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八

後記(八)

人人心裡都清楚,胤祥這是在力挺貞武,不過他的這番話卻是不無道理,貞武的這一系列舉措確實極大的爭取了民心,大清的農民如今雖然還在爲溫飽而奮鬥,但如今人人都有了富足的可能和希望,有希望就有盼頭,有盼頭,誰會去造反?

張鵬翮久歷地方,看的更透徹,這些措施表面是對農民有益,實則無形中卻是極大的遏制了士紳的勢力,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海外大規模移民等舉措遏制了土地兼併,降低了地價,低息放貸,賑災無息放貸,則嚴重的打擊了高利貸,廢除火耗,推廣高產抗旱作物,允許自由流動,則在無形中削弱了農民對士紳的依附。

完全可以預見,隨後的十數年內,縉紳就將逐步衰落,屆時,大清才真正稱得上是穩如磐石,至於外憂,他根本就不曾考慮,這主子雄心勃勃,大清如今不可能有外憂,相反,如今的大清纔是整個世界的憂患。

見沒人吭聲,他忙躬身道:“微臣附議,大清如今物埠民豐,士農工商各安其職,實無內患之憂,太上皇在位五十餘年,皆是以寬爲政,皇上繼續施行寬政,實是大清百官之福,億兆子民之福,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習俗自由,大清必將迎來亙古未有之盛世。”

一聽張鵬翮點出了以寬爲政,一衆人不由暗自汗顏,咱的就沒往這上面想?當下忙紛紛附議。

待的衆人停歇下來,馬齊才謹慎的道:“皇上,這些年隨着上海、天津、噶羅巴、廣州等地的日趨繁華,每年皆是無數歐洲商賈工匠傳教士涌入大清,並無聽聞有何衝突或是歧視歐洲人的情形。”微微一頓,他才接着道:“奴才竊以爲,實無必要挑起‘華夷之辨’。”

馬齊這話,可謂是說出了衆人的心思,好端端的有必要挑起華夷之辨嗎?滿洲八旗對於漢人而言,完全可以說是少數民族,對於中原而言,完全是個外來者,這是不爭的事實,挑起華夷之辨,豈非是自己找不痛快?更有可能破壞眼前的大好局面,此舉實屬不智之舉。

胤禩當即便道:“臣附議,皇上如今正大力推行滿漢聯姻、擴大八旗規模,倡導融合各族,此時挑起華夷之辨,臣擔憂得不償失。”

蕭永藻亦緊跟着道:“臣亦附議,華夷之辨,事關大清正統,稍有不妥,將限朝廷與不利,奴才懇祈皇上三思。”

胤祥卻是直言不諱的說道:“皇上,如今大清正統雖說已是深入人心,然咱們滿洲八旗來自關外卻是不爭之事實,臣竊以爲,實無辯論之必要。”

張鵬翮亦沉吟着道:“皇上,如今新政推行仍未完全結束,各地士紳心中怨氣亦並未完全消散,此時挑起華夷之辨,微臣擔憂地方士紳借題發揮,大肆攻訐朝廷,以擾亂視聽。”

見衆口一詞,皆是反對,貞武亦不惱怒,微微一笑,他才道:“朕之所以要主動挑起華夷之辨,是爲了讓大清正統更爲深入人心,亦是爲了增強大清各族的凝聚力,更好的促進各族融合。

自春秋以降,華夷之辨便屢屢不絕,唐、宋、明皆有大規模的辯論,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主要可分爲三個階段,血緣衡量標準,地緣衡量標準,文化衡量標準階段。

佔據主流的是以文化衡量標準,唯有在面臨嚴峻威脅諸如遭遇嚴重入侵和災難時,血緣及地域衡量標準才稍佔主流,如今天下太平,國力鼎盛,正是開展華夷之辨的良機。”

說到這裡,他掃了衆人一眼,輕嘆道:“你們這種反應,着實令朕擔憂啊,你們尚且抱着如此想法,天下的士紳就更爲不堪了,這是埋在天下士紳心中的一根刺,咱們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刻意迴避,不能將這個包袱扔給咱們的子孫後代,必須勇於面對,主動的剔除這跟刺!

大清雖是興於關外,然入主中原以來,卻是以禮立國,以孝治國,尊奉儒家,完全繼承延續了中華數千年來的文化,你們何必心虛?何必總是耿耿於懷來自關外?正所謂夷狄入華夏則華夏,華夏入夷狄則夷狄,無須諱言,大清在關外立國之初就是夷狄,哪又如何?誰也抹殺不了大清如今是華夏正統的事實!

