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東海王

“這蘭陵縣在東海郡頗爲有名,除去郡府所在的剡縣,能與蘭陵相比的縣城,整個東海郡也就一兩座。δ』』』.ㄟm”

蘭陵縣城的南門外,一名器宇軒昂的青年正立於車前,指着那縣城做着介紹。

此人名爲左清,是臨淄左家之人,論輩分乃是左淵的弟弟,不過是庶出,他就是這次被派過來,迎接陳止的人。

先前陳止一行從貧瘠小鎮離開,沿着官道北上,隨後在途中村鎮見到了等在那的左清。

按左清的說法,他們是因爲接到消息太慢,耽誤了時日,但塵僕僕的樣子,確實是一路急趕,爲防止和陳止走岔了,就在必經之路的鎮上等候,還要時時刻刻派出人去,防止錯過,好在最終等到了陳止。

跟着,左清這一行七人,就加入了車隊,除了左清之外,還有六人,包括了四名護衛,和兩名左家子弟,論輩分比之左清要低上一輩。

左清作爲青州之人,對沿途之地頗爲了解,他這一加入進來,沿途的風土人情說的是頭頭是道,一直說到了蘭陵縣城。

聽着他對縣城的描述,劉綱卻問道:“宣武之時,不是將東海郡一分爲二了麼?東邊爲王族封地,而這西邊包括蘭陵縣在內,不是獨立出來了麼?”

左清一聽,就笑道:“劉公子問得好,宣武皇帝英明神武,一統天下,他將東海一分爲二,自是有着用意的,不過東海王賢名遠播,如今在朝中主政,世人敬仰,就是這西東海的百姓也早就心嚮往之,所以這裡的人,也是以東海之人自居的。”

此言說的頗爲隱晦了,但背後的潛臺詞,卻表露無遺——

由於東海王如今權勢滔天,當年宣武皇帝的佈置,已經是形同虛設了。

說到這裡,就能漢朝皇族諸侯王的特點來了,他們被冊封爲王后,不光在地方上享有一定程度的權柄,同時還能參與朝政兼任朝臣。

若以後世的眼光來是個很大的問題,但凡是總要考慮當時的局面。

這算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根源要追溯到新漢班子草創之時,陳止也曾參與其中,所以他很清楚,當初劉備集團南下的時候,爲站穩腳跟,過多的向世家讓步,導致世家權重,後來爲了平衡,不得不重用宗族之人,給他們實權,加以制衡。

這樣的情況,在宣武一統之後同樣存在,加上北方新定,需要信的過的人鎮守,冊封了多個同姓王,這些王爺同時在朝中擔任職位,正是爲了給皇族撐腰。

這個舉動,在後世肯定是弊端衆多,但在當時卻是個切實可行的辦法,而且宣武帝本身鎮得住場子,他總不能爲了避免今後的隱患,就無視近在眼前的危機,那樣的話,可能就沒有今後了。

“我等已在城中備好了客棧,就等着陳先生你們過來。”左清這邊說完,和城門守兵交涉的僕人也回來了,同行的還有城守頭領,後者一臉討好的笑容,跟在邊上。

簡單的交談過後,車隊駛入城中,等他們進了客棧,蘭陵縣令的請帖也了過來,邀請他們參加晚宴,但在這封請帖上,主要標註的人是趙興,而是不是陳止。

越往北走,消息流通的越慢,陳止的影響力逐步衰減,最能明顯的表現出一個人家族背景和根基程度。

陳止不會將這些放在心上,一到客棧,就休息了起來。

左清挑選的這家客棧,乃是蘭陵縣中頂尖,佈置尚可,衆人經過幾天的車馬勞頓,此時安歇下來,格外讓人有舒暢感,陳止也不例外。

所以他就連春秋枕都不用,直接小睡了一會。

到傍晚時分,陳止才重新起身,整理了一番後,到了下面的大堂,和幾名好友聚。

趙興笑道:“我剛纔在城中轉了一圈,這蘭陵縣還真繁華,比之武原要勝上幾分。”

左清就附和起來:“趙君好眼力,蘭陵之地,自從宣武之後,就是溝通東西東海的要地之一,所以多商賈,自是繁華。”

6映則道:“我個布告欄中,有不少都是東海王府布的消息,東海王在此地的影響力,還真是不小。”

“東海王是有名賢王,他的話當然有很多人聽從,”左清倒不覺得奇怪,顯然是見得多了,早有耳聞,“不光是東西東海,再往北的琅琊郡,也對東海王很是推崇,那位琅琊王年紀還小,很多政務都是請示過東海王,纔會施行。”

“東海王竟有如此威勢?”

