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陽謀

最近這段時間,朝廷中也沒有什麼大事,雖然不能說是完全平靜,但比起戰事頻繁的文皇帝末年,新政初興的昭皇帝元年,皇帝治下的兩個年頭,還可說得上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前兩個皇帝執政時,給太孫宮、太子宮帶來重重陰影的兩個藩王,如今已經是都成爲了過往雲煙。漢王死了——死得令皇帝迄今回想起來,都覺得心懷大暢。趙王被嚇破了膽,連王府的大門都不敢出。皇權的歸屬再也沒有爭議,皇帝似乎也實踐了文皇帝的預言,當上了一個比較舒心的太平天子。

施政之道,在於一張一弛,文皇帝金戈鐵馬慣了,一年沒有出去放放馬殺殺人,總覺得生活中缺了什麼。而昭皇帝卻沒有父親的嗜殺,雖然也曾在北平保衛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天性寬和,善守而不善攻,對於戰事,卻沒有多大的興趣。

皇帝的性格位於父親和祖父之間,雖然他也渴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將國朝的旗幟插遍天下,然而,昭皇帝和太后的教誨,卻也使他清醒地認識到:開國至今五十年,戰事的頻繁超過了歷朝歷代的水準,在蒙元近百年的殘暴統治之後,民力本來就幾乎到達了極限,再經過這五十年的蹂躪,天下百姓們的日子,已經是過得很苦了。

起碼二十年內,不宜大動刀兵,這不光是爲了百姓們着想,更重要的也是爲了空虛的國庫着想。雖說皇帝也有幾分鬱悶:在他最年富力強的時候,不能效仿漢武帝做一番大事,反而要學文景之治時的黃老精神。但,治大國如烹小鮮,任性而爲,只能將局面劃拉得稀爛,甚至於不可收拾。

“看來,黎利是鐵了心要自立爲王了。”

國朝南征北戰,北戰不說了,現在北元都快被打到歐羅巴那兒去,就是文皇帝的戰果。可南征卻實在不能說是很順,也許是因爲文皇帝不能親征的關係,小小一個安南,不知給國朝製造了多少麻煩,從開打到打下來以後,國朝在上頭的收入與兵戎人命的損失比,壓根是不值一提。而且現在看來,還有繼續持續下去的趨勢……而比起歷來都在疆土之中的熟民,這個不斷吸血的黑洞,在財政收入上的比例也佔得實在是太多了一點。再說,安南多瘴氣,華人不宜居,就是打下來了,除了在疆土上能增加一塊以外,究竟也沒有過多的作用。

——雖然已經是下了決心,但真的到了做出決定的時刻。皇帝心底依然不能說沒有一絲鬱悶,“孃的意思,是否現在就答應了他?”

臘月二十多,馬上就要過年了,衙門封印,內閣六部除了輪值重臣以外,也都開始了自己的休假。但政務卻不會因此停止,收到了安南來的回信,皇帝有些委決不下,索性便到清寧宮給太后請安,諮詢一下母親的看法。

母子沒有隔夜仇,雖然說這兩個月很少來看母親,上次過來,兩人還是鬧出了天翻地覆的動靜。但天下有什麼情分能比得過母子親情?皇帝心頭就是有氣也不是對着太后,這次拿安南的信過來,多少也有幾分投石問路的意思。——有個正事頂着,比較不容易聊到那些讓人不快的話題。

“黎利是把朝廷的態度給摸透了。”太后也沒有和兒子置氣,她上下摩挲着茶杯,冷靜地說。“今年年初,王通表現得太軟弱了一些,當然了,秋天裡柳升的表現也只有更糟。”

