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工商業的厲害之處

等那些農民百姓們下了城牆,李世民便一臉憂色的道,“朝廷此次收糧,還需得比市價高一些纔是,農民百姓的錢,朝廷還是不賺爲好。”

孫享福聞言,卻是笑道,“無需如此,咱們大唐以後的糧食產量,只會越來越多,臣剛纔這麼說,只是一個善意的謊言,而且,如果朝廷出面擡價,坑害的,就是那些商賈了,商賈和農夫,可都是大唐的治下子民,陛下可不能厚此薄彼啊!”

聞言,李世民又是一愣,片刻之後,便與衆多大臣一樣,再度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所以,朝廷這次收糧,是一筆虧本買賣?”

“如果只做糧食上的交易的話,確實是一筆虧本買賣,目前市場上的糧價,鬥米差不多十二錢,未來一兩年,只怕會再跌價一半。”

“鬥米五六錢?”

衆多朝臣一齊呼出了一個他們難以自信的數字,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的糧價,就從來沒有比現在低過,可孫享福卻說,未來一兩年,糧食價格還要跌一半,這是天下要大治的節奏了麼?

“你說,只做糧食交易的話,朝廷會虧本,那做別的交易呢?”李世民敏銳的捕捉到孫享福話裡留下的伏筆,追問道。

“那就是賺多和賺少的問題了,糧食,可以變成很多的商品,現在一斤麥子的價格,差不多是一文錢,可把這一斤麥子,磨成麪粉,製作涼麪,至少可以做出四份,涼麪在長安夜市的售價是三文,四份,就是十二文,除去調料方面大概三四文的成本,還能盈利七八文。

如果將其釀成啤酒,以市價,至少可賣出五六十文錢,釀成高度烈酒的話,以市價,至少可以賣三百文錢······”

酒在這個時期有多貴,就不用一一贅述了,李白的《將進酒》裡面有“斗酒十千恣歡謔”。王維的《少年行》裡有“新豐美酒鬥十千”。

可見,一斗好酒的價格,就是十千錢,也就是一萬錢,而唐朝一斗酒是六千毫升,大概十二斤左右的樣子,也就是說,一斤好酒的價格,就是八百多錢,而以後世釀酒的數據,大概是三斤麥子釀一斤六十五左右的酒,勾兌稀釋成這個時期的美酒的度數,至少也是兩斤多,雖然因爲釀酒廠的大規模出貨,導致這個時期的酒水的價格,比盛唐時期還低了近一半,但孫享福說一斤麥子,釀烈酒,至少可以賣到三百文,卻是個十分保守的數據。

因爲,以這個價格出售的酒,在大唐基本是賣方市場,酒廠以兩百文一斤的價格批發出售烈酒,基本上是出多少貨,各地的商人就能吃下多少貨,因爲有市場可以銷售出去。

像渭南的工人們,想喝點酒,還得到釀酒廠託關係,才能少量打一些自己喝,因爲酒廠出的酒現在一般都是運往北方市場,甚至是西域去,在那邊,才能體現它真正的價值。

而且,還不用擔心它掉價太厲害,因爲,除了外部市場,內需其實也足夠大,想要讓大唐的百姓像宋朝時期的百姓一樣,只要是個客棧,就有酒賣,只要百姓肯花錢買,就能喝上酒,釀酒廠的出貨量還要增加至少二三十倍。

他越是往後說,李世民和衆多朝臣的呼吸就越粗重,此刻,他們才真正意識到工商業的厲害之處,它能將一些原始產出的經濟價值放大很多倍,變廢爲寶。

“陛下,如何使朝廷不受損的辦法,正明有很多,眼前的事情,還需及時處理。”房玄齡指了指城牆下面,仍然不肯散去的百姓道。

“高卿速速出榜關中,把消息放出去,讓各地官倉出價收購百姓手中糧食,錢款由財部出,現錢不夠,可以找錢莊貸款,收上來的糧食,交農部負責倉儲,今後,常平倉,將是官府唯一囤糧倉庫,由農部負責倉儲事,戶部負責調用事,財部負責覈准賬目······”

改制了之後,就是這樁好,辦任何事情的效率都很高,尤其是關中之地,衙門的所有部門,以及錢莊構架都已經健全了,不僅效率高,監管也十分完備,只要命令一出,一兩天之內,就可以馬上開始實行。

然之後,李世民自然還是要親自下場秀一番的,拒絕了侍衛的隔離,他親自下了城牆,去一一跟那些送糧食來的老百姓握手,對他們表示感謝。

“各位父老的忠君愛國之心,朕已盡知,朕代表大唐感謝你們,糧食,你們就直接拉到長安縣或者萬年縣的官倉去吧!朕現在就會派人過去收購,你們可不準不要錢,朝廷現在,不差這些錢,得了錢,你們要多買些衣物,農具,牲畜使用,吃食也要豐富起來,多吃點鹽,肉食,把身體養好,幹活的時候也有勁,只要你們把自己的日子過的好好的,就是對大唐,對朕,最大的幫助······”

