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生產的就是五十毫米擲彈筒,溯源的話,其實就是仿造的日軍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
“此前國內有過一批技術人員初期進行過仿製,在民國二十五年之際,重新開始了仿製生產。”
“因爲積累了一定的生產經驗,所以我們便直接邀請了相應的工作人員前來指導。”
“長治兵工廠生產的也是民國二十七年式擲彈筒,目前月產量可以穩定的達到五百門,擲彈筒專用榴彈四千枚的月產量。”
至於爲什麼仿製了一段時間之後又停下。
其實是因爲大正十一式擲彈筒的精準度較低,看不上。
但後來又和日軍數次交戰,發現無法有效反制擲彈筒。
等叫到迫擊炮支援的時候。
敵軍早已經更換了陣地。
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的定位就是超輕型迫擊炮。
支援火力,非常輕便。
研究了一陣子發現,最好的辦法還是以毒攻毒。
以擲彈筒對抗擲彈筒。
所以纔會有民二十七年式的擲彈筒。
這東西最大的好處就是生產起來方便。
像楚雲飛此前特意要求生產的線膛迫擊炮。
其實也是爲了本次的陸軍整理使用。
這些射程超過日軍九七式迫擊炮的線膛迫擊炮,勉強可以作爲乙種步兵師的攻堅火力。
即便無法攻堅。
在射程方面比之日本人。
也基本上不吃虧。
既然山野炮暫時做不了。
做點線膛迫擊炮補充總好過沒有。
但是真的下命令去研究,生產使用的時候。
卻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難。
這次楚雲飛帶着曾萬鍾過來視察,也是捎帶着瞭解情況。
“整編之後,一個作戰團將會配屬至少六十四門以上的擲彈筒,每一個乙種步兵師下設三個基礎步兵團,一個補充營,一個工兵排,一個迫擊炮排。”
“但是這個迫擊炮排裝備的四門迫擊炮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難,三個月了目前尚未完成試製。”
普通滑膛迫擊炮的性能,長治兵工廠生產出來的可能還不如小日子的迫擊炮。
更不用提什麼射程壓制了,裝備下來其實不具備太大的實際意義。
正當兩人在會客室內等待的時候。
遠處一個聲音罵罵咧咧的快步走了過來:“我都說了忙,讓我過來幹什麼。”
“報告我都交到主任那邊了”
“劉工,小點聲,來的是兩位長官。”
“長官怎麼了,楚長官自己親口承諾不會干涉這個項目的進展和研究,現在遇到了困難,就要停下,這叫什麼事?”
“行了老劉,你別跟我發牢騷,你去和楚長官發去。”
劉晨陽推了推那戴着並不合適的眼鏡:“衝你發牢騷是爲了讓你轉達。”
“行了行了,你小點聲,都到了。”
“報告!”
“進來。”
房門被推開。
劉晨陽站在了楚雲飛的對面:“楚長官。”
“這位是第五集團軍的曾長官,我們這趟來也是想要了解一下此前擬定的線膛迫擊炮試製情況。”
“炮管刻膛線本身就是個精細活,我們目前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比如炮管膛壓不足”
楚雲飛伸手示意劉晨陽停下:“要人我給你人,要錢我給你撥款,晨陽,我想要知道你需要多長時間能夠做出來,並且進行批量生產。”
“至少需要三年。”劉晨陽給了相對保守的數字。
“我等不了這麼久。”楚雲飛聽到這個時間也難免有些驚訝,他迅速起身:“陸軍整理計劃需要快速推進,這些乙種作戰部隊也需要裝備大量的支援武器,如果線膛迫擊炮這麼長時間才能夠批量生產,訓練使用和列裝,維護保養的學習還需要至少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
劉晨陽沉默。
作爲線膛迫擊炮的負責人。
研製這款武器的時候遇到的困難比他想象之中的多了許多。
而炮管加膛線的最大好處,就是提高射程和精準度。
缺陷不是沒有,就是成本高。
原本這個成本,楚雲飛是能夠接受的。
因爲對他而言,這個成本遠低於在長治兵工廠生產山野炮。
可現如今。
劉晨陽給他交出了一份不盡人意的答卷,讓楚雲飛開始了遲疑。
本身窮的都他孃的要當褲子了,前面的部隊嗷嗷叫着要裝備。
如果造不如直接買的情況下。
爲什麼還要在這個時間點去搞自研呢?
“等到民國三十二年(1943)再裝備這樣的武器,還有什麼意義?”
“楚長官,對於開發難度的錯誤判斷我願意承擔責任,但我想請求你不要中止相關的研製計劃。”
劉晨陽接着給出了自己的理由:“線膛迫擊炮的精準度提高勢必會帶來更高的戰術價值,普通滑膛迫擊炮或許需要十發炮彈才能夠摧毀的戰術目標,線膛迫擊炮或許僅僅只需要兩發。”
“根據我們團隊的論證、線膛迫擊炮的精準度可以在四公里內的射程範圍內提高兩倍,原本滑膛迫擊炮的CEP可能達到一百米,但線膛迫擊炮可以做到四十。”
楚雲飛示意劉晨陽坐在一旁,耐心解釋道:“我的劉工,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錢,而不是性能,首先要解決的是有無問題。”
“我目前正在推進的陸軍整理計劃之中的關鍵一環,便是解決乙種步兵師火炮不足的問題。”
“光是二戰區,預計整理出十六個乙種步兵師出來,這就至少需要三百門的迫擊炮,按照目前的開發進度,極大的拖延了此次的整理計劃。”
等了半分鐘見劉晨陽沒有動靜。
楚雲飛此時也回過神來。
此前主張進行線膛迫擊炮開發似乎不太現實。
是典型的步子太大扯到了蛋。
在他的印象之中,這種在冷戰前期開發的線膛迫擊炮除了成本略高,維保稍微困難一些之外。
基本上全都是優點。
媲美山野炮的射程和較高精度。
使得這種武器非常適合現如今的乙級作戰部隊。
成本雖然高,但總不至於比生產山炮、野炮還要高吧?
抱着這樣的心態。
劉晨陽團隊纔會被楚雲飛要求搞這個線膛迫擊炮。
雖然劉晨陽的能力還算不錯,有留學經驗,有技術基礎。
只是楚雲飛下意識忽略了那孱弱的軍工業基礎。
現如今出現問題。
當儘快調整纔對。
楚雲飛的意圖很簡單。
要麼就下大力氣搞,要麼就不搞。
每年撥款一小部分,而後就這麼吊着項目,實際上沒有任何的意義。
劉晨陽自然不敢誇下海口,立軍令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