文皇帝興兵安南,打的是爲安南原國主陳氏復仇的旗號,由於安南一直是國朝的屬國,也不能說是沒有道理。不過文皇帝的心思,路人皆知,佔據了交趾以後就直接劃爲一個行省了。也因此,安南國人的反抗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斷斷續續打了這些年,國朝的軍隊也不知有多少人永遠地留在了安南的密林之中。安南的事,提起來都糟心——眼下這個黎利,好容易今年年初王通和他會戰勝了,國朝取得一點主動,纔剛要議和,轉眼間便又是連敗,沒有辦法,派去替換他的柳升又更慘,一出師,直接被黎利給擊敗了不說,人頭也被黎利所斬。現在黎利方面是挾連勝的威風來議和的,口氣當然更硬。而國朝這邊,皇帝去年就想和安南議和了,等的一直都是一場大勝而已,現在才勝又敗,要說多有底氣,那也真是騙人的。

多年戰爭,局勢自然是糜爛複雜,黎利會再打王通、殺柳升,其實都是因爲無法接受自己不能被立爲安南國王,一定要找到原國主陳氏後裔。現在他的態度就是:陳家死絕了,找不到人了,要立你立我吧。

說穿了就是一層面子,朝廷心裡難道不清楚嗎?黎利找出來的陳家人肯定是他的傀儡,可有時候呢,泱泱中國也就是放不下這一層面子。對這事,內閣也沒個一致的見解,皇帝自己也是難以決斷,心底自然不大得勁。看了母親的態度,心裡倒是安穩了一些,忙道。“孃的意思,是讓他這一步?”

“這一步我看是不能讓。”太后瞅了兒子一眼。“你得用心琢磨一下安南那邊的心思。從前打起來,交趾人個個悍不畏死,爲什麼?此戰關乎他們自己國計民生,那是爲了大家在打。如今朝廷已經允諾安南立國,再打打什麼?無非是打黎利的國王名分,以安南一國爲他一人,除了黎利自己的心腹,誰會再用心打?黎利夠聰明就不會打,要打也自然會知道苦頭。不讓,沒有什麼後果,讓,朝廷大失面子,而且也讓他失去了對朝廷的敬畏之心。起碼也拖一段時間吧。”

皇帝也不至於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太后善於歸納總結,母子間話也說得透,他道,“話雖如此,可安南之事一日不定,就一日不能撤軍,大軍在外,哪一日不要花錢?終究是大不合算的。”

這也是個考慮,太后思忖了一番,道,“對安南人來說,此非立國之戰,我看出不了大亂子——難道他們還能打到我們境內不成?雖不能完全撤軍,但也可以把主力撤回來了吧?起碼在國境內宿衛,將士們也能好生過個年了。”

其實即使現在發令,等到人撤回去起碼也是半個月以後的事了。但對於多年征戰的軍戶來說,能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上,終究是大好消息。皇帝笑道,“娘這一次的看法,和楊士奇、楊榮是不謀而合了。”

“他們一貫主和,肯定贊成我。”太后漫不經心地道,“也是啊,都是抓內勤、財政的,自然知道這些年來朝廷有多捉襟見肘了。”

母子兩人說起政事來,倒一貫是十分融洽,皇帝素來也十分看重太后的意思,他本來在幾條路之間搖擺不定,如今見太后擇定了這條最爲省事,也最能維護朝廷面子的策略,略一思忖,也就下定了決心。“好,就吊着黎利幾年再說,看看是誰沉不住氣。”

太后笑了笑,責道,“真是孩子氣,黎利也是一路打上來的國主,哪會這麼簡單就心浮氣躁起來。”

她放下手中的茶杯,“最近身體還好吧?尚寢局那裡回了話說,你都有好些時候沒進後宮了。平日裡好像也沒聽說你進長寧宮去看皇長子——說起來,都要立太子了,這名字也該快些定下來。”

皇帝最近不進後宮,的確也有不願和太后再起衝突的意思——老人家的性子,他是明白的,現在局面都這個樣子,話都說出口了。不論真相究竟是如何,只怕老人家一時半會,也沒法改變自己對孫貴妃的態度。大年下的,皇帝是不願再起什麼波瀾,雖沒有來看太后,但也不願多去長寧宮,免得母親知道了,心裡誤以爲自己已經全盤倒向貴妃,心裡也要鬧情緒的。

