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不動如山?

來了,終於還是來了。清軍千總任大海臉色凝重,望着遠處的明軍旌旗,半晌無語。然後他輕輕嘆了口氣,擡頭看了看天色,估算着張勇等人已經跑出了多遠。

不得不說,張勇所做的假象很逼真,也對明軍將領現在的心態估摸得很準。燒燬些輜重糧草,擺出孤注一擲、決一死戰的姿態,令對手產生猶豫和躊躇,認爲可以稍避鋒芒,待清軍自亂便可輕巧取勝。

顯然,張勇的目的達到了。馬寶等人不肯貿然用輕騎衝擊,注意力也被吸引到出營列陣的敵人身上,坐等主力到達;白文選則不想此時與清軍列陣對戰,希望能拖延些時間,等清軍士氣低落後再行攻擊;朱永興則是本着小心無大錯的心理,張勇作爲名將的聲名也使朱永興採取了謹慎的應對。

路上一通佈置,行軍序列也發生了變化,不可避免地拖慢了速度,延長了時間。等到明軍主力到達,已經比預計的時間晚了近兩個時辰。

明軍先是遠遠地列好了戰陣,防備清軍的衝擊,然後將領們在騎兵的保護下抵近觀察。

如果清軍倚寨堅守,那自然沒什麼說的,架上炮轟擊,然後攻進營寨。但清軍眼見敵人到來,卻又開門列陣了。

“張勇不愧是名將,頗有膽色啊!”朱永興發出了感慨,“敵衆我寡,尚敢列陣迎戰,倒是挺令人欽佩。”

嗯,好象這叫亮劍精神吧?明知道自己不是對手的時候,也要亮出寶劍。意爲臨危不懼,在強敵面前,猶有一絲搏戰的勇氣,就算死也要死的有尊嚴,在敵人心目中,有一種骨氣。

“張勇改變戰術了。”馬寶皺起了眉頭,這次清軍列出的戰陣與先前不同,作爲沙場宿將,他很快便看了出來,“要讓輔兵打頭陣,先消耗我軍嗎?”

“裝備差勁,旗幟也參差不齊,確實是輔兵,與先前的不一樣。”劉震和馬自德瞪大眼睛看了片刻,也搖頭不止。

“張勇是不是把戰兵藏到營寨裡了?”朱永興猜測着說道:“先麻痹我軍,然後突然殺出,打我軍一個冷不防。”

“這個,也不是沒有可能。”白文選和馬寶對視了一眼,臉色挺複雜,好象有些敷衍着說道:“再觀察觀察,今天好象有點怪。”

把輔兵當炮灰使,這種戰術不是沒有,但大多應該是在攻城時使用這招。如果在野戰中,輔兵由於戰力弱、裝備差,很容易被對方的戰兵擊敗。而潰兵對躲在後面的戰兵則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士氣是一方面,衝擊本方戰陣造成混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朱永興經驗還不夠豐富,只是想當然地隨口一說,白文選和馬寶又不好斷然指出其中的謬誤,只能是先敷衍幾句。

“那些騎兵應該是戰兵無疑。”白文選摸着鬍子,困惑不已,“可人數太少啊,分散佈置也不對呀!”

清軍的陣列足有五千多人,在陣列的前端,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個披甲的騎兵,似乎是準備引領步兵衝鋒的樣子。但人數只有不到百人,分散開來在步兵陣線中應該起不到什麼作用。

朱永興保持沉默,一邊認真觀察,一邊聽着衆將的議論,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好象,好象不太對勁呀!”馬寶眨着眼睛,不是很肯定地連連搖頭,“沒有集羣騎兵,好象也沒弓箭手,這個陣勢真怪呀!”

