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地產宰相,曾奪文運?

“姐夫,你看在我姐姐的份上,一定要想辦法救一救我們嚴家啊!”嚴肅深知刁民冊是要毀自家的根基,顯得苦苦哀求道。

尹直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管,顯得沒好氣地道:“昔日讓你跟智兒好好讀書參與科考,你不是說你們嚴家不在乎功名,只想做吉安府的首富嗎?”

“姐夫,我跟智兒是不在乎,但孫子輩有幾個還是有點讀書天賦,一旦真上了刁民冊便真永無出頭之日了!”嚴肅確實是無人仕途,但終究還是知道事情的輕重。

在這個時代,若是哪家上了刁民冊不能考取功名,那麼再大的富貴亦是鏡中花,到時的地位跟賤籍都沒有兩樣了。

尹直自然比誰都懂得刁民冊的殺傷力,能夠想到此法的皇帝簡直就是妖孽,顯得當機立斷地道:“走,咱們到縣城走一趟,我倒要瞧一瞧他曾家在泰和是不是真的能夠隻手遮天、爲所欲爲了!”

沒過多久,兩輛馬車一前一後駛上那條夯實的泥土路,朝着縣城的方向而去。

泰和縣,因“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得名。

由於縣中百姓勤儉持家,家中子弟勤奮好學,以致如今的泰和縣名震文壇,在大明王朝更是先後誕生了兩任首輔李士奇和陳循。

一個縣城能夠出現兩位首輔,即大明王朝的宰相,而且將來還有可能出現第三位首輔,古往今來都是很少見的情況。

只是有些可惜的是,這兩任首輔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問題,從而影響到他們家族在整個泰和的威望。

楊士奇雖然自幼喪父,出身貧寒,但卻是文官集團最具傳奇色採的人物。

在內閣輔政四十餘年,擔任內閣首輔二十一年,跟楊榮和楊溥並稱“三楊”,亦是文官集團崛起的最重要奠基人。

特別其執政期間,不僅給文武百官增加了紫薪皁隸銀,而且還開創了雙薪制度,從而大大增加官員的福利收入。

這個事情談不上好與壞,壞的方面自然是加大了大明財政的開支,好的方面則是大大提高官員的福利有助於防腐。

只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卻遠遠談不上成功。

因溺愛長子楊稷,致使楊稷在泰和縣有恃無恐,仗勢行惡,先後殘害數十條人命。後來事情被西廠逮住,最終楊稷被繩之於法。

正是楊稷的事情太過於惡劣,現在楊士奇的影響力已經降至零點,所以楊家在泰和縣的影響力大大削弱。

陳循則是少年成名,十七歲通過院試,於二十九歲取得江西鄉試解元,次年會試折卷本是第一名,但因主考官樑潛同爲泰和縣人,遂改以洪英爲會元,而他則落爲會試第二。

是金子終究會發光,陳循在隨後的殿試中大放異彩,遂成爲永樂十三年的狀元郎,以翰林修撰的身份進入翰林院。

跟尹直的命途多不同,他在詞臣的道路上一路過關斬將,於正統十年順利晉升爲戶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

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大明朝堂出現了一場大動盪,甚至連皇帝都換了,而他反倒迎來人生的重大機遇。

因公然反對南遷,贊同朝廷調遣幾省軍隊進京,加上支持景泰帝上位,從而贏得了景泰帝的器重,最終由陳循填補因王佐戰死而出現的戶部尚書空缺。

在北京城守衛戰勝利不久,他的仕途更進一步,順利入閣拜相,而後便擔任大明首輔,成爲景泰朝最顯赫的文官之一。

天順元年,英宗復辟,隨即對於謙等官員進行清算,而內閣首輔徐循亦是在清算的名單中。

因內閣首輔陳循當年有擁立景泰帝之舉,結果被六科給事中彈劾迎立明代宗,英宗命羣臣在奉天門廣場上審問陳循。

陳循雖僥倖免於一死,但被處杖刑一百,戍守鐵嶺衛。

天順五年因陳循上書申辯,英宗詔命釋放陳循爲民,而次年便去世。到了成化六年,因陳循的兒子陳珊援看到于謙平反,故而亦是趁機請求恢復官爵。

雖然陳循得到了平反,但經過這麼多年的起起落落,加上景泰帝的烙印太深,以致陳家在泰和縣早已經沒有當年的風光。

正是如此,即便泰和縣先後出現兩位大明首輔,但楊家和陳家都沒有了當年相爺府的風采,留給世人更多的是唏噓。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正月的泰和縣城彷彿已經度過了寒冬,正在迎接着初春的降臨,那原本已經枯萎的老梧桐正悄悄地伸出了一抹嫩苗。

