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節 借修法儒道首爭鋒 關國事皇子收報紙

雖然陳家明謙遜地將中華朝在全球金融戰略上的成就歸功於弘武女皇的決策。但這種經濟戲法,早在數千年前就被華夏的先祖們玩弄於谷掌之中了。《管仲》中就曾有這樣的記述,說是從前有個萊國擅長染色工藝,紫色的絹在萊國的價錢一純只值一銷金子,紫青色的絲絛也是一純值一錙金子。在周地這些絹絲則可價值十斤黃金。萊國商人知道後,很快把國內紫絹收購一空。於是周朝乘機用票據作爲抵押,從萊國商人手裡把紫絹全都收購起來。待到萊國商人賣光紫絹後,卻發現自己其實只握有等於貨幣的周朝票據。於是只好用票據再向周朝回收錢幣。而周朝則在此過程中達到了控制萊國的目的。《管仲》評價此手段爲“因者因之,乘者乘之,此因天下以制天下”。既利用任何可趁之機通過商業來控制他國。而如今的中華朝只是本着相同的原則,將帽子戲法玩得更復雜,也更隱蔽一些而已。

事實上,相似的情況還有許多。隨着越來越多曾經被人差點兒遺忘的古代學說與書籍被人們逐步發掘出來。中華朝的臣民們頓時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的先祖並非是像後世一些儒家學者所記述的那樣恥於求利。相反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好利、好戰、好地、好名、好欲的五“好”民族。既然被聖人一再誇耀、崇尚的周朝尚且如此。那作爲後輩的中華朝與海外通通商,乘機擴展擴展地盤,收購收購它國的資源,也就成了傳承先祖傳統的一種表現。當最初的束縛被解開之後,許多事情也就變得容易接受起來。

當然這一切都得歸功於嶺南學者這二十年來的不懈努力。當初爲了讓中原接受憲政的理念與契約思想,以陳子壯爲首的嶺南學派花了大量精力在古籍中尋找任何能用來將這些泊來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聯繫起來的蛛絲馬跡。然而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陳子壯等人卻越發堅信自己所走的道路並不是在追隨外夷,而是在恢復華夏制度的本來面貌。面對日益變化着的世界,中原本身亦非沒有對策,解決之道恰恰正在那些被人們丟棄了千年的諸子百家之中。這其中最爲嶺南學派推崇的無疑就是道、法兩家。

人稱“道法不分”,黃老與法家歷來都是以相輔相成的關係出現在政治舞臺的。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秦漢兩朝,每一方霸業興起的背後無不閃爍着道家與法家的智慧。與儒家“寢兵”、“兼愛”,以仁德服天下的觀點不同。無論是法家的“耕戰”,還是黃老的“休養生息”,都是以“戰”爲核心的。其目的就是爲了積聚實力打敗自己的對手。因此在諸國紛爭的亂世,黃老與法家才能顯示出其出衆的魅力。而一旦天下“歸一”,王朝也就失去了爭霸目標,黃老與法家也似失去養分的大樹一般逐漸枯萎。畢竟這兩派的諸多理論都是建立在競爭上的,沒有競爭對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相反儒家的學說卻十分適合維持一個穩定無爭的王朝。正因爲如此,儒家才總是宣稱中原是世界的中心,四夷臣服、萬邦來朝,纔會在羣體上抵制外來的科學與文化。其目的不過是爲了繼續維持其在文化政治上的道統地位。因爲如果這世上還存有其他能與華夏文明相抗衡的文明或國家,那便意味着新一輪“爭霸”的開始。儒家的地位亦將隨之被撼動。

然而無論儒生們願不願,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都已經打破了他們之前編織的天朝神話。中原不過地球的八十分之一,這世界上還存在着歐羅巴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這些文明每一個都擁有自己燦爛的歷史,並且在現實中有與之對應的強國。於是新的一輪逐鹿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這樣的背景下黃老與法家再次崛起於朝野也就顯得不那麼唐突了。事實上,而今興盛於中華朝道法相比古代的黃老與法家也有着諸多差異。像貿易自由之類概念,原本是法家極其抵制的觀點。卻在“工戰”與“商戰”的口號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中華對貿易自由的理解,亦開始偏離了西方自由貿易的概念。但這一切都不會阻礙本土的道法家吸收西方的理論觀點爲己所用。

