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 拯救漢民

位於遼陽府南部的赤馬礦是遼國最大的鐵礦,緊靠遼河,在前年和日本國達成了以生鐵換購戰船的協議後,遼國從幽州府以及遼陽府強徵了十萬戶漢民,將他們編爲匠戶,專門在赤馬礦開採礦石並冶煉成生鐵。

在赤馬礦山南面的一片曠野裡,有一片延綿十幾裡的營地,這裡便是匠戶營,十萬礦工和他們的家人都住在這裡,匠戶營一共有十座,四周修建了營柵,並有眺望塔以及一萬士兵看守,匠戶們一旦逃亡被抓住便當場處斬。

匠戶營中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垃圾遍地,屎尿橫流,惡臭熏天,實際上就是集中營,數十萬人生活在十座大營內,周圍是大片農田,匠戶的家人在農田裡種地,維持着及其艱辛的生活。

這天上午,一支龐大的船隊忽然出現在寬闊的遼河上,這支船隊足有數百艘之多,其中大部分是萬石大船,在爲首一艘兩萬石的大船上,懸掛着一面巨大的黃龍旗,這是宋朝的船隊。

正在種地的婦人和老人紛紛向岸邊跑去,越來越多的人向河邊奔去,一時間,河邊站滿了匠戶百姓。

不知是誰大喊一聲,“是宋朝的船隊!”

“是宋朝的船隊!”

岸上的百姓頓時歡呼起來。

看守戰俘營的遼軍主將耶律萊大驚失色,遼陽府只有三千人駐防,一旦宋軍攻打遼陽府,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他顧不得看守匠戶營,急令軍隊集結,撤離了匠戶營,一萬軍隊向五十里外的遼陽城疾奔而去。

東京道原本有十一萬軍隊,除了八萬喪身海底,一萬軍看守匠戶,其餘兩萬軍分別駐紮在各個大城內,其中鴨綠江邊的保州城和宣州城駐兵最多,各有五千人,主要防禦高麗人北侵,剩下的一萬軍隊則分佈駐紮在遼陽府、黃龍府、鎮海府、來遠城、瀋州、復州等地,兵力十分空虛。

遼陽城的東京留守府內,南院樞密使蕭惟信正在桌前給天子耶律洪基寫一封急信,他得到消息,一支宋朝船隊正在北方的黑河沿岸剿滅各個契丹生番部落,已經至少有二十個部落被摧毀,黃龍府駐軍只有三千人,難以救援。

蕭惟信一方面緊急派人去通知其他契丹生番部落疏散,另一方面他請求天子出兵增援東京道。

蕭惟信心中十分憂慮,八萬軍隊全軍覆滅後,他先後向奚族和渤海族寫信請求增兵,皆遭到了無情拒絕,他現在的三萬軍隊要防禦高麗,要看守礦工,剩下的一點軍隊根本就無力守衛東京道的各大城池,一旦宋兵北上,這樣一點點軍隊怎麼守得住遼陽府?

就在這時,外面有人急聲稟報:“啓稟樞密使,大事不好!”

“發生了什麼事?”蕭惟信停住問道。

“遼河上出現宋軍船隊,規模龐大,至少有幾百艘,正向遼陽城駛來!”

“啊!”

蕭惟信大吃一驚,遼陽城只有三千守軍,怎麼可能守得住,他急聲令道:“速令耶律萊將軍立刻率軍撤回遼陽城。”

雖然沒有人看守礦工,會產生混亂,可這一刻,蕭惟信已經顧不上了,先守住遼陽府,其他一切都可以放棄。

報信人答應一聲快步走了。

蕭惟信心如火焚,將信遞給隨從發送出去,他立刻登上西城頭,向遠方眺望。

遼河並沒有直接流經遼陽城,而是有條支流從遼陽城邊流過,天氣晴好,遠處數十里外,隱隱可以看見遼河,但沒有看見數百艘宋軍戰船,估計還沒有到這裡。

就在這時,有士兵來報,“啓稟樞密使,耶律萊將軍已率軍隊向遼陽城疾速趕來,很快就將趕到。”

蕭惟信頓時長長鬆了口氣,耶律萊的軍隊趕來,遼陽府差不多可以守住了。

.........

