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低估與高估

歷史上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滿清的統治直到康熙親政時,依然不得人心。如果不是吳三桂拋棄明統,自號“周王”;如果不是人們侷限於狂隘的正統觀念,而以漢人的角度來對待吳三桂叛清;如果不是吳三桂接連犯下致命錯誤……歷史的改寫是值得期待的。

而歷史上的吳三桂也看出了廣大漢人對異族統治者的怨恨和猜忌,當有人——一個有名望、有實力的人,敢於率先行動,他們就會隨之而動。吳三桂就扮演了人們所希望出現的角色,他憑藉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吳三桂和他的謀士正是估計到了這一點,所以纔敢以雲貴兩省爲根基,發動叛清內戰,向清朝奪權,並且充滿自信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這個意義上說,因爲吳三桂這批人已參與了清政權的締造和建設,他們理所當然地成了清統治階級和掌握政權的統治集團中的一員。叛清性質則更象是清統治階級中兩個集團,即以滿族貴族爲核心的主導派,與原明降官降將士紳爲非主導派的權力之爭,也就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之爭。

清廷顯然對整個形勢是估計不足的,儘管他們在幾個戰略要地部署兵力,但卻是預防性的,不曾料到明軍的實力增長得如此之快,不曾想到統治區的民怨會猛然爆發。等到他們意識到這不是南北政權,或是新舊政權的較量,而是一個人數龐大且覺醒的民族對一個異族的反攻倒算時,勝負的天平已經飛快地傾斜。

現在,改寫歷史的重擔落在了朱永興的肩上,戰爭的性質也發生了完全的變化。而且他比吳三桂幹得更漂亮。於絕地崛起,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漢民族同異民族統治者的再次大較量。

起義,反叛,反正,投誠……參加和響應明軍的,無一例外都是漢人。其主要成員或骨幹,多是原明朝降將,李自成、張獻忠、鄭成功餘部及南明殘餘部屬。兵士也皆是漢軍,並吸收了當地漢人百姓參加。他們或跟明廷暗有聯繫,很多人卻絲毫無聯繫。這無關緊要,只要他們不喜歡異民族建立的這個新政權就夠了。

在歷史的大事變面前,人們——各階層的人,所抱有的目的並不盡相同。一些人不過是爲維護他及其集團的根本利益而奮起抗爭,繼而變更宗旨。以擁護勝利者爲目的,向清朝展開攻擊;另外一些人,出於忠明之志,欲趁此轉機滅清復明,重建大明江山;也有一些人,確有家恨難消,爲報仇雪恨而參加了這場紛爭,如此等等。他們各自的目的不同。但在滅清這個總目標上,卻是不約而同地取得了一致。

所以。朱永興固然扛起了抗清的大旗,併成爲人們擁戴的領袖,但也非是他個人力量所能動員千千萬萬的人來參加這場國戰。他的行動,不過反映了清朝統治下漢人的普遍反抗心理和要求,亦是人們對清政權不滿情緒的總爆發。

當濟南城不是因爲坑道爆破和大炮轟擊所攻破,而是由反正清兵打開城門;當山東總督祖澤溥在府內被兵丁從房樑上的繩套中解救出來。然後五花大綁送到明軍面前;當都統勒德洪倉惶逃出濟南,卻在德州郊外被幾個獵戶殺死;當成千上萬的漕丁自發地幫助明軍拔除堵塞運河的木樁和打撈沉船,使運河以最快的速度被疏浚;當江淮的清軍集團撤過黃河,抵達沂州,發現五萬多人只剩下不足兩萬的時候。這場國戰雖然還在進行。但最終的結局已經確定,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滿清低估了明軍實力的增長和民衆反抗的意志,而明朝顯然也高估了敵人的戰力和能支撐下去的時間。目前的戰局已經不是一兩次戰役的勝利能夠扭轉的,人心變了,一個各懷心思的利益集團的分崩離析正在加速。而人們的希望越大,反抗越強,動力越足,清統區的暴動、叛亂以迅猛之勢,繼續蔓延、發展,清朝的統治險象叢生了。

