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提罷兵君臣離心

儘管嚴均和高俅的奏摺都是越過政事堂直奏,但是,政事堂畢竟乃是中樞要地,大事仍舊難以瞞過。在趙佶得到消息的同時,趙挺之幾人也同時得到了西夏大舉進犯的消息。然而,讓他們左思右想仍然難以想通的是,夏主李乾順既然要進犯,又何必一定要讓羌人作爲死士炮灰,直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南下劫掠不就行了麼?畢竟,以多羅巴爲首的羌人雖然早已是無土的浮萍,但畢竟還是一支強大的戰力,斷然沒有如此使用的道理。

因此,在御前奏對的時候,趙挺之便當先直陳了這一疑問,然後方纔說道:“自從西北駐紮大軍以來,每年耗費錢糧千萬,雖然屢有戰果,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同樣是耗費慘重。此番滅了青唐叛羌餘孽大部,我軍又折損軍馬七千餘人,倘若再戰李察哥,恐怕還會有更大的損失。聖上,橫山之地既然已經落入我朝之手,對西夏便不可威凌過甚,否則李乾順惱羞成怒之下以傾國之力南犯,怕是陝西六路都會有不測之禍!”

儘管趙挺之拜相以來漸漸露出了罷西北戰事的苗頭,但是,如此正式地提出還是第一次,因此不單單是趙佶勃然色變,就連在場的其他人也不禁變了顏色,尤其是和高俅交好的阮大猷更是心情激盪。然而,此時劉逵也突然站了出來。

“聖上,趙相公所言臣也曾經憂心忡忡!”劉逵躬身一禮,朗聲奏道,“西北戰事經年,陝西六路苦不堪言,而河東河西河北諸路也同樣負擔沉重。爲求開邊而置天下百姓於不顧,是爲捨本逐末,如今西夏之所以毀和約而大舉進犯,不過是因爲他們的故地爲我朝所佔,因此方纔不顧一切。西北新取各城無不需要大軍錢糧維持。還要面對敵國大軍,長此以往,非我國之幸!臣祈陛下體諒民生疾苦,儘快罷西北之兵,則百姓必定感恩戴德,西夏也必定因此恩德而罷兵納貢!”

“臣附議!”

這一回站出來的卻是張康國,由政事堂轉入樞府,張康國心中早已憋了一口惡氣。然而←和趙挺之沒有多少交情,更憤恨其人橫空奪了他的相位,所以平日兩府並不相睦,但是,此時聽趙挺之劉逵將矛頭指向了西北戰事,他立刻知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君臣相得固然是旁人無法破壞的,但是,重壓之下,即使是君王也不得不“從善如流”當初的神宗便是最好的例子。

“臣位在樞府。對於西北戰事也多有了解。這幾年戰事不斷。累計陣亡的軍士已經有數萬之巨,耗費地錢糧更是多達千萬,若是以這些錢用在各地。則天下百姓的負擔至少可以減輕一半!聖上,西北戰事打到現在,除了取得幾個不毛之地的城池之外,對於我朝又有什麼好處?百姓看重的不過是豐衣足食,如今他們欲求溫飽而不可得,還要爲西征繳納重稅,長此以往,恐怕民心思變!”

一連三個重臣站出來要求罷兵西北,趙佶的臉色頓時變得鐵青一片。想起適才召見葉夢得的經過,他愈發覺得這些臣子口不對心。然而,宰相和樞密使同時提出反對,若不能有更好的支持意見,那麼,恐怕他這個皇帝也難以獨斷專行,現在又該如何?想到這裡,他只能把目光落在了何執中和阮大猷臉上。

早在趙挺之站出來大談西征之弊的時候,何執中就已經知道事情不妙,及至劉逵張康國先後提議罷兵←更是渾身冷汗。已經有三個人旗幟鮮明地表明瞭意見,他就算能夠說出一些道理,也難以辯過,可是,若就這麼當一個啞巴,蔡京知道之後必定會生出芥蒂,更不用說始終力主西征地高俅和嚴均了。此時,見趙佶似乎把希望寄託在了他的身上,他不由暗自叫苦,但最後乾脆硬着頭皮上前。

