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輿論之戰

聽的胤禩這番話,保泰、穆布巴兩人不由對視了一眼,老八滿口廢話,看來他對西安的事情在事前亦是毫不知情,不消說,西安之事又是貞武乾坤獨斷,真不知道八旗最後會被貞武折騰成什麼樣子,旗地旗產若是允許典賣,不消幾年光景就會被變賣一空,屆時旗民的生計如何解決?

甭說以後,西安的事情傳出來之後,就已經有不少旗民起鬨要發賣自己名下的房子和土地等旗產,特別是有子弟在天津軍工作坊的,沒有後顧之憂,鬧的最兇,身爲正紅旗旗主的穆布巴對此可謂是大爲傷神。

微微沉吟,穆布巴才道:“八叔,您也知道的,朝廷這些年明令禁止典賣旗產,可一衆旗人仍然是通過各種手段長期典當,變相典賣,西安如此公開發賣旗產,各旗都有旗民吵鬧着要典賣手中的旗產,解說疏導,哪及得上白花花的銀子?”

裕親王保泰亦沉聲道:“八哥,若是將旗地旗產都折騰光了,咱們這些空桶子王公,說話可就更不好使了,再說了,如此下去,也可能再次出現大規模的逃旗。”

胤禩微微點了點頭,保泰這話說的無比實在,沒了旗地旗產,生計艱難的情況下,不僅難於管理旗民,大規模逃旗也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略一沉吟,他才道:“西安發賣旗產乃是爲了在城外構築大營以及營建軍工作坊。

這軍工作坊建造起來,難道不是旗產?天津的紫竹林難道不算是旗產?不過是置換一下而已,沒必要如此大驚小怪,此事給旗民們解說清楚,不聽勸阻,藉機鼓譟者,流放東北。”

置換?聽的胤禩這話,保泰、穆布巴兩人不由一怔,還能這麼說?胤禩心裡其實也沒底。他隱隱覺的西安這種模式,貞武必然會大力推廣,但操之過急,卻是弊大於利。老十四若是到了江寧,立刻推廣西安這種做法,那就沒有絲毫的迴旋餘地,京師旗民非的亂成一團糟。

微微沉吟,穆布巴纔開口道:“八叔,如今美洲封國急需擴充人手,西安既然組建三萬禁衛新軍。能否將駐防西安的八旗丁壯調回京師,否則明年將抽調不出人手前往美洲。”

胤禩瞥了他一眼,才含笑道:“你們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西安雖然是組建三萬禁衛新軍,實則是京師調過去一萬,從西安駐防八旗、綠營以及八旗子弟中湊齊一萬,另外一萬纔對外徵招。這種情況下,你還想從西安抽調八旗精銳子弟回京?”

微微一頓,他才道:“各旗都擔心駐防八旗解除束縛之後。徹底融入地方,從此脫離了各旗的掌控,是吧?老十三曾經對我提及過。”說着,他微微仰起臉沉吟了片刻,才接着道:“皇上當年在海軍時,曾經問過,如果歐洲海軍打廣州的駐防八旗,百姓會否給歐洲海軍提供糧食淡水等補足?如果是與大清海軍交戰,百姓又會如何?”

保泰、穆布巴兩人從未想過這種問題,也沒經歷過亂世戰事。聽的這話,不由微微皺了皺眉頭,胤禩也沒考較他們的心思,呷了口茶,便自個解說道:“百姓與廣州的駐防八旗沒絲毫關係,說不定平時還有些不痛快的事。歐洲海軍打咱們八旗,百姓要麼一邊看熱鬧,要麼乘高價賣點糧食菜蔬,賺幾個小錢,沒人會去指責他們,他們自己也覺的心安理得。

但是歐洲海軍與大清海軍交戰,情況就會大不一樣,爲什麼?因爲海軍中多是沿海省分的子弟,海軍數萬人,沿海各省府縣,甚至各個宗族皆有子弟在海軍,百姓不敢也不會去幫歐洲海軍,因爲他們要爲自家的子弟着想,誰都不希望自家子弟戰死。

你們現在是否明白皇上何以要解除對駐防八旗的束縛,鼓勵駐防八旗地方化,鼓勵駐防八旗滿漢聯姻?爲何要面對陝西周邊各省,不分旗民徵招禁衛新軍?”

保泰、穆布巴兩人聽的都是一呆,貞武如果是這個想法?那豈不是意味着,解除對駐防八旗的束縛是勢在必行,各地的滿城都將拆除發賣?

