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坐而論道(二)

錢肅樂蹩着眉頭問道:“吳爭,大話誰都會說。可社稷傳承講究的是正統。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南北一皇帝一監國,令出兩門,如何號令天下?”

吳爭應道:“錢大人所言,吳爭不敢苟同。正統?何爲正統?太祖建立大明,傳位於建文帝,可謂正統。然明成祖清君側,得以登基爲帝,也可謂正統。泱泱華夏數千年,大明至今享國二百多年,難道除了大明,漢人就沒了傳承嗎?亦或者是說,除了朱姓,漢人數千來都不是正統?”

這話一出,三人齊齊色變。

錢肅樂怒喝道:“大膽!你這是大逆之言。”

吳爭倒是豁出去了,他看着錢肅樂懟道:“錢大人剛剛還譏諷吳爭,只學會了裝腔作勢,如今我實話實說,卻給我頭上扣上了大逆的帽子,這是不是出爾反爾啊?”

錢肅樂一怔,此時張國維出聲道:“國都亡了,錢大人還不能讓人說實話,觀錢大人之前所言,倒是有隻許州官放火之嫌了。”

說到這張國維轉向吳爭道:“吳爭,只管放開膽子說,在老夫家中,什麼都可說,出了什麼事,老夫擔着。”

吳爭應道:“多謝尚書大人仗義直言。”

張煌言道:“今日只是坐而論道,所說之言,僅我等四人入耳,你大膽說就是了。錢大人只是擔心你,而非要真將你治罪。”

吳爭點點頭,看了一眼錢肅樂,見他沉默,於是繼續道:“從秦始皇爲帝至今,除蒙元之外,天下皆有漢人統治,嬴秦、劉漢、曹魏、孫吳、司馬晉、趙宋……這天下爲帝者換過多少姓氏?可出過百家姓?由此可見,這天下本就是漢人之天下。吳爭以爲,漢人,纔是真正的正統。只要是漢人爲帝,就是正統。可如今,滿清南下,漢人江山不保,自然應該是所有漢人團結起來,共抗異族,何必爲是不是正統糾結?”

張國維沒有說話,他在思考。

張煌言眼神閃動,看着吳爭。

錢肅樂道:“可笑!照你的意思,我等輔佐魯王,力圖光復大明,只是因爲不歸附隆武朝,倒成了笑話,成了罪過?亦或者是說,天下漢人都可以自立,不必再擁戴朱姓皇室?”

吳爭平靜地看着錢肅樂道:“錢大人曲解了吳爭的意思。如今山河破碎,天下人心如同散沙,需要一杆號令人心的旗幟。大明皇室就是這杆反清旗幟,人心在明,豈能說這是笑話?吳爭以爲,眼下再沒有比大明皇室更能凝聚天下人心的旗幟了。”

錢肅樂突然道:“你的意思無非是藉助大明皇室,進行反清,但事成之後,復不復明,又當別論,因爲在你心中,只要是漢人,都可爲帝。錢某這次沒有說錯吧?”

吳爭被三人的目光注視,人變得侷促起來。

捫心自問,吳爭憑藉來自後世人的認識,心中還真有這樣的想法。

但吳爭很清楚,想是一回事,承認不承認,卻是另外一回事。

這事,打死不能認。

“錢大人依舊錯了。”吳爭臉色平靜,“用大明的旗幟反清,成事之後,復得自然還是大明。吳爭以上所說,皆是針對錢大人言及朝廷與福州隆武帝爭奪正統之事。”

這話沒錯,吳爭這番話,起始於錢肅樂詢問魯監國與隆武帝誰是正統。

錢肅樂質問吳爭,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應該明確魯監國與隆武帝誰說正統,誰來主事。

吳爭由此答出了,無所謂誰是正統,天下漢人,皆是正統,這個結論。

可在坐三人,心中都明白了吳爭話中真正的意思,那就是錢肅樂之前質問的,藉助大明皇室,進行反清,但事成之後,復不復明,又當別論。

這話如同一汪清水、洪流,直接灌入了三人心裡,這與他們早已形成有觀念格格不入,甚至劇烈衝突。

但三人心中,都不得不承認,吳爭說的……有道理。

大明享國二百多年不假,可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小部分,漢人,纔是真正貫穿始終的主人。

可這話,沒人再提。

不敢提,不忍提,提了與事無補,不如不提!

吳爭有些後悔,好端端說這些做什麼呢?

