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三章 舉重若輕

二百六十三章 舉重若輕

李佑進入午門外東朝房的時候,對袁、彭兩位閣老態度不是很恭敬,這點沒有讓別人感到奇怪。房內諸公都知道,李中書與大部分閣老都八字相沖,而且性格帶有幾分江南才子特有的狂狷之氣,如果突然卑躬屈膝起來,那反而不正常了。?

對李佑這個不速之客,廷議精英們多多少少在心裡都有點異樣感。有些人很快將這種感覺壓了下去,有些人卻是抑制不住的。?

禮部金尚書作爲名義上的士林領袖,清流情結很重,忍不住開口道:“袁閣老力主從嚴,彭閣老力主從寬,李中書又有何不空談的高見?”?

他的意思很明顯,解決問題的方向無非這兩種,非此即彼,李佑你還能說出什麼天花亂墜?而且李佑與兩閣老皆不睦,無論贊同哪一邊,說不定就有好戲看。?

袁大學士和彭大學士一齊看向李佑,不知爲何,他們都很好奇,想看看李佑這次要助誰。?

李佑在角落裡找到個不起眼的位置,剛剛坐好,便聽見金尚書發問,連聲謙遜道:“老大人擡舉小子了,太擡舉了。”?

金尚書微微一笑,你有自知之明曉得藏拙就好,便不再搭理李佑。他正要扭過頭時,卻又聽見李佑打蛇隨棍上道:“既然老大人定要我獻醜,那我便不藏拙了,對諸公有冒犯之處,敬請諒解。”?

這…金尚書突然醒悟到,李中書在門口嘲笑兩閣老空談看似放肆,但絕對是有意爲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藉此挑逗起別人考究他的心思。不然他一個不請自到的小字輩,進了朝房能有什麼發言權??

可嘆自己混跡朝廷多年,今日卻一不留神着了李佑這江南小吏的道兒…金尚書想道,還好自己不是第一個,大概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李佑生怕別人堵他的嘴,看了看文華殿大學士,飛快的說道:“袁閣老主張從嚴?請問是要剿滅誰?”?

又看了看武英殿大學士,“彭閣老主張從寬?請問又是要招撫誰?”?

李大人本來想加一句對彭家四公子的吐槽,不過想想還是不要節外生枝的毒舌了,繼續說道:“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敢問此事的“彼”在哪裡?因敵制宜,這個敵又是誰?連這個知己知彼都未曾做到,就談起寬嚴方略,未免都有些空洞無物了罷。”?

兩個大學士頓時有同仇敵愾之感,臉色雙雙黑下來,一齊暗罵“真不能指望狗嘴吐出象牙”。?

其他心思轉得快的已經明白李佑言中之意了。屬於河間長蘆鹽運司的大小綱商至少數百家,平時都是各幹各的吃官鹽這碗飯,這次鬧起歇業風潮也是因爲實在忍無可忍而自發性蔓延起來。他們沒有一個組織實體,也沒有行業代表,無論去招撫還是強壓,都像是一拳頭打到空氣裡,總不能單獨一家一家的去搞罷。真要這樣辦,就算耗時日久拖到最後可以成功,但估計邊軍早就餓得造反了。?

“那你說要如何?”戶科都給事中董文升問道,他品級與李佑差不多,所以問起來沒有身份高低的顧忌。?

“我在江南所見百業,必有行頭,而京師鹽業卻因向來由官府掌控沒有行會。如今這個局面,難道那些無利不起早的鹽商不想與朝廷談利投效?只恨無門無路而已。可叫京師直隸鹽商自建鹽業公會,體制仿照會館故例,擇一總掌事,再擇一二十輪值管事,蓋能爲鹽業領袖矣。朝廷有法度,便與公會知曉,再由公會自行頒發,朝廷又何苦靡費人力一一管顧數百家?因而本官以爲此乃當務之急,而並非定下從嚴從寬之策,應爲督促鹽業建成公會,以便有的放矢。”?

