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結局已定

廣東地屬海疆,有內河外海水師,隊伍較爲龐大。設水師提督轄全省水師,加強海防,本來是很必要的事情。但不知清廷是如何考慮的,歷史上直到康熙三年才設水師提督一職。即使如此,依然奉行以文制武,以督撫節制提鎮,使得位居從一品的水師提督並沒有全權行事的自由。

沒有最高指揮官,總督派來的又不熟習海戰,自然難以壓服多是出身草莽的悍將。吳六奇、蘇利、許龍三人的水師最有實力,若是盡皆在此,商議妥當自無人敢違。但現在,三人中一個延宕未至,一個葬身海底,只剩許龍一人,要衆人俯首聽命,卻是難了。

氣惱之下大包大攬,許龍也知道光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取勝,拼光了老本爲他人作嫁衣,也不是他心中所願。所以,他儘量將別人不肯承擔的任務接下來,把其他的任務商量着分派下去。

“敵人不過二十多艘艦船,雖然體大炮多,但我軍的船隻加在一起,數量上卻佔着優勢,各船的火炮加在一起,亦有數百門之多。”許龍與衆人商量着佈置完畢,眼見衆人精神不振,只好又給大家打氣壯膽,“只要突破港口封鎖,大家奮力向前,以多打少,豈有不勝之理?”

“對,對。”總督派來的監軍是個文官,剛纔被一羣精魯的丘八吵得頭痛欲裂,此時方纔緩過來,捋着鬍鬚說道:“孫子云: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爲死地;又云: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再雲: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大人所言甚是。”許龍氣得直翻白眼,趕緊打斷這個酸儒,死啊死的,你他娘×的拽文也不看看時候,弄得還沒開始打呢,都象是要完蛋似的,“我軍只有奮戰向前,方能得脫險境。若是等敵人援軍趕到。便只能被困港中,結果如何,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許大人說得透徹,大傢伙都聽明白了,豈敢怯戰畏縮。”饒平參將陳世容慨然說道:“我部定當拼死作戰,爲吳大人報仇,爲死去的弟兄們雪恨。”

許龍向陳世容拱了拱手。讚賞地一笑,雖然他官職高,但對於捧場的陳世容卻是十分感謝。

“打,打他娘×的。”

“堵到家門口了,真是欺人太甚。”

“不打退敵軍,還真以爲咱們是烏合之衆呢!”

亂哄哄的一陣叫嚷。不管怎樣,這士氣似乎被提升起來了。一羣丘八拍桌瞪眼,挽袖露膊,倒也顯出幾分英勇。

……

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在海戰中更是如此。天氣變幻。風向無常,根本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清軍的佈置花費了過多的時間。戰爭的天平迅速嚮明軍傾斜過去。不說這風向能保持多久,單說後面的主力,便已經向白鴿門水寨增援而來。數十艘先鋒快船更是一馬當先,不斷調整着風帆,成之字形逆風而行,離港口也不過幾十里海程。

月在當頭,夜靜更深,清軍佈置的火攻戰術終於開始了。隨着幾艘裝載着油脂、柴草、硫磺等物的淺裝小船漂出港口,明軍監視船上的哨兵立刻發出了警報。攔截船隻紛紛開動,迎上前去阻擋。

明亮的火焰升了起來,有的火船開始燃燒,使得目標更明顯。有的火船上有人操縱,未點火,但速度更快。

耽擱了這麼長時間,明軍已經做好了準備,並不顯得慌亂。幾艘俘虜的清軍艦船甲板上已經放滿了盛着海水的器具,調整風帆,斜着撞擊火船。小艦板則划動漿板,駛近火船,用長杆撐開火船。

時間的延誤不僅使明軍有了準備,連風向都有所偏離,使得清軍火攻戰術的威力大打折扣。

“轟!”一艘未點明火的火船在遭到截停後突然發生了爆炸,使得攔截船隻遭到了重創,開始緩緩沉沒,兩艘小船急忙駛過去救援。

楊彥迪手中的望遠鏡沒有放下,但眉頭卻皺了起來。火船好對付,這種同歸於盡的爆炸船卻有些棘手。如果這樣的船特別多的話——

陷入混亂,爭相躲避,相互撞擊……許龍等清軍將領希望的場面並未出現,忙忙碌碌的也只是明軍靠前的攔截船隊。而由於風向的偏轉,火船漂遠之後,便不再是原來的方向,排在後面的明軍艦船能夠很容易地躲避開。