本來自己在三人心中有個好印象,可這麼一說,不知後果是什麼。

可這些話,對於吳爭來說,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明亡有其內在必亡的原因,但天下漢人何辜?

如果大明依舊是原來的那般模樣,就算反清成功,依舊逃脫不了因果循環。

清必須反,明該怎麼復,這纔是吳爭說這番話的重點。

從甦醒之後,吳爭一直以爲他的敵人是韃子,可回到紹興,吳爭發現,他的敵人不僅僅是韃子,從某方面來說,自己人比韃子更……可怕。

譬如說,民衆!

清軍已經佔領杭州,而朝廷竟然沒有動員紹興府的百姓。

百姓依舊如醉生夢死一般,吃着瓜看着熱鬧。

似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遠在天邊。

除了悲天憫人地喊吧幾句掉兩滴眼淚之外,就再也想不起要做點什麼,該做點什麼。

譬如說,朝廷。

魯監國算是個明主,至少他還肯將私產拿出來,救濟貧苦。

可他卻不同意承認隆武朝,因爲一旦承認了隆武朝,那他的監國之位就會失去。

方國安、王之仁兩個國公,那更是死活都不肯鬆口。

原因很簡單,一旦南北合併,他們或許能保住國公之位,但很顯然,軍權就會旁落。

受張國維三人之前借酒發泄心中的苦悶影響,吳爭無法不傾吐心中的鬱悶。

哪怕會因此帶來不可預測的後果,吳爭,不悔。

不僅不悔,吳爭覺得,他還有話要說,不說,寧死。

“三位大人想必都知道,嘉定總兵是吳爭親叔,他戰死在嘉定東城門。其實,他完全可以不死,當日最後一戰,清軍破東門之前,叔叔身邊還是三百餘人,這是追隨他多年的嫡系,個個都是老兵。”