聽到這裡,正在打瞌睡的兵部尚書盧老大人猛然擡頭,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李佑。如果他沒記錯,自己家裡被李佑偷偷塞進來藏着的程家冤案苦主便是個鹽商。當時聽到下人稟報,只道是小兒輩胡鬧看上了程家女兒,便一笑了之裝糊塗。現在可以斷定,這小子是別有圖謀啊。?

六科工作向來是督查挑刺,所以戶科都給事中董文升習慣性的繼續追問質詢道:“這豈不是鼓勵鹽業結黨成社與官府朝廷相抗?”?

哈哈哈哈,李佑大笑:“我大明有雄兵百萬,良臣滿朝,難道畏懼數百鹽商不成?休要忘了,鹽場產出皆在朝廷所有,鹽丁竈戶皆爲官府所轄。用鹽商不過是讓他運輸行銷買賣而已,即便結社又有甚可懼?常言道,擒賊先擒王,有此公會反而易於朝廷掌控,利多而弊小!”?

廷議諸公均覺得李佑這個主意甚好,交頭接耳議論幾句,再沒有反對的。?

這不能說別人不如李佑,其他大佬們日理萬機誰也沒專門對鹽事太上心,直到近日事態嚴重了才被臨時抓來廷議。而李佑爲了擡高自己幹事名聲,特意選了這麼一件當做自己踏腳石,結合自己兩輩子見識仔細研究了很長時間,與其他人想比堪稱是有備而來,以有心對無心。?

不過現在只是解決了方法問題,最核心的頭疼問題都還沒有觸及。譬如賞賜權貴鹽引和鹽商手裡歷年積欠鹽引,這兩個纔是讓皇太后也苦惱到避之不及的老大難問題。?

戶部晏尚書心情微微放寬,甭管李佑有禮無禮,好歹指出了一條路子。便記便道:“諸君都再無疑問,李中書此議先可定了,廷議之後題奏聖母。”?

“啊!”李中書忽然怪叫一聲,“這半天險些忘記了,聖母命我到東朝房是爲傳旨,臨武英殿召請諸公面議鹽事!所以今日廷議算是罷掉,晏司徒不必勞神記錄題奏了!”?

……?

……?

廷議諸公從東朝房內威嚴、肅然、魚貫、疾速而出,又如風如火掠過午門,急趨武英殿。記性好的有心人便想起,李佑曾經說過“太后令我來這東朝房”而不是“太后令我參加廷議”。?

在衆人立於武英殿等待太后臨殿的空當裡,心裡除了大罵李中書外並沒有閒着,暗想之前太后明顯也是全無主意,所以全託付給大臣處斷此事,爲何現在又要召集他們商議?一定是有了什麼新的打算。?

更聰明的已經猜到李佑身上。大約與李中書逃不了干係,又想起他方纔侃侃而談的樣子,可以猜測是李佑必然是給聖母上了密疏獻策,所以聖母不再爲難了。?

不錯,李佑如今也是有資格給太后上密疏的人,要說什麼事情可以直達天聽。比如他昨天就寫了一封密揭封進慈聖宮。?

其疏曰:“戶部平庸無能,怕事推諉,區區鹽事也敢驚動天聽,以至聖心憂慮,其罪難辭!臣雖不才,願爲聖主分憂,消解鹽事。所謀如下…”?

他這是充分發揮內廷官員優勢,給戶部上眼藥、進讒言,順便推銷自己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而且說的深得聖意,成功贏得錢太后欣賞。?

今天太后便召見李佑當面密談,談過之後命李佑去東朝房傳口諭召集羣臣議事。?

但年輕人忍不住賣弄真是個壞習慣,李佑人生第一次充當傳旨天使,就出現了不大不小的失誤。所以久候的皇太后升了座,先罰了李佑一年俸祿,大快人心。?

上次罰俸還沒有完結,這次又罰了一年。看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李大人要繼續爲朱家打白工了。這還是太后心情不錯的原因,不然處罰沒這麼便宜。?

行禮完畢,聖音諭示道:“李佑,將爾心中所謀與諸卿共議。”?

現在這個場面,李佑已經在心裡演習無數次了。這是他實幹興仕、促使形象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起點!?

