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成親大典

古人貴族成親沿襲六禮:《五禮通考》記載,自後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徵,五曰請期,六曰親迎。”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一、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爲何用雁?雁爲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二、問名:是求婚後,託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爲婚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戒指、首飾、綵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納徵: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爲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六、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於社交關係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妝”,到男家時的“開揖”、“鬧洞房”等,都是確立社會關係的儀禮。純屬親迎部分的儀式,一般用花轎,分雙頂或單頂,扶親婦上轎的“送親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親客”,都各有要求,起轎、回車馬、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歡禮、入洞房……每一過程又都有幾種到十幾種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驅邪。親迎的季節,一般選在春天,州以農立,適逢農閒,豐收爲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禮”過後,進入過渡期,新婦回孃家的“歸寧”,一直到新婦進入育產期,第二代再行誕生禮。從此,婚禮只作爲一種家慶紀念日,按週年慶賀(滿一個“花甲”舉行隆重慶賀儀式,叫辦重婚酒),年年值慶,直至終年。

不過對於天策府衆人而言,前面五個步驟現在已經不考慮了,唯一的就是最後一個親迎。但是鑑於李玄清和巧兮都是孤兒出身,除了一幫子兄弟,別無親人在世,所以負責成親大典的崔瀣思慮再三決定把這些都省了,重點放在了婚禮現場的佈置之上。只見年節這天,長安城迎來了久違的喜慶熱鬧的氣氛,從早晨開始,負責長安城執勤的第二營全體將士身着軍常服,身上披着大紅色的喜慶披風,沿長安城主大街至宮城門被連夜掛上了喜慶的大紅燈籠,後勤部所屬人員把已經打掃了好幾遍的街道再次打掃了一遍。所有長安百姓都被通知到了,今天天策大將軍今日迎來大婚的日子。這對於剛剛倚靠天策府一系列政策才能夠生存下來的戰後百姓是一個天大的喜事。天策府入住長安以來,每天都會頒佈一系列的政策,有以工代賑招工的,有發放救濟糧的,甚至還有公開招聘人才的,各式各樣的佈告隨着時間的推移也在這些普通百姓心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天策大將軍的名號也隨着這些佈告傳遍長安城甚至關中大地的各個角落。所以難得碰到年節,這些歷經戰火而倖存的百姓把這件事當成了年節最好的節目,所以一大早各處百姓就涌到了宮城門口,準備一睹這位天策府最高統治者的風采。

百姓在等待,天策府各機構、各軍統領也在這時候把軍務扔給了副手,全部集中在長安城。李玄清成親對於天策府來說是第一件大事,意味着天策府的機構有了穩定有序發展的契機。這些人在岑天時的帶領之下全部身着新制的天策府官服和將服在長慶宮等待。

而工商廳長慕容瀚海此時也領着一羣工商界代表和岑天時匯合,這些商人除了新近的關中和夏州的幾位之外,剩下的都是工商廳邀請的豐靈兩地的豪商,他們纔是天策府工商政策的受益者,這個時候受邀也就意味着他們已經進入了天策府最高層的視線,所以這些商人都以能接到邀請爲榮。

“主公,吉時快到了。”由於兩人都沒有家,所以成親之前巧兮就轉到了萬福殿那邊去了,而李玄清則在長慶宮待着。此刻崔瀣看着沙漏算着時間提醒李玄清道。

李玄清看着身上這一系大紅色新郎官的服飾感覺有點怪怪的,這是巧兮自己做的衣服,所以臨時決定換掉了原本岑天時等人準備的公侯冕服,不過照了照鏡子,至少對於自己的長相來說還算是過得去。

換好衣服之後李玄清從長慶宮騎上玉獅子跟隨儀仗隊出發,直接到了千秋殿,那邊巧兮已經準備好了,大紅色的喜帕遮住了容顏,看到衆人攙扶下巧兮的身影,李玄清也是感慨萬千,前世自己在婚禮當天消失在那個時代,如今在這個時空補上了。

“主公,快上去接夫人啊。”一旁的崔瀣見到李玄清臉色不斷變幻,小聲的提醒道。

崔瀣的話將李玄清從回憶中拉到了現實,聞言從馬上輕輕跳了下來,來到巧兮身邊,接過旁邊宮女手中的千秋紅鎖,輕輕道:“巧兮,咱們回家了。”

