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關學入駐

馬車平穩地行駛在馳道上,不論是直行還是拐彎,一樣如履平地,沒有顛簸之感。除了上坡之時略微吃力,其餘的都還算好。

這馭車內侍應該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把一匹健壯的御馬,駕駛得恰到好處,不快也不慢,維持在一定的速度之內。配合着奢華馬車內部的柔軟絲綢坐墊,除了金屬輪子與鋼鐵馳道的刺耳摩擦聲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不適了。

即便是後世的火車的噪音也是消除不了,有如此效果,陸承啓很是滿意了。

但馳道的滿意,終歸是器物。陸承啓更滿意的是,張載這個被他恰巧發現的聖賢,一個剛剛頓悟之後的聖賢!

更爲重要的是,這個聖賢的思想,居然和陸承啓極爲吻合!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天下開太平,這需要多偉大的胸襟,多深邃的思想,多遙遠的目光,才能做得到?

陸承啓想到後世的所知道的歷史,不由地感慨了一聲。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說的不是一個朝代的覆滅,而是聖賢的絕跡!

蒙古滅南宋,創立跪拜禮,中國脊樑被壓彎了。滿清入關,佔據中原,文字獄大興,壓制所有進步思想,聖賢絕跡了。

中華文明至此,已經徹底變了味。固然,這和明代尊崇理學不無關係,也和明末的政治、氣候、經濟等息息相關,可中華文明就此欠缺了最爲重要的東西,還是讓這種文化變了味。

這種東西,叫做真正的儒家精神。儒家精神,不是讀了幾本聖賢書就能體悟得到的。如不明白古聖先賢的微言大義,哪怕再讀一萬遍,你也只會把它當做敲門磚,體會不到古聖先賢爲中華子民嘔心瀝血,只爲天下太平的宏偉意願。

《禮記·大學》有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換成簡潔明瞭的話,那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時代,只要是讀書人,誰沒讀過《大學》?可對於這段話,有多少人身體力行。真正做到的呢?恐怕千無一二。

此時的大順相當於北宋年間,讀書人尚且如此。想象一下,若是經過了蒙元百年統治之後的漢人,又會如何?經過滿清韃子統治近三百年的漢人,其思想又會怎樣的麻木?若是這樣想,也不難解釋爲何越到近現代,聖賢便越少,終明一代,也不過是王陽明一人而已。清代的聖賢,斷斷是沒有的。及到民國以後。大師都少了。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陸承啓知道,他做不到這樣聖賢的地步,可他知道,時代不能缺少這樣的聖賢。中華文明爲何不曾斷絕?大抵是這些聖賢大儒。給時代注入了新的活力。儒家、道家、兵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永遠不會過時,因爲他們不是被髮明創造的,而是古聖先賢,通過自身的深入觀察,總結出來的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又怎麼會過時呢?

陸承啓也是通過讀聖賢書籍,才明白這一點道理的。所以,陸承啓看向張載的眼光,充滿了欣賞。不爲別的,單單是他教書育人的觀點,便已經摺服陸承啓了。更何況他近似古聖先賢的胸襟,這樣的人格魅力,又有誰不肯聽他傳經綬道呢?

張載發完宏願,陸承啓笑眯眯地說道:“先生能以此勉勵,朕甚是欣慰也。先前朕開設皇家大學,先生想必也有耳聞?”

張載聞弦而知雅意,他乃聰敏之人,自是明白陸承啓打的是什麼主意,當即微微點了點頭。

“皇家大學再次招生在即,朕欲請先生前往皇家大學授課,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果不出張載所料,陸承啓還是說出了這一件事。

只在瞬息間,張載已經把利弊權衡了一遍。頓悟過後的他,其實對於做官,沒有什麼熱忱了。可效仿古聖先賢傳經綬道的渴望,卻越來越強烈。

傳經綬道的途經多多,可以自己成立義學,可以效仿孔子周遊全國,可以著書立傳……

但哪一種的影響力,大得過帝王家的認可?

