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因制舉李綱建言

大觀元年七月初二,天子下旨,樞密院所有官員全部重新考覈,以才德作爲標準,若不符者一律裁汰重新任用。旨意一下,頓時舉國大譁。

小民百姓固然只是津津樂道空缺出來的大把官職,但是,廷上朝臣卻不得不考慮得更遠。西北戰局尚未明朗,皇帝在這個時候要改組樞密院,這究竟代表着什麼?是準備在西北削減用兵,還是根本就是煙霧彈?

就在羣臣在背地裡議論紛紛的當口,集英殿修撰蔡攸上書,以北面房河西房太過重要爲由,請在原本官吏之外,另行增設,其中,兩房各設專任副承旨一人,主事各兩人,令史改人,書令史改人,守闕書令史各六人。此議一上,又引起了無窮無盡的議論。

須知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爲“二府”以來,每朝奏事,與中書先後上殿。而後慶曆中,知制誥富弼進言,邊事系國安危,不當專委樞密,由是軍事以中書樞密共決。之後中書樞密每每在具體處置上有所不合,中書賞功,而樞密反而降罰,文武二府常常產生嫌隙,到了如今,樞密院的權柄更是大不如前。

而蔡攸身爲蔡京長子,又在蔡京剛剛復相之後便上了這麼一通風向標似的建言,頓時讓人們感覺到,往日形同雞肋的樞密院,又似乎更有吸引力了!

樞密院十二房,原本一共有官吏三十八人,元祐時又增二十二人,其中都承旨都副承旨不在此列。副承旨、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爲從八品,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爲正九品。蔡攸上書請增的儘管都不是高品官員,但是,樞密乃是要職,若是能夠像當年嚴均那樣一舉合了聖意,以後越級拔擢想必也不是難事。因此。對於年輕官員來說,這自然是莫大的好事。

這恰到好處的進言自然讓趙佶爲之大悅,一時完全忘記了蔡攸當初的過失,一舉下詔進蔡攸龍圖閣待制。詔書一下,不少大臣紛紛上書,言說蔡攸大臣之子,不可驟加任用,而諫言一入內府。便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渺無音訊。

而天子另一道下令開制舉的旨意更是讓天下士子羣情振奮。制舉乃特科,早先允許士子自薦,最後又規定必須由有朝廷重臣保薦,而制舉入三等則可媲美一科狀元,對於那些翹首盼望三年一次科舉的士子而言,這自然也是莫大的好機會。因此,當來年三月開制舉的消息一經傳出,有資格應試地人就開始打點行裝往京城趕。

回到京城,李綱自然便住到了自己的家裡。這短短一年多中,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無錫士子一躍而聲名上達天聽。就連其父李燮也得以受益。此番一家人重逢,自然是喜上加喜。

李綱回京之後方纔得知乃父特旨轉一官,又授秘書少監之職。自然覺得心中鼓舞:“爹爹此番一躍而至秘書少監,實在是可喜可賀!”

“我向來是磨勘一次轉一官,此次若不是你在江南來了這麼一次大動靜,聖上又怎會注意到我?”李燮從未想到兒子能夠有這樣的機緣,心中自然很是得意的。在他看來,子蔭父職算不上什麼,而做父親的反而承了兒子的光,這也讓他在同僚之中大有體面。”明年二月便要開制舉,你真的已經預備好了麼?高相公真地答應給你寫薦書?”

“爹,你放心。我心中有數。”想到那些滿京城求一封薦書的士子,李綱自然知道他是何等幸運,“高相公和阮相公都已經答應做我的舉主。”“你這機緣確實了不得!”李燮滿意地點了點頭,伸手捋了捋鬍鬚,突然想起了一件大事,“對了,如今聖上改組樞密院,你對此有什麼心得麼?”

