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首輔馮京

文德殿內,幾乎都是人精,沒有一個簡單的貨色。

就連正史上一根筋的王安石,在被限制了出身之後,也學會了觀察人情世故,不再想當然爾。

其餘的更不用說了,一個個都帶着閃耀的光環,自考了進士以來,一直是文官中的寵兒,佼佼者。若非他們真的有才學,6承啓也不會輕易讓他們入閣的。

內閣是什麼?

其實就是皇帝的幕僚,專門給皇帝出謀劃策的,不僅要有才學,更要是一個全才,所謂天文地理,星相占卜水利農耕海貿商行……都要有所瞭解。

人的精力有限,當然不可能樣樣精通。但你起碼得知道是怎麼回事,而不會鬧笑話。這樣一來,經歷就很重要了。6承啓選的這幾個人裡面,被貶官的佔了絕大多數,就算沒有被貶官的,也是真正的寒門子弟,常年生活在市井之中。唯有這樣的臣子,才能見多識廣,不會把駱駝背腫。

也正因爲人人都有大才,所以能領導他們的人,必須威望能服衆,才學能服衆才行。

大順的牛人很多,但似乎沒有一個敢拍着胸脯保證自己能領導好這十一個牛氣哄哄的內閣大臣。

不過6承啓也是鬼馬,竟然把這個難題拋給了新上任的內閣大臣,讓他們自己舉薦一個才德威望都能服衆的大臣出來,擔任這個內閣輔。

這一招確實是狠,也深得政治的精髓。你們不是很牛嗎,那你們自己心中認爲誰最牛?說出來,我就讓他做你們的頭,日後你們要是不服,可別忘了今天是怎麼說的。

這個人選出來後,6承啓也輕鬆。爲啥呢?6承啓只需要管好這一個人就行了,他管好下面十一個,內閣就能徹底運轉。就好像一個國家一樣,皇帝不可能直接領導所有人的,但他只要把最關鍵的人掌控在手中,那就等於掌控了整個國家。

只是這樣一來,這十一個人就犯難了,面面相覷,實在不知道該推選誰好。

有才學的,威德不足以服衆;有威德的,他們又鄙夷其“不學無術”,難啊。

最後還是耿直的司馬光,出衆說道:“陛下,臣舉薦一人。”

“哦,司馬卿一身正氣,推舉的人定當可勝任,且說來與朕聽聽?”6承啓也有些意外,原先他還以爲是其他老狐狸會舉薦一個能和稀泥的人,卻不料第一個響應的卻是以忠心耿耿著稱的司馬光。

其實6承啓想得有些偏差了,就算他們要舉薦臣子,也會拐着彎來推薦,比如說串通起來舉薦幾個大家都心有不服的人出來,然後再推舉一個能和稀泥的。這樣大家覺得,嗯,比之前的那幾個好,就他了。就好似“關撲”(這時候最流行的賭博)一樣,誰會一下子就亮出底牌的?只是這一次的準備時間幾乎沒有,他們就算想弄點手段也來不及了。再加上現在的皇帝是越來越不好糊弄了,他們剛剛踏入內閣,也怕惹火燒身,只能緘口不言。

唯獨耿直男司馬光,頭腦真的就是一根筋,只要對國家有好處的,他纔不會管那麼多,做了再說,當即出言道:“陛下,臣推舉端明殿學士,龍圖閣待制,集賢院編撰馮京!”

“馮京?此人何德何能,可任內閣輔?”

說起來,6承啓還真的沒聽過此人的名字。

“不知陛下可知‘錯把馮京當馬涼’一事?”司馬光也是一愣,以馮京的名聲,居然還有人不知道的。但眼前這人是皇帝,他不知情,你也不能破口大罵啊!鬱悶之下,只能把馮京的事蹟說出來了。

原來,馮京是一個牛人,甚至比蘇軾的名聲都要響亮很多。當然,這只是在這時而言。馮京被人文曲星下凡,爲啥?因爲他是一個“連中三元”的大牛人啊!馮京從小就天資聰穎,好學上進,過目不忘。在元綬八年八月到九年三月舉行的鄉試會試殿試中,他連中解元會元狀元,一時風頭無兩。

要知道,這時候的科舉,可謂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中就不錯了,何況是連中三元?在正史裡,從唐朝到清朝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歷史當中,也僅僅是十三人能連中三元而已,平均一百年出一個,馮京就是其一,你說他厲不厲害?