“本官所謀並呈獻聖母者有三條。其一,鹽業公會之說,已在朝房與諸君共議過,便不贅言,但朝廷要想法子取信於他們。其二,關於鹽商手中歷年積欠鹽引之事…”?

即便再瞧不起李佑的,這時候也都豎起了耳朵細聽。要知道,由於權貴擠壓導致支鹽困難,據河間長蘆鹽運司統計,存在鹽商手中的積欠鹽引多達三十餘萬引,相當於長蘆鹽場一年產量四分之三了。?

“若一兩年內給予支取舊鹽引,絕不可行。但可以定下可分十年支鹽之策,逐漸消化,並給鹽商利息四成算爲朝廷恩典,平息其不滿。如某人有一千舊鹽引,十年共可支取一千四百引,但每年只許支一百四十引。如此算下來,三十萬引鹽每年只需支付四萬餘引,不過長蘆產一成而已,騰挪餘地便就出來了,不至於因爲支付舊鹽引致使新鹽引徹底斷支。”?

“甚好!”殿中不知何人失禮喝彩道。?

確實也是個辦法,李佑將上輩子債券概念搬出來了。把積欠的舊鹽引變成了分期償還的、以朝廷信用爲擔保的有息債券,一方面吸引住鹽商,一方面可以通過時間來進行慢慢消化。?

本來對李佑沒抱多大希望的大臣,此時也不得不小小的驚喜一下,難怪皇太后神清氣爽的出來議事了,又輕易饒了李佑的事故。?

不過關於賞賜權貴鹽引的問題,那更是個麻煩事,比消化積欠舊鹽引更麻煩。?

從太后到大臣,都知道如果到了無法可想時,絕對應該限制甚至中止賞賜鹽引這種行爲,但都不願意從自己嘴裡說出來,或者說都不想當這個惡人。被世世代代的、三位數的公侯伯和高級武勳們記恨,任是誰也得糾結一番。?

且看李中書如何說罷,如果他勇敢當改革先鋒開這個頭,提議限制或者中止鹽引賞賜,大家說不得就要無風險的跟進了…?

“關於賞賜鹽引之事,出於體諒聖心之意,倒也不必驟停…”在衆人目光聚焦之下,李佑作深思熟慮狀的邊想邊道:“但可以定下法度,賞賜鹽引不得在長蘆鹽場支鹽。”?

“不能支鹽,有它作甚?”董拾遺又發話詢問了。?

“可與鹽業公會關聯。令鹽業公會召集鹽商,共出股本一二十萬,設京師鹽引鋪子。凡賞賜鹽引確要支鹽,只許去黃河以南鹽場支鹽。嫌遠的便只許在京師鹽引鋪變賣,再由鹽引鋪轉與公會鹽商。”?

在這裡,李佑套用了總經銷商概念,將權貴手裡一部分利潤轉移給角色變成單純經銷商的鹽商,以達到互相妥協、安撫鹽商的目的。?

衆人細品這其中含義,大略有三點。一來維持住了賞賜鹽引的體面和名頭;二是剝奪了權貴賣鹽的利潤並轉給鹽商;三是沒有權貴直接支鹽,便在無形中整頓了長蘆鹽場秩序。?

雖然還有鹽引比產量多的隱患,但起碼保證了大部分鹽商有點湯喝,不至於因爲權貴巧取豪奪,連湯都喝不上時再來一次全行歇業。先這麼拖下去也好,以後的事情讓後人去操心。?

又有人問道:“鹽引鋪中的鹽引,只怕鹽商不肯買,爲之奈何?”?

李佑笑道:“此何慮哉,凡賞賜鹽引經鹽引鋪轉與鹽商,均改爲鹽票,不限於行銷地方,任由鹽商自行販運,如此還怕沒人要麼。再不濟減掉鹽課一兩,以招徠鹽商爭購。”?

這年頭鹽引不但規定了支取地點,還規定了行銷地點,十分死板,一絲也不能差,十足十的計劃經濟。不限定行銷地點的鹽,可以向交通便利或者價位高的地區販運,屬於計劃外銷售,對鹽商的誘惑力還是相當大的。不過本質是將北直隸和京師的負擔分攤到了全國…?