“聖上,三位相公所言臣不敢芶同!”撂下第一句**的話,他的膽子也就漸漸大了,“當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拱手送給遼主,致使我朝自立國起便失去了天然的馬場,以至於在騎兵上無法抗衡遼國鐵騎。而自從夏國崛起於西面,便時時不事臣服,劫掠陝西各路,成爲我朝的心腹大患。若不是當日養虎爲患,又怎會使夏國一再坐大?如今嚴大人坐鎮延安府,一而再再而三地敗夏軍,又重取橫山之地,大揚我朝軍威,迫使夏國入貢,怎麼到了三位相公口中,這些功績全都成了不值一提的微勞?這又置聖上的決策於何地?”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何執中自忖將三人得罪得狠了,索性直言不諱地道:“西征是聖上的主意,伐夏也是聖上的主意,聖上爲了伐夏甚至大出內庫之錢,哪有不體恤百姓?後宮妃嬪爲了西征不佩金飾消減花費,哪裡不是和百姓同甘共苦?西夏,虎狼之國也,其主毫無信義,倘若只是爲了他們出兵劫掠便有所退縮,甚至還要拋棄前時地戰果,那麼,上千萬地錢糧纔是白費了,前線將士的血汗纔是白費了!趙相公,劉相公,張相公,我不妨直白地問一句,爾等直陳罷兵,究竟是爲了朝廷和百姓着想,還只是爲了一己之私?”

這樣一頂重重的帽子扣下來,趙挺之劉逵和張康國地臉色立刻變得極其難看。何執中平日在政事堂始終都是和稀泥的角色,一舉一動無不契合中庸之道,別說對政令提出異議,就連稍有創造性的建議也沒有。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人,會在這種君臣奏對的時候直斥他們三人,言語中更是隱隱影射三人爲奸佞!

事情到了這個份上,劍拔弩張的情勢顯然無法避免,當下三人便先後跪倒在地,神情激動地自訴剛纔所言皆是出自公心。劉逵更是連連叩首,直指何執中乃是京黨,借題發揮的緣故乃是爲了維護蔡京,說到最後,話語愈發激烈。

“聖上,臣並非是說西征不好,但西征也應該量力而行,而並非是好大喜功!蔡元長高伯章當年一力鼓動聖上西征北伐,便是居心不良,欲圖借軍功穩固自己的位子,因此而不惜矇蔽聖上!臣蒙聖上簡拔,決不敢有隻言片語瞞騙,西北確實應該罷兵了!如今遼國元氣已復,一旦西北再有兵戈,則遼國必定會出面干涉,待到那時,我朝同樣不得不罷兵。與其到了那時落得一個被人威逼的名聲,不如現在就自行罷兵休養生息。待到國力富足之後再行伐夏之舉,則百姓朝官必定稱頌聖上是明君!臣等只願聖上能夠親賢臣遠小人,則社稷清明天下歸一指日可待……”

“好了,今日便議到這裡!”趙佶再也不耐煩聽下去,霍地站了起來,撂下一句話便拂袖而去。原本還想把高俅的奏摺傳示衆人,他現在卻再也沒了興趣。不消說,這些人肯定又會提議將完顏阿骨打等人送交遼國,以結遼宋兩國同好←就想不明白了,當日蔡京高俅在朝的時候,人人皆道西征乃是弘大宋之威,很少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如今兩人一旦罷相,就會跳出這麼多地反對者。

“楊戩!”

分辨出趙佶的語氣中滿含着森然怒氣,楊戩不由心中一顫,立刻上前跪下等候吩咐。

“你去安排一下,朕要出宮散散心!”