李綱此番和高俅同行返京,高俅也暗中提點過他將來的仕途。此時再和這一番大舉動結合在一起,他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爹,不瞞你說,高相公曾經對我說過,只要我此番制舉能夠入三等,那麼,聖上或許會特旨任我爲監察御史。上一次無錫奇石一案,我便是因言建功,所以聖上一直記着這一條。但是,以如今的情勢看來,我倒想進樞密院去歷練一番。”“你竟然想去樞密院?”李燮聞言不禁一驚,但轉念一想,便明白了兒子的意思。言官雖然清貴,但是,於朝政上能做的畢竟有限。而當今天子雖然看重言官,可終究並不會全盤採納忠言,與其如此,確實不如到樞密院做一番實事。再者,他也知道兒子少時便喜歡研謨典書,在軍事上也是頗有心得。

“你如今已經歷經了一番世面,這些事情不妨自己決定,我這個爹爹絕不干涉!”李燮一邊說一邊笑道,“不過,若是你明年中了制舉,不知道有多少人會來爭搶你作女婿呢!”

和李綱不同,趙鼎一進京便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陛見,畢竟,這是攸關他仕途的一件大事。不過,最終面聖的過程卻極其順利,天子官家沒有在學問上多費口舌,而是詢問了他一些理政治事之道,而此番有了實際經驗,他自然是回答得井井有條。於是,不多時便有旨意傳來——進直顯謨閣,拜廬州知州!而由於他婚期漸近,特旨成婚後再行赴任。

昨歲中進士,今歲就得以爲一地知州,這對於趙鼎來說自然是莫大地喜事。再加上已經在籌備中地婚事,整個趙府自然是沉浸在一片喜悅的氣氛中,就連剛剛僱來的二十幾個家人也是腰桿挺得筆直。要知道,此番他們地炙娶的可是相府的侄小姐!

因此,這一日他和李綱在高府門前碰頭的時候,雙方不由交換了一個會心的微笑。不管怎樣,他們這一趟都是得了莫大的機緣,於情於理都得前來拜會一番。而由於他們的確有實績,就連那些最喜歡鼓譟的言官也找不到話說。

“元鎮,伯紀,不必多禮,都坐吧!”

高俅這一日正好不在政事堂當值,見到兩人聯袂而來不覺臉上一喜,待兩人見禮時便舉手示意他們坐下。”這些日子在京城還好吧,是否出去和人會文?”

“也只是隔三差五有這麼一回而已!”李綱如今雖然鐵定參加制舉,畢竟身上沒有進士功名,自然比趙鼎自由得多,“有幾個江南文友都來了京城想要設法參加明年的制舉,所以大家就聚了聚。我初到京城,朋友不多,所以這一類聚會自然也少。”

“伯紀的文友也要參加制舉?看來,聖上這一次開特科,倒是引來無數才子!”高俅聞言微微點了點頭,“那些人可找到了舉主麼?”

“哪有那麼多人如伯紀這麼幸運?”趙鼎冷不丁插口道,“說實話,我也實在羨慕得緊,若不是身負聖命,我也想去試試!想當初大小蘇學士同試製舉,大蘇學士更是得中三等,那是多大地榮耀!”

“元鎮真真是得隴望蜀!”高俅啞然失笑道,“這一次外放之後,你回來之後便是館閣,接下來青雲直上,居然還指望參加制舉!莫要把人家的路子都擋了!”

“我這不是說說麼?”趙鼎說着便收起了臉上的笑容,正色道,“此番回京,家母已經在我面前屢次提點,越級拔擢乃是聖上莫大的恩典,讓我一定竭盡全力,不可辜負。家母更言及相公一片苦心,心中萬分感念,不日將親自前來拜謝!”