其實按照李佑的終極設想,應該是徹底打破計劃和壟斷,全面將鹽引改爲鹽票,並取消綱商名籍不再限定鹽商名額,實現市場化…但他膽小,真要這樣搞,權貴和鹽商會一起吃了他。?

陳述完畢,沒有掌聲,還能說什麼?諸大佬還在爭論是招撫還是強壓時候,李中書早已經悄然拿出了非常齊全的一整套方案提供給太后…?

舉重若輕的從理論上解決了大麻煩的李中書靜靜的立在殿中,接受衆人目光洗禮。只見他儀表出衆英華外放,頗有幾分棟樑之才的架勢。?

武英殿大學士彭閣老突然開了口,誠懇道:“不想李大人背後居然有如此高人指點,可否引老夫一見?”很不恥下問的樣子。?

“鹽業風潮不會是你煽動起來的罷?”文華殿大學士袁閣老嘀咕道。他知曉一些李佑在蘇州幹過的事,難道這次又是李佑賊喊捉賊搞出的幺蛾子??

李佑無語,明白了在官場上爲何做事難,做實事更難,也算是報應。?

其實還是有不少人相信李佑。畢竟上輩子受過多年教育、經濟思想比這個時代平均水平超前幾步、起碼知道計劃市場價值規律等名詞的李大人在虛江修過河堤、救過絲織,在蘇州修過城門,也不是沒有表現出經濟之才,一些人有所耳聞。?