馮京能“三元及第”,的確十分不易。參加科舉考試,不僅要應付試卷,還要對付朝廷官員的**弊端,這就需要付出許多額外的智慧,是後世高考所不能比擬的。殿試是在朝廷裡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誰若中了狀元則前途無量了。馮京參加的那次殿試,要命的是對手中有大臣張堯佐的外甥石布桐。而張堯佐是當時的權臣,他志在必得,一定要將狀元帽戴上外甥腦袋,早在考前便做了許多手腳:他以重金收買了監考,閱卷官員,要他們務必將石布桐取在第一名。

爲阻止別的考生冒頭奪魁,張堯佐要“槍打出頭鳥”了,他請高僧預測狀元到底出在誰家?高僧說會出在馮家。張立即找到試院登6官,吩咐如果有姓馮的報名,一律不準列入準考名冊和應試名單。企圖將競爭對手扼殺在報名環節。馮京得訊,苦思冥想,決定改姓名報考,他把“馮”字的兩點移到“京”字旁,“馮京”便變成“馬涼”了。殿試結果一公佈,“馬涼”高中第一名,成了狀元。宮廷裡,“馬涼”中了狀元,百姓中,衆人卻知道中狀元的是“馮京”。

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聞罷了,真正的情況是馮京參與殿試的時候,已經高中狀元了,按例是要傳臚唱名的。但唱名的官員已經年老昏花了,把“馮”的兩點位置,於是,他高喊“馬涼”的名字卻無人答應。本來傳臚唱名的時候,故意讓唱名的官員念多幾遍自己的名字給皇帝聽也是正常的事,可這“馬涼”叫了十幾遍,卻沒人應聲。後來元綬帝疑惑地說道:“難道並無此人?”

這時馮京落落大方地越衆出列,在皇帝面前弱弱地回答:“我叫馮京”。(未完待續。)公告:筆趣閣app上線了,支持安卓,蘋果。請關注微信公衆號進入下載安裝appxsyd(按住三秒複製)