吳爭眼睛裡有熱淚盈出。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錢肅樂要請辭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見證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小人物也能幹大事第八百六十五章 吳爭在不斷地落棋第五百七十五章 江南軍校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臨淮之戰(二)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落子無悔第七百四十六章 這怎麼能叫助敵呢,該叫敵助我纔對。第六十六章 此請,孤不允。第六百四十六章 帝王心術第八百四十四章 老實人沈廷揚第一千五百十四章 適逢其會第二十一章 說好的把總、千總呢?第二百二十一章 洪承疇反擊,吳勝兆被擊潰第九十七章 求仁得仁,何怨?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再戰海州(三)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你敢誹謗本王?第八百三十七章 說得上話,便是自家人!第二百八十八章 吳老爹是個明白人第六百六十二章 你還不如一個匹夫第九百二十七章 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第七百七十四章 臉皮夠厚的沈致遠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磊落之人第六百四十五章 多鐸死了!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需要理由嗎第三百三十八章 錢莊、匯兌第五百五十九章 明社第九百六十七章 與子同遊,動輒覆舟第三百九十七章 鎮國公閃亮登場第三百三十八章 錢莊、匯兌第二十四章 坐而論道(一)第五百九十二章 王一林的心眼第四百六十章 作戰方略第一千一百十七章 想多了吧?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初露端倪第四百九十七章 馬士英醒悟得晚了些第八百三十六章 罕見的酷刑第十章 勝利,就是最好的尊嚴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放下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收復海州(四)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鄭森的抉擇第二百七十九章 總有刁人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人爲財死第二百零九章 逼迫吳勝兆第三百四十三章 真理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之內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簡單、不粗暴第二百二十四章 老兵金貴,老兵不死!第五百七十七章 國策和國本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人爲財死第七百七十五章 虛與委蛇第一千三百十二章 終將匯流成河第三百七十章 是你自己下來,還是讓我拽你下來?第二百五十七章 打不動了,停戰?!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有沒有必要第六百四十二章 戰爭收官第七百四十章 僅僅是權、勢嗎?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爲衆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第七百三十六章 空手套白狼啊第四百九十六章 各懷鬼胎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有一種撤退,叫脫離?第一千一百十三章 片葉不沾身?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矛與盾第三百五十六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二百四十章 水田阻敵第六十五章 韃子來襲第九百三十一章 小的十九了第七百二十五章 那你就去死吧第八百九十六章 貪念讓人忽略一切危險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劉放在練兵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英雄遲暮?第六百二十一章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第三百四十一章 要槍,還要人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淮安守將祖大弼第五百零七章 這叫什麼事兒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被權力污染了的親情第七百四十六章 這怎麼能叫助敵呢,該叫敵助我纔對。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變數第二百二十章 宜將剩勇追餘寇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去,堅決不去第六百九十三章 是和是戰,諸公就沒有一個定議嗎?第二百七十章 借道入山寨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都是銀子惹的事第三百六十章 應天府之變(三)第一百五十九章 城外漢人軍隊臨陣倒戈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立場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人想快樂,就得學會裝傻第八百二十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二百四十六章 真英雄也!第八章 勝利,是種毒藥。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安西王李定國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盡職而降的納布爾第一百零九章 不能和女人講道理第一百八十四章 興國公王之仁來了第七百四十二章 工商皆本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服從,是一種態度第六百九十章 多爾袞開始渡河第六百七十七章 義興朝兩國公戰前會晤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家家有本難言的經第三百十四章 疏財的朱以海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老實人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錢肅樂要請辭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見證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小人物也能幹大事第八百六十五章 吳爭在不斷地落棋第五百七十五章 江南軍校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臨淮之戰(二)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落子無悔第七百四十六章 這怎麼能叫助敵呢,該叫敵助我纔對。第六十六章 此請,孤不允。第六百四十六章 帝王心術第八百四十四章 老實人沈廷揚第一千五百十四章 適逢其會第二十一章 說好的把總、千總呢?第二百二十一章 洪承疇反擊,吳勝兆被擊潰第九十七章 求仁得仁,何怨?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再戰海州(三)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你敢誹謗本王?第八百三十七章 說得上話,便是自家人!第二百八十八章 吳老爹是個明白人第六百六十二章 你還不如一個匹夫第九百二十七章 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第七百七十四章 臉皮夠厚的沈致遠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磊落之人第六百四十五章 多鐸死了!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需要理由嗎第三百三十八章 錢莊、匯兌第五百五十九章 明社第九百六十七章 與子同遊,動輒覆舟第三百九十七章 鎮國公閃亮登場第三百三十八章 錢莊、匯兌第二十四章 坐而論道(一)第五百九十二章 王一林的心眼第四百六十章 作戰方略第一千一百十七章 想多了吧?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初露端倪第四百九十七章 馬士英醒悟得晚了些第八百三十六章 罕見的酷刑第十章 勝利,就是最好的尊嚴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放下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收復海州(四)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鄭森的抉擇第二百七十九章 總有刁人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人爲財死第二百零九章 逼迫吳勝兆第三百四十三章 真理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之內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簡單、不粗暴第二百二十四章 老兵金貴,老兵不死!第五百七十七章 國策和國本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人爲財死第七百七十五章 虛與委蛇第一千三百十二章 終將匯流成河第三百七十章 是你自己下來,還是讓我拽你下來?第二百五十七章 打不動了,停戰?!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有沒有必要第六百四十二章 戰爭收官第七百四十章 僅僅是權、勢嗎?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爲衆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第七百三十六章 空手套白狼啊第四百九十六章 各懷鬼胎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有一種撤退,叫脫離?第一千一百十三章 片葉不沾身?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矛與盾第三百五十六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二百四十章 水田阻敵第六十五章 韃子來襲第九百三十一章 小的十九了第七百二十五章 那你就去死吧第八百九十六章 貪念讓人忽略一切危險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劉放在練兵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英雄遲暮?第六百二十一章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第三百四十一章 要槍,還要人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淮安守將祖大弼第五百零七章 這叫什麼事兒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被權力污染了的親情第七百四十六章 這怎麼能叫助敵呢,該叫敵助我纔對。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變數第二百二十章 宜將剩勇追餘寇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去,堅決不去第六百九十三章 是和是戰,諸公就沒有一個定議嗎?第二百七十章 借道入山寨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都是銀子惹的事第三百六十章 應天府之變(三)第一百五十九章 城外漢人軍隊臨陣倒戈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立場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人想快樂,就得學會裝傻第八百二十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二百四十六章 真英雄也!第八章 勝利,是種毒藥。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安西王李定國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盡職而降的納布爾第一百零九章 不能和女人講道理第一百八十四章 興國公王之仁來了第七百四十二章 工商皆本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服從,是一種態度第六百九十章 多爾袞開始渡河第六百七十七章 義興朝兩國公戰前會晤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家家有本難言的經第三百十四章 疏財的朱以海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老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