皇家大學這麼好的平臺,只要張載的情商不是很欠缺,都應該知道怎麼選。攀上了皇室的枝幹,不僅能講授自己的學說,著書立傳更是不在話下。更爲重要的是,皇家大學裡面的學子,依照陸承啓的意思,他們以後都是大順的棟樑。在這個時代,有什麼平臺比得上皇家大學?

張載只猶豫了一會,便斬釘截鐵地說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陸承啓聞言大喜,說道:“得先生相助,我大順子民,人人都可成聖成賢!只是,先生這一學說,可有甚麼名稱?”

這不算得上是唐突,畢竟正牌歷史上理學、心學都有各自的名稱,即便同屬儒家學派,卻道所不同。陸承啓認爲,張載的學問,並不在程顥、程頤、陸九淵等大儒之下,那麼以他爲首的學派,自然要區別於理學、心學等學派。雖然此刻理學尚未形成系統,陸九淵更是還未出生。

張載想了一下,說道:“草民祖籍關中,求學亦是在關中,便叫關學吧!”

陸承啓點了點頭,以地域命名的方式很常見,張載這麼命名也是可以的。不過,怎麼關學這個名字這麼耳熟?仔細回想了一番學過的歷史知識,陸承啓愕然地想起,把關學發揚光大的,不就是眼前這張載嗎!

至於那句“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天下開太平”也是出自眼前這有點胖乎乎的聖賢名言啊!

“怎麼會這麼巧?難道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身爲文科生的陸承啓,對歷史也是不感冒,可在高中死記硬背之下,也知道一些常識。像關學這麼有名的理學學派,陸承啓自然是知道的,只是一時間想不起來罷了。(未完待續。)