但宋軍並沒有攻打遼陽府的計劃,數百艘船隻停泊在岸邊,數十萬漢民都願意跟隨宋軍離開遼國。

岸邊人山人海,黑壓壓的一眼望不見邊際,數十萬百姓拖家攜口地排隊登船,一艘艘大船滿載着百姓,掉頭向遼東半島駛去。

遼國在遼陽半島的駐軍只有兩千人,還是東北面的鎮海府,南面幾乎無兵駐守,宋軍奪取了半島最南端,用作中轉。

數十萬百姓不可能一次性運走,以最大限度的運量,至少也要分爲兩次。

很快遼軍的探子發現了宋軍的企圖,趕回遼陽府彙報。

此時遼陽城頭上站滿了遼軍,大量的防禦物資搬運上城頭,蕭惟信得到了探子的消息,宋軍並沒有北上攻城,而是在大量運走礦山的漢民。

耶律萊低聲道:“不如卑職率領一支奇兵,偷襲宋軍的戰船。”

蕭惟信搖了搖頭,“既然宋軍北上,他們豈能沒有防備,你的軍隊偷襲不了他們,不要輕舉妄動!”

“可是漢奴全部被運走,無人再挖礦了!”

蕭惟信微微嘆口氣,“現在東京道千瘡百孔,虛弱之極,北面有宋軍在肆虐,南面宋軍也殺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清醒,什麼重要,什麼次一等重要,什麼可以稍稍放下,東京遼陽城最重要,其他城池次一等重要,漢民可以稍稍放在一邊,對宋軍而言,或許漢民最重要,但對我們絕不是,耶律將軍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卑職明白了,守住遼陽城第一重要。”

蕭惟信點點頭,“只要守住遼陽城,我們就能向天子交代。”

.........

宋軍用了三天時間,數百艘大船將十萬戶漢民全部運走,另外還從倉庫中掠走了生鐵兩百萬斤以及粗銅錠七十萬斤。

五天後,第一批十五萬遼國漢民乘船抵達了登州,大宋朝廷早有準備,數十萬遼國漢民暫時安置在登州和萊州,將在登州蓬萊縣以及萊州掖縣城外搭建了數十座臨時大營,運來三十萬石糧食和二十萬匹布,由相國韓絳全權負責安置遼國漢民。

在海面一座亭子裡,韓絳眺望着遠處的大船,他見旁邊幾名官員正在低聲議論,便問道:“你們在議論什麼?”

一名官員躬身道:“我們在說,這次朝廷下這麼大血本接納這幾十萬漢民,是不是代價太大了?”

韓絳搖搖頭,“這些漢民淪爲遼國人並非他們的過錯,他們雖然是遼國人,卻被遼人殘酷壓迫,所以他們自稱漢兒,懷念故國,如果我們不去拯救他們,那麼誰還會管他們的死活?”

登州知事楊凱和萊州知事鄧文洋小心翼翼問道:“請問韓相公,我們只是搭建了臨時大營,那麼他們最終安置地在哪裡?”

韓絳想了想道:“大部分應該回幽州,另外一部分準備動員去南大陸,這只是朝廷初步想法,不過你們放心,不會留在萊州或者登州,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保證過度期間穩定,這就要辛苦兩位官人了。”

“卑職一定盡力安置災民!”

