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新的十年計劃

在後世很多關於教育的演講之中,學者總是會在各方面,批評國家的教育體制,說什麼教給孩子們不必要的知識太多,讓他們喪失靈性,孩子們的負擔太大,應該讓他們更多的去玩耍之類的。

孫享福覺得說的有一定道理,至少,他認爲,教育體制裡面,應該要把必須要學習的知識,和非必須要學的知識,劃定出來。

什麼是必須要學的知識?

比如一定的農業知識。

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農業知識,是解決吃飯這種人類生存根本問題的知識,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如果最基礎的農業知識都沒有一點,那就是一種悲哀。

當然,後世的科技文明,已經進步到了非一般的高度,即便是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們,畢業之後根本不知道種田是怎麼回事,也可以依靠大量進口糧食,來解決吃飯的問題,只要不發生戰爭,日子基本能夠過的去。

但是要是發生了戰爭,當外部的糧食進口不過來,內部的工業產出無法向外銷的時候,會是個什麼景象,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對比於後世,這個時代的教育體制,那就更操蛋了。

一天八節語文課,抱着四書五經寒窗苦讀十年,甚至一輩子,通過這樣的教育,國家能收穫到的是些什麼東西?

大多數都是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五穀不分,只知道靠一張嘴巴,剝削別人的廢材而已。

如果人人都專注生產力的提升,大家都吃的飽,穿的暖,社會上根本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

所以,孫享福想要推行的教育體制,是一個能夠培養下一代動手能力,各種基本生存技能的體制,而不是培養出一幫只會考試,去到社會上之後,還要再用好多年從頭學習做事的書生。

這個烤紅薯,李世民吃的很香,七八歲的皇子皇女們,能夠自己種出紅薯來了,這是一件非常值得他欣慰的事情。

所以,他取消了原本出去逛的想法,細細的問起了這些孩子們的學習情況,一個下午下來,收穫真不少。

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孩子們會的東西好多,與在長安的時候,皇家族學的老師反反覆覆就是那幾句經義,讓他們抄來背去,完全不同,這還只是他們在九垸縣學上了半年學而已。

晚飯李世民是和長孫皇后單獨吃的,菜式裡面就有李麗質從學校提回來的莧菜,一邊吃着菜,李世民一邊跟長孫皇后聊起了內侍監改制的事情,基本框架算是敲定下來了,具體細則,還得慢慢研究討論,最後實施。

“朕意,明年繼續將孩子們留在九垸縣上學,觀音婢以爲如何?”

長孫皇后答道,“此地的孩童們,都有一種獨特的靈性,確實更加適合他們就學讀書,不過,陛下,山南道的子民,是您的子民,關中的子民,也是您的子民,既然山南道這邊的教學更好,就應該把它推行到關中,推行到全國去,讓所有的孩子們,都學到這些有用的知識。”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道,“你言之有理,不過,這樣一來的話,國子監,乃至咱們以往沿用的整個教育體系,就全部都得改了,九垸縣學的體系裡面,一直到初中,都沒有教超過一千字四書五經裡面的內容,儒家那邊的阻礙,只怕不小啊!”

長孫皇聞言,笑了笑道,“陛下不是命承乾監國了麼,他一向有辦法,陛下,不妨將此事教給他去辦。”

李世民再度點頭道,“說的也是,朕明年便要西巡,路途遙遠,不便帶上你等,內侍監的改革,也一併交由你全權做主吧!”

“陛下出門在外,要注意保重身體纔好。”

兩口子暖心的閒聊之中吃完了晚飯,和衆人一起出去歡歌跳舞,自是不提。

次日,坐鎮江陵的李承乾的案頭,便多了一封李世民發過來的文書,看過裡面提及的一些事情之後,李承乾莞爾一笑,根本沒當一回事,下了一道命令給工部,於長安,渭南,各修建十六所教學規模超過萬人的新學校,其餘各州縣,按照人口規模,各建學校兩到三所。

建好之後,這些學校,將面向所有持有大唐戶籍的適齡孩童招生,一應學費全免。

看到這個政令,政事堂的幾位還有些懵,房玄齡,溫彥博和唐儉三人很快就找到了李承乾。

直管教育口的唐儉率先開口道,“太子殿下,在長安,渭南,以及關中各州縣,建立那麼多學校,並且免費供孩童讀書,這筆開支可不小,按照關中現在將近六百萬人口還算,適齡讀書的孩童,差不多有近百萬,除建學校以外,每年投入的開支,只怕要數百萬貫。

而且,這些適齡孩童,原先有很多,本就是在州縣的學堂裡讀書的,如果新學校學費全免的話,豈不是讓州學,縣學的學生,轉到新學校去讀書了?”

