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

在清軍的將領中,施琅無疑是最熟習海戰的。同時,他對自己海上指揮作戰的能力也深具信心。而早在增援漳州的決策前,清軍是準備讓施琅率部出征的,但施琅不合時宜地委婉提出的一個要求,卻使清廷加深了對他的猜疑,使他再無機會征戰海上。

以一個總兵的身份要求專征權,恐怕也只有施琅才做得出來。當然,施琅要求專征權,除其好勝之性格使然,希望能獨擁大權外,更重要是從此次戰役的全局考慮,並吸取了上次攻打金廈慘敗的教訓。

達素率清軍大舉攻廈,卻幾乎全軍覆沒,不習海戰、不諳風汛潮汐,特別是指揮權落在不具備海戰能力和經驗的將領手中,是其遭受慘敗的主要原因。再縱觀此次增援行動的將領,耿精忠、李率泰、馬得功等人雖與鄭軍征戰多年,但都不具備指揮海上作戰的能力,黃梧雖習海戰,卻能力不足,且被困於漳州。

但這些人的權位都重於施琅,施琅沒有專征權,一旦發生意見分歧,在瞬息萬變的作戰過程中,後果難測。施琅不希望再嘗敗績,遂提出僅希望讓靖南王耿精忠、總督李率泰、提督馬得功等與他一同謀劃進增援漳州之事宜,而不要求他們財政管理,委婉地表達了自己願獨自擔當此次行動的的責任,隱含獲得專征權的意思。

施琅爲了獲得支持,還拜見了清廷派至福建的兵部侍郎黨務禮。詳細介紹了行動方略,又重申了想獨自指揮增援漳州行動的請求。可惜的是。施琅兩名部將的反叛,以及之後散播的風言風語使黨務禮十分謹慎,而施琅原本就言語木訥,且又說一口難懂的閩南話,更讓朝中權貴黨務禮所不喜。

最終,施琅不僅沒能達成目的,反倒是被排除在了行動之外,但他辛苦訓練的水師卻被抽調一空。隨後。清廷加緊實施“分撥海上投誠官兵移駐外省,分散其力量,以消除隱患”的政策,施琅榮幸地成爲其中一員,被調往河南鄧州駐防。

對於要以少數民族統治主體民族的滿人來說,對漢人的心理情結是難以消除的。既要使用,可鄙視、猜疑、防範卻是司空見慣。特別是在他們所不熟習的領域,更是害怕漢官漢將一家獨大。

施琅無用武之地,提督馬得功的水平又實在有限,清軍空自拼湊出一支兵力、船隻還算上規模的增援部隊,卻終於是重蹈覆轍,在海戰中慘敗並喪失了最後的水師資本。

海路援軍已絕。鄭軍大將劉國軒、馮錫範又與明軍陸戰隊聯手,分別擊敗了耿藩的陸路援軍王進和劉炎兩部,漳州遂成孤城,明鄭聯軍便可以放心攻打。而漳州清軍得到援軍無望的消息後,軍心、士氣爲之大喪。內部也混亂起來。

防守漳州的清海澄公黃梧徬徨無計,染病臥牀。其子黃芳度見明鄭聯軍勢力正熾。有心投降,卻又心憂其父黃梧與鄭氏結怨甚深,內心始終不安,遂密遣人與明軍聯繫。在得到明確承諾後,黃芳度軟禁其父,並與手下突然發難,殺南洋總兵許龍、耿藩部將劉豹,獻城降於明軍。

在東征之戰中,清軍戰意不堅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的沿海遷界,以及清廷將投誠官兵及其眷屬一律強制送往外省墾荒屯田,無疑是很重要的。短視而自大的清政府出於對漢人的防範,大海的恐懼,採取的這些愚蠢政策使已降者離心,未降者寒心。對於多爲沿海人士、留戀故土的廣大投降官兵來說,明鄭聯軍氣勢洶洶,豈不正是他們得以逃脫苦海的機會?