……

“圈田所到,田主登時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家破人亡者不知凡幾,餓餒遍地、嚎天泣地者怨恨填胸……”

“必因家主責治過嚴,難以度日,情極勢迫使然。旗下逃避四方者,一丁緝獲,必牽一二十家,甚則五六十人。所獲之家固傾家而蕩產矣;其經過之處,或不過一餐,或止留一宿,必逐日追究明白,又必牽連地方四鄰。逃人亦暫寄監,奉之惟恐不至。蠹吏獄卒,更導之扳害殷實有家者,於中攫取貨財。逃人高坐獄中,而破家者不知其幾矣。”

“凡在京城三百里內外,八旗莊頭及奴僕人等,將各州縣村莊漢人逼勒投充,特別是各色工匠務令投充,以致民心不安,唯思逃竄。正如此,投充法爲害最烈……”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又有江陰之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常熟之屠、蘇州之屠、海寧之屠、廣州之屠、贛州之屠、湘潭之屠、大同之屠、四川之屠等等。殺戮情形,目不忍睹,慘絕人寰!此非禽獸而不能爲,又何敢自稱爲人,又有何顏面自居統治……”

紫禁城養心殿內,鎏金琺琅鼎裡百合香的氣味濃烈,卻壓遏不住康熙心頭的煩悶和愁緒。他讀着蒐羅來的傳自南方的控訴和痛斥宣傳,不耐煩地叫人將鼎中香全撤了出去,然而卻還是坐不住,一甩手走出養心殿,站在丹墀下深深吸了一口氣,好象要用這稍微新鮮的空氣驅散一下胸中的鬱悶。

鉛灰色的天空,雲層沉重而緩慢地向南移動,康熙仰望着神秘而變化無常的蒼穹默默不語。

說到底,他現在還是個孩子,即便有皇家的教育,也不夠心狠手辣,讀到滿清弊政的殘酷暴虐,不可能沒有觸動。而且,儘管輔政大臣在極力遮掩,但奏摺他也能看到一些,形勢的不利也是有所瞭解。(未完待續。。)

第72章 攻守結合第92章 僞造,詭道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7章 歡歌暢飲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7章 元江宣慰第9章 世子殿下?第5章 破城第7章 歡歌暢飲第15章 正妃虛懸第59章 援軍?援軍?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00章 佔優第42章 北伐新策第93章 三馬來會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2章 高平莫氏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5章 破城第81章 書院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2章 高平莫氏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86章 接戰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11章 結果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2章 鬥熊救美第28章 封官兒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60章 大結局第98章 我認得你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93章 戰馬論第273章 潰敗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92章 無題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97章 唯一生路第7章 歡歌暢飲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39章 兵臨大理第23章 暹羅國情第59章 援軍?援軍?第45章 大反攻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5章 定情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24章 授課第56章 拒詔第87章 接戰(二)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章 鬥熊救美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98章 我認得你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44章 三人軍事團
第72章 攻守結合第92章 僞造,詭道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7章 歡歌暢飲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7章 元江宣慰第9章 世子殿下?第5章 破城第7章 歡歌暢飲第15章 正妃虛懸第59章 援軍?援軍?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00章 佔優第42章 北伐新策第93章 三馬來會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2章 高平莫氏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5章 破城第81章 書院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2章 高平莫氏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86章 接戰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11章 結果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2章 鬥熊救美第28章 封官兒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60章 大結局第98章 我認得你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93章 戰馬論第273章 潰敗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92章 無題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97章 唯一生路第7章 歡歌暢飲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39章 兵臨大理第23章 暹羅國情第59章 援軍?援軍?第45章 大反攻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5章 定情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24章 授課第56章 拒詔第87章 接戰(二)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章 鬥熊救美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98章 我認得你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44章 三人軍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