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

“好詩!”

李隆基聽到李瑄所言的題目後,撫掌大讚。

此詩妙可不言,能看出李瑄博覽羣書,非常應科舉的試題。

另外,考新法的策略,李隆基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

這也讓天下文人士子、地方官吏明白朝堂堅定推行新法的決心。

只是將算科帶入進士科,還是頭一次。

朝廷有專門的算科,只要算術好,就能爲官。

“稟聖人,《九章算術》是《算術十經》中最著名的書籍,朝廷不求官吏精通《算術十經》,但最起碼得知曉基本算籌,而非一涉及到算,就召喚屬吏。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古代君子需要掌握的,進士最尊貴,也當如古代君子一樣。”

李瑄猜出李隆基對算術的顧慮,轉而勸道。

“也是!《九章算術》都不讀,在爲官上有缺陷。”

李隆基點了點頭,同意李瑄的試題。

旁邊的李林甫默默無言,科舉也是李瑄對話語權的一種掌控。

李瑄在利用科舉傳輸自己的觀念。

如果多舉行幾次這樣的科舉,不出十年,李瑄必桃李滿天下。

不過李林甫不會坐以待斃,這段時間,他一直在找李瑄的破綻。

本以爲是在常平新法上。

現在常平新法還未施至兩京,李林甫卻先抓住李瑄的破綻。

只能證據到手,就對李瑄發難。

他知道想要拿下李瑄很難,必須得先奪回聲望。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李瑄一邊瞭解常平新法的進度,和常平新法的細節信息。

一邊開始着手科舉,建立濟生堂。

武舉李瑄不管,由兵部主持。這個時代的武舉,也不怎麼受重視。武狀元都不及一名進士。

來長安的文人士子不再進行行卷,不再訪問王公。

而是苦心讀書,不浪費一點提升自己的機會。

九衢之內,麻衣如雪,朗朗的讀書聲,在長安城每一個角落響徹。

他們知道打響自己名氣沒用,只有努力進士及第,才能名動長安。

Wωω ★ттkan ★¢ ○

正如糊名制度和謄錄制度出現時的預測一下。

杜絕“歪門邪道”後,文人士子只能憑藉實力,看誰有資格渡過“獨木橋”。

如此,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才疏學淺的士族子弟,幾乎失去機會。

沒有背景的貧寒學子,振奮心神。感受到公平公正,爲他們注入活力。

然科舉新制是建立於“曳白”和“野無遺賢”的事件上,更完善的科舉。

士族無從反駁。

月底的時候,李瑄果然派人去請姜度夫婦。

馬車停在姜府前,不由他們不來。

李瑄與姜月瑤,陪姜度父母小宴。

姜度坐如針氈,還要不停地迎合李瑄的話。

好在看到女兒如從前那般,讓姜度安心不少。

李瑄一口一個“岳父大人”,聽得姜月瑤心跳加快,她當然知道這個稱呼意味着什麼!

相公能將她的父親、母親接入府邸,讓姜月瑤十分感動。

這種待遇,讓她覺得自己並不像其他妾室一樣低微。

在天水王府,李玉瑩時常來找她。裴靈溪也待她很好。宛如一個大家一樣。

姜月瑤已經放開身心,隨時準備侍奉李瑄。

下午的時候,李瑄將姜度夫婦送回姜府,並告訴他們以後要常來。

天寶七載的中秋節,依舊很熱鬧,在晝夜不息的燈火中,興慶宮緩歌慢舞,李隆基暢飲美酒,好不快活。

只是楊玉環在明月之下,更加幽靜。

李瑄的《水調歌頭》已經成爲宴會上必然的曲子。

直到四更天后,李瑄才帶着裴靈溪回到天水王府。

八月二十三日,朝會。

一如往常一樣,李瑄不疾不徐的聲音,響徹朝堂,代表着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影響力。

中書門下事務,地方事務,日常事務,李瑄處理得遊刃有餘。

最後,李瑄向李隆基彙報遷民進展、常平新法進展後,退回自己的座位上。

“啓稟聖人,臣有本奏!”

就在高力士準備喊退朝的時候,刑部侍郎蕭隱之出班向李隆基一拜。

“蕭侍郎有何要事?”