火箭從明艦上射了出來,在空中象一道道流星。經歷了兩次爆炸船的攻擊後,明軍已經想到了辦法。你不點火我來點,既使目標明顯,又能引燃船上的火藥,使危險提前排除。

二十餘艘火船很快放完,並未能使明軍的封鎖陣線鬆動混亂。但許龍卻不能就這樣無功而返,再度縮回去。

“一羣王八蛋,耽擱了時間。”“該死的月亮,該死的風爲什麼不再大一些……”

不斷地咒罵着一切能夠想到的原因,許龍硬着頭皮率船出港。但是,當復仇心切的饒平鎮殘餘水師向前衝殺後,許龍並未按計劃行事,而是帶着本部艦船偏轉航向,貼岸行駛,想從預想中的漏洞中逃出生天。

通常來說,靠岸行駛對於吃水深的大艦是不利的,而且有更多的暗礁。許龍倚仗的是對此片海域的熟悉,也覺得己方吃水較淺的艦船靠近海岸更爲有利。

海戰再一次打響了。火船戰術雖然未能起到很大的效果,但佈置攔截線,又爲了便於躲避火船,明軍的作戰艦船已經全部起錨,位置稍向後移,在港外讓出了一定的空間。

率先出港的是殘存的饒平鎮水師,領隊的參領陳世容是吳六奇當海寇時的拜把兄弟,義氣深重。這個傢伙雙眼圓瞪。呼叫喝罵着船上水手,操縱着戰船一邊開炮。一邊向前猛衝。

攔截火船的大小船隻分散避讓,第一道阻擊線的戰艦出現在了清軍船隊的前方,並且作出了急轉彎的姿態,側舷的排炮猛烈地轟擊,噴出的煙霧將船身都掩蓋住了。

而許龍率領艦隊突然開溜,使清軍出港船隊出現了空隙。明軍的迂迴支隊張起風帆,從側翼猛然殺了出來,楔入了清軍船隊的空當。火炮響聲如雷。將擔任前鋒的清軍艦隊分割包圍,並用另一側的火炮向着港口轟擊,阻遏着清軍艦隻繼續出港的企圖。

艦船幾乎被炮彈激起的水柱所包圍,主桅杆倒了,大牆帆桁也折斷了,破碎的船帆在夜風中抖動。

陳世容身上鮮血直流,痛得快發瘋。但還是手持一柄鉤矛。在佈滿血肉、死屍、傷員的甲板上怒吼着,吆喝着部下,指揮着戰鬥。而距離明軍的軍艦似乎更近了,快要駛進火炮射界的死角了。

明軍軍艦的甲板上,一門迴旋炮在人力的旋轉下將炮口對準了逼近的敵船。這是更小型的火炮,專門朝敵艦上發射致命的鉛珠散彈。在兩艦接舷肉搏戰時是非常有效的支援火器。

“轟”的一聲悶響,已經不過幾十米的距離,但陳世容卻就此終結了最後的瘋狂。上百顆鉛彈噴射而出,橫掃在船上,甲板上的水手、士兵連同這個“英勇”的復仇者都被打倒在地。而明軍軍艦轉動艦身。避讓開這艘因爲人員傷亡慘重已經基本癱瘓的敵船。

風更小了,原本藉着風勢還有些衝勁的清軍艦船在前後夾擊下。終於無心再戰,放棄了衝破阻擊,突圍而出的念頭,紛紛轉舵撤退。但港口被擊沉的艦船,被擊傷冒煙起火、無法動彈的艦船,卻使他們的撤退之路變得更加困難。

沒有了對火船的擔心,明軍軍艦開始壓上,無情地打擊着擁擠的敵船,迫使他們非死即傷,不得不四散奔逃,港口被再次封鎖起來,比上一次更加嚴密。

遠方隱隱傳來了雷聲,逃竄的許龍所部與前來增援的明軍前鋒不期而遇,又爆發了激烈的戰鬥。楊彥迪雖然不知道具體情形,但卻知道有一支清軍艦隊貼岸行駛,被擊沉擊傷數艘後突圍而出。由於港外戰事未停,他只派出了三艘英國戰艦和一艘明軍戰艦前往監視。現在戰局已定,他騰出手來,又派出了兩艘軍艦前往助戰。

……

一個個水柱在船舷旁升起,船身劇烈地搖晃,許龍鐵青着臉,牢牢抓着炮架,指揮船隻轉向躲避。

被擊沉、擊傷了數艘艦船後,許龍好不容易帶着二十多艘艦船突圍成功,後面的部屬又被截了回去。老本折了大半,他心痛得要死,卻發現敵艦並不放棄,自己也並未脫離險地,想回頭夾擊敵艦,也是做不到的事情。

