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

念頭如同野火一般,瘋狂的思考起來,韓琦沒有在正面回答丁海軍代表的要求,而是讓他留下來,他跟他的幕僚用了3天的時間,推演一切,最終決定,幹了。

就這樣,北宋北伐歷史上,最不爲人知的一幕就此出現了,百萬人口,居然被韓琦給賣了,這也成爲了政敵們一直都抓住的點,不過,北伐和整個幽雲的赫赫功績,讓韓琦直接立於不敗之地,又不是宋人,又不是屠殺,是給他們找活幹,這一點,還可以得到定海軍的證明,這些人還活着。

這就是後來,雖然政敵們一直攻堅,對於韓琦都絲毫無損,韓琦做了差不多10年的首相,一直到定海軍重新的出現在了北宋的面前,露出了崢嶸纔算結束。

人口這一點,並不是趙信專門提出的,而是定海軍的政務系統,通過了一定的分析做出來的。

在北宋北伐的時候,定海軍就進行了分析,在定海軍的海船的支持之下,北宋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性非常的大。

可是北伐之後呢,佔領地的管理,這對於目前北宋的政府來說,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一個點。

如果是在往前幾十年,這還好辦,幽雲還沒有被徹底的分離出去的,宋太祖也擁有着很多佔領區的管理經驗。

可是現在,這兩者都不具備,雖然說,幽雲的主體還是漢人,可是這已經是受到了契丹統治多年的漢人,對於北宋並沒有如同那些言官說的那樣,倒靴相迎。

在最初,因爲軍管的關係,不會也不可能會發生問題,可是之後呢?

打亂之後的大治,那是戰亂的時候,北方承平已久,突然遭遇戰火,本身生活條件就會下降,再加上北宋本身有衆多的問題,不可能向北方,幽雲這裡,傾斜太多太多,幾乎必然會產生矛盾。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未來10年,20年的時間之中,幽雲這邊的起義和戰亂,會成爲一個頻繁發生的情況。

如果趙信是某種野心家,或者整個定海軍都是這樣,謀奪最高位置的話,根本不會去管這個事情,對於他們而言,北宋越亂越好,甚至連北宋的北伐,都不會支持,反而會在遼國這邊下功夫,甚至北宋北伐失敗,從某種意義上面,對定海軍是好事。

可是無論是趙信,還是定海軍本身,都已經超脫了這個層次,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很多東西都可以忽略不計。

就比如說,當時歐美殖民者巔峰的時候,非洲分裂成五六十個,甚至是一百多個國家,對於這些殖民者來說,有區別麼,兩個非洲國家結合成一個,領土和勢力擴張了一倍,可是面對着幾乎仰望的差距,這樣的提升,根本沒用。

見證了海船的可怕,還有熱武器的特性之後,別說是一個北宋,只要普及了火炮和火槍,把曾經北宋,遼國,西夏的全部精銳,都拉出來打,都不夠熱武器打的,這樣的武器代差,真正無視了人員和指揮,需要的,就只是後勤。

後勤是什麼,確切的說,是錢,是物資,在目前,跟北宋的關係之中,原材料是不缺的,而定海軍缺乏的,是把原材料加工成物資,加工成各種商品的人。

定海軍從成立開始,對於人口都是非常渴望的,定海軍從一個方圓300平方公里的小島,逐步的發展成200萬,250萬人口的城市,這中間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

今年,定海軍依然會大規模的批准春節假期,甚至在海州,會專門佈置最少5000輛馬車,負責運送人員。

這兩年,因爲定海軍商業規模的拓展,海州這邊的基礎建設,也得到了巨大的加強。

架橋修路,本身就是地方官員的政績之一,再加上定海軍確定需要,在鋼筋水泥開始普及的前提下,道路就開始蔓延。

道路和運輸,永遠是工業的血脈之一,不但可以加快貨物和原材料的運輸,同樣的,也代表着人的運輸。

之前,定海軍的影響力,只是在以海州爲中心的500裡範圍之內,這樣的距離,對於封建時代的民衆而言,那是遙遠的距離。

如果步行的話,要大半個月的時間,中間會遭遇何等的問題,就算是經常出外的商販,500裡也是不是一個很短的距離。

可是現在,伴隨着道路的貫通,基本上,海州周圍500裡的方圓,所有的州郡,都已經把官道重新修繕一番,馬車可以在平穩的官道上面,以30-40裡的速度行駛,也就意味着,500裡,只是一天,最多兩天的距離。