或許大清在入主中原之初有過野蠻統治的時期,但如今已經改了,不僅改了,而且做的比歷朝歷代更好!多爾袞亂政,鰲拜擅權禍國,世祖章皇帝、太上皇撥亂反正,這些都無須隱諱,該批判的批判,該頌揚的頌揚,唯有坦坦蕩蕩,才更能贏得人心。

自秦朝以來,爲了維護鞏固統治,哪個朝代不是殺的血流成河?哪個朝代不是手段盡出?大清就是多了個剃髮易服,朕如今也下旨廢除了,文字獄,太上皇也廢除了,如今更是提倡言論自由,學術自由,風俗自由。

朕認爲,眼下正是該大力挑起華夷之辨,剔除這根埋在天下士紳心中的尖刺的最好時機。”

一衆人聽的多爾袞亂政,鰲拜擅權禍國,心中不由暗暗叫好,讓這兩人背黑鍋可謂最爲理想,而且這兩人也確實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初的實際執政者,這點子實在是妙到了極點!

胤禩忙躬身道:“皇上訓誨的極是,臣等實是羞愧的無地自容。”

不待衆人接話,貞武便擺手止住了衆人的稱頌,接着道:“華夷之辨,由來已久,朕認爲,前明的瞿太素、王夫之對於華夷之辨的見解很精闢,華夷之辨,不是國家之辨,民族之辨,地域之辨,而是文明與野蠻之辨!

此番辯論,將歷朝歷代的觀點都須詳盡的介紹,當然,各個觀點所處的背景亦須一一介紹,切忌斷章取義,此舉,不僅是爲了維護大清正統,亦是爲了融合各族,增強各族的凝聚力。

大清疆域遼闊,民族衆多,語言風俗各不相同,民族、地域之見甚爲嚴重,外面看着強大無比,內裡實則是一盤散沙,因此,華夷之辨,意義尤其重大,朕希望這次大辯論,能夠啓到逐步消融民族地域隔閡的作用。

唯有將大清治下所有子民緊緊凝聚成一體,同心同德,大清才堪稱真正的天朝上國,因此,此番辯論,必須發動朝野上下所有官員士紳廣泛參與。”

到了這地步,衆人自然不會再多言,紛紛躬身遵旨。

貞武說了這半晌,亦是口乾舌燥,呷了口茶,掃了衆人一眼,他才含笑道:“另外,西非既然已經牢牢掌控在手,南美洲東岸的分封亦應該提上日程了,胤祉通知一衆兄弟準備吧,年底就可出發去南美勘察。”

一聽這話,胤祉不由大爲振奮,忙起身跪下道:“臣等謝皇上隆恩。”

貞武點了點頭,道:“如今銀元的推行已經統一了銀幣,大清的貨幣已是完全的統一,美中不足的是語言,各地官話讀音差別甚大,不利於交流,亦不利於消除各地的隔閡,促進各族融合,朕發現歐洲傳教士創造了一套能夠準確標註漢字讀音的字母,暫且就叫漢語拼音吧。

漢語拼音能夠統一全國的漢字讀音,朕覺的應在大清所有的學校全面推行,如此,十數年後,大清就能夠有一種便於交流的,通行全國的語言,當然,讀音的標準是以京師官話未準,爲迅速的推廣,從明年開始,縣試、府試、院試將增加漢語拼音試題,凡會試發現有讀音不標準之士子,一律取消會試資格,地方衙門之胥吏亦必須會說標準官話,此事推廣,着胤祉負責落實。”

統一全國的漢字讀音,以京師官話爲全國的標準官話!這倒真是利國利民,至少異地爲官跟當地的士紳、胥吏打交道,不用擔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形,胤祉忙躬身道:“臣謹尊聖諭,必定大力推廣。”

“恩。”貞武微微頜首道:“胤禩、胤祥、張鵬翮、馬齊留下,其他的都跪安吧。”

待的衆人退出,貞武纔看了四人一眼,含笑道:“富翰來信,南非發現了超大金礦羣。”

南非發現超大金礦羣!金礦羣!那是什麼概念?四人聞言不由皆是一愣,老八、老十三兄弟則是大爲震驚,南非果真是有超大的金礦,見幾人發愣,深知南非超大金礦發現的意義的張鵬翮忙躬身道:“恭賀皇上。”

幾人反應過來忙躬身道:“恭賀皇上。”

貞武微微一笑,道:“南非發現金礦的消息不要透露出去,告知你們,是讓你們安心,另通知年羹堯,在倭國大量招攬開採、冶煉金銀礦的工匠和礦工送往噶羅巴,另從順義大營抽調五千禁衛新軍奔赴南非,南非的金礦必須大力開採,一則爲儲備之需,二則亦可緩解一下朕的壓力。”