連6映聽聞此話都有些意外了,他長居江東,對朝廷的事情也有了解,也聽過東海王的大名,甚至知道武鄉侯北上,就有東海王在背後主導,但主導是一回事,那畢竟是朝政,東海王的位置擺在那,但眼前是地方上的郡,還算不上東海王的封地,卻是這般光景,不得不讓人感慨。

要知道,當年宣武冊封,曾明文限制諸侯王的權力,如今一聽,對東海王竟是完全不起作用了。

按新漢的規矩,親王也好君王也罷,乃至王族郡公,封地最多隻有一個郡,而且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諸侯王只能署理郡府之地的人事任命和政務,郡中其他縣城的人員留任,還是由朝廷統領,最多給予王府部分稅收,至於軍權,更有着嚴格的限制。

趙興則道:“東海王乃是當今聖上的皇叔,先皇駕崩之時,特地囑託了他來理政,輔佐今上,有這樣的權柄也不足爲奇。”

新漢的帝系,源自昭烈帝劉備,劉備廟號烈祖,昭烈是他的諡號,劉備之後就是仁宗劉禪,諡號孝懷皇帝,劉禪傳位給第七子劉諶,廟號睿宗,諡號孝德皇帝。

劉諶有子三人,穿位於長子劉敏,這劉敏廟號成宗,諡號宣武,一統天下,在位十九年,留下諸多豐功偉績,對整個新漢影響深遠。

劉敏有子五人,皇位傳給了第四子劉衷,也就是今上之父,但這位先皇並無廟號,諡號孝僖。

孝僖皇帝劉衷的兄長宣武第三子劉裘,被封爲東海王,鎮守此地,如今在朝堂之上擔任要職,長年不在封地,但對封地連同周圍郡縣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確實驚人。

這個事,不由讓陳止也有些在意起來。

“東海王的權柄,未免有些標了,不知朝中可有制衡之力?”

想到這,他又搖了搖頭,清楚的意識到,如今的朝廷架構,其實較爲粗獷,彈性有限,真有兩個勢均力敵的人物政爭,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說了幾句和東海王相關的話題,左清見氣氛醞釀的差不多了,就適時說了正事:“諸位,在下此來,除了是要迎接幾位,方便跟我們左家在沿途的關係打好招呼,防止生意外,另外就是要通報各位,我左家的文會,要改在琅琊郡的臨沂縣舉行。”

劉綱很是意外,忍不住問道:“改地方了,爲何要搬到琅琊國?”

琅琊國就是琅琊郡,乃是琅琊王的封地,這位王爺是今上的幺弟,但並非皇后所出,其母爲琅琊王氏之人,而琅琊郡自然就是琅琊王氏的大本營,在北方的影響力很大,左家文會要改地舉行,還選在這樣一個地方,背後自然有所考慮。

那左家所在臨淄,在琅琊郡的北方,跟琅琊之地還隔着一個郡,這樣的地理位置,左家在琅琊國不可能有多少根基,但既然改地舉行,裡面必然也有聯繫。

陳止還記得,左淵左荊找到自己的時候,可是說過,說是家中後輩得罪了朱守的侄子和王家之人,怎麼轉臉又跑到王家的地盤上開文會了?

左清並不瞞着,實話實說道:“一方面,是爲避開幾個大族的打壓,另一方面,也是被王家所迫,琅琊王家有心舉辦一場盛會,挾勢入那杏壇,因爲前段時間的矛盾,我左家向王家低頭,就被提出了這個條件,說是將文會遷到臨沂縣舉辦,聽說還有其他幾家,也都將各自的文會遷過去了。”

“哦?”陶涯有些意外,“沒想到王家這麼好說話。”

“本來是不好說話的,”左清苦笑一聲,“實不相瞞,得罪人的那人,乃是在下族弟,他得罪的,有一位是揚州刺史王敦的侄子,其人不依不饒,逼得我等幾乎沒有辦法,幸好後來王茂弘派人過來,居中調節,給出這個法子,才讓事情平息,否則的話,唉……”說着說着,他嘆了一口氣。

“王茂弘?那是王導了。”趙興聽了此名,露出笑容,“此人乃是溫潤君子,與他談話,如沐春風。”

王導?