明軍四艘軍艦在外海航行,始終壓着這支清軍船隊,在遠距離不斷用火炮轟擊,給敵人制造着傷害。

當時的海軍艦炮通常有兩種:加農炮和長炮。加農炮口徑大,炮彈沉,開火時聲如洪鐘,最大射程爲一千八百多米;而長炮口徑較小,炮彈威力是不如加農炮,但射程卻要超過加農炮數百米。因爲各國的戰術戰法不盡相同,各國的海軍也配備不同的火炮。比如西班牙人喜愛加農炮,而長炮則是英國人的偏好。

三艘英國軍艦便充分發揮了長炮的優勢,在遠距離不停地欺負着清軍艦船,而清軍艦船的火炮卻奈何不了他們。

不斷有艦船被擊中,許龍自然不甘心就這樣光捱打不還手。於是,他使出了與臺江海戰中鄭軍對付荷蘭軍艦的戰術,利用船隻的數量優勢,逼近敵艦,意圖圍攻。

英艦卻不上當,你追過來,我便往外海退,一來保持距離,繼續開炮;二來外海水深洋闊,活動更加自由,也更不易被包圍。等清軍艦船跟着到達深海後,英國軍艦和明軍軍艦便分散開來,一邊在清艦周圍炮擊,一邊瞅準機會便突然轉向,或平行,或在敵船中間穿過。一次,兩次,不斷地用兩側的舷炮進行排炮轟擊,使清軍艦船遭到了很大的損失。

許龍氣得直跳腳,卻拿不出有效的辦法。如果他的艦船再多些,比如象臺江海戰中那樣,以六十對三的比例。不僅包圍戰術是可能奏效的,而且可以採取強攻,就如同陸上會戰的衝鋒——冒着敵人密集的炮火,以巨大的犧牲爲代價靠近敵方,使敵人的炮火優勢不復存在。

但現在,許龍所部的艦船數量都不足以實施這兩個戰術,而且越來越少,有被敵人耗光的趨勢。

如何選擇,現在成了許龍頭痛心疼的事情。四散逃跑,顯然有一部分艦船能夠脫離險境;結隊而行,目標太大,難免被這附骨之蛆般的敵人一點點吃掉。

不等他下定最後的決心,戰局已經變化,不給他任何的機會了。明軍的數十艘艦船出現在他的視野之中,並且壓了上來,讓他只剩下了最後一條路,向着海岸方向逃竄。

在明清戰爭中,雙方都爲鞏固地盤擴張勢力,爭取地方勢力及土匪山賊爲其所用。水師中更有不少出身草莽的將領和武裝,這些人通常來說都不是特別堅定,只爲了自身的利益考慮。

而其中投靠清廷的吳六奇和許龍卻比較特殊,算是任由風雨動,始終盡忠於滿清。幾次形勢變幻,二人都堅定如一,不受明朝的策反。許龍更是攻破潮州,擊敗反清復明的郝尚久勢力的奪城勇將之一。正因其死命效忠,屢立戰功,才得授南洋總兵,加封都督銜,並賜予“敕書樓”。

所以,即便戰局已不可收拾,許龍依然沒有落旗投降之意。而向海岸方向逃去,其結果只能是船隻擱淺,然後棄船向陸地深處逃竄了。

至此,且不管許龍最後的結局如何,這場大海戰的勝利已經勿庸置疑。清軍艦船被牢牢地封鎖在了港口之內,被徹底消滅也只是時間問題。

當黎明的海霧消散,港內的清軍看到了港外上百艘的明軍艦船,希望徹底破滅,都知道悽慘的結局已經註定。

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96章 死地難脫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6章 柔情蜜意第20章 急躁,伏擊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77章 意外之功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7章 元江宣慰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20章 緊鑼密鼓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9章 破城第4章 封賞,臺灣第106章 法陣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38章 廣國公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48章 急轉直下第56章 拒詔第4章 攻城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38章 大海戰第29章 再提議和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45章 大包圍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60章 大結局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30章 輕取永昌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章 鬥熊救美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30章 宗室入滇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章 陌生之地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1章 柔情蜜意第9章 決戰第65章 佈署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99章 軍歌第5章 琉球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73章 潰敗第61章 縝密分析第48章 黯然收兵
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96章 死地難脫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6章 柔情蜜意第20章 急躁,伏擊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77章 意外之功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7章 元江宣慰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20章 緊鑼密鼓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29章 破城第4章 封賞,臺灣第106章 法陣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38章 廣國公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48章 急轉直下第56章 拒詔第4章 攻城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38章 大海戰第29章 再提議和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45章 大包圍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60章 大結局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30章 輕取永昌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章 鬥熊救美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30章 宗室入滇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章 陌生之地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1章 柔情蜜意第9章 決戰第65章 佈署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99章 軍歌第5章 琉球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273章 潰敗第61章 縝密分析第48章 黯然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