第82章 你窘我窘全都窘五百八十四章 不要髒了地磚六百零六章 辦報難題三百三十七章 超凡入聖第10章 李家宗祠冒青煙五百九十章 忠孝節義二百三十章 千歲心中的重重迷霧五百零一章 兩種心思二百九十四章 鹽課難題三百二十三章 騷動不安的大房四百七十八章 一條道走到黑二百三十三章 來求我就好說二百九十六章 人情豈能大於國法六百二十章 要正確對待輿論二百七十六章 醍醐灌頂的崔監生三百五十一章 請大人以蒼生爲念五百七十五章 外行的新東家四百六十五章 三套人馬六百零一章 飯碗和體面第118章 李佑的新官職第205章 多彩多姿的一天三百零四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147章 你簡直走火入魔了…五百四十四章 語驚四立第7章 報復與反報復(上)第78章 可疑的值夜書吏第165章 醜聞迭爆第159章 良辰美景流言天四百五十七章 廷推之前第48章 滿船花醉三千客(下)二百八十五章 揚州城印象第23章 醉裡方知身是客六百四十一章 銀錢業小地震四百七十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二百八十九章 天倫之樂三百零七章 連連冷笑的李大人第91章 李姑爺耍賴攪渾水五百零六章 比不過行事下限二百五十九章 你爭我奪六百三十七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103章 李名士先聲奪人第32章 海瑞學不得第59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142章 也就這樣了第1章 要認清這個世道第142章 也就這樣了三百六十五章 在德不在險六百三十九章 怎能如此沒有節操四百零九章 華麗耀目的氣場三百零六章 你們算是合夥第206章 該幫着誰說話?三百五十八章 想回來也不能回來了三百零七章 連連冷笑的李大人第62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四百零二章 東坡殘碑六百一十九章 挺好看的四百五十四章 再次進京五百四十七章 目光如炬第82章 你窘我窘全都窘第76章 錦繡胸懷報國恩…第201章 這裡不是蘇州府二百三十二章 曲終人散餘味悠長第104章 險些名不符實了三百七十七章 月下泛舟閒談第22章 宴席間的褒與貶第94章 喬遷之喜前後第114章 一切都不是巧合五百五十九章 一定要見四百六十七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二百三十六章 深入而坦率的會談三百三十八章 千歲殿下的指示二百四十九章 各人的不眠之夜第一百十四九章 四面楚歌聲第159章 良辰美景流言天二百四十五章 紛亂的朝爭三百九十七章 對此我很憂慮六百零二章 爭論第49章 着書還爲稻粱謀二百一十六章 垂拱而治的含義四百九十七章 京城刑名之權六百四十四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91章 李姑爺耍賴攪渾水第83章 被禮賢下士了四百零九章 華麗耀目的氣場第146章 熱鬧背後的那些事兒四百七十七章 挑釁四百六十三章 檢校僉都御使五百七十一章 讓你高興高興第168章 千算萬算不如一個漏算!二百七十三章 入駐國子監二百五十七章 與天官大人親近親近二百五十八章 忠貞好女子第93章 關繡繡的實用主義二百七十四章 大人千萬不要誤會四百三十四章 揚州行宮第117章 初入府衙第94章 喬遷之喜前後五百六十三章 誰的店鋪二百八十九章 小竹的緣分三百二十章 那嘲弄的眼神
第82章 你窘我窘全都窘五百八十四章 不要髒了地磚六百零六章 辦報難題三百三十七章 超凡入聖第10章 李家宗祠冒青煙五百九十章 忠孝節義二百三十章 千歲心中的重重迷霧五百零一章 兩種心思二百九十四章 鹽課難題三百二十三章 騷動不安的大房四百七十八章 一條道走到黑二百三十三章 來求我就好說二百九十六章 人情豈能大於國法六百二十章 要正確對待輿論二百七十六章 醍醐灌頂的崔監生三百五十一章 請大人以蒼生爲念五百七十五章 外行的新東家四百六十五章 三套人馬六百零一章 飯碗和體面第118章 李佑的新官職第205章 多彩多姿的一天三百零四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147章 你簡直走火入魔了…五百四十四章 語驚四立第7章 報復與反報復(上)第78章 可疑的值夜書吏第165章 醜聞迭爆第159章 良辰美景流言天四百五十七章 廷推之前第48章 滿船花醉三千客(下)二百八十五章 揚州城印象第23章 醉裡方知身是客六百四十一章 銀錢業小地震四百七十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二百八十九章 天倫之樂三百零七章 連連冷笑的李大人第91章 李姑爺耍賴攪渾水五百零六章 比不過行事下限二百五十九章 你爭我奪六百三十七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103章 李名士先聲奪人第32章 海瑞學不得第59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142章 也就這樣了第1章 要認清這個世道第142章 也就這樣了三百六十五章 在德不在險六百三十九章 怎能如此沒有節操四百零九章 華麗耀目的氣場三百零六章 你們算是合夥第206章 該幫着誰說話?三百五十八章 想回來也不能回來了三百零七章 連連冷笑的李大人第62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四百零二章 東坡殘碑六百一十九章 挺好看的四百五十四章 再次進京五百四十七章 目光如炬第82章 你窘我窘全都窘第76章 錦繡胸懷報國恩…第201章 這裡不是蘇州府二百三十二章 曲終人散餘味悠長第104章 險些名不符實了三百七十七章 月下泛舟閒談第22章 宴席間的褒與貶第94章 喬遷之喜前後第114章 一切都不是巧合五百五十九章 一定要見四百六十七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二百三十六章 深入而坦率的會談三百三十八章 千歲殿下的指示二百四十九章 各人的不眠之夜第一百十四九章 四面楚歌聲第159章 良辰美景流言天二百四十五章 紛亂的朝爭三百九十七章 對此我很憂慮六百零二章 爭論第49章 着書還爲稻粱謀二百一十六章 垂拱而治的含義四百九十七章 京城刑名之權六百四十四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91章 李姑爺耍賴攪渾水第83章 被禮賢下士了四百零九章 華麗耀目的氣場第146章 熱鬧背後的那些事兒四百七十七章 挑釁四百六十三章 檢校僉都御使五百七十一章 讓你高興高興第168章 千算萬算不如一個漏算!二百七十三章 入駐國子監二百五十七章 與天官大人親近親近二百五十八章 忠貞好女子第93章 關繡繡的實用主義二百七十四章 大人千萬不要誤會四百三十四章 揚州行宮第117章 初入府衙第94章 喬遷之喜前後五百六十三章 誰的店鋪二百八十九章 小竹的緣分三百二十章 那嘲弄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