由於這個時期文風處於鼎盛時期,故而街道不乏讀書人的身影,城中的私塾傳出朗朗讀書聲,而城中頗多古玩字畫店,處處透着一種古色古香。

泰和城建於唐代,呈正方形城體的結構,由兩條寬闊的青磚街道縱橫交錯,泰安縣衙正是坐落在城西。

兩輛由南門進來的馬車紛紛地行駛在熱鬧的青磚街道中,在來到街中心的時候,旋即便向左拐向縣衙。

今天是一個陰天,但並沒有下雨的徵兆。

泰和縣衙後院,此刻空氣飄着一股濃濃的酒肉香,這裡顯得其樂融融的模樣。

身穿七品官服的苟知縣留着漂亮的八字鬍,雖然在普通百姓面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官,但此次像是一條巴結狗。

他正討好地朝一位身穿四品官服的中年男子敬酒,臉上盡是諂媚之色:“程知府,下官再敬您一杯!”

“這南溪酒果然名不虛傳!”程知府將杯中的佳釀飲盡,顯得十分儒雅地評價道。

旁邊坐着的六旬老者身上同樣擁有儒雅之氣,微微一笑地道:“老夫已經備了十罈佳釀,程知府明日歸去之時,便可一併捎上,還請莫要推辭!”

縣衙的錢師爺在這裡幫着倒酒,想到這酒的年份,不由得暗暗瞠目結舌。

“呵呵……曾舉人如此熱情,那本府便卻之不恭了!”程知府並沒有擺官架子,又是開懷而笑地道。

曾不凡看到對方收下自己的禮,這一切其實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在泰和縣內,現在最有威望的並不是李士奇和陳循的首輔之家,而是因狀元郎曾鶴齡而興的曾家。

曾家的祖上是北宋農學家曾安止,雖然到了這一代已經有所沒落,但卻能夠一直維持書香門第的體面。

到了曾鶴齡這一代,曾家像是得到上蒼庇佑般,先是其兄曾椿齡高中進士選爲翰林院庶吉士,而曾鶴齡於永樂十九年高中狀元。

由於主持會試的考官是本縣的楊士奇,即手持重權的大明首輔,曾鶴齡自然而然地拜在楊士奇門下。

因有楊士奇的照顧,他參與編修《成祖實錄》、《仁宗實錄》和《宣宗實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

正統三年,他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份出任順天鄉試主考官,正當他要藉此進入禮部的時候,結果沒兩年便病逝於任上。

雖然曾鶴齡並沒有兩位首輔般顯赫一時,但其仕途爲後來者奠定了基礎,而曾家的人才是層出不窮。 曾追是曾鶴齡的嫡孫,於成化十四年摘取探花郎,而他跟曾鶴齡屬於祖孫鼎甲,一時被傳爲科舉佳話。

曾家三代共計出現六位進士,所以盛傳“曾家巷裡狀元坊,一門三代六進士,祖孫兩輩雙鼎甲”,而曾氏一族的舉人還有將近十人。

即便到了現在,曾家之人曾彥是成化十四年的狀元,現在還在翰林院任職,致使曾家的榮耀一直持續到現在,故而成爲整個泰和縣最顯赫之家。

曾不凡正是曾鶴齡的孫子,亦考取了舉人功名,但在會試中屢試不第。

由於年事漸高,所以他早已經放棄了科舉一途,更是到外地做了幾年的縣丞,而今執掌曾家的產業。

正是家族的底蘊擺在這裡,所以曾不凡完全擁有跟程知府平起平坐的資本,甚至指使程知府爲自己辦事。

“曾舉人,本縣亦敬您一杯!”苟知縣亦是難得有機會跟曾不凡同桌吃飯,所以對曾不凡亦是巴結道。

曾不凡端起酒杯輕呷一小口,便擡頭望向旁邊的程知府:“當今聖上嚴於選官,此事人盡皆知。今年京察必定淘汰一大批不稱職官員,我堂兄在京城跟文選司張郎中爲同年之誼,此事定會助知府大人一臂之力!”