李隆基讓蕭隱之直說。

朝廷事務,井井有條。讓李隆基對煩悶的朝堂失去興趣。

他認爲自己已經掌控一切,哪怕不入朝堂,也可以歌舞昇平。

“回陛下,臣彈劾新安令李銙收受豪強賄賂,似與豪強勾結,阻撓新法推行。”

蕭隱之出列,是要彈劾一個縣令。

新安縣,屬於都畿之地的一個大縣,緊靠着洛陽。也是前往洛陽的必經之路。

文武百官面面相覷,想知道新安令的身份,竟然還敢在兩京之地,做出反抗新法的事情。

京畿和都畿,一直是監察最嚴格的地方。

有大臣想到什麼,心中陡然一驚。

特別是李霅、李季卿、李琦等人,面色大變。

“這還用問嗎?交由御史臺處理,先將新安令押回長安審訊。”

李隆基根本就沒看蕭隱之遞上來的奏摺,懶洋洋地下達政令。

不過是一個縣令而已,哪用大費周章,在朝堂上稟告。

天下的縣令數以千計,由吏部和宰相們商量着就行了。

“臣只是覺得難辦!”

蕭隱之並沒有退下,他向李隆基一拱手後,向李隆基稟告道:“因爲新安令李銙是李相的堂兄。”

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

從香案前到大殿門口,文武百官都來了精神。

這是駭人聽聞的消息。

因爲李瑄一直被稱爲“克己奉公”“大公無私”,是士人文人眼中一心圖變求強的宰相。

而李瑄一直磨刀霍霍,準備殺雞儆猴。

現李瑄的堂兄似乎犯法,百官想看李瑄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稍有不慎,威望掃地,前功盡棄。

李銙,爲李玼的兒子。

李玼爲李適之的親兄長。

由於李適之是李象花甲之年才生下的兒子,現在李適之親兄弟都已經去世。

所以李適之對李銙、李粹等侄子頗爲照顧。

李瑄封王,出將入相,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不僅僅親兄弟被提拔,堂兄弟也因此幸運。

如爭氣的李粹,已經是上郡太守。

李銙本來只是考覈不及格的縣尉,現在卻成爲大縣太守。

“蕭侍郎這是什麼話?難道因爲新安令是李相的堂兄,就不去過問了嗎?你在朝堂上小題大做,這是什麼意思?”

蕭隱之話落沒多久,在李隆基都在皺眉頭的時候,剛升任御史大夫的楊慎矜出列,向蕭隱之質問道。

“臣並非小題大做,而是擔心御史臺的官吏,因此而免去對新安令的責罰。”

蕭隱之並不怕楊慎矜,他直言不諱地說道。

爲什麼御史臺會不過問新安令?

蕭隱之就差指名道姓了。

“蕭侍郎言過了,都知道李相高風亮節,大公無私,怎麼可能因爲親人犯錯,而去包庇呢?據說李相熟讀《春秋》,一定知道石碏大義滅親的故事,如果新安令真有問題,李相絕不會姑息。”

達奚珣出列說道,看似在維護李瑄,實則陰陽怪氣。

“李相,你怎麼看待此事?”

李隆基沉聲向李瑄問道。

如果是私下說這件事情,他可以輕而易舉地揭過去。

但在這朝堂之上,大臣又將李瑄擡得這麼高。

如果不過問此事,對李瑄影響太大。

李瑄是新法的領袖,許多理想者的意志,都集中在李瑄身上。

李隆基當了快四十年皇帝,許多事情早就司空見慣,一個縣令收受豪強賄賂,不過是常見的小事。

愛屋及烏,李隆基不想多問罪。

“臣請御史臺將新安令緝拿歸案,仔細調查。正如達奚侍郎所說,臣略懂《春秋》,當時楚國有一個令尹,叫鬥谷於菟,他的族人犯法以後,被廷理拘捕,然廷理聽說犯人是鬥谷於菟的家人後,立即將其釋放。鬥谷於菟訓斥了廷理,對族人用刑。是以楚國上下,沒有人不服鬥谷於菟,所以楚國國力飛漲,有北上爭霸的實力。好在這樣的事情,並未發生,我大唐的御史臺、刑部,還是恪盡職守的。臣願意如鬥谷於菟一樣,執法不避親。如果新安令李銙罪證屬實,立即處死,震懾天下郡縣……”

李瑄出班,藉着達奚珣的話,用春秋時楚國名相鬥谷於菟舉例,以表示自己的決心。

堂兄李銙受賄,還是李瑄最痛恨的豪強。

這是在打李瑄的臉?