楊戩只覺腦際轟然巨震,一時間怔在了當場。曲風將御前伺候的事情漸漸交給他的時候,就曾經提過這位天子官家最喜歡微服出遊,甚至還會藉着機會到各家大臣府邸轉上一圈,可是,這畢竟是有礙幹例的。

想到這裡,他不禁擡頭覷了一下趙佶的臉色,既不敢一口答應也不敢拒絕,好半晌才迸出了一句話:“聖上,早間陳王府有人來報,說是陳王的病似乎又犯了,如今在大相國寺養歇,聖上是不是準備去大相國寺?”

憋了一肚子火氣的趙佶原本並沒有什麼決定,聽說兄長的病情又有反覆,他立刻緊緊皺起了眉頭,略一思忖便大手一揮道:“就去大相國寺,你去挑一些禁衛班直,人不要太多,免得招搖過市!還有,事情辦得隱秘一些!”

“小人遵旨!”楊戩這才鬆了一口大氣,無事出宮他固然要有擔待,但是,探陳王地病就名正言順了,即使他日兩府的宰相得知了此事,他也好有話搪塞,不會陷入兩難的窘境。

見楊戩一溜煙地奔了出去,趙佶突然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便揮手招來了一個內侍:“去把曲風叫來,朕有話要吩咐他!”

不多時,曲風便匆匆入見。當他聽清楚趙佶的吩咐之後,不由驚喜交加←雖然是入內內侍省押班,但是,畢竟人還年輕,不可能壓過幾個資歷更老的前輩,所以職司一向含糊←萬萬沒有想到,此番趙佶居然讓他勾當皇城司,監察文武百官!