“真要如此,那八旗豈非是不復存在?那還是咱大清嗎?”保泰沉吟着道。

胤禩微微一笑,道:“這是我胡亂猜測的,西北大戰在即,西安極可能只是特例,皇上亦可能只對邊疆重鎮如此,如今皇上沒有諭旨,咱們也無須杞人憂天,胡思亂想,總之,京師與西安不一樣,京師的旗產不能賣,一切等皇上回來再行定奪。”

“皇上可是已經回京了?”保泰連忙追問道。

“皇上短期內可能不會回京。”胤禩毫不掩飾的說道:“我倒是覺得,各旗可以上摺子將旗內的情況如實的反映一下,你們的擔憂亦可如實的說一說,皇上還是從諫如流的。”

從諫如流?貞武也算的上是從諫如流?這不是睜着眼睛說瞎話嘛,見識過貞武厲害的穆布巴心裡不由暗自腹誹。

貞武御駕卻是出乎衆人預料,並未南下江寧,而是從開封徑直返回京師。

與此同時,江寧的‘寧報’登出了一篇‘前明之亡,亡於流民。’的文章。文中詳盡論述了自正德以後,由於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隱匿賦稅,明朝廷賦稅收入逐漸減少,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爲了躲避賦稅、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撲,不得已離鄉背井,成爲流民。

明萬曆以後,流民幾乎遍佈全國,其中山西、河北、山東、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爲嚴重,估計,當時全國流民,總數大約有八百萬人,佔在籍人口一成以上,成爲嚴重的社會問題,一旦遭遇天災,流民暴動便席捲全國,最終葬送了大明。

緊隨着這篇文章之後,寧報也刊載了一篇‘前明之亡,實亡於黨爭。’該文詳細羅列了明神宗萬曆中期東林黨與齊、楚、浙等黨之爭以及由此引發的挺擊、紅丸、移宮三大案,以及熹宗天啓中後期、明崇禎時期東林黨與閹黨之爭。

就在衆人皆以爲這是貞武授意‘寧報’爲在江南推行‘攤丁入畝’刻意進行的輿論引導,而反響較爲冷淡之時,寧報卻一發不可收拾,接連刊載了幾篇探索明朝滅亡原因的文章,而且風格各異,文風亦截然不同,有說明亡於萬曆三大徵的,也有說明亡於天災的,明亡於宦官專權,亡於廠衛的,更有一篇大膽的指出,明亡於外族入侵,矛頭直指滿州女真。

這篇文章一出,整個江寧登時失聲,所有的官紳士民商皆是靜靜的觀察着朝廷的反應,雖然早在《南山集》案之後,朝廷就表態,大清《南山集》之後再無文字獄,但如此大膽公開抨擊滿州,而且是在‘寧報’上撰文,這還是首次,所有人自然都是格外關注。

等了幾日,江寧沒有動靜,京師也沒有動靜,倒是京報此時有了動靜,刊文對這篇文章進行了反駁,從明朝對外政策的失誤、上層內鬥、流民、朋黨、朝廷賦稅、官員貪腐等方面進行大力反駁。

這一開頭,京報便連連刊載文章進行反駁論證,而且展示出了京報強大的印刷和組織能力,由三日一刊變成了日刊,鋪天蓋地的對寧報上的文章進行批駁,並不斷提出新的見解,諸如海外貿易、江南的手工業繁盛,引發江南糧食短缺等等。

一見如此攻訐滿洲都未引來禍端,所有的官紳士民商皆是長鬆了一口氣,江南士子立刻就精神一振,馬上開始了反擊,京報,寧報兩大喉舌第一次大辯論由此拉開序幕。

京報,寧報可謂是這年頭最容易成名的兩大利器,一篇好文章就足以讓人揚名立萬,名滿京華或者是聞名江南,初次嚐到甜頭的一南一北兩地文人士子,不論是官吏還是舉人還是秀才,也不論遠近,都絞盡腦汁的撰寫文章踊躍投稿,以期能夠一舉成名天下知。

在寧報上發表‘明亡於外族’的江寧縣秀才楊帆就是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典範,因爲這篇文章他被譽江寧乃至整個江南士子稱爲揚大膽,有了名氣自然就能帶來真金白銀的收益,這不,江寧縣的縉紳張於良很快就找上門來了。

秀才也是有功名在身的,楊帆與張於良也頗爲熟識,略微寒暄,張於良就表明來意,“世侄一身是膽,不知可否能再寫一篇文章,以鍼砭如今正在推行的攤丁入畝?”