陳止頓時就留上心來。

這位可是原本歷史上“王與馬共天下”的主角!

不過,當他想詢問兩句的時候,客棧外面卻突然傳進來一陣喧譁,打斷了話語——

“怎麼回事?左家的人還能把客棧包下來不成?居然不讓本公子進去?你可知道我是何人?惹惱了我朱景,青州哪個人能保得住你?”

此話一入,左清頓時變色。公告:筆趣閣app安卓,蘋果專用版,告別一切廣告,請關注微信公衆號進入下載安裝:appxsyd(按住三秒複製)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王與王第九百九十五章 或可再添一姓第六百二十章 厚顏無恥!第九百零七章 投降端正,膝蓋滑行第二百一十三章 要完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人尚未動,南已呈亂第五百四十五章 小族亦有其志第三章 拳打異鄉客,耳聞燕祖陵第六百零七章 大山有龍分大小第四百八十九章 陳氏一書佛家裂 下第四百四十三章 吳君陽謀算三家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退兵更比進兵快!第八百六十一章 吾料此乃持久戰第四百七十一章 通典兩冊疾送都,帝巡蜀亂乃聞佛第三百九十四章 幽州出手,撲朔迷離!第七百三十章 籤後劫第六百七十七章 道道道第五百零二章 長安信第五百一十二章 好一個散財童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權崩,王入金墉城第九百三十五章 內外之姓【新年快樂!】第八百九十章 得勢且肆意第八百五十一章 潰逃!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一手人才,一手刺殺第三百七十四章 見微知著,方知氣候已成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被逼得報團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今日一去,何日可歸?第六百四十二章 都是假的!你在騙我!第四百一十五章 損兵折將失將位,追悔莫及心難安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昔年河邊荒草,今日衆星拱月第五百二十二章 示民以名則歸心,示士以險則知難第七百七十八章 勸諫反在謀中亂第二十五章 士坐書檯前,有童侍於側第四百四十四章 墨隨人來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印字傳書,破千古之壁第三百七十七章 我看秘書省就不錯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絕圍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世家皆囚,二臣慟哭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一國尚且不可擋第八百三十九章 輕視與失落,聶氏欲轉念第八百八十八章 疑則縛,攻其強第五百三十七章 威逼利誘,不容牆頭草第三章 一支道家籤第三百七十六章 請陳爲太守第四百二十二章 出仕爲官,非爲這般第五百零一章 陳止的三重身份第一千零八章 論天下第二百零一章 啓程之時,攔路之人第四百二十章 太守死,各家人心動第一百七十一章 抽絲剝繭,朝使將至第六百六十二章 匈奴也要來第五百七十五章 獻策鮮卑者,其罪當誅第三百二十一章 吾之計,成矣!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關中變,如陳言第一千零四十章 知將軍府,而不知朝廷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王與王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若不足而不承第六百零一章 推波助瀾者誰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過年同往豐陽街第八百八十八章 猶不知戰情,只是趕路忙第一百一十八章 同去!同去!第七百零三章 何其不公!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囚王傳信,北地歸一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今日一去,何日可歸?第五百九十七章 勢來急請士第二百一十一章 烏合之衆,有令難行第三百六十四章 行華夏之道,方稱之爲民第五百九十七章 勢來急請士第六百九十四章 籤筒異動第四百七十八章 譯二十經,驚聞評人!第三百二十九章 莫後悔第九百九十八章 胡爭第四百九十二章 千里傳書爲販紙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觀天下勢之窪第五百三十四章 背後挑撥抓起來!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人尚未動,南已呈亂第二十五章 士坐書檯前,有童侍於側第六百零五章 鑄珠而問櫝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得籍無置亦要走,陳學初露已兩分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靠你,有什麼好處第七百九十二章 漢制於其不過工具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尋皇送聖,違則滅其國!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滅之,吾不喜此詞第四百零四章 兩方謀劃兩方動第五百七十三章 都是汪將軍的錯!第八百二十章 文武加身!第二百五十四章 大敗!第八百三十章 誣人不成,反遭碰瓷第八百二十三章 投奔?投靠?第九百三十八章 來助你一臂之力第二十章 陳四之腦無恙否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侯兩支遺策輾轉第八百七十三章 王浚起意,審則危第三百章 洛陽京畿在眼前第三十一章 禍心露端倪,一宴欲揚名第九百九十一章 後路何在?