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漢化土司

“有一個適齡軍人,其家屬不論老幼,便皆可計入丁口,土官每送一千丁口至安南安家,吾便在安南另授其一縣之地,並委官職……”朱永興只是有個大概思路,更具體的還沒有想好,所說的也很粗略。

“殿下,是一縣之地?”龍吉兆豎起了耳朵,臉上露出了一絲熱切。

“嗯,這個要先說清楚。”朱永興裝出一副很實在的樣子,還帶有那麼一點赧意,“安南的縣比中國的要小,大概相當於鄉或鎮。”

一鄉,或一鎮,也可以啊!龍吉兆和龍吉佐交換了下目光,心中暗自盤算:一千丁口,除去家屬,最多能出三百多士兵,對比目前自身的實力,影響不大,這個買賣值。

狡兔三窟也好,開枝散葉也罷,在安南多一塊或幾塊根基總是好事。誰沒有子侄,誰沒有近親,付出些人口,爲他們謀個出身,總好過都窩在這一塊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地方強啊!

龍吉兆和龍吉佐心中都打定了主意,表現得更加殷勤,又不斷吹捧朱永興,從出緬入滇的大義,到騰衝勝利的英武,再到處置唐堯宗的果斷。一個個高帽子飛過來,朱永興也是笑得越來越開心。

“過譽了,二位實在是過譽了。”朱永興擺了擺手,故作神秘地說道:“以丁口授土封官之事過幾日便要下達諭令,但卻不會說明是安南之地。你們也要保守秘密,等到吾征伐安南獲勝後,再公之於衆。”

“下官明白,明白,請殿下放心。”龍吉兆、龍吉佐連聲答應,被朱永興這種“我很信任你們,一般人我不告訴他”的神態和表現忽悠得不輕。

嘿嘿,其實我跟別人也會這麼說。朱永興已經展示了雷霆手段,對這兩個地方實力派便顯得很優容隨和。

需要決定價值,有這些地頭蛇的支持,才能在雲南三江之外的地區站得住腳,才能夠長期堅持。要知道,很多土司都有着幾十年、上百年的傳承歷史,所積累的糧草金銀很是豐厚。朱永興不會強奪,但可以借呀,或者賣外邦的土地。在建立起穩定財源之前,朱永興也沒有別的辦法解決財政問題。

乞食,這個詞很難聽,但卻正是明軍現在的處境。屯田養兵雖然開始實施,但要見到效果,還需要時間,起碼在半年之內還得向各土司伸手。強取豪奪,自然會造成矛盾和衝突,晉王李定國就犯過這樣的錯誤,被迫把兵力用於平定地方,間接造成了元江那嵩抗清起義因孤立無援而失敗。

既然土司治下的土民還能忍受盤剝而不反抗,朱永興就不會自找沒趣,非要以自己的好惡,以及什麼解放勞苦大衆的崇高目標來處理問題。

而且,朱永興雖然定下了東入安南、再入廣西的大方向,但云南依然被他看成是日後穩固的抗清基地,不會輕言放棄。雲南雖偏遠,但卻“地產五金”,以金、銀、銅、鐵、鉛而著名,如能充分開發利用,則是生財的一大來源。

宴請接風,朱永興則又恢復了那種平易、仁厚的面目,對各土司、土官慰勉有加,並封了龍吉祥(龍吉兆、龍吉佐之弟)一個安南宣撫使司同知的官職。

當時的安南被明朝在嘉靖時從屬國降爲屬地,改其十三道爲十三宣撫司,各設宣撫、同知、副使、僉事,聽都統黜陟。而爲了制衡,莫氏和黎氏都被封爲安南都統使,明朝還讓黎朝闢出高平、太原讓與莫氏子孫,形成了莫氏在高平的割據局面。儘管後黎朝自稱國號爲“大越”,但這個國號引起了明朝的忌諱和惱怒,所以長期不封安南國王。