弘武十一年,在與西方理論完成第一輪磨合後,中華的道法學家開始正式向儒家的道統地位發起衝擊。從而向世人證明了新學並非只會躲在女皇的裙子後頭狐假虎威。撇去“天學”的庇護新學照樣可以引經據典同儒家正面展開論戰。由於道法學家引用了大量先秦時代的著作與觀點,因而歐洲人習慣性地將這場持續將近一個世紀的儒道之爭稱作“東方的文藝復興”。不過中華的學者卻對這種想當然的比喻嗤之以鼻。這一來是因爲在中華的學者的眼中華夏的先秦時代遠勝於歐洲的古羅馬時代。二來則是歐洲的文藝復興僅限於文化藝術,而中華的儒道之爭則含蓋了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哲學風俗等等諸多方面。因此後世的中華學者更習慣地稱這段時期爲“諸學爭鳴”。

無論是文藝復興,還是諸學爭鳴,這場運動的發起者們似乎都沒預料到自己會給中華帝國乃至整個世界帶來何等深遠的影響。正如開弓沒有回頭箭,一些事情一但開始就無法回頭。不過人們亦無法說清這支“箭”究竟是什麼時候射出去的。有人說是在陳子壯於嶺南開設報館之時,也有人說是在弘武帝出任南明首相之時,亦有說是在中華朝立國之後。當有一點卻是大家公認的,那就是第一顆火花是在弘武十一年的夏天被擦亮的。

弘武十一年六月,國會在完成對外貿提案的審議之後,照例進入了司法提案的審議階段。雖然中華朝在理論上繼承了之前的《大明律》,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套從《大明律》上脫胎邇來的《中華律》根本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中華帝國。因此每一屆國會都會更新一部分法律。這些法律大多與經濟生產活動有關。大多是由司法院從各省歷年積累的判例中挑選比較普遍、比較迫切的問題,編撰成新的法案後交由國會審議。亦或是由國會議員根據情況直接向國會提案修改或訂立某些法案。但不論是國會、還是司法院都很少會去修改《中華律》中刑事方面的內容。須知從《唐律》到《宋律》、《明律》,再到現今的《中華律》,律法的結構與基本內容卻並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化。中華朝固然認爲傳統的律法在民事上存有嚴重的缺陷,卻並不認爲相關的刑法也需要修改。畢竟就《大明律》本身而言並沒有凌遲之類的酷刑,其又比同一時期其他國家的法律要縝密系統得多。然而這一次新學一派卻把矛頭指向了沿用千年的刑律。

歷來法家都是以“重刑峭法”聞名於世。可事實上奉行儒家的朝代在用刑上並不比奉行法家的朝代手軟到哪兒去。儒家與法家的分歧更多是在倫常與律法的矛盾上。儒家認爲封建倫常要高於國家的律法。因此在律法中儒家提倡“親親相隱”的原則。即子女不能告父母,妻子不能告丈夫。就算父母、丈夫真犯有大罪,子女、妻子大義滅親告發這一家之長,也得先治子女不孝之罪與妻子的不義之罪。到了明朝這種“親親相隱”甚至延伸到了長官與下屬、官員與百姓。

法家當然也維護倫常。但法家認爲朝廷的律法高於倫常,因此將倫常觀念限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稱“非公室告”。例如父親偷兒子東西就是“非公室告”,官府對此不予受理。而要是這父親偷了他人的財物就是屬於“公室告”的罪行,作爲兒子有義務揭發父親的罪行。如果兒子隱瞞了父親的罪行,就會被一同連坐問罪。相反,如果兒子告發了父親的罪行,那他不僅不會被問罪,而且還能保住自己家族的財產與榮譽。這便是法家提倡的“賞罰分明”原則。

在現實中,親親相隱原則其實早已被中華朝給忽略多年了。正如當年劉富春狀告縣衙便是明顯違反了這一原則。若是在前朝,無論劉富春是否有理,那都是得先挨一頓板子才能說話的。然而在《中華律》之中親親相隱原則卻在不少律條的字裡行間有明確的體現。因此新學一派就要求用“賞罰分明原則”替代“親親相隱原則”。並以此爲由呼籲修改《中華律》中的部分內容。

