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教改法案(上)

範寧之所以要把教改法案攬過來,這也是他和王安石達成的妥協,他可以支持教改方案,但條件是教改方案必須由他來主導,他並不想圖這個虛名,而是要給天子趙頊上一堂課,變法該怎麼進行,說一千遍不如自己親手做一遍。

次日中午《信報》、《快報》、《軍報》、《東京導報》等報紙的頭版頭條,便是範寧實名寫的一篇文章,“論強國與輕儒”。

他在文章中指出了,重儒是士人修身之本,在蒙學和學堂階段,可以用儒學來給孩子啓蒙,教育孩子爲人處世。

但到了縣學階段,並不一定要人人都去走科舉這座獨木橋,百萬舉士共赴科舉,蹉跎了多少人的歲月,浪費了多少人才,給朝廷和各個家庭帶來多大的負擔。

他主張在州縣一級進行教育分流,可設醫學、農學、算學、武學、工學、書畫學等等學校,讓很多無力參加科舉競爭,但又渴望學習一門技能的學子有更多選擇。

他在文章中還指出了朝廷廢除匠籍後的社會發展,舉出了很多例子,發明了威震敵人的鐵火雷,發明了蒸汽機,發明了新型紡織機,種出了玉米、南瓜,使木綿布走進千家萬戶,使更多人家的餐桌上出現了豬肉,使十天就能往返呂宋,使香料不再是奢侈品,這是強國,也是富民。

在文章中,範寧旗幟宣明地提出了‘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口號。

範寧的文章儼如一石激起了千石浪,在京城引發了激烈的反響,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也有之。

第二天,《小報》也在頭版頭條登出了翰林學士兼禮部侍郎範鎮的實名文章,“駁強國與輕儒論”。

範鎮是朝中極有名望的大儒,範鎮在文章中嚴厲批評了範寧的輕儒思想,指出儒學爲大宋的立國之本,爲士子的立身之本,窮一生而學不盡,豈是區區十年就能明白大義?

大宋人口萬萬,儒學士子不過百萬,各種技術機巧自有匠人去研究,與士子何干?士子之路也並非科舉一途,就算科舉不中,也應繼續研究儒學,終生不倦,又豈能被苟利所誘,丟棄儒學正道,去學旁門左道?

第三天,知制誥曾布也發表了實名文章,再次反駁範鎮的唯儒論。

他在文章中指出,大宋雖不是人人皆爲士人,但士人卻是大宋的精英,掌握着大宋興衰,若士人學農,必強於十民學農,若士人學工,必強於百匠學工。

他同時又指出,考中科舉者只是極少,絕大多數士子都是年復一年的備考中蹉跎歲月,白首回頭,卻一事無成,與其空耗青春,不如投身農耕、投身工技以報國。

曾布最後抓住了範鎮文章的漏洞,指出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農桑纔是立國之本、興邦之道,怎能鄙視爲旁門左道。

範寧隨即又發表文章以應和曾布的文章,他以鐵火雷和蒸汽機爲例,指出匠人學工和士人學工的區別,火器匠苦苦研究鐵火雷數十年而不得成功,士子研究其技術根源,觸類旁通,一夜成功,工匠們雖然善制蒸汽機,但發明蒸汽機者卻是士子,匠人知其然,士子卻知其所以然。

匠人只能改良修理蒸汽機,而士子卻能創造蒸汽機。

範寧最後指出,士子擅長於頭腦,學工、學農是爲了創造,而匠人擅長於手藝,學工、學農是爲了製造,兩者並不是一回事。

建立各類學校也是爲了培養更多善於創造的優秀人才,一樣可以擔任技術官員,一樣能留名青史,一樣成爲大宋的棟樑,教改法絕不是僅僅爲了培養匠人而進行變法。

很快沈括、蘇頌也發表實名文章,支持範寧的以儒立身,以技強國的觀點。

一篇篇實名文章在報紙上登載,各抒己見,脣槍舌戰進行辯論,但真相卻是越辯越明,支持教改的大臣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官員和年輕士子都紛紛批評目前教育的狹窄偏頗。

在第十天時,《信報》、《快報》、《東京導報》等十家報紙在官員和士子中做了一次民意調查,結果八成的官員和士子都支持教改。

這天上午,範寧剛來到官房,司馬光便怒氣衝衝走了進來,十分不滿道:“我想請範公表明態度,到底是變法的支持派,還是反對派?”

範寧淡淡笑道:“司馬公何出此言?”

司馬光忿然道:“教改法會動搖儒學的地位,會使人心混亂,不利於朝廷長治久安,這是之前大家的共識,所以教改法才三次表決沒有通過,但範相公卻利用自己的威望,讓很多不明真相的官員和士子支持教改法,我就不明白,之前範相公也反對青苗法和保甲法,爲何出海一趟就變成了改革派?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王安石許了範相公什麼重利,令範相公改變立場,改變初衷?”