李玄清輕輕的一句話讓巧兮的身子猛然間一怔,隨即伴隨着的微微顫抖也讓李玄清心頭一暖,伸手將她一把抱起,一邊的宮女也打開早就準備好的花轎,等到李玄清將巧兮放了進去,開始跟隨玉獅子開始出發。這次沒有走宮內道路而是轉到了宮城之外,開始沿着朱雀大街進行花轎遊街。

這一路上圍觀的百姓被李玄清這新奇的方式驚呆了,但是緊接着就開始歡呼起來,但見花轎兩側一隊宮女手持宮燈、儀仗、朝冕跟隨。而李玄清一襲大紅色喜袍也是一改百姓的眼球,一路走來李玄清也是不斷的和周圍的百姓已經執勤的天策軍戰士打招呼,有些士兵也開始迴應自己的統帥。而看着李玄清朝大家招手,這些百姓頓時山呼海嘯般歡呼起來,李玄清的身影這段時間也是不時的出現在百姓的視線裡,這讓已經習慣看着出門前呼後擁生怕別人偷襲的長安皇宮貴族們截然不同的風格百姓而言,這一切和剛剛接受的天策府這個新生的政權一樣,對於百姓來說更多的是新奇也同樣帶來了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氣。至少百姓們已經不是像以前那樣害怕官府害怕軍隊了。

而此時混在人羣中隨時注意以防不測的胡小四也在人羣中看到了這一幕,旁邊的趙四看了半天忽然對身邊的老大道:“老大,主公這成親大典怎麼和崔瀣說的不一樣啊?我怎麼覺得這儀式被主公改的我一點都不認識了。”

“你管那麼多幹嘛?主公成親又不是崔瀣成親,主公喜歡怎麼樣就弄怎麼樣,你趕緊的別看了,去好好警戒。等你回頭成親了你也想怎麼整就怎麼整。”胡小四一把將自己的心腹干將打發走,在那跟隨花轎邊走邊自言自語道:“還是主公腦子好使,這婚禮搞得都與衆不同。”

李玄清自然不知道自己的舉動讓胡小四心頭升起的感慨。不過隨着花轎漸漸抵達長慶宮所在的東宮城門口,在一旁等待的岑天時等人見到李玄清搞出的舉動已經沿途百姓的歡呼卻齊齊的看了旁邊臉色尷尬的崔瀣一眼,這種安慰的眼神差點讓這位關鍵時刻反正的宦官一頭栽倒在地。

不過大家也就看看而已,對於李玄清這種不願意遵循禮儀的舉動大家也沒多大意見,顯然這一路上李玄清的表現大家也都是心服口服,天策府通過這一個舉動也會在百姓心中急速樹立起自己的形象,有了這些那些禮儀也就可以放在一邊了。

到了長慶宮,剩下的就按照崔瀣這個禮官的佈置了,這些李玄清和巧兮不熟悉,但是身邊的宮女卻在不斷的小聲提示兩人,所以倒也沒有出什麼大錯。而岑天時和徐天翔見到大典基本上沒出什麼意外也算是鬆了一口氣。但是此時胡小四卻從外間匆匆而來,臉色也變得奇奇怪怪的。

“小四,怎麼啦?不會出什麼事了吧?長安城外可是佈置了八萬人馬,你不用這個臉色吧?”一邊的李天一見到胡小四的臉色好奇的問道。

“李存孝來了。”胡小四的話讓他身邊的幾人頓時臉色也變了。徐天翔和岑天時對視一眼,也算是拿定了主意,後者低聲在胡小四耳邊吩咐了幾句之後看了看周邊一眼,對岑天時道:“先生待會和兩位老師作爲主公的家屬,我去迎接李存孝。”

“我知道了。”岑天時瞬間明白了對方的意思,朝着張天虎和馬老三走了過去。而徐天翔也是帶着吳歡和楊天成快速去找李存孝。

而徐天翔出了宮城的時候也得到了城防軍的稟報,通知李存孝已經被玄影衛放了進來,所以幾人急速來到東城主大街入口,只見李存孝一襲便裝,身後還帶着一個女子見到徐天翔幾人笑道:“天翔,我來了,我兄弟的婚禮我沒遲到吧?”說完縱馬一個奔馳就來到徐天翔身邊。

“李將軍安好,主公的婚禮現在已經開始了。”徐天翔苦笑道:“之前主公安排過了怕給將軍惹麻煩,所以我們也沒敢通知將軍,沒想到將軍還是來了。”