這婆媳間關係不睦,確實是令做兒子、丈夫的十分爲難,皇帝這一陣子,想到這事都是有點高興不起來,聽到老人家這麼說,他倒是又驚又喜:難道,孫貴妃那天在清寧宮的一番辯護,倒是說動了太后不成?太后提起長寧宮,語氣明顯就是緩和了許多。

“已經讓欽天監他們去算冊立大典的日子了。”他便有些迫不及待地和太后談起了太子的事,“這一陣子,我也是讓幾位大師爲栓兒卜算,想求個吉利的名字。”

和莠子、點點一樣,皇長子也有個很鄉土的小名,皇帝說完了,見太后面上沒有太多笑意,又略有些小心地補充了一句,“等天氣和暖以後,兒子親自抱栓兒來拜見孃親。”

“呵呵,”太后笑了。“其實也沒什麼,到底還是孩子重要,他現在也不記事,拜見我做什麼?好生在長寧宮養着,康健就行了。”

都說這養兒方知父母恩,很多時候,做孩子的在父母跟前,時不時都會泛起一股強烈的負疚感:做兒女的,能報答父母的實在是不多。父母傾注在自己身上的心思,兒女們可曾能回報萬一?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免俗。見了太后面上的笑容,他突然間就涌起了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愧疚:雖說沒把孩子抱到清寧宮,確實是爲了他的健康,但老人家心裡的鬱悶,就像是兒子身上的一塊傷痕一樣,前一陣子老人家和他對抗的時候,皇帝沒覺得什麼,現在老人家都把這事給放過去了,做兒子的心裡反而還覺得更過意不去一般。

“娘……”一時間,這股感情卻又很難適當地表達出來,皇帝只能是輕輕地喊了一聲,“我——”

“好了,大年下的,從前不開心的事,別多提了。”太后擺了擺手,“開春以後,先行冊立太子,等行過冊立禮,再來折騰廢后的事吧。——是了,那天孫氏來給我請安時,說的那些事,你聽說了沒有?”

這麼敏感的時候,皇帝少不得也要關心一下後宮裡的事,何止是孫貴妃請安時說的話,甚至是馬十,那邊才被太后拉去,回來以後,皇帝就把他叫到身邊給敲打了一番,又把太后問的話讓馬十給說了一遍。

馬十也是實話實說:太后除了問皇帝最近去長寧宮的次數以外,也就是因爲關心莊妃,又問了一下當時的情況,不過他知道得的確也不多,提供不了多少有價值的信息。

“聽說了。”皇帝本來對孫貴妃的退讓,是有些不置可否,此時因爲對母親的愧疚心理佔了上風,倒是主動道,“您要覺得好,那就這麼辦也行。”

“若按玉女這一說。”太后沉吟了一下,“她並沒想着慫恿你廢后,乃至說立她爲繼後,又或者是暗害羅氏……此事,根本是羅氏情願提出,讓她收養自己的孩子的?從頭到尾,都是莊妃妄作小人了?”

孫玉女那一番話,基本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整件事基本也是這樣:她還什麼都沒有來得及做呢,就被太后和徐循等人聯手遏制住了,到底心意如何,那還不是憑她自己說了算?

當然,唯一的證人,大概也就是抱子計劃的支持者皇帝了。皇帝今日在這裡點個頭,說一聲‘此事的確一開始是由羅氏提出’,那孫貴妃的形象可就變了,又要從奸妃,一下變成了飽受誤會的賢妃了。

可皇帝的這個頭卻是有些點不下去——他有點狼狽地道,“其實您說羅氏情願的話,那也不是,不過羅氏本就是她安排侍寢的,當時就是因爲她生育的可能性極低了,孩兒也想要給她一個孩子,是男是女,真沒多想——當時也沒覺得是多大的事啊……她那樣說,無非是擔心您不肯諒解她罷了,別的倒都是真的……”

“哦?”太后看了皇帝一眼,“既然她說的話是真的,沒想過暗害羅氏。那,羅氏生產那天,你把永安宮的嬤嬤派去,是什麼意思啊?難道連你都不信她了?”