如果李銙的罪證屬實,李瑄不會放過他。

哪怕不夠死罪,也直接處死!

因爲李瑄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變革派聲明,新法用重典,要殺雞儆猴,震懾天下,以免出現人間悲劇。

他也向李隆基稟告,李隆基給了李瑄先斬後奏,可處死太守、縣令的權力。

若輪到自己家人犯事,就放一馬,這次變法直接繳械投降算了。

以後也不要再有變法的打算了。

但李瑄要調查清楚,以免有人陷害李銙。

不過李瑄有一種預感,李銙很可能真有罪。

保守派憋了幾個月,搞出一個這樣的陷害,顯得太低級了。

唯有保守派掌握真正的證據,纔敢向李瑄發難。

親人犯法,雖然和堂兄李銙不熟,但李瑄心中很不是滋味。

但李瑄一點都不覺得意外。

李適之有好幾個兄長,他們都有子嗣。

以爲宰相是後盾,被慾望矇蔽雙眼,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

好在今日彈劾的,不是他的親兄弟,否則李瑄也會沒有頭緒。

因爲他是人。

第15章 大勝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235章 楊玉環的白月光,突襲烏海城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222章 將吐蕃堵在雪域高原,對付三十萬大軍的方法第222章 將吐蕃堵在雪域高原,對付三十萬大軍的方法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451章 錦衣衛千戶馬燧,薛延陀背叛回紇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宗》已發!)第45章 節制一軍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34章 九九八十一難,終會圓滿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70章 陷陣第223章 吐蕃也讀孫吳?遠方國王的來信第41章 豐安令第216章 李林甫爲李瑄抄錄《出師表》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35章 斬將第494章 進軍埃及地區,佈局亞非歐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61章 前鋒第179章 天生神力,力託城門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364章 李隆基怒罵李賊,威望第66章 血戰高坡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476章 過古代君王,李白的手稿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12章 大案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78章 陌刀將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184章 南霽雲斬殺吐蕃元帥,九曲之戰大勝第25章 渭水離別第169章 狂風沙漠,白亭海之戰完結感言新書第229章 贊普的決定,將軍難免陣前亡第16章 皇帝召見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48章 見王忠嗣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465章 再臨洛陽,智慧宮中第433章 佛祖 道祖的奴隸,迎接百國盛會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66章 血戰高坡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426章 征伐東北諸胡,渤海國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79章 使者回京,定鼎大勢的一戰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400章 密謀登基,殺雞儆猴第334章 決戰河中,極致的輕騎兵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31章 飛馬射纓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223章 吐蕃也讀孫吳?遠方國王的來信第84章 長離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進攻碎葉城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
第15章 大勝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235章 楊玉環的白月光,突襲烏海城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222章 將吐蕃堵在雪域高原,對付三十萬大軍的方法第222章 將吐蕃堵在雪域高原,對付三十萬大軍的方法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451章 錦衣衛千戶馬燧,薛延陀背叛回紇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宗》已發!)第45章 節制一軍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34章 九九八十一難,終會圓滿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70章 陷陣第223章 吐蕃也讀孫吳?遠方國王的來信第41章 豐安令第216章 李林甫爲李瑄抄錄《出師表》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35章 斬將第494章 進軍埃及地區,佈局亞非歐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61章 前鋒第179章 天生神力,力託城門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364章 李隆基怒罵李賊,威望第66章 血戰高坡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476章 過古代君王,李白的手稿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12章 大案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78章 陌刀將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184章 南霽雲斬殺吐蕃元帥,九曲之戰大勝第25章 渭水離別第169章 狂風沙漠,白亭海之戰完結感言新書第229章 贊普的決定,將軍難免陣前亡第16章 皇帝召見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48章 見王忠嗣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465章 再臨洛陽,智慧宮中第433章 佛祖 道祖的奴隸,迎接百國盛會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66章 血戰高坡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426章 征伐東北諸胡,渤海國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79章 使者回京,定鼎大勢的一戰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400章 密謀登基,殺雞儆猴第334章 決戰河中,極致的輕騎兵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31章 飛馬射纓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223章 吐蕃也讀孫吳?遠方國王的來信第84章 長離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進攻碎葉城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