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晉爵賜馬

“萬歲,萬歲,萬萬歲!”

晉王李定國和新晉南陽王高文貴山呼萬歲,謝恩已畢,起身送走欽使,方纔入廳堂落座。

“這馬,嘿嘿,雄壯。”昌國公高文貴此番晉爵爲郡王,又得皇上御賜戰馬,心中喜悅,溢於言表,“聽人說過,這馬是西夷進貢,連萬歲都沒捨得用呢!嘖嘖。”

晉王李定國向東拱了拱手,正色說道:“萬歲聖明,吾等敢不以死相報。”停頓了一下,他又嘆了口氣,說道:“只是兵兇戰危,人員馬匹,糧草物資尚未準備齊全,欲以捷報慰萬歲之心,恐還需時日。”

甘陝凋弊不下北方,又無海運快捷運輸,在整個反攻作戰中,雖然也起到了策應和牽制作用,但戰果不大。到了後期,滿清主動撤退,集結兵力於直隸,西北兵團便幾乎不戰而取大片地盤,戰功卻難以顯赫。

但西北、東北將是兩個最主要的戰場,這一點朱永興和總參謀部是始終確信並堅持的。只不過滿清是現在的主要敵人,東北是主要的戰場,西北呢,則要暫時放一放,或者是以穩爲主。

晉王李定國在與朱永興和兵部的來往信件中,也知道和理解目前戰略的傾斜。同時,由於糧草物資的關係,西北明軍也只能是穩步佔領,先鞏固陝西,並在保證糧道的基礎上向甘肅推進。

據甘陝,窺青藏,這是總參謀部制定的軍事計劃。在沒有消滅滿清殘餘,結束東北戰事之前,西北是以戰略防禦爲主。因爲就現在的國力,很難支撐起兩個方向上的兵團級的大戰。

對此,李定國等將領也心知肚明。與遊牧民族打仗,騎兵是關鍵。而被抽調了部分騎兵的西北明軍,確實還需要一個補充和恢復實力的緩衝期。所以,西北明軍雖然定額爲十萬,火槍火炮也佔據優勢,但卻是以步兵爲主,還是最適合防守。

“至少需要兩年至三年。”南陽王高文貴捋着鬍子說道:“這還要看遼東的情況,如果能把韃虜消滅,或者打得星散四逃,朝廷才能大力支應西北。當然,這也要看咱們的實力。騎兵,關鍵還是騎兵,沒有數萬精騎,出關作戰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要收復河套地區,以解決戰馬來源。”李定國指點着地圖說道:“蘭州是關鍵,榆林則是藩籬,亦需有重兵駐守。”

河套是中國古代漠南軍事要地。黃河經此成一大彎曲,秦、漢稱河南地;自明築榆林長城後,始稱河套(今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北部和陝西省北部的部分地區)。河套不僅是產馬、市馬的良地,且北通塞外,南臨關中,西鄰甘涼(今甘肅張掖、武威地區),東連幽燕(今河北一帶),位置極爲重要。

同樣的,明軍繼續向北向西推進的阻力也將越來越大。青海和碩特部,回疆和卓,以及漠南的察合臺等蒙古諸部,態度不詳,形勢複雜,處之不慎,則有戰事擴大且不可收拾的可能。

“聖上英明。有拉有打,盡復河套或者困難,收復前套當無問題。”高文貴盯着地圖說道。

河套地區按照方向可分爲兩部分,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內蒙古部分叫的“東套”。而東套又分爲“後套”和“前套”。

高文貴所說的卻是以明朝疆域來劃分的名稱,即黃河以南、長城以北的地區稱前套,黃河北岸稱後套。(未完待續。。)

第69章 雨季之威第70章 正面決戰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34章 石屏擾襲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3章 絕死一擊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27章 詐取緬關第32章 賜名白族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65章 佈署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72章 攻守結合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0章 慷慨陳詞第84章 失敗之源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39章 聖意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4章 封賞,臺灣第67章 排除萬難第94章 思考方法第6章 無題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33章 立威第124章 隨想第195章 無題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83章 棄城之議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2章 高平莫氏第57章 接駕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1章 北愁南喜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楔子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77章 突破,崩潰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04章 報應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47章 大戰(一)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02章 轟擊第10章 大勝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47章 大戰(一)第27章 攻城第51章 渡河,渡河第35章 阻擊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71章 慘烈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0章 緊鑼密鼓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02章 轟擊
第69章 雨季之威第70章 正面決戰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34章 石屏擾襲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3章 絕死一擊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27章 詐取緬關第32章 賜名白族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65章 佈署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72章 攻守結合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0章 慷慨陳詞第84章 失敗之源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39章 聖意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4章 封賞,臺灣第67章 排除萬難第94章 思考方法第6章 無題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33章 立威第124章 隨想第195章 無題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83章 棄城之議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2章 高平莫氏第57章 接駕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1章 北愁南喜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楔子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77章 突破,崩潰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04章 報應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47章 大戰(一)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02章 轟擊第10章 大勝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47章 大戰(一)第27章 攻城第51章 渡河,渡河第35章 阻擊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71章 慘烈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0章 緊鑼密鼓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02章 轟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