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 拯救漢民

位於遼陽府南部的赤馬礦是遼國最大的鐵礦,緊靠遼河,在前年和日本國達成了以生鐵換購戰船的協議後,遼國從幽州府以及遼陽府強徵了十萬戶漢民,將他們編爲匠戶,專門在赤馬礦開採礦石並冶煉成生鐵。

在赤馬礦山南面的一片曠野裡,有一片延綿十幾裡的營地,這裡便是匠戶營,十萬礦工和他們的家人都住在這裡,匠戶營一共有十座,四周修建了營柵,並有眺望塔以及一萬士兵看守,匠戶們一旦逃亡被抓住便當場處斬。

匠戶營中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垃圾遍地,屎尿橫流,惡臭熏天,實際上就是集中營,數十萬人生活在十座大營內,周圍是大片農田,匠戶的家人在農田裡種地,維持着及其艱辛的生活。

這天上午,一支龐大的船隊忽然出現在寬闊的遼河上,這支船隊足有數百艘之多,其中大部分是萬石大船,在爲首一艘兩萬石的大船上,懸掛着一面巨大的黃龍旗,這是宋朝的船隊。

正在種地的婦人和老人紛紛向岸邊跑去,越來越多的人向河邊奔去,一時間,河邊站滿了匠戶百姓。

不知是誰大喊一聲,“是宋朝的船隊!”

“是宋朝的船隊!”

岸上的百姓頓時歡呼起來。

看守戰俘營的遼軍主將耶律萊大驚失色,遼陽府只有三千人駐防,一旦宋軍攻打遼陽府,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他顧不得看守匠戶營,急令軍隊集結,撤離了匠戶營,一萬軍隊向五十里外的遼陽城疾奔而去。

東京道原本有十一萬軍隊,除了八萬喪身海底,一萬軍看守匠戶,其餘兩萬軍分別駐紮在各個大城內,其中鴨綠江邊的保州城和宣州城駐兵最多,各有五千人,主要防禦高麗人北侵,剩下的一萬軍隊則分佈駐紮在遼陽府、黃龍府、鎮海府、來遠城、瀋州、復州等地,兵力十分空虛。

遼陽城的東京留守府內,南院樞密使蕭惟信正在桌前給天子耶律洪基寫一封急信,他得到消息,一支宋朝船隊正在北方的黑河沿岸剿滅各個契丹生番部落,已經至少有二十個部落被摧毀,黃龍府駐軍只有三千人,難以救援。

蕭惟信一方面緊急派人去通知其他契丹生番部落疏散,另一方面他請求天子出兵增援東京道。

蕭惟信心中十分憂慮,八萬軍隊全軍覆滅後,他先後向奚族和渤海族寫信請求增兵,皆遭到了無情拒絕,他現在的三萬軍隊要防禦高麗,要看守礦工,剩下的一點軍隊根本就無力守衛東京道的各大城池,一旦宋兵北上,這樣一點點軍隊怎麼守得住遼陽府?

就在這時,外面有人急聲稟報:“啓稟樞密使,大事不好!”

“發生了什麼事?”蕭惟信停住問道。

“遼河上出現宋軍船隊,規模龐大,至少有幾百艘,正向遼陽城駛來!”

“啊!”

蕭惟信大吃一驚,遼陽城只有三千守軍,怎麼可能守得住,他急聲令道:“速令耶律萊將軍立刻率軍撤回遼陽城。”

雖然沒有人看守礦工,會產生混亂,可這一刻,蕭惟信已經顧不上了,先守住遼陽府,其他一切都可以放棄。

報信人答應一聲快步走了。

蕭惟信心如火焚,將信遞給隨從發送出去,他立刻登上西城頭,向遠方眺望。

遼河並沒有直接流經遼陽城,而是有條支流從遼陽城邊流過,天氣晴好,遠處數十里外,隱隱可以看見遼河,但沒有看見數百艘宋軍戰船,估計還沒有到這裡。

就在這時,有士兵來報,“啓稟樞密使,耶律萊將軍已率軍隊向遼陽城疾速趕來,很快就將趕到。”

蕭惟信頓時長長鬆了口氣,耶律萊的軍隊趕來,遼陽府差不多可以守住了。

.........

但宋軍並沒有攻打遼陽府的計劃,數百艘船隻停泊在岸邊,數十萬漢民都願意跟隨宋軍離開遼國。

岸邊人山人海,黑壓壓的一眼望不見邊際,數十萬百姓拖家攜口地排隊登船,一艘艘大船滿載着百姓,掉頭向遼東半島駛去。

遼國在遼陽半島的駐軍只有兩千人,還是東北面的鎮海府,南面幾乎無兵駐守,宋軍奪取了半島最南端,用作中轉。

數十萬百姓不可能一次性運走,以最大限度的運量,至少也要分爲兩次。

很快遼軍的探子發現了宋軍的企圖,趕回遼陽府彙報。

此時遼陽城頭上站滿了遼軍,大量的防禦物資搬運上城頭,蕭惟信得到了探子的消息,宋軍並沒有北上攻城,而是在大量運走礦山的漢民。

耶律萊低聲道:“不如卑職率領一支奇兵,偷襲宋軍的戰船。”

蕭惟信搖了搖頭,“既然宋軍北上,他們豈能沒有防備,你的軍隊偷襲不了他們,不要輕舉妄動!”