щщщ¸Tтkд n¸C 〇 “臣遵旨。”胤祥忙躬身道,心裡卻是暗笑,年羹堯纔不會招攬呢,多半是強行討要,早就聽聞那小子在倭國橫行無忌,擺譜擺的比幕府的將軍還大。

(未完待續)

第390章 老八擔憂第657章 反響激烈第326章 鬱悶的老四第203章 埋刺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412章 御門會議第621章 反應第543章 出大事了第559章 年號第86章 衣冠禽獸第345章 十四賊狠第168章 天下第一案第523章 士農工商第5章 投康熙所好第590章 徹查第398章 微服私訪(一)第499章 徵日(八)第681章 植樹造林第438章 客竄海盜第203章 埋刺第618章 觸底線第33章 貪污也是有定例的第632章 攪局第343章 神仙鬥法第711章 商鞅立木第527章 皇帝不急太監急第575章 裁彎取直第517章 殘酷真象第115章 施世驃第250章 象羣遇上狼羣第86章 衣冠禽獸第317章 破城第504章 和談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76章 康熙偏心第255章 煎熬上海第428章 遠航準備第424章 御筆福字第184章 十五入黨第503章 徵日(十二)第309章 聚積人心第710章 揉搓第469章 意外第636章 猜不透第554章 自保第156章 敲竹槓第30章 釜底抽薪第73章 一折驚心第56章 出謀劃策第566章 收服第69章 海盜鄭盡心第183章 門庭若市第422章 家務事第504章 和談第176章 勸諫康熙第528章 不賣帳第571章 試探第653章 尋開心?第566章 收服第264章 京師轟動第89章 眼紅第542章 刺激農業第127章 不賣帳第27章 小朝會第223章 鼓動康熙第621章 反應第174章 回京第553章 收買人心第172章 託合齊會飲案(一)第582章 倉鼠第294章 康熙生死第378章 重金懸賞第514章 打了再講第3章 探病第668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193章 老十的主意第374章 遠征不妙第494章 徵日(三)第436章 東南亞預案第142章 鉅額虧空第605章 後宮第425章 推廣西學第302章 康熙回津第312章 窘困局面第489章 出征第25 百利而無一害第86章 衣冠禽獸後記九第152章 海軍首屆淘汰第641章 吹號,進攻第118章 上尊號第252章 不殺俘虜第153 章 曹寅的情報網第476章 兄弟歸心第614章 分封非洲第17都是聰明人第461章 放不下第103章 考察人才第368章 舉棋不定
第390章 老八擔憂第657章 反響激烈第326章 鬱悶的老四第203章 埋刺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412章 御門會議第621章 反應第543章 出大事了第559章 年號第86章 衣冠禽獸第345章 十四賊狠第168章 天下第一案第523章 士農工商第5章 投康熙所好第590章 徹查第398章 微服私訪(一)第499章 徵日(八)第681章 植樹造林第438章 客竄海盜第203章 埋刺第618章 觸底線第33章 貪污也是有定例的第632章 攪局第343章 神仙鬥法第711章 商鞅立木第527章 皇帝不急太監急第575章 裁彎取直第517章 殘酷真象第115章 施世驃第250章 象羣遇上狼羣第86章 衣冠禽獸第317章 破城第504章 和談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76章 康熙偏心第255章 煎熬上海第428章 遠航準備第424章 御筆福字第184章 十五入黨第503章 徵日(十二)第309章 聚積人心第710章 揉搓第469章 意外第636章 猜不透第554章 自保第156章 敲竹槓第30章 釜底抽薪第73章 一折驚心第56章 出謀劃策第566章 收服第69章 海盜鄭盡心第183章 門庭若市第422章 家務事第504章 和談第176章 勸諫康熙第528章 不賣帳第571章 試探第653章 尋開心?第566章 收服第264章 京師轟動第89章 眼紅第542章 刺激農業第127章 不賣帳第27章 小朝會第223章 鼓動康熙第621章 反應第174章 回京第553章 收買人心第172章 託合齊會飲案(一)第582章 倉鼠第294章 康熙生死第378章 重金懸賞第514章 打了再講第3章 探病第668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193章 老十的主意第374章 遠征不妙第494章 徵日(三)第436章 東南亞預案第142章 鉅額虧空第605章 後宮第425章 推廣西學第302章 康熙回津第312章 窘困局面第489章 出征第25 百利而無一害第86章 衣冠禽獸後記九第152章 海軍首屆淘汰第641章 吹號,進攻第118章 上尊號第252章 不殺俘虜第153 章 曹寅的情報網第476章 兄弟歸心第614章 分封非洲第17都是聰明人第461章 放不下第103章 考察人才第368章 舉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