第九百一十六章:打是一定打第四百七十二章:皇帝夢第二百二十三章:送行第六百三十五章:冰釋前嫌第七百零九章:曉之以理第五百九十一章:太后召見第三百三十六章:絕對有問題!第九百三十四章:走了方臘、王虎第七百四十八章:快出來看耶穌了!第七百零一章:懇求出兵第四百八十七章:各國賀正旦使第五百六十四章:好不熱鬧第六百九十六章: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第一百一十章:教育爲先第一百九十九章:和禁軍賽跑?第八百六十六章:寇邊第五百七十五章:攻心爲上第十二章:制定俸祿第三百八十五章:遼國黨爭第九十一章:備戰第三百三十九章:再開蹴鞠聯賽第三百三十六章:絕對有問題!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初顯 一第七百五十八章:天佑大順第七百八十七章:願爲先鋒第七百零六章:初顯威力第一百八十五章:胥吏第四百四十三章:誰人擊登聞鼓?第九百二十八章:準備出征第五十五章:報紙的影響力第616章:互探虛實第三百九十二章:痛不欲生的高麗第十九章:經濟特區第二百七十二章:造船爭議第一百八十六章:準備事宜第五百零四章:皇上的人情第九百二十二章:追查第九百二十九章:寒食節第四百九十七章:元正大朝第三百八十三章:反意漸露第三百六十七章:公共馬車第四百九十二章:商議第七百九十二章:定計第二百五十一章:異想天開第五百四十六章:朝廷大臣第三百五十八章:給窮人一個希望第一百四十章:射藝較技 上第九百七十六章:同病相憐第638章:省元第四百六十七章:百里奔襲第三百四十四章:敗事有餘第二百三十二章:母子敘話第五百四十七章:圖窮見匕第五百零九章:互換官職第二百二十九章:百善孝爲先第三百六十四章:深宮夜話第四百六十八章:重元之亂第六百五十五章:心不在焉第一百二十九章:談判底線第二百二十一章:清點第九百三十四章:走了方臘、王虎第五十七章:帶上軍官踩場子第三十八章:韓伯珂案第六百四十九章:不安分的安南第六十六章:新鑄錢幣第三百四十二章:雪中送炭第一百四十二章:射藝較技 下第三百六十六章:出城第六百八十四章:良莠不齊第四百九十二章:商議第六百八十五章:蒙學第一人第626章:考個科舉不容易啊!第四百章:別以爲朕不知道!第七百零二章:利益最大化第一百四十八章:攻訐第四百五十五章:以進爲退第二百三十二章:母子敘話第九百零九章:此消彼長第八百八十四章:海上絲綢之路第十一章:動輒雷霆第八百三十二章:輕車從簡第七百七十七章:賜金券,免彈劾第四百五十章:不詳的預感第一百五十三章:三司制第六百一十章:亦農亦匪第五百零二章:快刀斬亂麻第六百五十三章:西廂一夜第二百一十九章:不會就練第六百零三章:有人歡喜有人愁第五百四十三章:引蛇出洞第九百零八章:蕭太后第二百五十七章:有個賢內助就是不同第三百八十五章:遼國黨爭第一百二十一章:獻俘第六百九十九章:蝗災第二百四十七章:智取第六百九十五章:又是彈劾第一百九十八章:老虎變貓第五百零六章:書生也會武功第七十五章:你有張良計
第九百一十六章:打是一定打第四百七十二章:皇帝夢第二百二十三章:送行第六百三十五章:冰釋前嫌第七百零九章:曉之以理第五百九十一章:太后召見第三百三十六章:絕對有問題!第九百三十四章:走了方臘、王虎第七百四十八章:快出來看耶穌了!第七百零一章:懇求出兵第四百八十七章:各國賀正旦使第五百六十四章:好不熱鬧第六百九十六章: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第一百一十章:教育爲先第一百九十九章:和禁軍賽跑?第八百六十六章:寇邊第五百七十五章:攻心爲上第十二章:制定俸祿第三百八十五章:遼國黨爭第九十一章:備戰第三百三十九章:再開蹴鞠聯賽第三百三十六章:絕對有問題!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初顯 一第七百五十八章:天佑大順第七百八十七章:願爲先鋒第七百零六章:初顯威力第一百八十五章:胥吏第四百四十三章:誰人擊登聞鼓?第九百二十八章:準備出征第五十五章:報紙的影響力第616章:互探虛實第三百九十二章:痛不欲生的高麗第十九章:經濟特區第二百七十二章:造船爭議第一百八十六章:準備事宜第五百零四章:皇上的人情第九百二十二章:追查第九百二十九章:寒食節第四百九十七章:元正大朝第三百八十三章:反意漸露第三百六十七章:公共馬車第四百九十二章:商議第七百九十二章:定計第二百五十一章:異想天開第五百四十六章:朝廷大臣第三百五十八章:給窮人一個希望第一百四十章:射藝較技 上第九百七十六章:同病相憐第638章:省元第四百六十七章:百里奔襲第三百四十四章:敗事有餘第二百三十二章:母子敘話第五百四十七章:圖窮見匕第五百零九章:互換官職第二百二十九章:百善孝爲先第三百六十四章:深宮夜話第四百六十八章:重元之亂第六百五十五章:心不在焉第一百二十九章:談判底線第二百二十一章:清點第九百三十四章:走了方臘、王虎第五十七章:帶上軍官踩場子第三十八章:韓伯珂案第六百四十九章:不安分的安南第六十六章:新鑄錢幣第三百四十二章:雪中送炭第一百四十二章:射藝較技 下第三百六十六章:出城第六百八十四章:良莠不齊第四百九十二章:商議第六百八十五章:蒙學第一人第626章:考個科舉不容易啊!第四百章:別以爲朕不知道!第七百零二章:利益最大化第一百四十八章:攻訐第四百五十五章:以進爲退第二百三十二章:母子敘話第九百零九章:此消彼長第八百八十四章:海上絲綢之路第十一章:動輒雷霆第八百三十二章:輕車從簡第七百七十七章:賜金券,免彈劾第四百五十章:不詳的預感第一百五十三章:三司制第六百一十章:亦農亦匪第五百零二章:快刀斬亂麻第六百五十三章:西廂一夜第二百一十九章:不會就練第六百零三章:有人歡喜有人愁第五百四十三章:引蛇出洞第九百零八章:蕭太后第二百五十七章:有個賢內助就是不同第三百八十五章:遼國黨爭第一百二十一章:獻俘第六百九十九章:蝗災第二百四十七章:智取第六百九十五章:又是彈劾第一百九十八章:老虎變貓第五百零六章:書生也會武功第七十五章:你有張良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