這些話,是剛纔下城樓的時候,孫享福緊急想到,並提醒他的,老百姓有了錢,還須得消費,改善生活纔好,他們不消費,大唐各方面的產出,都會造成擠壓,古人的消費觀念可不怎麼強,節儉慣了的他們,衣服不穿的補丁一層層,就捨不得丟,農具不用到破舊的實在不能用,就不會更換。

這在物產十分豐富的大唐,是不合理的,本來人口就少,百姓還如此節儉的話,製作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形成擠壓,這又勢必會讓工廠減產停工,工人下崗,形成惡性循環。

而更新換代的快一些,不僅能夠帶動就業,還會促使原始生產力更強一些,讓更多的人有務工的機會,掙到錢,再消費,也會使得農民百姓種植出來的農產品被需求,形成良性循環。

國家刺激內需,主要看的就是平民的日常消費,所有的行業都是相互刺激,被需求的,不能在一環被卡死。

這也是剛纔孫享福在乘車而來的時候,跟那位老農短暫的聊天后,看到的一些問題,改變古人的消費觀念,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就像後世,一個年輕人讓一個老人家多花錢買東西,不要那麼節儉一樣,老人多半是不會聽的。

所以,這事,還得讓李世民來,他的話,百姓們都愛聽,有了實際效果之後,大臣也會吃透這種刺激內需的政策的好處,可不能節儉過了頭,把經濟搞的死水一潭。

李世民的政治秀時刻,大臣們不宜去沾光,孫享福看到虞世南也一副欣慰的表情看着城牆下的情景,上前道,“阿爺,此間情況,禮部應該大書特書,在報紙上發文,爲陛下,爲朝廷的政策,做宣傳。”

虞世南聞言一愣,收了那副表情道,“在皇城,可不許叫我阿爺,應該稱呼官職,這些規矩,你要守。”

“呃,虞尚書教訓的是,那這事······”

“我會交辦下去的。”

“嗯,還請捉筆之人儘量用白話文書寫,免得百姓們聽不懂。”

“知曉了,今後,禮部關於這種面向百姓的公告文書,都會採用更加直白的書寫方式,你就放心吧!另外,管糧可不是個好差事,尤其它還涉及了利益的時候,農部那一塊,關鍵的位置,你得用忠直可信之人。”

“阿,虞尚書有什麼推薦?”孫享福差點口誤問道。

“弘文館當年放出去的那些學生中,有不少可用之才,如今,他們在地方上也鍛鍊了許久,三年任期大多已滿,該是調回中樞,學習一些更高層面的管理了,另外,新的一些弘文館學子,也是時候放出去地方歷練了。”

弘文館這個教育機構其實比國子監還高端,他每屆只有數十人個學生,皆選皇族貴戚及高級京官子弟,教授的,也是專門針對治國的經史書,或者法典之類的,從弘文館出來的學生,皇帝一般都是直接授官,而且,品級還不低,掌握了他們,幾乎就是掌握了朝堂未來的一個高官羣體。

就拿此前弘文館的十八學士來說,現在混的最差的,都是散騎常侍。而朕觀元年後放出去的這一批,如上官儀,劉永,李宣,周懷文等,在地方上任縣令,或者州府任功曹主簿之類的,政績也都不錯,當然,虞世南這麼提醒孫享福,也是有另一層用意的。

別看現在朝堂上是一副喜氣洋洋的樣子,那是因爲大唐現在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官員的上升通道很多,外部,也到處都有利益可掙,各部大佬們各自那一攤子的蛋糕都吃不完,沒有形成派系,相互爭奪利益的必要,等到國家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情況就未必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別的孫享福或許不知道,但宋,明時期的黨爭,他還是知道一點的,黨爭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國朝無大事,開始進入守成期的時候,上升通道被把持,想要獲取更多的利益,就要開始侵佔別人的利益,這就不可避免的開始了。

虞世南是經歷了好幾個短暫朝代的老人,現在已經七十一歲了,看事情的眼光,自然比孫享福長遠的多,他目前是朝堂上最年輕的高級官員,以後,當現在這一撥的老臣都走到生命的盡頭的時候,朝廷很可能就要靠他來做頂樑柱了,必須得早些下手,網絡培育一批年輕的,能幹事的人才在自己屬下,才能保證今後他的地位能夠穩固。