“可是漢奴全部被運走,無人再挖礦了!”

蕭惟信微微嘆口氣,“現在東京道千瘡百孔,虛弱之極,北面有宋軍在肆虐,南面宋軍也殺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清醒,什麼重要,什麼次一等重要,什麼可以稍稍放下,東京遼陽城最重要,其他城池次一等重要,漢民可以稍稍放在一邊,對宋軍而言,或許漢民最重要,但對我們絕不是,耶律將軍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卑職明白了,守住遼陽城第一重要。”

蕭惟信點點頭,“只要守住遼陽城,我們就能向天子交代。”

.........

宋軍用了三天時間,數百艘大船將十萬戶漢民全部運走,另外還從倉庫中掠走了生鐵兩百萬斤以及粗銅錠七十萬斤。

五天後,第一批十五萬遼國漢民乘船抵達了登州,大宋朝廷早有準備,數十萬遼國漢民暫時安置在登州和萊州,將在登州蓬萊縣以及萊州掖縣城外搭建了數十座臨時大營,運來三十萬石糧食和二十萬匹布,由相國韓絳全權負責安置遼國漢民。

在海面一座亭子裡,韓絳眺望着遠處的大船,他見旁邊幾名官員正在低聲議論,便問道:“你們在議論什麼?”

一名官員躬身道:“我們在說,這次朝廷下這麼大血本接納這幾十萬漢民,是不是代價太大了?”

韓絳搖搖頭,“這些漢民淪爲遼國人並非他們的過錯,他們雖然是遼國人,卻被遼人殘酷壓迫,所以他們自稱漢兒,懷念故國,如果我們不去拯救他們,那麼誰還會管他們的死活?”

登州知事楊凱和萊州知事鄧文洋小心翼翼問道:“請問韓相公,我們只是搭建了臨時大營,那麼他們最終安置地在哪裡?”

韓絳想了想道:“大部分應該回幽州,另外一部分準備動員去南大陸,這只是朝廷初步想法,不過你們放心,不會留在萊州或者登州,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保證過度期間穩定,這就要辛苦兩位官人了。”

“卑職一定盡力安置災民!”

這時,第一批船隻開始緩緩靠岸,長長的船板搭上駁岸,開始有漢民扶老攜帶上岸了。

“走吧!我們去看看。”

韓絳帶着衆官員向百姓走去。

很多老人上了岸,便跪倒在岸上失聲痛哭,他們終於回到了故國,回到了這片安葬他們父母和祖先的土地。

韓絳上前安慰這些可憐的老人,讓士兵扶着這些老人前去登記。

登記地就在碼頭上,上百名州學和縣學士子負責登記,都是按照每戶來進行登記,先前居住地、籍貫、戶主名字、年齡,職業以及家人構成情況。

每登記一戶,便給一塊木牌,木牌上面有營號和帳號,然後第一船的兩百戶民衆集中起來,由幾名官員帶着他們去大營。

一名官員高聲對衆人喊道:“大家請看看手中的牌子,不識字也沒有關係,上面畫的是五頂大帳,那就是第五大營,大家請跟我來!”

數百戶百姓抱着孩子帶着老人向數裡外的一座大營走去,很多人邊吃邊走,下船時每人發了兩個饅頭,給衆人臨時充飢。

每一座大營有近數千頂大帳組成,第五大營也是一樣,衆人走進空蕩蕩的大營,都忍不住發出一聲驚歎,大帳很寬闊,比他們之前住的匠戶營小帳不知好多少倍,數千頂大帳整齊排列,井然有序,地面十分乾淨整潔。

“大家按照牌子上的帳號去各家的大帳,如果不識數,請過來,我們來幫各位查看。”

衆人都急不可耐地四下尋找自己的帳篷,數十戶百姓不識數,圍住了幾名官員,七嘴八舌詢問,個個臉上焦急萬分,官員們辨認了牌子上號碼,又叫來士兵,讓每個士兵負責帶着一戶人家去各自的營帳。