司馬光毫無根據的指責令範寧心中十分不滿,他剋制住情緒,不慌不忙道:“我的態度是一貫的,我既不是改革派,也不是保守派,而是改良派,我之前堅決反對保甲法和青苗法,並不是反對王相公變法本身,而是反對他的變法方式和手段,太過於偏激。”

司馬光冷冷道:“從古自今,走中間派是行不通的,希望範相公能明白這一點。”

“司馬相公此言謬論!”

範寧語言犀利的反擊道:“到現在爲止,我只看見司馬相公爲反對而反對,對人不對事,只要看是王相公推出的東西,便一棍子打倒,而不看他推出的變法內容是什麼,非黑即白,這不是反對變法,是在挑起朝廷的派系鬥爭,和牛黨、李黨有何區別?”

“你.....”

司馬光心中惱怒之極,範寧說話太過分了,居然把自己比作禍國殃民的牛僧孺和李宗閔。

“既然苦勸不聽,那我和你已經無話可說!”

司馬光重重哼了一聲,轉身走了。

範寧也知道自己抨擊得有點過份,但司馬光那種非白即黑的態度確實讓他反感,司馬光根本就不承認自己的改良派。

次日中午,《小報》上再次發表了司馬光的重磅文章,“兩面派纔是國禍之根”。

司馬光在文章以不點名的方式嚴厲批評某些重臣兩面三刀,自詡爲改良派,卻左右逢源,沒有自己的立場,比變法派更加危害社稷。

司馬光的文章再次引起朝野的掀然大波,誰都知道司馬光是在評判範寧,這就意味着範寧和司馬光在教改方案上翻臉了。

對司馬光的批評,範寧卻保持了沉默,兩天後,戶部郎中沈亮在《信報》實名發表了一面文章,‘是變法還是黨爭’。

文章犀利地批評某些重臣以反對變法爲藉口,熱衷於派系鬥爭,他們不關心變法的內容是否利國利民,只要異己提出,便一棍子打死。

這種派系鬥爭只會分裂朝廷,嚴重影響朝廷的決策,影響民生大計,實在百害無一利。

他呼籲變法派和保守派放棄派系鬥爭,關注變法內容,好的東西要接受,不妥的東西要修改,不好的東西要反對,這樣纔是正確的改革變法之道。

這篇文章便是對司馬光的公開打臉,目標直指司馬光。

朝房裡,司馬光負手來回踱步,沈亮的文章令他異常惱火。

這時,一名吏部官員走進來,將厚厚一疊卷宗放在司馬光桌上,“相公要的資料都在這裡了。”

卷宗裡全部都是沈亮的履歷和資料,他看了一眼沈亮的籍貫,哼了一聲,“果然是範寧的同黨!”

他又翻看了片刻,忽然停住了。

“他祖父去年去世了?”

吏部官員點點頭,“去年秋天去世。”

“那他爲什麼不丁憂去職?”

“他去年剛剛出任戶部郎中,所以提出留職申請,吏部也同意了,所以沒有丁憂。”

司馬光又翻了翻,便把卷宗還給吏部官員,“去吧!我知道了。”

官員行一禮走了,司馬光立刻派人把御史陳籍找來,對他道:“戶部郎中沈亮祖父去年病逝,他貪戀官職,不肯丁憂回鄉,實屬不孝,可彈劾之!”