第四百六十八章:重元之亂第九百三十六章:順遼大戰第一百六十五章:教唆第三百六十一章:孽緣第九百五十章:真正的大決戰第三百零三章:大儒說,食不可語第七百一十七章:盛世初顯 三第一百三十三章:高麗的哀求第八百二十一章:一夫當關第三百八十二章:遼國之痛第一百九十六章:手下見真章第六百八十九章:蒙學學官第五百七十七章:學院派和實戰派第十九章:經濟特區作品上傳一個月感言第八十九章:拔營第五百二十八章:收買第九百一十五章:八百里邊關急報第五百零四章:皇上的人情第四百二十八章:女兒家心事第二百八十一章:驚怒第四百章:別以爲朕不知道!第一百二十一章:獻俘第四百四十九章:雄心第三百七十七章:保密工作要做好第四百三十二章:欲蓋彌彰第三百七十章:火炮初成 三第一百八十九章:木棉第一百三十章:大吐苦水第三百八十五章:遼國黨爭第八百八十一章:刑部審訊第四百六十一章:秋獵第七百四十八章:快出來看耶穌了!第四百六十一章:秋獵第四百五十八章:誣告?第六百六十五章:討論商法第九百七十五章:來了新客第五百二十四章:火炮裝船第二百四十九章:棉花第一百一十一章:諸市第一百五十三章:三司制第六百六十九章:姊妹私話第五百四十七章:圖窮見匕第五百五十四章:是愧疚還是愛戀?第三百六十八章:火炮初成 一第一百四十五章:條約細節第三百七十七章:保密工作要做好第一百零二章:伏擊 上第四百五十二章:定計第七百五十八章:天佑大順第五百一十三章:英雄所見略同第十七章:內閣第五百四十一章:三日破案第三百二十九章:有眼不識金鑲玉第二百三十章:尊慈太后第八十二章:另生計謀第八百九十八章:譜成曲子第七百二十八章:艮嶽之勢第二百零六章:太原府尹第八百一十章:急行軍第八百七十六章:如此猖獗第六百一十九章:活生生的傳奇第四百零七章:打個巴掌再給個甜棗第五百七十二章:三兩句情話第三百五十二章:財政計劃第一百二十三章:契丹來使第五百一十二章:姻緣天定第一百一十四章:邊塞之上第四百三十三章:舉子雅聚第九百一十七章:民情激憤第三百九十四章:女真崛起第三百零三章:大儒說,食不可語第二百一十五章:密旨下第四百八十章:妖法第628章:意想不到的收穫第二百七十一章:再次廷議第三百八十六章:舉棋不定第三百一十八章:授劍欽差第七百一十二章:內鬥不可取第三百八十一章:作坊興起第八百三十八章:哀兵還是不勝第七百七十六章:臣願往!第八百五十二章:青壯第四百三十章:欽差不好做第四百一十八章:私吞工錢第三百二十四章:水師敗落至此第八十八章:隔閡初生第九十二章:五更天,縱馬襲營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驚人第五百九十六章:這下麻煩了第四百九十三章:回京述職第七百五十二章:買通第八百五十七章:黨爭第五百六十七章:戲耍第七百七十章:疾如勁風第七百八十九章:分兵拒敵第六百四十八章:黔地無匪患第六百四十三章:差強人意第四百二十六章:心上人不是你第二百二十九章:百善孝爲先
第四百六十八章:重元之亂第九百三十六章:順遼大戰第一百六十五章:教唆第三百六十一章:孽緣第九百五十章:真正的大決戰第三百零三章:大儒說,食不可語第七百一十七章:盛世初顯 三第一百三十三章:高麗的哀求第八百二十一章:一夫當關第三百八十二章:遼國之痛第一百九十六章:手下見真章第六百八十九章:蒙學學官第五百七十七章:學院派和實戰派第十九章:經濟特區作品上傳一個月感言第八十九章:拔營第五百二十八章:收買第九百一十五章:八百里邊關急報第五百零四章:皇上的人情第四百二十八章:女兒家心事第二百八十一章:驚怒第四百章:別以爲朕不知道!第一百二十一章:獻俘第四百四十九章:雄心第三百七十七章:保密工作要做好第四百三十二章:欲蓋彌彰第三百七十章:火炮初成 三第一百八十九章:木棉第一百三十章:大吐苦水第三百八十五章:遼國黨爭第八百八十一章:刑部審訊第四百六十一章:秋獵第七百四十八章:快出來看耶穌了!第四百六十一章:秋獵第四百五十八章:誣告?第六百六十五章:討論商法第九百七十五章:來了新客第五百二十四章:火炮裝船第二百四十九章:棉花第一百一十一章:諸市第一百五十三章:三司制第六百六十九章:姊妹私話第五百四十七章:圖窮見匕第五百五十四章:是愧疚還是愛戀?第三百六十八章:火炮初成 一第一百四十五章:條約細節第三百七十七章:保密工作要做好第一百零二章:伏擊 上第四百五十二章:定計第七百五十八章:天佑大順第五百一十三章:英雄所見略同第十七章:內閣第五百四十一章:三日破案第三百二十九章:有眼不識金鑲玉第二百三十章:尊慈太后第八十二章:另生計謀第八百九十八章:譜成曲子第七百二十八章:艮嶽之勢第二百零六章:太原府尹第八百一十章:急行軍第八百七十六章:如此猖獗第六百一十九章:活生生的傳奇第四百零七章:打個巴掌再給個甜棗第五百七十二章:三兩句情話第三百五十二章:財政計劃第一百二十三章:契丹來使第五百一十二章:姻緣天定第一百一十四章:邊塞之上第四百三十三章:舉子雅聚第九百一十七章:民情激憤第三百九十四章:女真崛起第三百零三章:大儒說,食不可語第二百一十五章:密旨下第四百八十章:妖法第628章:意想不到的收穫第二百七十一章:再次廷議第三百八十六章:舉棋不定第三百一十八章:授劍欽差第七百一十二章:內鬥不可取第三百八十一章:作坊興起第八百三十八章:哀兵還是不勝第七百七十六章:臣願往!第八百五十二章:青壯第四百三十章:欽差不好做第四百一十八章:私吞工錢第三百二十四章:水師敗落至此第八十八章:隔閡初生第九十二章:五更天,縱馬襲營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驚人第五百九十六章:這下麻煩了第四百九十三章:回京述職第七百五十二章:買通第八百五十七章:黨爭第五百六十七章:戲耍第七百七十章:疾如勁風第七百八十九章:分兵拒敵第六百四十八章:黔地無匪患第六百四十三章:差強人意第四百二十六章:心上人不是你第二百二十九章:百善孝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