楊帆實則是寧報的槍手,那篇‘明亡於外族’也是有人刻意授意他寫的,一炮成名,他也頗爲沾沾自喜,但頭腦並不發昏,聽的這話,他不由微微皺了皺眉頭,實則心裡卻是竊喜,這是個發財的機會,更是一個發財的路子,風險則根本可以不計,因爲上面還有寧報的總編審覈。

微微沉吟,他才爲難的道:“世伯,鍼砭朝廷正在推行的新政,這就不是犯忌諱那樣簡單。”

張於良倒也乾脆,直接就道:“十兩銀子,見報則另加一百兩。”

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157章 調將不調兵第415章 探望廢太子第316章 兵油子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203章 埋刺第373章 十三重情第276章 得寸進尺第33章 貪污也是有定例的第190章 老十三第637章 搶劫運金船第541章 允准出京第399章 微服私訪(二)第681章 植樹造林第579章 捐納第588章 試探第665章 大清鄉紳第250章 象羣遇上狼羣第457章 壽禮第223章 鼓動康熙第471章 思道猜疑第31章 康熙的手段第647章 選秀女貓膩第705章 藩屬駐兵第711章 商鞅立木第462章 迴光返照第523章 士農工商第419章 敲打老四第380章 利益交換第555章 婦人之仁第252章 不殺俘虜第724章 騙小女孩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457章 壽禮第315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第103章 考察人才第12章 匯通天下第635章 一拍即合第533章 過河拆橋第251章 亂了第23章 妖孽謀士第503章 徵日(十二)第295章 海軍出路第613章 拿捏第560章 考覈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233章 掃盲第377章 徵歐主將第50章 各方反應第561章 入營第107章 各方反應(中)第535章 海軍威武第142章 鉅額虧空第23章 妖孽謀士第575章 裁彎取直後記九第587章 準備第210章 十三解封第702章 密謀後記四第502章 徵日(十一)第570章 天道第282章 到天津去第29章 抽絲剝繭第367章 歐洲威脅論第714章 大局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267章 八黨危機第643章 捅馬蜂窩第677章 薄懲第546章 如出一轍第611章 棘手第615章 撫卹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98章 白費勁第368章 舉棋不定第439章 黃禍威脅論第149章 風雲再起第160章 江南科考案(三)第307章 朝陽門第459章 千叟宴第725章 西花園第218章 上海知縣第236章 初步戰略第554章 自保第244章 京師反應第264章 京師轟動第721章 大清銀元第330章 龍虎鬥第228章 十三驚心第82章 九門提督第16章 提點隆科多第72章 君心難測第163章 《南山集》案(二)第88章 廢了他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546章 如出一轍第732章 天意難測第547章 人非草木
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157章 調將不調兵第415章 探望廢太子第316章 兵油子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203章 埋刺第373章 十三重情第276章 得寸進尺第33章 貪污也是有定例的第190章 老十三第637章 搶劫運金船第541章 允准出京第399章 微服私訪(二)第681章 植樹造林第579章 捐納第588章 試探第665章 大清鄉紳第250章 象羣遇上狼羣第457章 壽禮第223章 鼓動康熙第471章 思道猜疑第31章 康熙的手段第647章 選秀女貓膩第705章 藩屬駐兵第711章 商鞅立木第462章 迴光返照第523章 士農工商第419章 敲打老四第380章 利益交換第555章 婦人之仁第252章 不殺俘虜第724章 騙小女孩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457章 壽禮第315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第103章 考察人才第12章 匯通天下第635章 一拍即合第533章 過河拆橋第251章 亂了第23章 妖孽謀士第503章 徵日(十二)第295章 海軍出路第613章 拿捏第560章 考覈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233章 掃盲第377章 徵歐主將第50章 各方反應第561章 入營第107章 各方反應(中)第535章 海軍威武第142章 鉅額虧空第23章 妖孽謀士第575章 裁彎取直後記九第587章 準備第210章 十三解封第702章 密謀後記四第502章 徵日(十一)第570章 天道第282章 到天津去第29章 抽絲剝繭第367章 歐洲威脅論第714章 大局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267章 八黨危機第643章 捅馬蜂窩第677章 薄懲第546章 如出一轍第611章 棘手第615章 撫卹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98章 白費勁第368章 舉棋不定第439章 黃禍威脅論第149章 風雲再起第160章 江南科考案(三)第307章 朝陽門第459章 千叟宴第725章 西花園第218章 上海知縣第236章 初步戰略第554章 自保第244章 京師反應第264章 京師轟動第721章 大清銀元第330章 龍虎鬥第228章 十三驚心第82章 九門提督第16章 提點隆科多第72章 君心難測第163章 《南山集》案(二)第88章 廢了他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546章 如出一轍第732章 天意難測第547章 人非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