不只是低層官兵對清廷的政策深惡痛絕,連一些高級將領對此也極爲不滿。比如悍然舉旗造反的碣石蘇利,施琅所部提標遊擊鍾瑞、中軍守備陳昇,還有很多降清的鄭軍舊將。

對於這些反正或投誠的官兵來說,象黃芳度這樣做出“降明不降鄭”決定的要佔絕大多數。明軍爲正統,明廷爲正朔,明朝已奄有數省……這些原因當然重要,而“好馬不吃回頭草”,恐怕也是這些原鄭軍降兵降將不可忽視的心理原因。

………

晨霧在閩省之地很是常見,在很多清兵的想象中,在霧氣和黑暗中似乎走了很久很久,實際上時間卻並不多,只不過這種環境給人的錯覺而已。

不到一個時辰之後,環境開始變白,天空開始發亮,儘管身邊仍然有霧氣迷茫,但清兵清將都知道天很快要亮了,有了鬆口氣的感覺。

副都統圖海的臉色並沒有舒緩,斥候早與明軍哨探有了接觸,這意味着明軍便在前方,而且是越來越近。這個情況加深了他的憂慮,接到信使的情報後,他立刻率領大軍馬不停蹄地往回趕,可還是晚了嗎?如果還在支撐,明軍能有餘力抽兵堵截,這是個個擊破的機會,還是被明軍阻擊,反倒被明軍一口口吃掉?

從目前來說,戰爭的主動權是握在明軍手中的。騎兵未攜重武器,難以突破明軍防守嚴密的陣地,反倒是在試探性的攻擊中損失了些人馬;大營被攻,騎兵星夜急馳,人力、馬力都消耗很大;情況不明,不知道騎兵回援是裡應外合,還是一頭撞進口袋?

這種種思緒使圖海心神不寧,並有種不祥的感覺,但現在也只能向前,只能依靠滿蒙八騎的武勇做扭轉戰局的努力。

東方已經露出了太陽,霧氣淡薄,很快便會在陽光下消散無蹤,而前方響起的槍聲,以及騰空而起的旗花火箭,使剛剛鬆口氣的清軍一下子又緊張起來。

圖海的臉色則更加嚴峻,大戰要開始了?他揮手下令,部隊暫時停止前進,人員下馬休息下體力,他簡略聽了回來報告的哨探的講述,便在幾十名護衛的陪同下,催馬上前。

淺壕、鹿砦,並不是那種令他頭痛的防禦工事,圖海稍鬆了口氣。但等他注目前望,卻感到了重重壓力。

十個方陣聚合而成大的陣型,方方正正,在視覺上極有震撼力。肅穆嚴整的軍陣令圖海暗自心驚,臉上固然沉着,卻知道這恐怕是自己所遇到最強勁的敵人了。

狹路相逢勇者勝,除了戰,還是戰!圖海眯起了眼睛,握緊了拳頭,他已經沒有選擇。

…………

第75章 恬然自樂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77章 突破,崩潰第48章 急轉直下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41章 自我否決第45章 大反攻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138章 廣國公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273章 潰敗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71章 流寇戰術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13章 窮追第90章 援助水西第67章 梆子腔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76章 再棄險要?第35章 阻擊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90章 光復京師第81章 書院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89章 進退兩難第3章 安沛入甕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17章 斷臂?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54章 再退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91章 新氣象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00章 佔優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90章 援助水西第31章 段氏遺族第88章 毒蘑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5章 寨子第166章 無題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3章 召見羣將第106章 不負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3章 綜合實力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60章 會趙王第137章 李晉王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37章 李晉王第203章 總攻(三)第138章 大海戰第128章 拉英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11章 結果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36章 領悟
第75章 恬然自樂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77章 突破,崩潰第48章 急轉直下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41章 自我否決第45章 大反攻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138章 廣國公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273章 潰敗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71章 流寇戰術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13章 窮追第90章 援助水西第67章 梆子腔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76章 再棄險要?第35章 阻擊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90章 光復京師第81章 書院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89章 進退兩難第3章 安沛入甕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17章 斷臂?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54章 再退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91章 新氣象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00章 佔優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90章 援助水西第31章 段氏遺族第88章 毒蘑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5章 寨子第166章 無題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3章 召見羣將第106章 不負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3章 綜合實力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60章 會趙王第137章 李晉王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37章 李晉王第203章 總攻(三)第138章 大海戰第128章 拉英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11章 結果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36章 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