雖然京官對京察畏之如虎,但地方官員卻是將三年或六年一次的京察視爲機會,屆時會出現大量的空缺。

他們一旦能返回京城任職,那便是地地道道的京官,可以說是青雲直上了。

程知府作爲堂堂的四品官員,之所以甘願受曾不凡驅使,更是不惜開罪一位告老還鄉的原兵部尚書,正是想要攀上這個關係好重返京城追逐名利。

程知府心裡像是吃了蜜般,當即便鄭重地拱手道:“呵呵……若此次本府能夠順利返京,他日必有厚報!”

正是這時,外面突然響起一陣鼓聲。

苟知縣先是微微一愣,而後反應過來是縣衙的鳴冤鼓響了,若不是有人故意鬧事的話,那麼便出現了不得了的冤情。

只是不管哪一樣,現在膽敢敲鳴冤鼓,無疑壞了自己的好心情,更影響自己招待貴客。

面對這種破壞自己攀交情的事情,他當即沉着臉進行吩咐:“何人在外面擊鼓?錢師爺,即刻帶人將鬧事之人給本縣打發離開!”

“是!”師爺處理這種事情得心應手,當即便恭敬地道。

程知府和曾舉人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若苟知縣將他們丟在這裡前去會面苦主,那纔是不可理喻。

“老爺!”師爺去而復返,卻是臉帶難色地想要將苟知縣叫到一旁。

苟知縣的眉頭蹙起,顯得十分不滿地道:“你沒想到我在陪程知府和曾舉人嗎?剛剛究竟是何人擊鼓?”

“回稟老爺,是……是嚴員外!但……但尹尚書陪着過來了,嚴員外還遞交了訴狀!”師爺心裡暗歎一聲,顯得小心翼翼地道。

程知府和曾舉人壓根沒有將嚴肅放在眼裡,但聽到尹直竟然真的替嚴肅出頭,卻是默默地交換了一個眼色。

“訟訴,嚴員外想要告誰?”苟知縣的眉頭微微蹙起,顯得茫然地詢問道。

師爺嚥了嚥唾沫,眼睛十分複雜地道:“嚴員外是要狀告您,說您擾亂朝廷法度,都是一些不好的罪名!”

“他……他放屁!”苟知縣猛地放下手中的酒杯,卻是被刺激出口吃的毛病了。

程知府和曾舉人相視一眼,當即便默契地離席。

倒不是他們多麼在意苟知縣,亦不是想要親眼瞧一瞧稀奇的民告官,而是因爲尹直竟然已經到場,那麼他們兩人決定會一會這位文官的叛臣。

雖然他們都害怕尹直,但他們卻是一點都不懼,甚至跟尹直都有一筆賬。

苟知縣看到兩人離席初時以爲是生氣了,結果聽到他們兩人要求自己升堂審案,頓時便是傻眼了。

且不說民告官已經十分離奇,哪裡還有自己審理狀告自己案子的道理,這簡直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

“你怕什麼呢?我跟程知府在這裡,一切都有我們兩人擔着!”曾舉人看到苟知縣不情願的模樣,當即板起臉道。

苟知縣深知不能得罪曾舉人,只好硬着頭皮出去面見原兵部尚書尹直。

“下官拜見尹尚書!”程知府雖然是正四品的知府,但面對以從一品退休的尹直,亦要恭敬地施禮道。

苟知縣仍舊主動向尹直示好,只是舉人曾不凡明顯透着幾分敵意。

尹直看到程知府、苟知縣和曾舉人三人,聞到他們三個身上的酒氣後,當即便知道自己的猜測無誤,此事其實是因自己而起。

嚴肅看到三人出現的時候,顯得若有所悟地扭頭望向曾不凡。

尹直從小聰慧,年少成名,長相十分清秀,那時可謂是脣紅齒白的美少年,故而得到了嚴家大小姐看中。

偏偏地,事情就是這般狗血,現任的曾家家主曾不凡亦是看上了嚴家大小姐,還說動自己父親上門提親。

嚴員外原本是屬意風頭正盛的曾家,但自己女兒鬧得要死要活,加上尹直確實是難得的潛力股,最終拒絕了曾家的提親,而是選擇了年少成名的尹直。

只是此事在曾不凡看來,尹直這是有“奪妻之恨”,雙方的矛盾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甚至還對被貶南京的尹直進行抹黑。