第13章 此生但願天下寧第7章 誰家鋒芒蓋全場第36章 辨奇石料露崢嶸第8章 居心叵測挑病父第17章 童言無忌驚全場第13章 不解之緣乃前定第10章 媒妁言狀元驚心第18章 訪摯友達夫問策第5章 仇人相見第29章 上陣也須父子兵第16章 蘇元老願附驥尾第38章 託後事東坡長辭第19章 又見金盒第12章 應邀約高俅承情第7章 天家兄弟皆有心第9章 因緣巧合得悍將第2章 誰家英氣少年郎第5章 蔡元長笑看佳婿第32章 準駙馬心懷焦慮第9章 相有意將亦有意第9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39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25章 計前途謀動險棋第34章 尚主乃是家門幸第5章 顏面存亡孰輕重第37章 晴天霹靂第39章 棄興州敗走西北第38章 已是大限將到時第24章 動情理父子釋嫌第18章 攀龍附鳳暗盤算第31章 入雲龍回京救場第18章 天寧節舉國同樂第19章 又見金盒第4章 翻臉無情各爲己第20章 遂寧郡王第4章 細思量禍端又起第38章 訪蔡府笑泯恩仇第24章 送親迎親各奔忙第38章 杳貓膩蹤影既現第7章 紛至沓來第2章 計議將來第34章 尚主乃是家門幸第16章 大相國寺探虛實第19章 爲拜師才女設限第12章 福寧殿廷議伐夏第35章 天賜良機莫失去第7章 戰訊驟驚遼與夏第3章 一波未平一波起第4章 緊鑼密鼓第15章 人心叵測更幾時第40章 連暗示好事第11章 瞞天過海設妙計第31章 提罷兵君臣離心第15章 連失利如遼請援第16章 大相國寺探虛實第28章 投新主直趨南京第12章 魑魅魍魎煽人心第10章 尋藉口官家教子第7章 亦真亦假無需辨第2章 相見時難第7章 天家兄弟皆有心第12章 東風漸起人心拂第15章 念舊情天子恩重第28章 諸臺諫心繫同僚第31章 半推半就僞投誠第40章 連暗示好事第20章 再見童貫第12章 查弊政驚聞異訊第36章 調虎離山急動手第7章 高伯章面授機宜第24章 動情理父子釋嫌第32章 探陳王兄弟交心第6章 朝廷猶重軍武事第12章 蓄勢待發除掣肘第2章 護犢切左右爲難第8章 卻聖意心志彌堅第17章 出人意料第5章 顏面存亡孰輕重第8章 故人相見如陌路第5章 祝融災肆虐禁中第33章 婚事亦需從長議第28章 軟硬兼施收人心第30章 玄機重重因何悟第35章 佛道亦有可得處第6章 笑談中風捲殘雲第23章 人才基礎第28章 千萬人中挑駙馬第26章 禁宮火起第15章 球場驚變第40章 連暗示好事第1章 觸景生情淚滿襟第16章 君臣閒來談家事第5章 夫妻之間第28章 諸臺諫心繫同僚第2章 烏蒙王不請自到第27章 執己見主將親征第30章 師生之誼第16章 窺涼州王厚設套第37章 蔡王府獄第13章 鷸蚌爭漁翁誰屬
第13章 此生但願天下寧第7章 誰家鋒芒蓋全場第36章 辨奇石料露崢嶸第8章 居心叵測挑病父第17章 童言無忌驚全場第13章 不解之緣乃前定第10章 媒妁言狀元驚心第18章 訪摯友達夫問策第5章 仇人相見第29章 上陣也須父子兵第16章 蘇元老願附驥尾第38章 託後事東坡長辭第19章 又見金盒第12章 應邀約高俅承情第7章 天家兄弟皆有心第9章 因緣巧合得悍將第2章 誰家英氣少年郎第5章 蔡元長笑看佳婿第32章 準駙馬心懷焦慮第9章 相有意將亦有意第9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39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25章 計前途謀動險棋第34章 尚主乃是家門幸第5章 顏面存亡孰輕重第37章 晴天霹靂第39章 棄興州敗走西北第38章 已是大限將到時第24章 動情理父子釋嫌第18章 攀龍附鳳暗盤算第31章 入雲龍回京救場第18章 天寧節舉國同樂第19章 又見金盒第4章 翻臉無情各爲己第20章 遂寧郡王第4章 細思量禍端又起第38章 訪蔡府笑泯恩仇第24章 送親迎親各奔忙第38章 杳貓膩蹤影既現第7章 紛至沓來第2章 計議將來第34章 尚主乃是家門幸第16章 大相國寺探虛實第19章 爲拜師才女設限第12章 福寧殿廷議伐夏第35章 天賜良機莫失去第7章 戰訊驟驚遼與夏第3章 一波未平一波起第4章 緊鑼密鼓第15章 人心叵測更幾時第40章 連暗示好事第11章 瞞天過海設妙計第31章 提罷兵君臣離心第15章 連失利如遼請援第16章 大相國寺探虛實第28章 投新主直趨南京第12章 魑魅魍魎煽人心第10章 尋藉口官家教子第7章 亦真亦假無需辨第2章 相見時難第7章 天家兄弟皆有心第12章 東風漸起人心拂第15章 念舊情天子恩重第28章 諸臺諫心繫同僚第31章 半推半就僞投誠第40章 連暗示好事第20章 再見童貫第12章 查弊政驚聞異訊第36章 調虎離山急動手第7章 高伯章面授機宜第24章 動情理父子釋嫌第32章 探陳王兄弟交心第6章 朝廷猶重軍武事第12章 蓄勢待發除掣肘第2章 護犢切左右爲難第8章 卻聖意心志彌堅第17章 出人意料第5章 顏面存亡孰輕重第8章 故人相見如陌路第5章 祝融災肆虐禁中第33章 婚事亦需從長議第28章 軟硬兼施收人心第30章 玄機重重因何悟第35章 佛道亦有可得處第6章 笑談中風捲殘雲第23章 人才基礎第28章 千萬人中挑駙馬第26章 禁宮火起第15章 球場驚變第40章 連暗示好事第1章 觸景生情淚滿襟第16章 君臣閒來談家事第5章 夫妻之間第28章 諸臺諫心繫同僚第2章 烏蒙王不請自到第27章 執己見主將親征第30章 師生之誼第16章 窺涼州王厚設套第37章 蔡王府獄第13章 鷸蚌爭漁翁誰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