這一提案一經提出,立刻就在朝野引起了軒然大*。雖說人們都知道親親相隱原則有許多荒謬的地方。但自漢宣帝劉詢在法律中引入了儒家的“親親相隱”原則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突然說要將其剔除,自然是讓人覺得有些無所適從。而一些儒家學者則明確地指出,這是法家的餘孽在尋釁滋事,存心要復辟殘酷的秦法來魚肉百姓。更聲稱暴秦就是任用法家,結果纔會二世而亡的。因此現在聲稱要修法的人都是希望中華朝滅亡的賊子。

面對儒林保守勢力一頂大過一頂的帽子,新學一系顯得異常齊心。無論是奉行道法的,還是決心重注論語的,亦或是醉心西學的,在這件事上的態度出奇的一致。他們像當年的桑弘羊那樣理直氣壯地反駁儒生,稱“是趙高亡秦而非商鞅!”並詳細列舉了從管仲到范蠡、從商鞅到桑弘羊,等等一系列道法兩家的傑出政治家。期間自然也少不了用裝神鬧鬼之類的形容詞來回敬對方扣過來的帽子。

由此單純的修法提案討論很快就上升到了儒與道法之間論戰。一時間京師的大小報紙上充斥着各方你來我往的口誅筆伐,直看得人眼花繚亂。或許是看慣了這樣的熱鬧,尋常百姓對於士林的這些論戰顯得興趣乏乏。相比之下普通民衆更在意的是律法修改後他們能得到什麼實際的實惠。就這一點上來說,能列舉出諸多實際案例做證的新學一派顯然要比高唱忠孝廉恥的保守派更爲吸引人。當然,士林間的論戰向來是不在乎民間白丁百姓的想法,他們真正關心的是皇帝與朝廷的反應。一些保守人士甚至還連續寫了數封請願書上奏朝廷,希望女皇能出面給個公道。

然而正如先前幾次規模較小的論戰一樣,女皇這一次又選擇了以緘默來應對士林的爭執。不僅是女皇,就連剛剛成立的內閣亦選擇了置身事外。事實上,中華朝的官場向來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當官不管士林事”。因爲在經過多次政治鬥爭後,中華朝的官僚系統已然摸清的女皇的脾氣。知道女皇用人講究的是成績與經驗,而非外界的口碑,更不會爲了士林間的論戰而偏向於某一方。所以用前朝那種靠論戰而增加自己的聲望從而引起上位者注意的辦法是不可能實現的。相反,在政黨合法的情況下,未得本黨許可就擅自以公職身份發表評論,不僅會在黨內引起非議,弄不好還會得罪自己的上級。因此,一些深諳爲官之道的官僚每每遇上這樣的論戰,往往都會置身事外擺出一副無可奉告的模樣。而那些剛剛踏入官場的年輕官僚雖也是血氣方剛,但其資歷與地位終究是有限。就算加入了論戰,亦不能給任何一方帶來官方的直接影響。

雖說女皇與內閣在儒道法相爭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可這並不代表除了士林人士之外就沒人關心此事。至少此刻身處皇宮大內的皇長子楊禹軒就十分關注外界論戰的發展。爲此,他特地着人從宮外收羅了大量的報紙。每次在認真閱讀完相關文章後,楊禹軒還會極其仔細地對某些精彩的文章進行摘錄。在看過一段時間的報紙後,楊禹軒發現自己的腦子裡也充滿了各類想法。本人甚至還考慮過要自己寫文章投稿參與外界的論戰。可誰知,他這想法纔剛一冒頭,就立即接到了母親的警告。正當楊禹軒納悶母親是怎麼猜到他的心思時,卻不想外界的儒道之爭已經悄然來到了他的身旁。

【……260借修法儒道首爭鋒 關國事皇子收報紙 文字更新最快……】@!!