李存孝擺擺手笑道:“玄清是關心者亂,我好歹是十三太保,我今天來可是代表我義父來的。快點帶我進去吧,我有禮物,放心好了。這位是我家娘子。”

徐天翔和李存孝的夫人見禮之後見到李存孝果然抱着一個禮盒,頓時也不禁好笑,此時也不好再阻攔,帶着他開始急速往宮城而去。途中見到李天一李存孝笑道:“兄弟你沒事吧,那天不好意思啊。哥哥我也是沒辦法。”

徐天翔心裡有點奇怪,總覺得今天李存孝似乎心情特別好,往日裡目中無人的狀況一掃而空,見誰都樂呵呵的,還主動打招呼。

“老弟,哥哥來了。”李存孝隨徐天翔來到長慶宮,李玄清的婚禮這時候也到了最後時候,這時候李存孝的聲音從殿外傳了進來。

第四百五十二章 護密會戰(下)第五百零五章 崩開的多米諾骨牌第三百三十七章 東西商路第三百七十章 諸教隱沒(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波斯造船廠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三百零五章 吐蕃疑雲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圍追第三十二章 清繳叛逆第七十一章 孤鷹嶺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鳳凰城(中)第三百零三章 長金線開工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五百六十七章 權力交接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戰端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二十六章 突擊強化(六)第三百零八章 吐蕃來襲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四百一十二章 一波三折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戰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後的爭奪(上)第二十六章 聯軍大營第三百四十五章 二路軍至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一樣的京漢線第一百五十四章 滄州之戰(三)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下)第四百九十章 致命的烤全羊第二百章 要當父親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軍政臨時會議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一百六十七章 鐵路動脈(中)第三百四十三章 龍家裂變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歸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五百七十六章 鐵血手腕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五百六十一章 提前了一百年的占城稻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場屠殺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的抉擇第五百二十三章 極天際海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一百三十章 收復河西(一)第三十二章 清繳叛逆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五十五章 安西后人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下)第四十七章第五百二十八章 剿滅西洋海盜第五百一十七章 遏制天方教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約而同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三百九十六章 于闐國滅(三)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歸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楔子 千年的邂逅第四百四十章 三路出擊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業佈局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五百五十九章 販賣人口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五百七十二章 種子和希望第二十章 突擊強化(二)第四百九十章 致命的烤全羊第四百八十七章 新的開始第三百四十章 血染黃沙第三百八十一章 反唐聯盟(下)第三百三十四章 漢化政策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五百零六章 分化瓦解(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收復河西(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偷襲太原府第四百四十三章 瀚海難幹(三)
第四百五十二章 護密會戰(下)第五百零五章 崩開的多米諾骨牌第三百三十七章 東西商路第三百七十章 諸教隱沒(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波斯造船廠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三百零五章 吐蕃疑雲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圍追第三十二章 清繳叛逆第七十一章 孤鷹嶺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鳳凰城(中)第三百零三章 長金線開工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五百六十七章 權力交接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戰端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二十六章 突擊強化(六)第三百零八章 吐蕃來襲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四百一十二章 一波三折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戰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後的爭奪(上)第二十六章 聯軍大營第三百四十五章 二路軍至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一樣的京漢線第一百五十四章 滄州之戰(三)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下)第四百九十章 致命的烤全羊第二百章 要當父親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軍政臨時會議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一百六十七章 鐵路動脈(中)第三百四十三章 龍家裂變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歸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五百七十六章 鐵血手腕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五百六十一章 提前了一百年的占城稻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場屠殺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的抉擇第五百二十三章 極天際海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一百三十章 收復河西(一)第三十二章 清繳叛逆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五十五章 安西后人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下)第四十七章第五百二十八章 剿滅西洋海盜第五百一十七章 遏制天方教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約而同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三百九十六章 于闐國滅(三)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歸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楔子 千年的邂逅第四百四十章 三路出擊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業佈局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五百五十九章 販賣人口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五百七十二章 種子和希望第二十章 突擊強化(二)第四百九十章 致命的烤全羊第四百八十七章 新的開始第三百四十章 血染黃沙第三百八十一章 反唐聯盟(下)第三百三十四章 漢化政策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五百零六章 分化瓦解(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收復河西(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偷襲太原府第四百四十三章 瀚海難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