這一問,雖然語氣很和緩,但卻是問得好誅心。皇帝手忙腳亂,還沒回答呢,太后又道,“我知道啦,一定是莊妃巧言令色,蠱惑了你。此女輕薄張狂若此,識人不清不說,還處處妄作小人、胡亂攬事……我看,囚禁那都是便宜她了,不如直接賜死了事,皇帝你看如何啊?”

皇帝此時,如何不知道太后是故意正話反說?他又有點犯倔勁兒了,梗着脖子想要回一句,‘如此也好’,想要看看太后能堅持到幾時——但看了老人家平靜的面容一眼,這話又說不出口,梗了半天,方道,“娘,清官難斷家務事呢。反正現在,羅氏也好好的,孩子也好好的,大家都好好的。從前的事就別再提了吧,怪煩人的,前朝的事一天還扯不清呢,難道我自己的後宮,還不能隨着我自己做主嗎?”

“大家都好好的?”太后今天也是心平氣和,都沒動情緒,“那莊妃是爲什麼進了南內呢?”

“她頂撞我!”皇帝脫口而出,“忤逆我——娘——她、她——”

這話實在不是他能輕易說出口的,想到他和徐循的那些過往,皇帝幾次都是欲言又止,見太后半擡起眉毛,彷彿是有些不信徐循還能怎麼地他了,他方纔紫漲了臉,脫口而出道,“她心裡沒我!這些年對她的好,全都好到狗身上去了——還不如狗呢!對一條狗好,狗還對我搖尾巴。”

“點點就在後頭睡覺呢!”太后沉了臉,喝了皇帝一句,“你就是這麼說她母親的?”

皇帝自知是有些失言了,他住了嘴,神色卻依然陰沉憤懣,過了一會,才慢慢地說,“反正……我關她也不是爲了孫氏的事,孫氏還勸我放她來着呢。我就是心裡過不去!”

“有什麼過不去的?”太后又露出了似笑非笑的樣子,皇帝有幾分詫異地注意到,老人家今日彷彿是格外成竹在胸。“莊妃之所以會如此行事,不過是因爲她的心思特別純善而已。”

皇帝也顧不得考慮太后是從何處打聽來事情始末的了,衝口而出道,“就她還純善啊——”

“你這孩子——你慢慢聽我和你說啊……”太后白了皇帝一眼,“坐好坐好——難道你當了皇帝,我就不是你娘了?你別給我擺出這張臉來。”

母子天性,皇帝從小就是這樣被太后教大的,雖然心裡有氣,但太后一開腔,他還是不自覺地坐正了身子。

“這宮裡如今鬧成這樣,我知道你心裡也委屈。”太后一開口,說的還是皇帝愛聽的話,“你心裡,對這後院裡的這些女兒家,是沒有什麼壞心眼的。都是你的人,你自然都想着要好好地待她們。”

這說得不錯,皇帝不自覺點了點頭。

“後宮中的女子,也都是層層選拔選出來的,品質也都不差。這都十年了,雖說也難免磕磕碰碰的,但那樣爭風吃醋,互相下絆子說小話,甚至於說互相陷害的事兒,前朝雖不少見,但本朝卻還是一件沒有。”太后還是比較肯定妃嬪們的品質的。“這是因爲你待她們一片誠心,也是因爲她們自己德行過人……也就是因爲太平日子過久了,偶然一點摩擦,就顯得特別的刺目。如今宮中的景象,也就顯得格外混亂不堪,大郎,你知道這是爲了什麼嗎?”