這時,第一批船隻開始緩緩靠岸,長長的船板搭上駁岸,開始有漢民扶老攜帶上岸了。

“走吧!我們去看看。”

韓絳帶着衆官員向百姓走去。

很多老人上了岸,便跪倒在岸上失聲痛哭,他們終於回到了故國,回到了這片安葬他們父母和祖先的土地。

韓絳上前安慰這些可憐的老人,讓士兵扶着這些老人前去登記。

登記地就在碼頭上,上百名州學和縣學士子負責登記,都是按照每戶來進行登記,先前居住地、籍貫、戶主名字、年齡,職業以及家人構成情況。

每登記一戶,便給一塊木牌,木牌上面有營號和帳號,然後第一船的兩百戶民衆集中起來,由幾名官員帶着他們去大營。

一名官員高聲對衆人喊道:“大家請看看手中的牌子,不識字也沒有關係,上面畫的是五頂大帳,那就是第五大營,大家請跟我來!”

數百戶百姓抱着孩子帶着老人向數裡外的一座大營走去,很多人邊吃邊走,下船時每人發了兩個饅頭,給衆人臨時充飢。

每一座大營有近數千頂大帳組成,第五大營也是一樣,衆人走進空蕩蕩的大營,都忍不住發出一聲驚歎,大帳很寬闊,比他們之前住的匠戶營小帳不知好多少倍,數千頂大帳整齊排列,井然有序,地面十分乾淨整潔。

“大家按照牌子上的帳號去各家的大帳,如果不識數,請過來,我們來幫各位查看。”

衆人都急不可耐地四下尋找自己的帳篷,數十戶百姓不識數,圍住了幾名官員,七嘴八舌詢問,個個臉上焦急萬分,官員們辨認了牌子上號碼,又叫來士兵,讓每個士兵負責帶着一戶人家去各自的營帳。