“家有賢母,怪不得能出你這樣的英才!”高俅本想建議趙母免了此行,轉念一想也就息了這個念頭。不管怎麼樣,見一見這位大有賢名的趙老夫人也是一樁好事。

李綱見趙鼎說完,便立刻提道:“相公剛剛提起舉主一事,我不免想說幾句。原先制舉乃是士子自薦,如今卻審查嚴格,若是布衣,首先得經過當地官吏審查,然後又需公卿推薦,因爲這一點,便讓不少人知難而退。如今不少人得了官府憑文之後,便紛紛赴京來碰運氣,但是,能夠最終參加閣試的,只怕是十中無一,參加殿試的就更不必說了。”

科舉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制科也不過是在平常的途徑之外又給考生多了一條路而已。但是,尋常考生又哪裡認識什麼朝廷公卿?

高俅沉吟片刻,不禁想到了自己眼下能用地人確實不多。”這樣吧,伯紀你如今聲名鵲起,將來一定會有人找你會文,你不妨看看,究竟是誰有真才實學。只要真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我可以設法讓朝廷公卿做他的舉主!看來,我這府門也該開一開了。”

“相公如此賢明,我替那些士子在此多謝了!”李綱聞言大喜,起身深深一躬道,“那些士子數十年寒窗苦讀,無不等待着這一天,相公此舉,對他們不啻是莫大的恩德!”

“先別謝我,能否取中可不是我說了算!”高俅笑着擺擺手道,“到時我在門上給這些士子留一條路,給他們一個機會。對於他們而言,尋一條路子着實不易。”