“這……”皇帝有點偷懶,不願去想。

“因爲你越來越少在後宮裡用心思了。”太后也沒指望皇帝,她自己懇切地說道,“從前你還是太孫的時候,屋裡四個人是何等親切和睦?那時候,胡氏、孫氏、徐氏之間,難道隔閡有今日這麼深嗎?爲什麼你當了皇帝以後,一切就變了呢?栓兒還沒落地時,就已經是如此了,可見並不是子嗣問題……這問題出在哪兒,你還沒明白嗎?以前在太孫宮的時候,你有閒空,有時間,有精力沒處使用,就可以有餘力去照顧妻妾們的想法,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可等你登基以後,你忙了,行事越發隨心所欲,越發欠考慮了,宮裡的局面,自然也就出現了變化。”

皇帝沒有說話,眉頭卻不知不覺地擰了起來。

“這一點,你爹也有不對,冊封太子嬪時,給了孫氏超人的體面,你也沒多想,冊封貴妃時也就學了你爹。我也有錯,當時沒能阻止你們倆……這規矩壞了,人心也就變了。你又不特別維護胡氏的體面,反而還越發親近孫氏,久而久之,胡氏能不對孫氏生怨嗎?”太后對皇帝擺了擺手。“我不是指責你廢后……事已至此,胡氏被廢已成定局,你們走到這一步,雙方也都有錯。胡氏沒有做好,你也一樣,她錯在哪裡,不說了,今日先說你錯在哪裡——你錯就錯在以爲後宮真是你的天下,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你愛怎麼就是怎麼,別人只能順着你的安排去走……說你是天子,你還真把自己當成上天之子了?孩子,你曾祖父打江山的時候你沒出生,祖父打江山的時候也還小,這都罷了,你爹怎麼戰戰兢兢地做太子的,你不記得了?你以爲他登基就真是天命所在,他的話,就真是金口玉言了?”

皇帝一時,竟不能答,正因爲母親的說話是如此的心平氣和,他才感受到了這種極度的羞恥——在內心深處,他不能不承認,母親說得不錯,登基以後,他是有幾分膨脹,在奉天殿中,在文武百官跟前,在那一排排順服的脊背上方,他也許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權威,也許是……是有幾分迷失了自己。

“這安南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訓。當時你祖父要奪,一句話,千軍萬馬出動,到底還不是打下來了?那麼大一片地方,從那以後就是咱們家的地了……呵呵,天下權威,也莫非如此了吧,只是一個念頭,就是千萬人的生死,就是千里疆界的變動。”太后略帶嘲諷地一笑。“和你祖父比,交趾賤奴算得了什麼?自然是由着國朝橫徵暴斂,盡情蹂躪……死了那也是白死,還能如何?”

可就是這些交趾賤奴,現在到底是把自己的國家給打回去了,從國朝的屬地,重新打成了獨立的藩國。那一個個沒有面目、沒有聲音,在歷史上沒有絲毫痕跡的交趾人,有什麼能力和理由同文皇帝對抗?可偏偏就是他們,幾乎是手無寸鐵,連皮甲都沒有一副——偏偏就是這樣的人,在密林裡留下了多少鐵甲精兵的性命,所憑着,無非是民憤而已。

“我不是說後宮之中,也會出現這樣的事。”太后嘆了口氣,“這一羣孱弱女子,自然也興不起這樣大的動靜。不論你怎麼倒行逆施、隨心所欲,哪怕和你祖父一樣,再來一次魚呂之亂呢,這些人死了也就這樣死了……可大郎,你要明白這一點,千金萬金,買不來情願兩字。你想想你祖父晚年時候就明白了,那時候,後宮裡還有規矩嗎?妃嬪和藩王勾結,給我們兩宮使絆子,和宦官私通,甚至於說在南京還有和侍衛勾連生下私孩子的……這確實是因爲妃嬪的品德良莠不齊,可也是因爲文皇帝隨心所欲,壓根從來沒有把妃嬪們當成人看……這後宮就像是一面鏡子,你如何行事,它就還你如何的模樣。若你想要宮中重新恢復以前的和睦,你就不能再這麼稀裡糊塗下去了。”

太后的話,句句在理,皇帝竟找不出一絲可以反駁的地方——直到這句話出來,他纔算是影影綽綽地猜測到了一點太后的心思,“孃的意思是說……讓我重新擡舉莊妃?”

