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江南名士?

感謝把盞龍血熱,夢煙寒?夜憑欄,等更耗青春,jforce,南海陣雲,老昆明,tommychu,沉默de夏花,色劍,不是笑笑生,歐陽賀志,劍俠dodo,松溪吟遊者,東莞光頭王,gengxin,青鳥軒居士等書友的打賞和月票,祝朋友們工作順利,生活幸福,賺錢多多,開心快樂。

南明之不振,關鍵在於從來沒有一個能夠調動全部抗清力量的權威核心。清廷內部雖然也常有勾心鬥角,但大體上能做到令行禁止,賞罰分明。清勝明敗,根本原因不是強弱異形,而是內部凝聚力的差異。

事實上,南明發動的兩場大戰役都是有可能取勝的。在南線的廣東戰場上是西打,東不動;北線的長江戰役是東打,西不動。仗打成這個樣子,還談什麼勝券。

只要鄭成功以主力配合李定國,廣東必下無疑,尚可喜、耿繼茂難逃孔有德的下場。李、鄭聯軍如能收復廣東全省,明清局勢就將大不一樣。而長江戰役中,明軍在水師上佔了絕對優勢,又有清統治區內大批覆明志士的準備接應,西面可以投入的兵力也相當多。

那時,除了孫可望指定由劉文秀統軍攻常德或嶽州順江東下以外,夔東十三家軍隊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極爲有利,戰鬥力也很強。可爲什麼夔東十三家的軍隊沒有采取行動的任何跡象呢?

很簡單,擁明勢力內部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同心合力,實際行使最高權力的人物私心自用,目光狹窄,沒有做好協調工作。

現在的抗清形勢則大不相同。閩省爲主戰場,卻不是孤立的。晉世子李嗣興背倚韶關,坐鎮大小梅嶺,以佯動牽制江西清軍;長江水師入江作戰,意圖會合十家,向湖廣施壓。並威脅長江沿線;鄧耀、楊彥迪兩支艦隊,可分可合,威脅福州及閩省北部,襲擾並牽制浙江清軍。

協調,配合,呼應,明軍因爲有了統一指揮而戰力大增。藉助水師的力量,又牢牢地控制着戰略主動,戰局繼續向着不利於清軍的方向發展。

其實。開始行動的並不只是東南地區。在四川,慶陽王劉震爲先鋒,率兵馬出嘉定,東進攻打敘州(現宜賓),作出水陸並進,威脅重慶的態勢。

ωwш⊙ tt kan⊙ C〇

而夔東十三家集數萬之衆,突然由巴東乘船順江而下,先破歸州(現秭歸縣)。隨後進兵攻打彝陵(今湖北宜昌市),楚軍野戰落敗。龜縮於城內急叫援軍。

長江水師則在擊破清軍江防後,又炮轟南京以示威,然後溯流而上。期間小戰不斷,但頻繁而不激烈,沿江汛防清軍已經無法再阻擋他們的前進。

“……南北江岸建設墩堡,派兵分守。以防盜賊,本爲善法。然止見有兵丁一二名者,甚至空堡而無兵丁者,自南昌以下則更寥寥不可問矣。至安慶又見演武場操點水師,兵丁不過二百餘人。皆老弱不堪,如同兒戲;且戰舡狹小,僅容數人,視大艘(指長江水師的百噸級艦船)如望高山。如此形狀,安望其對壘破敵,決勝於江河之上?所以海寇狂逞,如入無人之境,汛防官兵未聞乘風波戰,是徒有防守兵將之名,虛糜朝廷金錢,而毫無江防之實效……”

清吏科右給事中郭一鶚曾經自鄂州登舟,溯江而下,把在沿途所見,寫下奏章呈報清廷。他看得很細緻,分析得很正確。墩堡空虛,防務鬆馳,船隻狹小,官兵沒有水戰經驗……

但看出問題是一方面,要解決問題則困難重重。清廷也自知其弱,所做的調整便是儘量集中水上力量,在南京下游至入海口建立江防工事,以期阻遏明軍的攻入。而一旦作爲重點的江防工事被摧毀,中上游的虛弱便暴露無遺。

……

整個大戰略的實施,情報局作爲幕後英雄,功不可沒。沒有長期默默的經營,哪能建立起順暢的聯絡通道,夔東十三家也不可能在合適的時間展開攻勢,進行接應。還有東南沿海,水師的襲擾也多是依據當地情報站人員刺探傳遞的情報。

賞罰分明,才能激發幹勁和積極性。朱永興審閱一遍名單,痛快地簽署了嘉獎令。

“殿下不可心慈,此次借題發揮、敲山震虎,卻也免了日後血流成河。”葉虎沒有去接嘉獎令,執拗地重申自己的建議。

“誰說日後會血流成河?”朱永興輕輕搖了搖頭,沉聲說道:“你的忠心,孤是知道的。建議呢,也有可行之道。只是——牽連太大了。”

葉虎想了想,說道:“那便只處置幾個領頭兒的。殿下宅心仁厚,希望其他人能從此吸取教訓,再不敢生出異心。”

“異心哪——”朱永興苦笑一聲,沉思良久,方纔緩緩說道:“便是張心知了。如果他的人頭能讓別人醒悟,也算是死有所值。”

葉虎心中並不滿意,張了張嘴,還是把話嚥了回去。

“和宣教司配合好,小事大影響,從此便絕了他們的心思。”朱永興繼續交代着重點,“倘若還是執迷不悟,便是千夫所指、人所唾棄的下場。”

“屬下明白了,請殿下放心。”葉虎躬身聽教。

“江南的策反工作可以加強。”朱永興停頓了一下,話題轉到了現在的戰事,“先沿海,再內陸。趁着人心動搖的時機,儘量配合我軍的攻掠,以擴大影響。”

葉虎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昔日江南士人多有與東南延平王、舟山張尚書聯絡者,不知殿下以爲可用否?”