速度,對於長途跋涉的作用,開始凸顯,而定海軍的影響力,招工的範圍,再一次的擴張,大體上達到了海州方圓1000裡的程度。

多了一倍,可是整個面積就是4倍,同樣的,人口稠密程度,覆蓋的人羣也更多。

北宋雖然很發達,可是發達是整體上面的,就算是東京汴梁,都有很多的窮困人口,更別說是在海州這麼偏僻的地方,海州周圍1000裡,幾乎輻射到了長江北岸,這一片也算是整個北宋,人口較爲稠密的地方。

只不過在這個秀麗的魚米之鄉,過不下去的人依然有,而且更多。

按照定海軍官員們的估計,如果今年過年的這個假期,一切順利的話,會陸續給定海軍帶來200萬到300萬之間的人口,定海軍的人口將會歷史性的超過500萬。

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卻也是一個非常節點的數字,這個節點,是經過了長期的研究,最終的出來的。

北宋總共人口上億,可是這個上億,是在龐大的土地面積上面,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歷史上的各個朝代之上,不能稱之爲龐大,卻也絕對不小。

以目前海州輻射1000公里範圍之中,算的上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可是總人口,絕對不回超過2000萬,2000萬人口,有四分之一被吸引到了定海軍,已經是一個極限了,再多的話,比如說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話,那個影響也就大了。

北宋的管理,並沒有如同後世一樣,嚴格到了每一個街區,每一個村莊,政令往往是下放到縣的,可是一個縣的常住人口,一下子少掉四分之一,對於整個縣的影響已經出現了。

實際上,早在十分之一的時候,就會出現,對於平和江南來說,貧困人口占據十分之一,已經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了,當這十分之一的貧困人口離開,對於這些基層的縣來說,是非常好的。

這些貧困人口,對於北宋的縣來說,貢獻幾乎沒有,卻會拖後腿,人在活不下去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出來,或許一部分,會上升到了犯罪,受到制裁的程度,可是大部分都是小錯。

這些小錯,會讓整個管理,都出現混亂,甚至影響到縣治。

少了這部分人,縣令不但不會阻攔,反而會歡迎,這也是近段時間,整個淮南東西路,各種的治理都不錯的根本原因。

可是當這些人走掉,一部分除了他們的最底層,開始離開,當失去的人口達到五分之一的時候,影響已經開始出現了,在農業忙碌的時候,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只不過這個現象跟之前的相抵消,顯示的不那麼的明顯。

可是在這個基礎上面,再失去,也就是說,達到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時候,勞動力的問題就開始徹底的出現了。

封建社會,農耕文明,農和耕,是重點之中的重點,在機械化沒有普及的時候,人力永遠是最大的使用者。

四分之一的節點,那是經過了衆多的數據的支持,其中還包括了定海軍幫助提升生產效率,並且加大牲畜的使用比例,這才得出的,否則的話,五分之一就會出問題。

可是再多的話,就算是衆多生產效率,牲畜的使用,也沒辦法,幾乎肯定的,會引起的波動,當大面積的州縣,都出現糧食減產,並且賦稅不足的前提下,更高層不會重視。

定海軍的發展,到現在,一切都非常的順利,一切都按照趙信的佈局,有條不紊的進行,可是真正深入研究之後,卻發現,定海軍目前是沙丘上面的城堡。

看起來繁華無比可以創造無數的價值的定海軍,一旦少了北宋這個基礎,那就什麼都不是,甚至一旦正面衝突,這些人留下的有多少。

不觸及底線,儘可能的不被北宋重視,這是目前的發展方向,只有潛心發展,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定海軍才能夠打下牢固的基礎,最起碼,定海軍的人口認同感開始上升,就算是跟北宋對立,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不會連根基都失去了。

工業,最重要的問題,實際上,還是在人口上面,爲什麼工業創造的價值比農業更大,因爲單位人口的工作效率更高,整個盤子的容納度也更大的,沒有了人口,就無法擴張。

或許,在小島的定海軍上面,能夠容納500萬的人口,已經算是不錯了,可是現在,定海軍已經拿下了琉球,未來還有海南和北方的島嶼,土地的拓展,工業的安放,需要的人口就更多了。

在發展跟未來趨勢的矛盾之中,人口成爲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成爲了定海軍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通過認真的分析各種的數據,最終得到了500萬這個數據,這跟未來,定海軍的需求的是有巨大的差別的,定海軍對於人口的要求,肯定是越多越好的,可是人口的途徑,就需要細細思量了。

最大的人口獲得地,當然是北宋了,在目前定海軍輻射的1000裡之中,最大的極限是500萬,可是如果輻射的區域增大呢?