“不,”太后搖了搖頭,“我是要你好好琢磨一下你的這些妃嬪們,好好地想一想,怎麼把這些人安置在一處,讓她們安安穩穩地過活,彼此間別鬧出太多的爭端。哪怕你用管前朝的手段來管後宮呢,我都不管,該怎麼管是你自己的事。就算你要學文皇帝,不合你心意的全都殺了換人,那也是你自己的事兒,爲娘不可能多管——”

“那這還不到這一步。”皇帝飛快地說,“娘,你就不要再諷刺我了。”

太后終於露出了一絲真心的笑意,她嘆了口氣,“其實,我也多少明白你的心思……大郎啊,這世上,沒有多少人是禁得起琢磨的。琢磨了前朝,還要回來琢磨後宮,確實很累,所以你不想去琢磨,就想這麼糊塗過算了——可你又不能接受宮裡紛爭四起的這幅亂象。可世上哪有如此美事?書裡教的、口裡喊的和真正做的,從來都不可能是一回事,妃嬪們是人又不是木偶,你想要隨便擺佈擺佈,她們就順着你的安排去做,那也是不能夠。你啊,也不能再這麼放任自己糊塗下去了,想要把宮裡的亂麻理出頭緒來,現在最好就開始琢磨了。”

“這……”皇帝默然了半晌,他有絲狐疑地瞥了母親一眼,“那要是我最後琢磨出來,還是想讓孫氏爲後……”

“那娘也不會多說什麼的。”太后笑了一下,“強扭的瓜不甜,你都這麼大了,難道我還要管頭管腳?——你愛立誰爲後也好,愛怎麼都行,反正,把後宮給弄平整了,讓你的嬪妾們心裡都舒坦了,讓我的大孫子能平平安安地長大,別受這女人爭鬥的牽連,那娘也就滿意了——也就可以不再給你的爛攤子操心了!”

這最後一句話,真是情真意切,說得皇帝都有些不好意思,他低低地叫了一聲,“娘。”

頓了頓,又道,“孩兒不孝,都這麼大年紀了,還稚氣的很,少了您,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真是傻孩子。”太后慈愛地衝他招了招手,“什麼叫這麼大年紀了?你就是七十歲、八十歲了,在娘心裡,一樣是孃的大郎,一樣需要我來操心……哪能放心得下!”

皇帝便坐到太后身邊,學着小時候的樣子,拿起安樂錘,輕輕地給太后錘起了肩膀,“說了這麼多,您口渴了麼?我給您斟茶。”

“好了。”太后反而失笑了,“多大的事呢,倒把你鬧得這麼心虛。”

她輕輕地拍了拍皇帝的手,又提起了徐循,“剛纔你說莊妃心裡沒你,我看你還真是有幾分傷心……其實,在我看嘛,莊妃這事,恰恰就是你懶於用心的體現。你設身處地地在莊妃的立場上想想,你就明白她爲什麼那樣衝你了。孩子,你說莊妃心裡沒你,只怕在莊妃來看,你心裡是早就沒有她了呢……”

皇帝被太后這一說,又有幾分不服氣了。“我——您說我對別人不好,那倒也罷了,對徐循她——”

“行了行了,”太后揮了揮手,有點不耐煩了。“你和我說這做什麼,又不是我衝的你——若是我,就是衝你了,你敢發火嗎?要發脾氣,你衝莊妃發去……我說得對不對,你問問她不就清楚了?以莊妃爲人,你覺得她會對你撒謊嗎?”

皇帝被母親一連串的攻擊,直接給說得啞火了,又給太后捶了一陣子膝蓋,便說到要和羣臣商議安南一事,灰溜溜地拿起奏摺,退出了清寧宮。

送走了皇帝,太后才露出了疲乏來,她微微閉上眼休息了一會,方纔凝聚出足夠的力氣吩咐底下人,“給我斟茶來。”

伺候在側的喬姑姑連忙上前,親自喂太后喝了幾口熱茶,又對幾個伺候人揮了揮手,待人走光了,方纔輕聲道。“娘娘……”

“怎麼?”太后睜開眼,“覺得有什不妥?”