()

第3節 議會與申明亭45 東印度公司自謀生路女皇特使漫天要價第317節 肅夙敵奧相清障礙 聞政變歐君第29節 蜀中攻略(六)第四十六節第六節152 吳三桂進駐阿爾泰劉宗亮緊咬準葛爾144 爲立足帶言人逢圓鑑差距護國主隱忍第二十節第11節 殿前論戰第8節 稅制第21節 范文程第2節 藩王第345節 歷千辛蒸汽機成型 爲保密劉逢慶進言第36節 密談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第360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黑色柳丁第3節 誰是獵物?126 攏議員東林大翻身口難調議案惹非議第三十六節第7節 風口浪尖(二)第八節第316節 接書信英軍議北上 奧國臣圖謀除國賊第三十九節29 威尼斯謀略蘇伊士中華朝指染愛琴海第三十九節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156 李定國終取葉爾羌張家玉憂心軍部事第20節 湯若望第32節 除夕笛聲第39節 金融革命第332節 追友軍鄭森赴戰場 卡奇灣旗艦對旗艦82 防未然蕭雲述警告爲殖民君臣生分歧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156 李定國終取葉爾羌張家玉憂心軍部事93 賢親王爺回鄉祭祖南洋總督欣然赴宴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第十五節88 公私別南北差異生塘沽口太沖慮新政50 赴晚宴楊紹清周旋起豪言太陽王立志第32節 忙碌的四月第267節 終抵華倭國使謝恩 籌儀式衆議員緊張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101 王夫之傲評西夷制弘武皇悉解憲政術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第254節 董訟師大理寺陳詞 刺皇案依律法宣判131 投無路滿人附蒙古暗較勁土汗大斗法第8節 遊安南猛龍過靈江 復林邑占城王獻國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21節 徐州雪夜(上)第11節 禪智寺第241節 入冬營中華軍休戰 馬關港華倭使會晤第33節 求援第250節 詮憲政子壯引黃老 結本土新學終脫胎第316節 接書信英軍議北上 奧國臣圖謀除國賊第324節 上年報內閣備對帳 聞報告女皇議流民第229節 更內閣中華起風雲 會重臣跛書生明志163 遇強敵衆將領攜手覓獵物蒙古汗親征201 昭莫多吳三桂大勝雪月夜準葛爾更權第39節 楊府夜談(一)第四十五節第25節 大投資第26節 山西烽火(二)第15節 關中日落第31節 蜀中大西第354節 黃首相盤算國有化 陳會長聞訊阻危局24 中式國會政法熔權申明亭前大選開鑼第3節 風口浪尖(三)35 湯神甫承接育嬰堂弘武帝修編教材書第377節 報父仇英王算舊帳 抗王權議會爭貸款 黑色柳丁177 弘武女皇宴請番王蘇赫巴魯難擋誘惑第285節 克漢城朝鮮王被廢 受邀請中華軍過江69 羅剎鬼草原尋盟友蒙古王會聚那達慕第23節 父子君臣48 窺華軍孔代大開眼聞事蹟衆使哀聖女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122 西北議員聯手謀利南洋總督出馬周旋第23節 鄭家第330節 中荷帥敖順號會面 遭勁敵荷蘭艦受困第18節 再戰松山(中)第23節 鄭家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206 大隅海施琅扭乾坤臨覆滅倭艦殊死搏151 察哈爾求援中華朝李定國進抵葉爾羌第255節 走末路島津擔責任 赴長崎紫軒當欽差第25節 孟津渡口第323節 定對策宗羲勸好友 通法案朝廷整股市76 斥衆臣女皇追罪責倒苦水尚書吐實情第42節 桑稻之爭(二)第14節 漢奸第15節 暗戰(一)第334節 英國王欲抵殖民地 詹姆斯暗算當土王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197 巧設計島津放手搏聞變故女皇穩局勢141 議西北軍部擬方案拉民心女皇提口號第325節 推法案海商造商機 起間隙復興暗角鬥第233節 忤聖意勞工法受挫 說聖上陳家明直言第四十五節204 長崎陷落李海請戰中華宣戰朝王驚恐第284節 議投降哥薩克出策 入軍營俄總督獻劍