“殿下,把部隊調上來,試着打一下吧!”白文選也搞不懂清軍在搞什麼,只是就這麼看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反正明軍佔有優勢,若是打得不順的話,守住陣腳還是沒有多大問題。

“全憑趙王指揮。”朱永興很大度地放權,這些將領說來說去,把他搞得有些迷糊,不知道張勇要使用什麼詭異的戰術。

“先讓我率騎兵試探試探吧!”馬寶提議道:“只遠遠地用弓箭,反正我軍戰陣到達這裡還有點時間。”

白文選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囑咐道:“小心些,只在遠處遊射即可。”

馬寶領命而去,時間不大便挑出了五百多人,湊齊了弓箭。這些騎兵都水平不錯,能在馬上騎射。雖然技藝的嫺熟程度不敢保證,但能把箭射出去也就夠了。五百多人把弓弦掛好,箭壺也放到合手的位置,在馬寶等人的率領下呼嘯着向清軍戰陣衝去。

明軍騎兵一動,對面不多的清軍騎兵便拔馬從陣線的通道躲到陣後去了。邊跑邊喊叫威脅,“退後者斬!”

幾百騎兵先是直衝,然後轉向,跑了一個弧線,從清軍陣列前掠過。隨着軍官的高聲命令,一陣弓弦的嗡嗡響聲,一片羽箭在空中掠過,飛向清軍。

朱永興瞪大眼睛觀察着,這批羽箭造成的傷害並不大,因爲馬寶還是很謹慎,並沒有帶着騎兵過於靠近。但清軍士兵面對弓箭的攻擊,並沒有蹲下或舉起盾牌防禦,而是亂哄哄的推搡躲閃。

“再來。”馬寶帶着騎兵又兜了回來,眼見清軍陣勢沒有什麼反應,不由得恨恨罵道:“這回離得近點,倒要看看張勇在搞什麼把戲?”

騎兵又是呼嘯而過,這回距離近了些,落進清軍陣列中的羽箭驟然增加。可以看到清軍出現了一陣混亂,有的人本能下蹲,有的人還傻子似的站着。

“繼續!”雖然給清軍帶來了不少傷害,但馬寶卻有些氣急敗壞,“他娘×的,張勇在想什麼?”

射,再射,馬寶率領着騎兵越來越膽大,就在清軍陣前來回奔馳,不斷增加着清軍的傷亡。

張勇真能忍哪,這是大將之風,還是麻木不仁?朱永興有些搞不懂,只是覺得這種場面十分的詭異。

伴着舒緩的鼓聲,明軍戰陣緩緩開到,旗幟不斷晃動,維持着如臨大敵的嚴整陣列。

馬寶帶着騎兵停止了射擊,在戰陣左翼駐馬戒備。面對着清軍的“不動如山”,他們都感到困惑不解。

……

第32章 賜名白族第95章 請兵助戰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89章 勝利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02章 轟擊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23章 伏擊之地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45章 妥協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9章 蠱神之誓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87章 接戰(二)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6章 柔情蜜意第2章 高平莫氏第39章 聖意第27章 詐取緬關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38章 廣國公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4章 攻城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95章 難以逾越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72章 無題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04章 報應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60章 會趙王第166章 無題第77章 突破,崩潰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55章 無題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2章 高平莫氏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94章 思考方法第47章 大戰(一)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93章 戰馬論第85章 急行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77章 意外之功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4章 攻城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1章 祖上榮光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67章 鄭家來人楔子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9章 決戰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77章 夔東十三家楔子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7章 元江宣慰第104章 報應第160章 大結局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
第32章 賜名白族第95章 請兵助戰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89章 勝利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02章 轟擊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23章 伏擊之地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45章 妥協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9章 蠱神之誓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87章 接戰(二)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6章 柔情蜜意第2章 高平莫氏第39章 聖意第27章 詐取緬關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38章 廣國公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4章 攻城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95章 難以逾越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72章 無題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04章 報應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60章 會趙王第166章 無題第77章 突破,崩潰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55章 無題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2章 高平莫氏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94章 思考方法第47章 大戰(一)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93章 戰馬論第85章 急行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77章 意外之功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4章 攻城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1章 祖上榮光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67章 鄭家來人楔子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9章 決戰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77章 夔東十三家楔子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7章 元江宣慰第104章 報應第160章 大結局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