幼弟龍吉祥被封了官職,也就表示朱永興已經答應了在安南的賜地,龍吉兆、龍吉佐心中的石頭落地,報效更加殷勤。

“李晉王一向治軍嚴整,秋毫無犯,出了唐堯宗此等敗類,亦是被宵小蒙弊,不損其英名。”朱永興只收了各土司一半的輸糧認餉,並直言他們應把另一半報饋給李定國,“雲南暫由晉王和趙王主持,汝等應全力支持,方可使抗清局勢有扭轉之機。若是因小事而生嫌隙,則親者痛、仇者快,徒使清軍得利。”

龍吉兆、龍吉佐只恨唐堯宗,對晉王李定國倒並沒有太大的反感和厭惡,畢竟大西軍經營雲南十多年,實行了較好的民族政策,李定國所部更是軍紀嚴整,頗得好評。

“殿下諄教,我等定銘記於心,不敢稍有違逆。”龍吉兆恭謹地躬身答道:“且晉王殿下治滇省數年,立法甚嚴,兵民相安,使滇省呈昇平景象,下官等皆敬服讚歎。後晉王殿下東征,我等亦出兵認餉,報饋殷勤。現下清軍猖獗,正當精誠團結,共度危難,豈能與晉殿下生隙。”

大西軍平定滇省,並在數年內使雲南局勢安定,孫可望的功勞未必在李定國之下。只是作爲反叛,哪還有人說他的好話。

朱永興對龍吉兆的表態很滿意,很欣慰,也對龍吉兆的漢化水平感到驚異。這傢伙,說得比自己都好。自己說白話說慣了,穿越之後依然難改,也沒那個古文造詣,只好稍微簡煉些,再加些之乎者也的點綴勉強胡混。

儘管都稱爲土司,但卻因爲所處的地方不同,設立的時間不同,制度和文化也都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有的土司是奴隸制經濟,有的土司則是封建領主制經濟,有的則處於這兩者的過渡階段。

從漢化程度上說,由於所處環境、交流程度的不同,土司也是各有差異。比如元江地區,土官和少數民族的百姓子弟受到漢文化的教育比較普遍,那嵩之父更以重金從昆明聘請博學先生教授其子侄,並築樓藏書萬卷,使那氏家族成爲滇南頗有名氣的“書香門弟”。

而磨乃龍氏和元江那氏同是傣族,關係甚好,百多年來聲息相通,受到了那氏的很大影響,更受到漢文化的薰陶。與元江一樣“設官定賦立學校”,對漢族和明王朝感情甚深。

傣族不錯,土司報饋殷勤,這“金孔雀”也漂亮。歌舞一起,朱永興立時又被那身材婀娜、容顏美麗的傣家女郎所吸引住了。

食色性也。這正常的男人啊,見到美女,那眼睛就不由自主地多瞅、多看,心中還不斷地鑑賞品評,算是改不了的一個毛病。

……

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28章 封官兒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06章 不負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88章 毒蘑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69章 譏諷第86章 輕視,放鬆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85章 無題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37章 李晉王第111章 結果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80章 教士保羅第29章 破城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章 陌生之地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3章 打壓縉紳第96章 各有安排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26章 提點第15章 定情第154章 赴廣東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86章 疍家女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185章 情動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72章 退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230章 暗戰第112章 女考生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7章 歡歌暢飲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217章 困局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271章 阻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245章 天變第104章 報應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91章 新氣象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71章 流寇戰術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02章 總攻(二)第230章 暗戰
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28章 封官兒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06章 不負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88章 毒蘑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69章 譏諷第86章 輕視,放鬆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85章 無題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37章 李晉王第111章 結果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80章 教士保羅第29章 破城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章 陌生之地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3章 打壓縉紳第96章 各有安排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26章 提點第15章 定情第154章 赴廣東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86章 疍家女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185章 情動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72章 退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230章 暗戰第112章 女考生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7章 歡歌暢飲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217章 困局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271章 阻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245章 天變第104章 報應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91章 新氣象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71章 流寇戰術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02章 總攻(二)第230章 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