“沒什麼……”喬姑姑搖了搖頭,還在琢磨着太后剛纔的一席話呢——她現在都有點鬧不明白,太后到底是要對付孫貴妃還是要對付徐莊妃了,尋思了半天,撿了個最安全的話題來說。“剛纔,伺候的人是不是多了點?”

“怎麼,怕話傳出去?”太后的眼睛,又是半開半合了起來。

“正是……”喬姑姑低聲說。

“怕什麼。”太后語帶不屑。“有什麼話要背了人說的,一定也是見不得人的陰謀詭計。這話傳出去就傳出去了,孫氏就是站在一旁聽着,又能拿此陽謀如何?禁不起琢磨的人,難道還能由她變成莊妃麼?”

喬姑姑對皇帝可沒這麼大的信心,尤其是皇帝還帶了一句‘萬一琢磨以後依然要立孫氏’,但事已至此,也不好掃老人家的興,忙笑道,“是老奴又糊塗了,娘娘說得是!”

太后還能聽不出她的言不由衷啊?她掃了喬姑姑一眼,又是好笑,又是無奈地也嘆了口氣。

“不過,這一條路也不能說是沒有風險。”老人家的眉毛又微微地聚攏了起來。

“您是說——”喬姑姑是個盡職盡責的捧哏。

“你沒聽到莊妃在永安宮說的話……”太后想着都嘆了口氣,“我老實和你說吧,小喬,說動大郎去看她是一點不難。這事,難就難在,連我都不知道徐氏會對大郎說什麼……大郎就是從南內出來立刻把她賜死,我都絲毫也不會吃驚。”

喬姑姑這下沒法捧下去了,她確實是不知道莊妃說了什麼,清寧宮裡就太后一人知道,只好乾巴巴地接,“是嘛,那您……就不擔心嗎?”

“擔心又能怎麼樣?”太后搖了搖頭,“對胡氏,我說得上是仁至義盡,如今對徐氏也是如此,幫,我是隻能幫到這了,該做的都做了,她會怎麼樣……就看她自己的造化吧。擔心也沒用,又何必擔心?”

話雖如此,但從太后的眉頭來看,她到底也還是有幾分放不下。

雖說是以安南之事爲藉口,纔出了清寧宮,但皇帝並沒有召開內閣會議的意思——既然決定拖,那就不着急這個年節了,年後再給回覆都是無所謂的事。大年下的,也該讓幾位大學士好生休息。

正因爲是年節,政事並不太多,皇帝就是想找點事情打發時間都難,回了乾清宮,看着小宦官們玩了幾局鬥蛐蛐兒,究竟是提不起興致。這麼到處找事做,到處找不到事,百無聊賴地窮折騰了一會,欲要叫妃嬪來侍寢,沒興致,那些j□j好的孌童——更沒興致,鬧了半天,到底是沒忍住,衝馬十幽幽說了一句,“備馬。”

他的語氣,使得馬十一聲也不敢出,迅速地就給他備好了馬。也讓平時都很熱鬧的一整個出行隊伍,如今是鴉雀無聲,一行人就這麼悠悠地在雪地裡乘馬走着,如果不是穿着還算喜氣,看起來幾乎像是送葬去。——這條路,皇帝是走得一點過年的喜氣都沒有。

在宮城裡還是這樣呢,出了東南上門就更是如此了,南內這邊沒有什麼人住,真是寂靜得簡直連落雪的聲音都聽得到,在將暮的天色下,一排排的宮宇黑黝黝的,看起來簡直都有點嚇人。

雖然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到莊妃,但前頭領路的馬十還是很自覺地就把皇帝給領到了宜春宮前。然後……然後一羣人很默契地就都在宮門口止了步,一點也沒有陪皇帝進去的意思。皇帝瞪了他們幾眼,心裡卻也不是不滿意的——說實話吧,他也不大想帶人進去,這萬一又要被莊妃罵,他還有沒有尊嚴了?