第3節 議會與申明亭45 東印度公司自謀生路女皇特使漫天要價第317節 肅夙敵奧相清障礙 聞政變歐君第29節 蜀中攻略(六)第四十六節第六節152 吳三桂進駐阿爾泰劉宗亮緊咬準葛爾144 爲立足帶言人逢圓鑑差距護國主隱忍第二十節第11節 殿前論戰第8節 稅制第21節 范文程第2節 藩王第345節 歷千辛蒸汽機成型 爲保密劉逢慶進言第36節 密談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第360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黑色柳丁第3節 誰是獵物?126 攏議員東林大翻身口難調議案惹非議第三十六節第7節 風口浪尖(二)第八節第316節 接書信英軍議北上 奧國臣圖謀除國賊第三十九節29 威尼斯謀略蘇伊士中華朝指染愛琴海第三十九節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156 李定國終取葉爾羌張家玉憂心軍部事第20節 湯若望第32節 除夕笛聲第39節 金融革命第332節 追友軍鄭森赴戰場 卡奇灣旗艦對旗艦82 防未然蕭雲述警告爲殖民君臣生分歧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156 李定國終取葉爾羌張家玉憂心軍部事93 賢親王爺回鄉祭祖南洋總督欣然赴宴98 聘講師夫之訪老友收行裝炎武回故里第十五節88 公私別南北差異生塘沽口太沖慮新政50 赴晚宴楊紹清周旋起豪言太陽王立志第32節 忙碌的四月第267節 終抵華倭國使謝恩 籌儀式衆議員緊張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101 王夫之傲評西夷制弘武皇悉解憲政術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第254節 董訟師大理寺陳詞 刺皇案依律法宣判131 投無路滿人附蒙古暗較勁土汗大斗法第8節 遊安南猛龍過靈江 復林邑占城王獻國第40節 楊府夜談(二)第21節 徐州雪夜(上)第11節 禪智寺第241節 入冬營中華軍休戰 馬關港華倭使會晤第33節 求援第250節 詮憲政子壯引黃老 結本土新學終脫胎第316節 接書信英軍議北上 奧國臣圖謀除國賊第324節 上年報內閣備對帳 聞報告女皇議流民第229節 更內閣中華起風雲 會重臣跛書生明志163 遇強敵衆將領攜手覓獵物蒙古汗親征201 昭莫多吳三桂大勝雪月夜準葛爾更權第39節 楊府夜談(一)第四十五節第25節 大投資第26節 山西烽火(二)第15節 關中日落第31節 蜀中大西第354節 黃首相盤算國有化 陳會長聞訊阻危局24 中式國會政法熔權申明亭前大選開鑼第3節 風口浪尖(三)35 湯神甫承接育嬰堂弘武帝修編教材書第377節 報父仇英王算舊帳 抗王權議會爭貸款 黑色柳丁177 弘武女皇宴請番王蘇赫巴魯難擋誘惑第285節 克漢城朝鮮王被廢 受邀請中華軍過江69 羅剎鬼草原尋盟友蒙古王會聚那達慕第23節 父子君臣48 窺華軍孔代大開眼聞事蹟衆使哀聖女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122 西北議員聯手謀利南洋總督出馬周旋第23節 鄭家第330節 中荷帥敖順號會面 遭勁敵荷蘭艦受困第18節 再戰松山(中)第23節 鄭家第245節 桑稻爭小民受牽連 爲生存家家備火器206 大隅海施琅扭乾坤臨覆滅倭艦殊死搏151 察哈爾求援中華朝李定國進抵葉爾羌第255節 走末路島津擔責任 赴長崎紫軒當欽差第25節 孟津渡口第323節 定對策宗羲勸好友 通法案朝廷整股市76 斥衆臣女皇追罪責倒苦水尚書吐實情第42節 桑稻之爭(二)第14節 漢奸第15節 暗戰(一)第334節 英國王欲抵殖民地 詹姆斯暗算當土王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197 巧設計島津放手搏聞變故女皇穩局勢141 議西北軍部擬方案拉民心女皇提口號第325節 推法案海商造商機 起間隙復興暗角鬥第233節 忤聖意勞工法受挫 說聖上陳家明直言第四十五節204 長崎陷落李海請戰中華宣戰朝王驚恐第284節 議投降哥薩克出策 入軍營俄總督獻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