即便現在尹直是以兵部尚書的身份退休在家,但曾不凡一直關注朝堂之事,尹直在朝中的聲名早已經毀掉。

其最重要的盟友李孜省被斬,因尹直當年是經中旨提拔,所以遭到同年、同鄉和老師的遠離,而曾經恩寵尹直的憲宗亦已經駕崩。

現在的弘治帝跟尹直基本上沒有交集,甚至兩人都沒有見過幾次面,自然沒有什麼復起的希望了。

正是如此,而今嚴肅被設計進入刁民冊一事,始作甬者正是這一位小肚雞腸的曾舉人,爲了正是當年的“奪妻之恨”。

“尹尚書,你這般急於爲嚴肅出頭,難道是想要包庇嚴肅的罪行嗎?”曾不凡知道尹直爲何而來,顯得勝券在握地道。

程知府的嘴角微微上揚,心裡涌起一份得意。

若是其他的退休尚書,他自然不敢得罪,但眼前這位退休尚書不過是紙老虎,甚至還得乖乖任由自己戲耍。

第14章 有帝弘治,昭告天下第150章 帝有王炸,廷和命貴第12章 登基之日,美不勝收541.第539章 後宮有主,案情難明第230章 百家刊明,鎮南檄文第22章 糊塗有福,帝王不庸第14章 有帝弘治,昭告天下第62章 朕的首輔呢?第146章 有殿養心,實幹興邦486.第483章 帝王的寶藏和暗涌的伯府第188章 帝曰:一切以國家利益爲先第50章 官場的世態炎涼第238章 忠君的三千將士504.第502章 君子先上談判桌第104章 弘冶抓貪,殺人誅心第65章 武勳點火,帝防奪門第230章 百家刊明,鎮南檄文第283章 鸞鳳和鳴,帝欲養貓520.第518章 這個王朝的山寨味有點重第134章 市井有官,旨意降臨第564章 五年後第84章 羣臣如魚,帝起色念第194章 灰飛煙滅(求訂閱求月票)第79章 鹽事鄰私,官卻無恐第34章 考場多汗,良材兩棵第89章 改制乾清,瞪退瑾衆第344章 百戰缺錢,青黴初芽第381章 血染九族,至材當賞第84章 羣臣如魚,帝起色念第314章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第229章 刀兵不止,斬破虛妄調整通知!第38章 臣非良臣,君拒恩君第318章 弘治三年春天的小苗510.第508章 土佐七顆牙齒被打碎了第65章 武勳點火,帝防奪門第461章 帝血江南,爾香求血第433章 大話東西,豆中黃金第69章 餘波1第229章 刀兵不止,斬破虛妄第344章 百戰缺錢,青黴初芽第248章 良辰美景奈何天第82章 明現首貪,破局不易第274章 華夏少年,命不由天第347章 滑官難治,何破國危?第289章 王炸兄弟,血流四月第271章 帝出難題,京勢漸顯第95章 荊楚美人,兵不厭詐第126章 箭來第87章 庫房大開,官清似水?(求首訂)第466章 寧要半璧,帝揭傷疤第152章 宋澄交旨,帝賜倉使第174章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第327章 有部赤山,命由主定第94章 天意冥冥,誰生誰死?第204章 奸佞當除,民有恩票(補更)第312章 弘治新年消一國第476章 五百萬兩的真正意圖第562章 炮轟兩牙,天命於海第429章 一場失敗仿越計劃第448章 運籌帷幄,吾言即鐵第476章 五百萬兩的真正意圖第237章 華夏的軍事底蘊527.第525章 血染王池,盒中乾坤527.第525章 血染王池,盒中乾坤第180章 先帝未成之偉業第113章 死了就會變強?第116章 人蠢無藥可治505.第503章 權力使人瘋狂第63章 這頂帽子臣頂不住啊!545.第543章 冬雪初降,賈俊入局第254章 帝問誰逆,忠民有言第550章 南宮有禁,帝國有憂500.第498章 蒸汽機,出來吧!第184章 萬匹馬騾南下意欲何爲?第231章 皇帝大婚第440章 血洗石見,百兩一石第109章 有聲金鈴,新元弘治第152章 宋澄交旨,帝賜倉使第5章 漩渦外的太子府551.第549章 青史惡名,有宮太孫第36章 牀暖有香,爾雅事君第116章 人蠢無藥可治第31章 王越在野,知曉蒼生第255章 青天落刀,侯爺後盾(月票1)第394章 繼承人是個大難題第434章 擒賊擒王,文明碰撞502.第500章 萬國的使臣迎來了反哺時刻第469章 獨釣西湖,認知顛覆第396章 皇帝這是唱哪一齣?第408章 這個數字連朕都不敢相信呢528.第526章 朝事遇難,喜恩獻策第274章 華夏少年,命不由天第122章 投石現窩鼠第458章 雙標帝王,血染陪都第339章 喬新有名,帝悲失臂(加更求月票)第392章 看到勝利曙光的襄城侯第443章 苦撐遇霜,帝計深遠第314章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第38章 臣非良臣,君拒恩君