李承乾笑着道,“孤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以前那些州縣的學堂的教學內容,已經趕不上時代的需要了,像九垸縣學這樣的學校,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知識。

朝廷在新的學校裡投入的錢財多了,那麼,在原先那些州學,縣學的投入,就會少一些,成本雖然會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費用,也多數是出在此前沒有讀書的那些孩子身上,其費用的增長,以朝廷現在的財政能力,完全負擔的起。

諸卿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關中之地的所有學校,也全部都像九垸縣學這邊一樣出人才,那麼,未來,他們將會爲我大唐創造多少利益?”

聞言,唐儉看了看房玄齡和溫彥博,見他們連連點頭,他也不多說什麼了。

李承乾又道,“所以,明年還只是關中,三到五年之內,孤要這種模式,鋪向全國,並且,做到所有的子民,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開啓全民義務教育,這個設想,如果是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房玄齡猶記得幾年以前,朝廷的教育推進計劃,不過是在每個州縣,建立一所學堂而已。

想不到,短短六七年以後,計劃,就要上升到全民接受教育的地步了。

要說李承乾爲什麼敢這麼大刀闊斧的幹事情,那就得看看他是在哪裡學習的政務了,他的學習模板,可是善陽啊!

孫享福當年把善陽城修建好之後,直接在城內修建了幾所學校,讓所有百姓家的孩子,不分胡漢,不分貴賤,都可以入學讀書。

所起到的好處就是,善陽現在每年都有過萬掌握了基礎文化的學生,走上學醫,學農,學工,學商,甚至也有繼續學文科的道路上,然之後,開始爲各行各業,提供更加高端的骨幹力量。

聽到李承乾的豪言壯語,唐儉的心跳頓時加快,在他主掌禮部的時候,擴大教育體系,推行全民教育,那自然是給他一個天大的功勞,因爲這樣的事情,必然會在史書上大書特書。

可是,這個功勞,不是那麼好得的,現有的那些得利於教育體系的人,大多都是儒生,這些人會來找他的麻煩,要知道,他自己也是個儒學子弟,而首先找他麻煩的,就是國子監的祭酒老孔。

然而,房玄齡卻是品出了李承乾這麼做的一些用意,開口給唐儉解釋道,“太子殿下的意思是,你並不宣佈撤銷舊有學院,直接把新學校建立起來,如果原先在那些舊學院裡讀書的學生,都自己轉去新學校讀書了,那就怪不得誰了。”

聞言,唐儉眼前一亮,頓時覺得,此事十分的可行,朝廷並不否定那些舊有的縣學,州學。但是,學生有自己選擇上什麼學校,學什麼知識的權力,你教的知識沒有用,學生們不愛學,那就怪不得朝廷推動新學教育了。

等到大家都不去州學,縣學讀書了,這些舊有的學院,它自然而然的,也就撤銷了。

於是,唐儉開口道,“如此的話,建學校,以及後續教學所產生的費用,還要請政事堂下令財部通過。”

房玄齡正欲點頭,李承乾卻是笑道,“其實,這個費用也不會很大,因爲,像山南道垸田區這邊一樣,有本地商會產業,爲教育花費提供資金的情況會越來越多,未來,朝廷需要投入的,大多隻是修建學校的錢而已。”

公共資源產生的利益,就應該回饋給公共服務,這是孫享福在後世帶過來的一些觀點。

因爲在後世,有很多地方,明明有煤礦,最終肥的卻只是少部分煤老闆,和與煤老闆勾結的貪官污吏,這是很不應該的。

所以,此前孫享福要讓當地的百姓,參與進這些地方資源產業的運營和管理中,掌握一部分話語權,分潤大部份這些產業帶來的利益。

而隨着這些產業越做越多,越做越大,滿足全民的醫療,教育,養老,都不會是問題,因爲,大唐現在的掌握的資源,比後世我國還要多好多倍,然而,需要養活的人口,才三千多萬,連零頭的零頭都不到,人均可分配資源,比後世最發達國家,都要高百倍以上,負擔個教育方面的開支,那簡直是毛毛雨。

觸類旁通之下,房玄齡覺得,不光是教育體系要升級,其它的所有方面,其實都可以進行一輪升級,因爲,大唐現在有錢啊!而推動基礎建設,民生保障,都是對這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有幫助的事情,既然李承乾要幹,何不都上馬做起來呢!