孫享福在政治上,其實並沒有多少智慧和遠見,他只是因爲看過了後世的太多成例,導致視野和考慮問題的角度更加寬廣一些。

所以,對於虞世南的提醒,他深以爲然,能在君明臣賢的時期混的開不是什麼本事,能在君昏臣奸的時期混的開,那才叫本事,此前,他就缺這方面的考慮。

第614章 新船出海第六十九章 改戲第548章 金錢概念和價值觀第696章 玉米麪和紅薯粉第675章 準備迎接新物種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353章 應對安排第348章 田地置換第五十五章 考評藝人第307章 成果喜人第七十二章 馬周來訪第489章 新疆域的規劃第650章 對比的傷害第七十三章 李承乾上門第四十一章 首戰建功第423章 春耕調整第587章 世家的新經營模式第一百零六章 如何盈利第369章 論長安的經濟發展第448章 偶然碰到的小事第713章 新的十年計劃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618章 九垸行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422章 又是神來之筆第713章 新的十年計劃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442章 小麥的產量第505章 板正李泰第382章 滿月酒第十五章 好處不少第114章 變樣的妥協第404章 慰問工人第六十七章 繼續戰鬥第122章 治病第407章 夫妻夜話定計第八章 加夜餐第373章 城門答辯第302章 何人如此土豪?第455章 巧遇小舅子第712章 宦官制度改革第741章 家庭瑣事第五十一章 亂兵第582章 無官未必一身輕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十九章 七宗五姓第671章 巡演推廣第132章 進了寶地第340章 談條件第661章 點化李恪第752章 準備出使第293章 返程路上第629章 聊通透了第七十五章 牧監署的窟窿第568章 李世民要加尊號第399章 又來鬧事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340章 談條件第303章 農忙伴隨着鬥爭開始第601章 李承乾亮了第675章 準備迎接新物種第252章 昂貴的午餐第471章 沒有難度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364章 日新月異的技術第411章 解決問題的構思第一百零七章 南下的打算第649章 武媚孃的心思第九十六章 筆墨紙硯第221章 城門激戰第356章 杜如晦的病症第728章 輕輕揭過第197章 獻策第十章 賞錢第120章 急至嶺南第450章 效果第一百零七章 南下的打算第737章 五年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398章 論法第628章 探討皇權第252章 昂貴的午餐第566章 定襄城初體驗第452章 要跑偏的李承乾第六章 小河集第八十四章 佛與道第727章 九垸縣的大熱鬧第223章 拳頭大才是硬道理第440章 李世民的忽悠技能第608章 播種的季節第200章 繼續參觀第144章 越來越不懂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第403章 恨夫不成聖第532章 上政治課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452章 要跑偏的李承乾
第614章 新船出海第六十九章 改戲第548章 金錢概念和價值觀第696章 玉米麪和紅薯粉第675章 準備迎接新物種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353章 應對安排第348章 田地置換第五十五章 考評藝人第307章 成果喜人第七十二章 馬周來訪第489章 新疆域的規劃第650章 對比的傷害第七十三章 李承乾上門第四十一章 首戰建功第423章 春耕調整第587章 世家的新經營模式第一百零六章 如何盈利第369章 論長安的經濟發展第448章 偶然碰到的小事第713章 新的十年計劃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618章 九垸行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422章 又是神來之筆第713章 新的十年計劃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爲求穩第442章 小麥的產量第505章 板正李泰第382章 滿月酒第十五章 好處不少第114章 變樣的妥協第404章 慰問工人第六十七章 繼續戰鬥第122章 治病第407章 夫妻夜話定計第八章 加夜餐第373章 城門答辯第302章 何人如此土豪?第455章 巧遇小舅子第712章 宦官制度改革第741章 家庭瑣事第五十一章 亂兵第582章 無官未必一身輕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十九章 七宗五姓第671章 巡演推廣第132章 進了寶地第340章 談條件第661章 點化李恪第752章 準備出使第293章 返程路上第629章 聊通透了第七十五章 牧監署的窟窿第568章 李世民要加尊號第399章 又來鬧事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340章 談條件第303章 農忙伴隨着鬥爭開始第601章 李承乾亮了第675章 準備迎接新物種第252章 昂貴的午餐第471章 沒有難度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364章 日新月異的技術第411章 解決問題的構思第一百零七章 南下的打算第649章 武媚孃的心思第九十六章 筆墨紙硯第221章 城門激戰第356章 杜如晦的病症第728章 輕輕揭過第197章 獻策第十章 賞錢第120章 急至嶺南第450章 效果第一百零七章 南下的打算第737章 五年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398章 論法第628章 探討皇權第252章 昂貴的午餐第566章 定襄城初體驗第452章 要跑偏的李承乾第六章 小河集第八十四章 佛與道第727章 九垸縣的大熱鬧第223章 拳頭大才是硬道理第440章 李世民的忽悠技能第608章 播種的季節第200章 繼續參觀第144章 越來越不懂第665章 遊園會開始第403章 恨夫不成聖第532章 上政治課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452章 要跑偏的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