走進宮門,皇帝見正殿冷冷清清的毫無燈火,心裡就是一怔,過一會纔想起來:宜春宮正殿沒翻修煙道,那個房頂又高,現在根本沒法住人,馬十和他提過,是把莊妃安置在了下人住的南房裡。

要不是雪地上有腳印,南房在哪皇帝還真是沒什麼頭緒,反正就順着腳印一路往前找,不斷地經過空蕩蕩黑乎乎的屋子,感覺都走了有一陣子了,才見到這後殿的後殿後頭,有一排低矮逼仄的小屋,屋外有晾着衣服,屋內也有燈火,看起來是有人氣兒了。

終於到地頭兒了,皇帝心跳說沒加快那是假的,他順着人活動的聲音找到了屋門口,猶豫了一下,到底還是很勇敢地咬牙推門進去。

一開門,還沒說話呢,就聽得徐循那熟悉的聲線高亢的尖叫了起來。

“呀——出去——”

然後……一瓢熱水就這樣毫無預警地當頭澆了下來,把終於鼓起勇氣上門來找徐循——不管是談心也好,吵架也好——的皇帝,給淋了個透溼……

作者有話要說:我簡直要死了,今天坐大巴我好累啊(是的我又出門了,我怎麼老在出門

但是我還寫了這麼多……

難受死了,去寫小女兒……

132 龍鳳118 喜訊第273章 心思135 掌權30 算學112 吵架第216章 北斗第162章 精分侍寢冊立第154章 和好第248章 差一小段第172章 願望29 福運36 和睦134 離奇第153章 回去第259章 花季73 溫泉第146章 處置58 陽根32 內媚第226章 不振124 迷路第156章 正確第223章 早熟侍寢67 東廠第201章 不來選秀第254章 尷尬第271章 顧慮49 遊覽第283章 快意89 微妙118 喜訊91 驚變68 抄檢64 提點136 忠奸第195章 檢討第190章 帶勁81 噩耗31 本分第236章 康復第292章 侷限56 動情84 震撼52 駕駛第169章 細節第158章 風波第157章 玫瑰第210章 人品嫁妝122 軟禁第261章 玩脫第240章冊立104 讓人第150章 對戰初見第163章 涸魚62 龍威82 駕崩第277章 快意賞賜118 喜訊第161章 回宮第233章 失敗第198章 態度第278章 佳媳破瓜培訓78 着急106 大紅第236章 康復第143章 驚訝第154章 和好第259章 花季第240章第178章 漁翁第289章 頭疼35 端平89 微妙第276章 雲散第266章 攝政204 孤寒27 二次第269章 選秀第298章 放心第148章 踏實體面77 怨恨第162章 精分67 東廠63 體面第175章 封妃第196章 復出78 着急59 關照
132 龍鳳118 喜訊第273章 心思135 掌權30 算學112 吵架第216章 北斗第162章 精分侍寢冊立第154章 和好第248章 差一小段第172章 願望29 福運36 和睦134 離奇第153章 回去第259章 花季73 溫泉第146章 處置58 陽根32 內媚第226章 不振124 迷路第156章 正確第223章 早熟侍寢67 東廠第201章 不來選秀第254章 尷尬第271章 顧慮49 遊覽第283章 快意89 微妙118 喜訊91 驚變68 抄檢64 提點136 忠奸第195章 檢討第190章 帶勁81 噩耗31 本分第236章 康復第292章 侷限56 動情84 震撼52 駕駛第169章 細節第158章 風波第157章 玫瑰第210章 人品嫁妝122 軟禁第261章 玩脫第240章冊立104 讓人第150章 對戰初見第163章 涸魚62 龍威82 駕崩第277章 快意賞賜118 喜訊第161章 回宮第233章 失敗第198章 態度第278章 佳媳破瓜培訓78 着急106 大紅第236章 康復第143章 驚訝第154章 和好第259章 花季第240章第178章 漁翁第289章 頭疼35 端平89 微妙第276章 雲散第266章 攝政204 孤寒27 二次第269章 選秀第298章 放心第148章 踏實體面77 怨恨第162章 精分67 東廠63 體面第175章 封妃第196章 復出78 着急59 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