第二百四十五章 看房記(上)誠惶誠恐,老高稍微說兩句第四十七章 矛盾升級第一百五十二章 決定北上第四百八十七章 致命弱點第四百三十五章 遺產分配第七百四十七章 遼皇北撤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四百六十五章 爭取支持第四百一十一章 偶然泄密第一百三十二章 臨行前敲打第三十九章 鄉村離婚案(下)第三十六章 老實人的抗爭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七百零八章 御書房解惑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份考卷第六百六十七章 縣學訓話第四百一十一章 偶然泄密第五百八十章 南北雙島第三百七十一章 態度軟弱第二百九十二章 日本之謀第七百四十章 朱樓論政第一百三十一章 社會實踐第九十五章 選教授第四百六十五章 爭取支持第三百零九章 朱佩離去第三百零七章 鯨州野馬第五百零三章 護犢之心第九十七章 新來的高縣令第十九章 嚇煞人香第一百二十章 範鐵牛打官司(上)第二百八十九章 盛大回京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城唐縣第四百八十八章 趙宗實入坑第二百一十五章 面試(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明輪蒸汽船第二百八十二章 北鯤州第三百一十六章 鴿信基站第五章 勇鬥小曾布第四百九十一章 被坑了嗎?第七百三十章 南去北島第七百三十八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朱氏兄弟第四百二十八章 引來外援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宋鯤族第一百七十五章 科舉報名第七百五十一章 傷勢沉重第一百二十八章 當局者迷第七百六十二章 培養商機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二百五十三章 制定標準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一十三章 再訪高縣令第一百七十三章 雕刻大師第四十八章 趁虛而入第六百三十四章 出人意料第七百二十四章 決戰爆發第三百零三章 接踵而至第七百三十三章 出謀劃策第一百八十六章 風雨襲來第四百二十八章 引來外援第五百三十三章 循循善誘第三百五十七章 變通建議第五百三十七章 接受新府第二百一十五章 面試(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杭州遇伸冤第六百二十六章 回京述職第四百五十六章 收集證據第六百七十七章 戰爭開始第一百零四章 劍社風波第五百三十五章 再別京城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喜之日(一)第四百二十四章 意外發現第七十二章 隱蔽的相親第四百零三章 鼓動辦報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年將至第一百零六章 看高縣令審案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抵大陸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源遊記(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視察谷熟第八十五章 朱府祝壽(一)第三百一十四章 遼國來使第六百七十二章 教改法案(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發現疑點第五百七十六章 公開出海(上)第二百八十章 一邊倒的殺戮第三十章 家有金山不知第一百二十一章 範鐵牛打官司(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張三孃的心思第六百二十章 易縣初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預看考場第六百一十七章 捷報回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再押對策題第五百六十四章 民間購島第五百零五章 社稷爲大第四百七十四章 清散大會第六百零二章 傷亡慘重第七百二十九章 內應暴露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鍵人物
第二百四十五章 看房記(上)誠惶誠恐,老高稍微說兩句第四十七章 矛盾升級第一百五十二章 決定北上第四百八十七章 致命弱點第四百三十五章 遺產分配第七百四十七章 遼皇北撤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洋土著第四百六十五章 爭取支持第四百一十一章 偶然泄密第一百三十二章 臨行前敲打第三十九章 鄉村離婚案(下)第三十六章 老實人的抗爭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七百零八章 御書房解惑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份考卷第六百六十七章 縣學訓話第四百一十一章 偶然泄密第五百八十章 南北雙島第三百七十一章 態度軟弱第二百九十二章 日本之謀第七百四十章 朱樓論政第一百三十一章 社會實踐第九十五章 選教授第四百六十五章 爭取支持第三百零九章 朱佩離去第三百零七章 鯨州野馬第五百零三章 護犢之心第九十七章 新來的高縣令第十九章 嚇煞人香第一百二十章 範鐵牛打官司(上)第二百八十九章 盛大回京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城唐縣第四百八十八章 趙宗實入坑第二百一十五章 面試(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明輪蒸汽船第二百八十二章 北鯤州第三百一十六章 鴿信基站第五章 勇鬥小曾布第四百九十一章 被坑了嗎?第七百三十章 南去北島第七百三十八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朱氏兄弟第四百二十八章 引來外援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宋鯤族第一百七十五章 科舉報名第七百五十一章 傷勢沉重第一百二十八章 當局者迷第七百六十二章 培養商機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二百五十三章 制定標準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一十三章 再訪高縣令第一百七十三章 雕刻大師第四十八章 趁虛而入第六百三十四章 出人意料第七百二十四章 決戰爆發第三百零三章 接踵而至第七百三十三章 出謀劃策第一百八十六章 風雨襲來第四百二十八章 引來外援第五百三十三章 循循善誘第三百五十七章 變通建議第五百三十七章 接受新府第二百一十五章 面試(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杭州遇伸冤第六百二十六章 回京述職第四百五十六章 收集證據第六百七十七章 戰爭開始第一百零四章 劍社風波第五百三十五章 再別京城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喜之日(一)第四百二十四章 意外發現第七十二章 隱蔽的相親第四百零三章 鼓動辦報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年將至第一百零六章 看高縣令審案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抵大陸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源遊記(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視察谷熟第八十五章 朱府祝壽(一)第三百一十四章 遼國來使第六百七十二章 教改法案(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發現疑點第五百七十六章 公開出海(上)第二百八十章 一邊倒的殺戮第三十章 家有金山不知第一百二十一章 範鐵牛打官司(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張三孃的心思第六百二十章 易縣初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預看考場第六百一十七章 捷報回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再押對策題第五百六十四章 民間購島第五百零五章 社稷爲大第四百七十四章 清散大會第六百零二章 傷亡慘重第七百二十九章 內應暴露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