“哪些士人,可有名姓?”朱永興淡淡地問道。

在明末清初,也許是變幻無常的環境,也許是腥風血雨的恐懼,很多人的行爲前後矛盾,反覆無常,令人難以理解。

比如李成棟,先是屠夫,後又反正,以身殉國;比如錢謙益,在弘光時期見風使舵、恬不知恥,清軍攻來後又腆顏剃髮,主動投降,並做了高官。但在京城僅半年,他又稱病回家,秘密投身於反清復明的洪流之中。

順治三年冬,好友黃毓祺反清起事,急需錢糧,希望他能慷慨解囊。錢謙益二話沒說,馬上照辦。不料事情敗露,錢謙益被捕入獄。出獄後,他“賊心不死”,又從順治七年起,多次冒險趕赴金華,策反總兵馬進寶。此間,他多次入獄,但始終不改其志,與姚志卓等人聯絡東南、西南抗清勢力,策劃了長江之役。

在行動之外,錢謙益還用自己的筆鞭撻滿人,咒罵其爲“奴”、“虜”、“雜種”等等,大力頌揚抗清志士的英勇事蹟,與之前那個貪生怕死的錢謙益判若兩人。

追根究底,還是人性未泯滅,良心未盡喪。滿人的嗜殺本性和無數漢人志士的寧死不降,再加上別人對他綿綿不斷的羞辱和恥笑,使錢謙益內心所剩不多的良心覺悟了。因此,晚年的他明知有殺頭的風險,依然奮力抗爭,算是多少安慰了自己的良心。

“當錢謙益往北充修明史副總裁,留居南京的柳氏與人通姦,其子憤之,鳴官究懲。等到錢謙益回來,怒罵其子‘國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節,乃以不能守身責一女子耶?’從此不與其子相見。”葉虎陳述了一些文人的名姓,又講了一個類似於笑話的小故事。

“呵呵,這錢謙益倒是真心悔悟了。”朱永興莞爾一笑,沉思半晌,說道:“既然錢謙益有幡然之舉,也贏得了呂留良、黃宗羲等人的原諒,那孤也不好苛責。對了,那柳氏便是柳如是吧?”

“正是有河東君之稱的柳如是。”葉虎稍有些驚訝,柳如是乃秦淮八豔之一,但這已經是將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朱永興竟能直叫出其姓名。

“有意思。”朱永興倒是很讚賞的樣子,柳如是出於風塵,但風骨卻堪比士大夫,着實難得,“嗯,待孤好好想一想,明天給你答覆。”

“是。”葉虎見朱永興再無交代,便告退而出。

呂留良、黃宗羲、顧炎武,這些大名都爲朱永興所熟悉。錢謙益雖人品不好,但在學問上卻不差於以上幾位,詩人、史學家、文章家、收藏家……曾被稱爲王弇州(世貞)後文壇最負盛名之人。

朱永興不是沒意識到自己手下缺乏名士大儒撐門面,但一直忙碌於賺錢、治政、軍事,便不得不暫時擱置收攏人才的想法。

其實,在朱永興心裡,一直想着組成一套文學班子,做好兩項工作。一是着明史,二是立新儒學。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這只是其一。而給一些歷史問題定性、定論,則是長治久安的深遠考慮。比如大西軍,比如十三家,他們當初的起義是什麼性質,是官逼民反,是爲飢寒所迫求生存,還是匪賊蜂起?相比之下,十三家的思想包袱顯然更重,畢竟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禎帝。如何能徹底安定其心,可不是簡單的事情。朱永興現在做得不錯,但他們會不會擔心以後呢,翻臉無情,歷史上可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還歷史以真實的面目,其中還涉及到明朝的各種政策,說明其非,才能證明改革的必要性,這也是爲朱永興提供改革所需的理論基礎。(未完待續……)

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13章 窮追第95章 難以逾越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91章 軍隊建設第30章 輕取永昌第45章 大反攻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39章 聖意第84章 失敗之源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31章 故國風情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99章 接戰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56章 拒詔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80章 特殊人才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260章 追擊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06章 不負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3章 絕死一擊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260章 追擊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8章 封官兒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88章 大調整第34章 石屏擾襲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26章 提點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9章 世子殿下?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章 北愁南喜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72章 攻守結合第34章 石屏擾襲第27章 詐取緬關第81章 書院第30章 輕取永昌第84章 搶灘登陸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50章 伏擊第73章 小朝會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30章 無題第185章 情動第36章 領悟第35章 阻擊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10章 宗室臨陣
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13章 窮追第95章 難以逾越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91章 軍隊建設第30章 輕取永昌第45章 大反攻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39章 聖意第84章 失敗之源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31章 故國風情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99章 接戰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56章 拒詔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80章 特殊人才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260章 追擊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06章 不負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3章 絕死一擊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260章 追擊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8章 封官兒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88章 大調整第34章 石屏擾襲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26章 提點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9章 世子殿下?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章 北愁南喜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72章 攻守結合第34章 石屏擾襲第27章 詐取緬關第81章 書院第30章 輕取永昌第84章 搶灘登陸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50章 伏擊第73章 小朝會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30章 無題第185章 情動第36章 領悟第35章 阻擊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10章 宗室臨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