第17章 鷸蚌相爭漁翁現第22章 爲國祚后妃妥協第16章 千思萬想憂歧途第8章 往事成灰第16章 選遞補煞費苦心第9章 詢力士驚聞隱情第27章 執己見主將親征第1章 上京城故地重遊第24章 長訌後浪推前浪第11章 天子謀國有遠慮第36章 慘淡收場第13章 借外力胸有成竹第33章 元宵佳節團圓忙第6章 各逞機心爭鬥忙第30章 十萬大軍徵遼東第2章 爲家國各有盤算第33章 大行善舉第36章 聞敗訊內外驚心第1章 樂極生悲第23章 高僧不耐苦修寂第31章 送使節左右爲難第27章 峰迴路轉第33章 見嬌婿語重心長第5章 舊時袍澤再聚首第36章 怒衝冠人死燈滅第29章 爲伐夏再起爭端第20章 步步緊逼欲爲營第39章 慰長嫂用心良苦第40章 辭去歸來無定期第26章 抽絲剝繭見真章第15章 拒請降攻勢日急第31章 慧文妃暗謀諫君第10章 青雲亦需借好風第19章 爲拜師才女設限第32章 賀帝壽暗度陳倉第11章 明算計暗度陳倉第19章 動亂序曲第14章 夜深人靜截人時第40章 謀痹敵步步爲營第28章 諸臺諫心繫同僚第7章 兩纏綿驚得喜訊第32章 所謂江湖第19章 動亂序曲第28章 西北寧則天下安第10章 爲爭位各展身手第31章 提罷兵君臣離心第38章 各奔前程第1章 哪堪平地波瀾起第6章 笑談中風捲殘雲第10章 以牙還牙後報來第28章 軟硬兼施收人心第11章 賓客盈門第33章 同仇敵愾應大敵第18章 名將油盡燈枯時第28章 西北寧則天下安第10章 高門他日出才女第31章 慧文妃暗謀諫君第3章 召宰臣議改樞府第25章 出奇兵火燒宗水第2章 相見時難第5章 暗潮洶涌第21章 雷霆恕閹宦橫死第8章 橫生波折第25章 提婚事挺之出馬第33章 狹路相逢第8章 何處草莽稱英豪第14章 琴瑟和諧效鴛鴦第36章 正是出遊好時節第8章 兩相投機結金蘭第37章 驟升遷萬人矚目第31章 送使節左右爲難第15章 兩虎相爭未必傷第4章 文武事人盡其才第36章 辨奇石料露崢嶸第31章 另有定計第36章 翩翩欽使乃閹宦第25章 議出使天子阻行第20章 老將臨去亦無私第7章 戰訊驟驚遼與夏第35章 見遺稿睹物思人尾聲大好河山大結局第31章 李才女十里相送第15章 閹宦手段第14章 天子亦需勤修整第1章 穿越時空第25章 偕使團奉旨回京第8章 文武兼行治國道第38章 託後事東坡長辭第37章 蔡京內舉不避親第40章 謝幕亦是開幕曲第23章 南北揮師擊湟州第27章 爲家族父子反目第35章 柔情蜜意第27章 執己見主將親征第36章 百官上壽天寧節第11章 吐真心夫婦情深第31章 半推半就僞投誠第5章 顏面存亡孰輕重第28章 擊掌爲誓第33章 大行善舉
第17章 鷸蚌相爭漁翁現第22章 爲國祚后妃妥協第16章 千思萬想憂歧途第8章 往事成灰第16章 選遞補煞費苦心第9章 詢力士驚聞隱情第27章 執己見主將親征第1章 上京城故地重遊第24章 長訌後浪推前浪第11章 天子謀國有遠慮第36章 慘淡收場第13章 借外力胸有成竹第33章 元宵佳節團圓忙第6章 各逞機心爭鬥忙第30章 十萬大軍徵遼東第2章 爲家國各有盤算第33章 大行善舉第36章 聞敗訊內外驚心第1章 樂極生悲第23章 高僧不耐苦修寂第31章 送使節左右爲難第27章 峰迴路轉第33章 見嬌婿語重心長第5章 舊時袍澤再聚首第36章 怒衝冠人死燈滅第29章 爲伐夏再起爭端第20章 步步緊逼欲爲營第39章 慰長嫂用心良苦第40章 辭去歸來無定期第26章 抽絲剝繭見真章第15章 拒請降攻勢日急第31章 慧文妃暗謀諫君第10章 青雲亦需借好風第19章 爲拜師才女設限第32章 賀帝壽暗度陳倉第11章 明算計暗度陳倉第19章 動亂序曲第14章 夜深人靜截人時第40章 謀痹敵步步爲營第28章 諸臺諫心繫同僚第7章 兩纏綿驚得喜訊第32章 所謂江湖第19章 動亂序曲第28章 西北寧則天下安第10章 爲爭位各展身手第31章 提罷兵君臣離心第38章 各奔前程第1章 哪堪平地波瀾起第6章 笑談中風捲殘雲第10章 以牙還牙後報來第28章 軟硬兼施收人心第11章 賓客盈門第33章 同仇敵愾應大敵第18章 名將油盡燈枯時第28章 西北寧則天下安第10章 高門他日出才女第31章 慧文妃暗謀諫君第3章 召宰臣議改樞府第25章 出奇兵火燒宗水第2章 相見時難第5章 暗潮洶涌第21章 雷霆恕閹宦橫死第8章 橫生波折第25章 提婚事挺之出馬第33章 狹路相逢第8章 何處草莽稱英豪第14章 琴瑟和諧效鴛鴦第36章 正是出遊好時節第8章 兩相投機結金蘭第37章 驟升遷萬人矚目第31章 送使節左右爲難第15章 兩虎相爭未必傷第4章 文武事人盡其才第36章 辨奇石料露崢嶸第31章 另有定計第36章 翩翩欽使乃閹宦第25章 議出使天子阻行第20章 老將臨去亦無私第7章 戰訊驟驚遼與夏第35章 見遺稿睹物思人尾聲大好河山大結局第31章 李才女十里相送第15章 閹宦手段第14章 天子亦需勤修整第1章 穿越時空第25章 偕使團奉旨回京第8章 文武兼行治國道第38章 託後事東坡長辭第37章 蔡京內舉不避親第40章 謝幕亦是開幕曲第23章 南北揮師擊湟州第27章 爲家族父子反目第35章 柔情蜜意第27章 執己見主將親征第36章 百官上壽天寧節第11章 吐真心夫婦情深第31章 半推半就僞投誠第5章 顏面存亡孰輕重第28章 擊掌爲誓第33章 大行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