第14章 有帝弘治,昭告天下第150章 帝有王炸,廷和命貴第12章 登基之日,美不勝收541.第539章 後宮有主,案情難明第230章 百家刊明,鎮南檄文第22章 糊塗有福,帝王不庸第14章 有帝弘治,昭告天下第62章 朕的首輔呢?第146章 有殿養心,實幹興邦486.第483章 帝王的寶藏和暗涌的伯府第188章 帝曰:一切以國家利益爲先第50章 官場的世態炎涼第238章 忠君的三千將士504.第502章 君子先上談判桌第104章 弘冶抓貪,殺人誅心第65章 武勳點火,帝防奪門第230章 百家刊明,鎮南檄文第283章 鸞鳳和鳴,帝欲養貓520.第518章 這個王朝的山寨味有點重第134章 市井有官,旨意降臨第564章 五年後第84章 羣臣如魚,帝起色念第194章 灰飛煙滅(求訂閱求月票)第79章 鹽事鄰私,官卻無恐第34章 考場多汗,良材兩棵第89章 改制乾清,瞪退瑾衆第344章 百戰缺錢,青黴初芽第381章 血染九族,至材當賞第84章 羣臣如魚,帝起色念第314章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第229章 刀兵不止,斬破虛妄調整通知!第38章 臣非良臣,君拒恩君第318章 弘治三年春天的小苗510.第508章 土佐七顆牙齒被打碎了第65章 武勳點火,帝防奪門第461章 帝血江南,爾香求血第433章 大話東西,豆中黃金第69章 餘波1第229章 刀兵不止,斬破虛妄第344章 百戰缺錢,青黴初芽第248章 良辰美景奈何天第82章 明現首貪,破局不易第274章 華夏少年,命不由天第347章 滑官難治,何破國危?第289章 王炸兄弟,血流四月第271章 帝出難題,京勢漸顯第95章 荊楚美人,兵不厭詐第126章 箭來第87章 庫房大開,官清似水?(求首訂)第466章 寧要半璧,帝揭傷疤第152章 宋澄交旨,帝賜倉使第174章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第327章 有部赤山,命由主定第94章 天意冥冥,誰生誰死?第204章 奸佞當除,民有恩票(補更)第312章 弘治新年消一國第476章 五百萬兩的真正意圖第562章 炮轟兩牙,天命於海第429章 一場失敗仿越計劃第448章 運籌帷幄,吾言即鐵第476章 五百萬兩的真正意圖第237章 華夏的軍事底蘊527.第525章 血染王池,盒中乾坤527.第525章 血染王池,盒中乾坤第180章 先帝未成之偉業第113章 死了就會變強?第116章 人蠢無藥可治505.第503章 權力使人瘋狂第63章 這頂帽子臣頂不住啊!545.第543章 冬雪初降,賈俊入局第254章 帝問誰逆,忠民有言第550章 南宮有禁,帝國有憂500.第498章 蒸汽機,出來吧!第184章 萬匹馬騾南下意欲何爲?第231章 皇帝大婚第440章 血洗石見,百兩一石第109章 有聲金鈴,新元弘治第152章 宋澄交旨,帝賜倉使第5章 漩渦外的太子府551.第549章 青史惡名,有宮太孫第36章 牀暖有香,爾雅事君第116章 人蠢無藥可治第31章 王越在野,知曉蒼生第255章 青天落刀,侯爺後盾(月票1)第394章 繼承人是個大難題第434章 擒賊擒王,文明碰撞502.第500章 萬國的使臣迎來了反哺時刻第469章 獨釣西湖,認知顛覆第396章 皇帝這是唱哪一齣?第408章 這個數字連朕都不敢相信呢528.第526章 朝事遇難,喜恩獻策第274章 華夏少年,命不由天第122章 投石現窩鼠第458章 雙標帝王,血染陪都第339章 喬新有名,帝悲失臂(加更求月票)第392章 看到勝利曙光的襄城侯第443章 苦撐遇霜,帝計深遠第314章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第38章 臣非良臣,君拒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