比如說,修建更多的官道,讓交通更加的發達,把這個輻射區域,從1000裡,提升到1500裡,甚至是2000裡,這樣區域的人員不是就多了,能夠招募的也就多了。

這是一個方向,實際上,就在做,只不過因爲距離定海軍太過遙遠,也不是太買賬,有些同意,有些不同意,不像是海州附近的,基本上都能夠從定海軍的貨物運輸上面,獲得好處,同意的也多的多。

這是個方向,可是增長的不多,爲此,定海軍沒少想別的主意,島嶼上面,因爲自然條件和天然的關係,土人不少,搜索琉球當地的土人,這是琉球一直在做,不過土人數量並不算多,在琉球,就算是加強搜索的力度,可以爲定海軍增加幾十萬,已經是一個極限了,再多,可能性不大。

搜索東南亞,中南半島和印尼的那些土著,這或許是未來的一個方向,現在,還有更多的選擇的前提下,定海軍不會這麼做。

在這個節骨眼上,幽雲的出現,就讓定海軍注意到了。

留下這麼一百多萬的人口,對於北宋來說,並不是很起眼,甚至要背上管理他們的包袱,可能浪費的就不止幾百萬,可是放在定海軍,就沒有問題了。

雖然說民族矛盾,或者其他的問題,這些也是定海軍難以解決的,可是定海軍有一點,是北宋不具備的,待遇好。

連窮到上無片瓦,下午立錐之地的窮漢,甚至有些殘疾,只要不影響工作的,到了定海軍,就能夠個過的比小地主都好,更別說這些有手有腳的,有些待遇,北宋給不起,因爲總的費用太多了,可是定海軍給的起。

第二產業跟第一產業的差距,橫掃整個北宋的商貿,這些都給定海軍底氣。

任何的不平,往往是受到了差別待遇,或者是活不下去,纔會爆發的,當待遇比起一般人更好,甚至算的上富裕的時候,那些些許的矛盾,又算的了什麼。

一百多萬人力的獲得,可以說,是定海軍在未來幾年之中,最大的一個單獨的獲得,對於緩解定海軍的勞動力緊張,非常的有用,可以直接讓定海軍的人口,再上一個臺階,所以纔會開出如此優厚的條件,一旦把整個北地的人員,都給囊括,定海軍最少在資金上,要付出3000萬貫以上,更別說其他的物資了。

韓琦在思考了幾天之後,最終同意,這個安家費,當然不可能給那些北地人,只不過要定海軍保證他們的安全,最好是把資金換成物資。

這些定海軍都同意了,就這樣的,一個關係到一百多萬人口的協議,就這麼的簽訂了,韓琦會在幽州這邊配合,而定海軍則負責接收和轉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

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八百二十三章 管理費磋商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談議和第七百七十九章 中京陷落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城開始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七十六章 抵達目的地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七百二十一章 後續影響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三百二十一章 攻城和博弈第五百六十三章 人選爭奪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膠和蒸汽機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五百零六章 苦等的時機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八百三十五章 太平洋風暴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擊成功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錢和新幣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三百二十章 浮動的人心第二百三十章 失望的火藥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請地方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八十七章 訓弓第二百二十八章 無奈、安營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二百六十五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五百四十六章 外銷商品第五百九十一章 禮送出境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三百六十八章 兩邊交易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二百一十一章 製作過程第八百五十五章 船舶研究所第六百八十九章 人口與矛盾第七百九十三章 內燃機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六章 夜究卡牌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八百八十章 亳州事發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七百一十六章 行軍方法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四百四十章 殺人的藝術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一百零二章 軍隊的野望第二百零九章 團練成軍第二百二十四章 互相偵查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八百三十八章 築路機械第三百零五章 兩重天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織物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帆戰船第五百五十六章 大膽估計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
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八百二十三章 管理費磋商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談議和第七百七十九章 中京陷落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城開始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七十六章 抵達目的地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七百二十一章 後續影響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三百二十一章 攻城和博弈第五百六十三章 人選爭奪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膠和蒸汽機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六百八十二章 捕鯨船第五百零六章 苦等的時機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八百三十五章 太平洋風暴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擊成功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錢和新幣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三百二十章 浮動的人心第二百三十章 失望的火藥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請地方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八十七章 訓弓第二百二十八章 無奈、安營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二百六十五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五百四十六章 外銷商品第五百九十一章 禮送出境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三百六十八章 兩邊交易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二百一十一章 製作過程第八百五十五章 船舶研究所第六百八十九章 人口與矛盾第七百九十三章 內燃機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六章 夜究卡牌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八百八十章 亳州事發第二百二十九章 初陣遭遇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七百一十六章 行軍方法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四百四十章 殺人的藝術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一百零二章 軍隊的野望第二百零九章 團練成軍第二百二十四章 互相偵查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禦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八百三十八章 築路機械第三百零五章 兩重天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織物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帆戰船第五百五十六章 大膽估計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