第一百八十章 當除禍根第二百七十五章 王府宴,百家名第四百六十八章 《陳氏通典》之始第四百二十九章 尋神仙方,算世家計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王與王第九百九十五章 或可再添一姓第六百二十章 厚顏無恥!第九百零七章 投降端正,膝蓋滑行第二百一十三章 要完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人尚未動,南已呈亂第五百四十五章 小族亦有其志第三章 拳打異鄉客,耳聞燕祖陵第六百零七章 大山有龍分大小第四百八十九章 陳氏一書佛家裂 下第四百四十三章 吳君陽謀算三家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退兵更比進兵快!第八百六十一章 吾料此乃持久戰第四百七十一章 通典兩冊疾送都,帝巡蜀亂乃聞佛第三百九十四章 幽州出手,撲朔迷離!第七百三十章 籤後劫第六百七十七章 道道道第五百零二章 長安信第五百一十二章 好一個散財童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權崩,王入金墉城第九百三十五章 內外之姓【新年快樂!】第八百九十章 得勢且肆意第八百五十一章 潰逃!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一手人才,一手刺殺第三百七十四章 見微知著,方知氣候已成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被逼得報團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今日一去,何日可歸?第六百四十二章 都是假的!你在騙我!第四百一十五章 損兵折將失將位,追悔莫及心難安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昔年河邊荒草,今日衆星拱月第五百二十二章 示民以名則歸心,示士以險則知難第七百七十八章 勸諫反在謀中亂第二十五章 士坐書檯前,有童侍於側第四百四十四章 墨隨人來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印字傳書,破千古之壁第三百七十七章 我看秘書省就不錯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絕圍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世家皆囚,二臣慟哭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一國尚且不可擋第八百三十九章 輕視與失落,聶氏欲轉念第八百八十八章 疑則縛,攻其強第五百三十七章 威逼利誘,不容牆頭草第三章 一支道家籤第三百七十六章 請陳爲太守第四百二十二章 出仕爲官,非爲這般第五百零一章 陳止的三重身份第一千零八章 論天下第二百零一章 啓程之時,攔路之人第四百二十章 太守死,各家人心動第一百七十一章 抽絲剝繭,朝使將至第六百六十二章 匈奴也要來第五百七十五章 獻策鮮卑者,其罪當誅第三百二十一章 吾之計,成矣!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關中變,如陳言第一千零四十章 知將軍府,而不知朝廷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王與王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若不足而不承第六百零一章 推波助瀾者誰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過年同往豐陽街第八百八十八章 猶不知戰情,只是趕路忙第一百一十八章 同去!同去!第七百零三章 何其不公!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囚王傳信,北地歸一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今日一去,何日可歸?第五百九十七章 勢來急請士第二百一十一章 烏合之衆,有令難行第三百六十四章 行華夏之道,方稱之爲民第五百九十七章 勢來急請士第六百九十四章 籤筒異動第四百七十八章 譯二十經,驚聞評人!第三百二十九章 莫後悔第九百九十八章 胡爭第四百九十二章 千里傳書爲販紙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觀天下勢之窪第五百三十四章 背後挑撥抓起來!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人尚未動,南已呈亂第二十五章 士坐書檯前,有童侍於側第六百零五章 鑄珠而問櫝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得籍無置亦要走,陳學初露已兩分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靠你,有什麼好處第七百九十二章 漢制於其不過工具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尋皇送聖,違則滅其國!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滅之,吾不喜此詞第四百零四章 兩方謀劃兩方動第五百七十三章 都是汪將軍的錯!第八百二十章 文武加身!第二百五十四章 大敗!第八百三十章 誣人不成,反遭碰瓷第八百二十三章 投奔?投靠?第九百三十八章 來助你一臂之力第二十章 陳四之腦無恙否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侯兩支遺策輾轉第八百七十三章 王浚起意,審則危第三百章 洛陽京畿在眼前第三十一章 禍心露端倪,一宴欲揚名第九百九十一章 後路何在?第一百八十章 當除禍根第二百七十五章 王府宴,百家名第四百六十八章 《陳氏通典》之始第四百二十九章 尋神仙方,算世家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