第二十八章 生財之道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媳婦回門第五百九十五章 苦苦相勸第二百五十九章 醍醐灌頂第二百二十八章 兄妹入宮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宋鯤族第六百六十五章 收穫頗豐第三百二十二章 天子召見第七十四章 四強賽(上)第六十七章 貴客來訪第三百九十四章 上朝路上第四百零九章 調研西北第二百四十八章 礬樓請客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外傳聞第六百七十章 安撫軍心第七百四十六章 步步爲營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無義戰第七百三十二章 巡視領地第五百一十六章 新年大朝第一百零五章 連環毒計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記石刻第七百零三章 說服太后第四百八十五章 阿多的婚事第五百九十三章 一石激千浪第三百六十六章 平原激戰(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科舉報名第四百三十八章 下馬威第一百一十四章 縣學增補考試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一百八十二章 緊急救人第五百三十六章 返回故里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間緊迫第四百三十二章 朱孝雲問罪第一百零四章 劍社風波第三百二十九章 孝敬奇石第四百七十九章 抓住王確第七百三十八章 臨危受命第五百八十七章 南方新城第七百零一章 犀利武器第七百五十四章 高麗作亂第五百一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七十八章 惲州錢鋪第二十一章 勇奪魁首第三百六十七章 平原激戰(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接風洗塵第一百五十九章 險成損友第五百三十一章 回京述職第四百九十章 關鍵一步第五百一十章 莊園集結第八十二章 李縣令第六百七十三章 新式弩炮第六百七十七章 戰爭開始第七百零八章 御書房解惑第七百二十九章 內應暴露第二百八十二章 北鯤州第四百三十八章 下馬威第二百九十六章 砝碼長崎第一百六十章 壽山尋寶第五百八十章 南北雙島第二十八章 生財之道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四百一十章 潼關稅吏第八十一章 卸磨要殺驢第五百零一章 東宮議事第五百六十九章 力勸天子(上)第七百一十九章 應州春至第三百八十章 調令到來第二百章 冷僻的考題第五百八十三章 路遇曹詩第三百六十三章 殺一儆百第二百六十六章 故鄉來人第六百五十九章 西夏投降第四百九十三章 推薦名額第七十五章 四強賽(中)第三百五十八章 再度出發第一百五十三章 碼頭偶遇第九十章 二叔也是犟牛第二百四十三章 長遠佈局第三百九十八章 收集證據第六百九十五章 啞雷事件第一百四十章 癡人說夢第二百四十六章 看房記(中)第六百五十三章 鹽州夜戰第九十五章 選教授第六十四章 熱情洋溢的發言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媳婦回門第二百九十二章 日本之謀第五百六十七章 曹後的下注第一百二十一章 範鐵牛打官司(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妥善解決第六百零八章 冰河消融第五百六十二章 擺脫迷惘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年大宴第五百零二章 危險氣息第一百七十八章 水源遊記(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住水邊的煩惱第二百五十六章 出海之策第六百五十一章 太后出手第二百二十六章 吏部報到第五百八十四章 說服知政堂
第二十八章 生財之道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媳婦回門第五百九十五章 苦苦相勸第二百五十九章 醍醐灌頂第二百二十八章 兄妹入宮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宋鯤族第六百六十五章 收穫頗豐第三百二十二章 天子召見第七十四章 四強賽(上)第六十七章 貴客來訪第三百九十四章 上朝路上第四百零九章 調研西北第二百四十八章 礬樓請客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外傳聞第六百七十章 安撫軍心第七百四十六章 步步爲營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無義戰第七百三十二章 巡視領地第五百一十六章 新年大朝第一百零五章 連環毒計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記石刻第七百零三章 說服太后第四百八十五章 阿多的婚事第五百九十三章 一石激千浪第三百六十六章 平原激戰(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科舉報名第四百三十八章 下馬威第一百一十四章 縣學增補考試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一百八十二章 緊急救人第五百三十六章 返回故里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間緊迫第四百三十二章 朱孝雲問罪第一百零四章 劍社風波第三百二十九章 孝敬奇石第四百七十九章 抓住王確第七百三十八章 臨危受命第五百八十七章 南方新城第七百零一章 犀利武器第七百五十四章 高麗作亂第五百一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七十八章 惲州錢鋪第二十一章 勇奪魁首第三百六十七章 平原激戰(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接風洗塵第一百五十九章 險成損友第五百三十一章 回京述職第四百九十章 關鍵一步第五百一十章 莊園集結第八十二章 李縣令第六百七十三章 新式弩炮第六百七十七章 戰爭開始第七百零八章 御書房解惑第七百二十九章 內應暴露第二百八十二章 北鯤州第四百三十八章 下馬威第二百九十六章 砝碼長崎第一百六十章 壽山尋寶第五百八十章 南北雙島第二十八章 生財之道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四百一十章 潼關稅吏第八十一章 卸磨要殺驢第五百零一章 東宮議事第五百六十九章 力勸天子(上)第七百一十九章 應州春至第三百八十章 調令到來第二百章 冷僻的考題第五百八十三章 路遇曹詩第三百六十三章 殺一儆百第二百六十六章 故鄉來人第六百五十九章 西夏投降第四百九十三章 推薦名額第七十五章 四強賽(中)第三百五十八章 再度出發第一百五十三章 碼頭偶遇第九十章 二叔也是犟牛第二百四十三章 長遠佈局第三百九十八章 收集證據第六百九十五章 啞雷事件第一百四十章 癡人說夢第二百四十六章 看房記(中)第六百五十三章 鹽州夜戰第九十五章 選教授第六十四章 熱情洋溢的發言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媳婦回門第二百九十二章 日本之謀第五百六十七章 曹後的下注第一百二十一章 範鐵牛打官司(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妥善解決第六百零八章 冰河消融第五百六十二章 擺脫迷惘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年大宴第五百零二章 危險氣息第一百七十八章 水源遊記(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住水邊的煩惱第二百五十六章 出海之策第六百五十一章 太后出手第二百二十六章 吏部報到第五百八十四章 說服知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