第五百五十一章 一致通過第五百零六章 背鍋大俠第一百二十五章 把酒問君第五百零七章 皇權無情第七百零九章 揚州公幹第一百三十二章 臨行前敲打第三百零四章 兩件大事第五十章 新年將至第二百二十章 打官司第三百八十八章 從何入手第三百五十八章 再度出發第二百七十章 走爲上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監視者第二百六十章 曹府祝壽(上)第五百三十章 泉州小聚第三百零八章 探礦協議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喜之日(七)第三百零五章 春心萌動第四百五十六章 收集證據第五百三十八章 出海前夕第三百零九章 朱佩離去第六章 假亦真時真亦假第一百零九章 縣令來視察第四百四十五章 調虎離山第七百四十一章 再披徵袍第七百二十九章 內應暴露第七百五十三章 遼國滅亡第一百七十一章 誰是大東主第四百七十一章 觸動利益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獲全勝第四百七十七章 仇恨爆發第一百六十四章 監視者第七百一十章 視察民營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賭怡情第十二章 神童對神童(下)第六百二十五章 私見宋商第三十六章 老實人的抗爭第七十九章 放長線釣魚第三百三十五章 家人抵京第六百二十三章 噩耗連連第六百九十四章 攻城首戰第五百七十六章 公開出海(上)第六百五十六章 正面激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遼國來使第一百二十六章 意外消息第八十六章 朱府祝壽(二)第四百四十章 上任首日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六百四十三章 糧食斷絕第六百七十一章 教改法案(上)第五百八十八章 土著留跡第七百四十四章 大軍壓境第二百五十四章 住水邊的煩惱第二十八章 生財之道第二百二十章 打官司第三百二十八章 最高機密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無義戰第二百五十九章 醍醐灌頂第五百八十章 南北雙島第九十九章 找關係要趁早第五百二十六章 鯤州宣權第三百二十八章 最高機密第一百三十八章 又見朱佩第七百零一章 犀利武器第五百五十五章 登陸大戰第二百九十八章 城中新氣象第六百六十三章 呂宋偶遇第一百六十九章 忿忿不平第五百零五章 社稷爲大第一百七十二章 朱母之憂第十七章 去鎮裡考試第一百八十四章 柳家風波第三百二十二章 天子召見第五百二十二章 霹靂出擊第六百三十二章 女真內訌第七百四十三章 突襲錦州(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賭怡情第七百五十五章 開京之戰第六百五十六章 正面激戰第六百六十八章 發展之道第四十四章 買房記第四百九十七章 連薦二人第三十七章 鄉村離婚案(上)第四百一十六章 妥善解決第六百二十四章 被迫求和第八十章 一號大案第三十九章 鄉村離婚案(下)第五百四十二章 韓絳的要求第三百六十五章 夜攻秋田第七百零三章 說服太后第四百二十五章 安插有眼線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上朱雀島第三百七十章 君臣論戰第二十二章 範大郎改行第七百三十四章 市井民生第四百一十九章 嘉佑六年第七百四十六章 步步爲營第八十七章 朱府祝壽(三)第九十六章 何處不相逢第六百八十八章 關鍵人物
第五百五十一章 一致通過第五百零六章 背鍋大俠第一百二十五章 把酒問君第五百零七章 皇權無情第七百零九章 揚州公幹第一百三十二章 臨行前敲打第三百零四章 兩件大事第五十章 新年將至第二百二十章 打官司第三百八十八章 從何入手第三百五十八章 再度出發第二百七十章 走爲上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監視者第二百六十章 曹府祝壽(上)第五百三十章 泉州小聚第三百零八章 探礦協議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喜之日(七)第三百零五章 春心萌動第四百五十六章 收集證據第五百三十八章 出海前夕第三百零九章 朱佩離去第六章 假亦真時真亦假第一百零九章 縣令來視察第四百四十五章 調虎離山第七百四十一章 再披徵袍第七百二十九章 內應暴露第七百五十三章 遼國滅亡第一百七十一章 誰是大東主第四百七十一章 觸動利益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獲全勝第四百七十七章 仇恨爆發第一百六十四章 監視者第七百一十章 視察民營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賭怡情第十二章 神童對神童(下)第六百二十五章 私見宋商第三十六章 老實人的抗爭第七十九章 放長線釣魚第三百三十五章 家人抵京第六百二十三章 噩耗連連第六百九十四章 攻城首戰第五百七十六章 公開出海(上)第六百五十六章 正面激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遼國來使第一百二十六章 意外消息第八十六章 朱府祝壽(二)第四百四十章 上任首日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六百四十三章 糧食斷絕第六百七十一章 教改法案(上)第五百八十八章 土著留跡第七百四十四章 大軍壓境第二百五十四章 住水邊的煩惱第二十八章 生財之道第二百二十章 打官司第三百二十八章 最高機密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無義戰第二百五十九章 醍醐灌頂第五百八十章 南北雙島第九十九章 找關係要趁早第五百二十六章 鯤州宣權第三百二十八章 最高機密第一百三十八章 又見朱佩第七百零一章 犀利武器第五百五十五章 登陸大戰第二百九十八章 城中新氣象第六百六十三章 呂宋偶遇第一百六十九章 忿忿不平第五百零五章 社稷爲大第一百七十二章 朱母之憂第十七章 去鎮裡考試第一百八十四章 柳家風波第三百二十二章 天子召見第五百二十二章 霹靂出擊第六百三十二章 女真內訌第七百四十三章 突襲錦州(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賭怡情第七百五十五章 開京之戰第六百五十六章 正面激戰第六百六十八章 發展之道第四十四章 買房記第四百九十七章 連薦二人第三十七章 鄉村離婚案(上)第四百一十六章 妥善解決第六百二十四章 被迫求和第八十章 一號大案第三十九章 鄉村離婚案(下)第五百四十二章 韓絳的要求第三百六十五章 夜攻秋田第七百零三章 說服太后第四百二十五章 安插有眼線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上朱雀島第三百七十章 君臣論戰第二十二章 範大郎改行第七百三十四章 市井民生第四百一十九章 嘉佑六年第七百四十六章 步步爲營第八十七章 朱府祝壽(三)第九十六章 何處不相逢第六百八十八章 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