下後記二第23章 妖孽謀士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18章 發行銀票第407章 宗室反應第53章 遭彈劾第215章 海軍擴招第712章 變法實質第616章 江南第182章 朝會(三)第492章 徵日(一)第194章 老四反應第132章 高產作物第9章 票號(上)第191章 大喜第345章 十四賊狠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329章 奴隸農莊
第97章 站籠第610章 海軍陰影第520章 太子無私帳第719章 知人善任第658章 糾結的衍聖公第495章 徵日(四)第293章 地震惹的禍第296章 密謀第25 百利而無一害第182章 朝會(三)第195章 毒師爺第36章 督撫之爭第495章 徵日(四)第572章 紫竹林第584章 出路第480章 孝心可嘉第533章 過河拆橋第384章 請立儲君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117章 黑到姥姥家了第266章 特權待遇第57章 戰功封爵第567章 不解第273章 利誘李光地第535章 海軍威武第574章 謀劃晉商第412章 御門會議第533章 過河拆橋第664章 貪官之論第424章 御筆福字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10章 票號(下)第585章 新版銀票第75章 各自算計第690章 對回政策第259章 丁銀革新第414章 舉重若輕第426章 擔心譁變第387章 康熙暗招第72章 君心難測第156章 敲竹槓第168章 天下第一案第396章 插手第621章 反應第144章 福建佈局第85章 進諫有危險第261章 十四覲見第657章 反響激烈第608章 老大解封第642章 聖喬治旗第243章 永不加賦第420章 請君入甕第290章 天津兵演(二)第722章 解惑第657章 反響激烈第587章 準備第472章 十四的手筆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96章 過年第611章 棘手第610章 海軍陰影第707章 滿漢有別第430章 秀才造反第522章 遊說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293章 地震惹的禍第398章 微服私訪(一)第98章 白費勁第205章 糾結第550章 掌控局面第256章 回京解憂第547章 人非草木第636章 猜不透第498章 徵日(七)第289章 天津兵演(一)第530章 順水人情第31章 康熙的手段第203章 埋刺第469章 意外第130章 刺殺下第498章 徵日(七)第12章 匯通天下後記二第23章 妖孽謀士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18章 發行銀票第407章 宗室反應第53章 遭彈劾第215章 海軍擴招第712章 變法實質第616章 江南第182章 朝會(三)第492章 徵日(一)第194章 老四反應第132章 高產作物第9章 票號(上)第191章 大喜第345章 十四賊狠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329章 奴隸農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