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遠方的厚望

我只是不想浪費醫藥和糧食來養活這些傷兵,至於其他俘虜,雖然暫時不殺他們,但也不是無條件地放掉,現在更不是放走他們的時候。

朱永興看着剛剛離開的彷彿恍然大悟、眼中還露出欽佩和了然神色的幾個將領,知道他們把問題想複雜了,自己的這個理由顯然並不被他們所完全認可。

誰說古人思想單純,其實他們往往想得很深,很多。就象那簡煉的文言語句,意思的表達可能是多方面的,忽略一個字都可能理解偏差,更不要說那些衆多的典故,非經過寒窗十載而不能領會完全。

算了,不必再多加解釋,他們想得複雜反倒能顯出自己的高深莫測。朱永興輕輕搖了搖頭,拿出紙筆,在上面寫划起來。

每次在書寫的時候,朱永興都要揹着別人,除了夢珠在旁邊的時候,才能讓他免了這苦差使。並不是他不相信別人,而是這一筆爛字實在不好見人,而且爲了保密,朱永興故意寫得極爲簡煉,關鍵文字還是用拼音或簡寫。寫出來的東西只是相當於一個提醒他的綱要,他可以依此在以後進行發揮,重新讓夢珠記錄完整。

那嵩,龍韜,於七,周玉,楊彥迪……一連串的名字和地點被簡寫在紙上,這些都是朱永興可能要利用並招攬的人物,在他們背後則是載於史冊的抗清事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上的這些星星之火卻因爲孤立無援,或是籌劃失當,而被清廷一一撲滅。朱永興想做的便是把這些事件儘可能地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使其按照自己計劃,在合適的時間爆發,然後燃起熊熊烈火。

還來得及嗎?朱永興回憶着,思索着,最後在那嵩的名字簡寫下劃了重重的一筆。最近的、最容易的,或者也是最可能重創吳三桂的機會,就要着落在這位在雲南勢力最雄厚的土司身上了。

在雲南,明朝封有三百多個土官,其中實力最強的是麗江木氏、元江那氏和蒙化左氏,號稱雲南三大土司。而元江那氏不僅實力雄厚,且比較忠心於大明,歷史上的抗清起義,讓朱永興對那氏青眼有加,寄予厚望。

在軍事上,明朝規定土官所掌握的“土兵”,平時須服從當地衛、所的調練,戰時須服從國家的徵調,不得自行領兵越境。然而,這僅只是對一般土官而言,對“軍民府”土官則無此限制。即“軍民府”土官可以掌握兵權,集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於一身,掌控着一方政治、經濟、軍事命脈大權。

“元江軍民府”的行政區域:東臨石屏、臨安(建水),南抵安南(交趾),西至老撾北部,西南至車裡、福海,北接鎮源,東北接楚雄。但其軍事管轄權節制範圍遠比行政區域大得多,一但戰爭需要,他可以根據雲南總督軍令對車裡、大候(雲縣)、木邦、鎮雄等周邊府、縣進行節制。

“元江軍民府”還有行使境外用兵的權力。如明洪十九年,隆慶二年,隆慶三年,天啓七年,元江軍民府都在境外進行過軍事行動,協助明軍捍衛疆土、保家衛國。

在“三徵麓川”的軍事行動時,元江軍民府更是統帥東路縱隊,合木邦、孟通諸寨、車裡及大候共五萬多土兵打通木邦到麓川的通道,與各路縱隊人馬在麓川彙集,協同配合明軍。

元江軍民府經過多年征戰,已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擁有實戰能力,又具有技戰經驗的地方武裝。據《元江府》記載:儂人(今傣族),其種在元江與廣南同俗……長技在銃,蓋得交趾者,刀盾槍甲,寢處不離,日事戰鬥,方、楊、普、李四姓倮羅,號稱善戰,爲諸彝之中最強者。

或許有誇張之語,但朱永興知道能讓吳三桂親征,並在清軍大舉進攻下堅持數月之久,元江那嵩的實力確實很可觀。如果不是有叛變的土官引領清軍間道而行,避開了元江那嵩的伏擊;如果不是明將朱養恩懼於清軍之勢大,不敢出擊以側應元江;如果不是那嵩固執己見,事先不與李定國聯絡,以至孤立無援……

歷史的發生有其必然性,也是由無數個偶然決定的。如果重來一回,朱永興有信心把元江之戰打得更好,即便是不能借此扭轉雲南的局面,也要崩掉吳三桂這個老漢奸幾顆狗牙。

……

牽一髮而動全身,朱永興率領幾支殘軍與清軍在高黎貢山展開大戰,永昌、大理、姚安等地的清軍都有所行動,或抽兵增援,或提供糧草物資,消息便不可避免地在滇西傳播開來。

當然,這也正是朱永興所希望的。萬馬齊喑、滿目失望的形勢下,他以宗室留守行監國事的身份出現,並向貌似強大的清軍發起了挑戰,這不亞於一道劃破陰沉天空的閃電。

有的人看到了希望,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有的人並不十分確定,謹慎小心地採取行動,想獲得更大的利益;有的人則視之爲垂死的掙扎,認爲這不過是很快便會被清軍擊敗的徒勞反抗。

即便通過鄭家傳達諭旨,朱永興也不能奢望使所有人都改變想法,但希望他的行動至少能使一些明軍將領推遲投降的時間,或者儘量地爭取一些還心存猶豫的明軍將領。

四川明軍已經不可救,朱永興鞭長莫及,而且時間不夠。散落滇西的明軍還有希望,其中也不乏能征慣戰之將,只有能看到希望,他們便未必會斷然拋棄已經到手的官爵,做個勢窮去投的降將。況且,剃髮易服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有着巨大的心理壓力。

按照朱永興的猜測,會有很多將領抱着能拖得一時是一時的心理,手中有兵,何向而不重?

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9章 決戰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5章 破城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24章 隨想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47章 大戰(一)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71章 阻擊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45章 大包圍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88章 毒蘑第74章 東逃,後路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93章 戰馬論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78章 勝利之因第48章 大戰(二)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94章 思考方法第52章 縴夫,規矩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22章 響應配合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36章 領悟第54章 再退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27章 攻城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85章 無題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72章 無題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4章 封賞,臺灣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87章 接戰(二)第72章 退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272章 血戰第13章 宗室留守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24章 海外助力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37章 李晉王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
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9章 決戰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5章 破城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24章 隨想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47章 大戰(一)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71章 阻擊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45章 大包圍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88章 毒蘑第74章 東逃,後路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93章 戰馬論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78章 勝利之因第48章 大戰(二)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94章 思考方法第52章 縴夫,規矩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22章 響應配合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36章 領悟第54章 再退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27章 攻城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85章 無題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72章 無題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4章 封賞,臺灣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87章 接戰(二)第72章 退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272章 血戰第13章 宗室留守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24章 海外助力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37章 李晉王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