他這個想法,倒是切中了孫享福前段時間發出來的那些暢想,讓所有的山川,變的秀麗多姿,讓所有的河流,變的溫順平和······

於是,貞觀九年十月,監國太子李承乾,與左右尚書僕射房玄齡和溫彥博,以及禮部尚書唐儉,定下了大唐內部未來十年的發展計劃。

本輪計劃每年投入在學校,醫院,水路,公路,碼頭,甚至是城池改造,等基礎建設項目的費用,從第一年的五千萬貫起,逐年遞增,十年以後,整個國家的基礎建設,都要達到一定的程度,至少能夠保證大唐本土所有百姓的生活環境,不輸給現在山南道垸田地區的百姓多少。

當然,十年以後,山南道垸田區域的百姓過的是什麼生活,就不好說了,至少,人家九垸縣,今年已經有一半以上的民居,換成裝修精緻的樓房,未來一兩年之後,郢州,復州治下的垸田縣,估計也會跟進。

第264章 醫學院的構想第289章 渭南新城的計劃第563章 相互說服第759章 李世民導演的戲碼第193章 殺心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605章 貞觀七年第196章 快馬入長安第483章 調教李承乾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四十章 新手打仗第405章 慰問演出第六十八章 在戰鬥中晉級第383章 搶風頭的車子第768章 封聖儀式第729章 說服第636章 家族改革頭號先鋒第535章 錢糧之論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225章 陵前挖坑第464章 驚變第313章 一敲打就上鉤第645章 首富誕生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五十六章 編排話劇第457章 大買賣第310章 種樹競賽第349章 崔氏的決定第294章 給虞家開闢的產業第130章 計策第269章 私聊第604章 擺鐘第二章 餓了吃蟲子第634章 家族企業的建議第397章 張公瑾出征第472章 急回關中第169章 慢慢累積第709章 軍人正確的價值觀第627章 好皇帝難做第140章 和韋氏的合作第428章 渭南大勢第703章 送葡萄第六十八章 在戰鬥中晉級第472章 急回關中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352章 高句麗寇邊第七章 集上衝突第561章 錯失第533章 巡視第735章 給吐蕃人民的禮物第753章 準備出使第172章 被罰充軍第122章 治病第540章 幾點要求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430章 農學院的由來第746章 王二牛的懷疑第七十二章 馬周來訪第166章 繼續忽悠第391章 杜正倫來訪第578章 終殺王浩第八十九章 令人震驚的開場第746章 王二牛的懷疑第111章 起航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一百零五章 孫享福的義第476章 各有心思第489章 新疆域的規劃第459章 人生這場戲第487章 貞觀五年開局第251章 中場休息第一百章 回村子第692章 擴張的引子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276章 俘虜的歸屬問題第530章 互爲良師第五十六章 編排話劇第六十六章 舌戰羣臣第708章 一統的前奏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263章 善陽的冬天第725章 嚇尿了第379章 對於蜀中的建議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192章 關中突變第760章 治理難第426章 最來錢的產業第313章 一敲打就上鉤第二十二章 上衙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572章 震撼的表演第623章 孫大力的辦公室第420章 送別第663章 海外的情況第411章 解決問題的構思第六十二章 白蛇傳開演第769章 證道成聖
第264章 醫學院的構想第289章 渭南新城的計劃第563章 相互說服第759章 李世民導演的戲碼第193章 殺心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605章 貞觀七年第196章 快馬入長安第483章 調教李承乾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四十章 新手打仗第405章 慰問演出第六十八章 在戰鬥中晉級第383章 搶風頭的車子第768章 封聖儀式第729章 說服第636章 家族改革頭號先鋒第535章 錢糧之論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225章 陵前挖坑第464章 驚變第313章 一敲打就上鉤第645章 首富誕生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五十六章 編排話劇第457章 大買賣第310章 種樹競賽第349章 崔氏的決定第294章 給虞家開闢的產業第130章 計策第269章 私聊第604章 擺鐘第二章 餓了吃蟲子第634章 家族企業的建議第397章 張公瑾出征第472章 急回關中第169章 慢慢累積第709章 軍人正確的價值觀第627章 好皇帝難做第140章 和韋氏的合作第428章 渭南大勢第703章 送葡萄第六十八章 在戰鬥中晉級第472章 急回關中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352章 高句麗寇邊第七章 集上衝突第561章 錯失第533章 巡視第735章 給吐蕃人民的禮物第753章 準備出使第172章 被罰充軍第122章 治病第540章 幾點要求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430章 農學院的由來第746章 王二牛的懷疑第七十二章 馬周來訪第166章 繼續忽悠第391章 杜正倫來訪第578章 終殺王浩第八十九章 令人震驚的開場第746章 王二牛的懷疑第111章 起航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一百零五章 孫享福的義第476章 各有心思第489章 新疆域的規劃第459章 人生這場戲第487章 貞觀五年開局第251章 中場休息第一百章 回村子第692章 擴張的引子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276章 俘虜的歸屬問題第530章 互爲良師第五十六章 編排話劇第六十六章 舌戰羣臣第708章 一統的前奏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263章 善陽的冬天第725章 嚇尿了第379章 對於蜀中的建議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192章 關中突變第760章 治理難第426章 最來錢的產業第313章 一敲打就上鉤第二十二章 上衙第392章 文工團的構想第572章 震撼的表演第623章 孫大力的辦公室第420章 送別第663章 海外的情況第411章 解決問題的構思第六十二章 白蛇傳開演第769章 證道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