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

對於此次出兵騰衝,進剿南明宗室留守岷世子,張勇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有些期盼,又有些不滿。期盼的是如果能進攻順利,擊潰這路明軍,或者能擒殺南明宗室,可就立下了絕大的功勞,以往自己親冒矢石立下的戰功與此相比,都算不了什麼。

清廷以異族入主中原,自然是心虛得很,所以對明朝宗室向來最爲重視,認爲他們是民心所在,只有毫不留情的予以撲殺,方能解除後患。

但張勇的不滿也不是今日纔有的,自吳三桂命他率領本部人馬留駐永昌時,他的心中便存下了芥蒂。說什麼甘陝綠營兵精馬多,非此強軍鎮守永昌,不足以震懾剿殺竄逃於雲南逶西的各路南明殘軍。呸,爲可不將你本部漢軍留在這裡,還不是有門戶之見,髒活兒、累活兒、苦活兒都留給外系人馬,爲了保存自己的實力。

張勇這麼想也沒錯,此時清廷對吳三桂等人的安排未定,他還沒來得及對有用之人加以籠絡。雲南氣候溼熱,瘴氣叢生,三路清軍由川貴至雲南,所行路途漫長,且多有艱難困苦,雖說是橫掃了西南明軍,但本身也有相當損失。吳三桂指揮不動滿州大兵,又要儘量保全本部人馬,自然要把苦差事留給非嫡系軍隊。

而張勇率領的甘陝綠營,跋涉千里來到雲南,大戰小戰歷經無數,加上水土不服、瘴癘瘟疫,實力也打了折扣。但吳三桂又命他們鎮守永昌,剿殺南明殘軍,不讓他們回到昆明休整,也就難怪張勇等甘陝兵將心生怨氣了。

吳三桂命令一下,張勇就算是心有不滿,也還是隻能俯首聽從。當然,擒殺明朝宗室的大功,對他和屬下也有着很大的誘惑。只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征邊荒,糧餉供應便顯得尤爲重要。張勇一面就地籌措,一面向昆明請求火速拔付。

由於戰爭,雲南地方破壞很大,張勇就地籌集糧草便顯得非常困難,直到吳三桂由昆明送來了第一批糧餉,從大理調來了三千的兵馬,他便決定立刻率軍出戰了。時間已經被拖延了,根據最新刺探的情報,僞留守又聚集了不少殘軍,力量在日益變強,高黎貢山也出現了明軍的小股部隊。更緊迫的是雨季即將來臨,等到五月怒江水漲,勢必又會增加一個不可避免的大麻煩。

永昌爲滇西重鎮,不可有失,張勇留下了四千人馬守城,其中有近一千卻是這段時間以來感染各種疾病的士兵。他則率領九千多士卒,以及強徵的輔兵五千多,合計一萬五千餘衆,出永昌,過怒江,向着騰衝殺來。

怒江和高黎貢山是護衛騰衝的兩道天然屏障,半渡而擊也是兵家常用的手段,但朱永興首先放棄了在怒江阻擊清軍的打算。因爲他的兵力不夠,無法踞守每一個渡口,也搞不清楚清軍會從哪一個渡口出發。

但高黎貢山卻是不能夠輕易放棄的,而且對於防守阻擊一方,此地非常適宜。清軍要想到達騰衝,必須翻越橫擋在面前的高黎貢山。而屏障騰衝的這一段山脈海拔有三千七八百米,僅有的三處隘口更是終年積雪、人跡少有。

南齋公房,北齋公房,還有一個紅木樹,這三處隘口是從怒江以東向怒江以西通向騰衝的必經之路。在後世,遠征軍官兵憑着一腔熱血,在血泊中頑強戰鬥,最終以高昂的代價取得高黎貢山戰鬥的勝利。看過《遠征軍》紀錄片的朱永興對此印象極爲深刻,也沒有人會輕易淡忘那段血寫的歷史。

現在,角色互換,朱永興指揮明軍在這三個古驛道上的幾個險峻的地段修築了工事,決心讓清軍在此艱難的仰攻中血流成河。歷史上,遠征軍仰攻高黎貢山的戰鬥,可是歷時四十天,以傷亡近萬人的代價才突破了兩千日軍的頑強死守。何況在冷兵器時代,攻堅無論如何都是一場針對攻方的噩夢。

而令朱永興唯一感到擔憂的就是剛剛投效的南明軍隊的士氣和鬥志,再好的佈置,再堅固的工事,也需要人來守,也需要頑強和勇敢的士兵。如果這個條件不具備,那一切都是空談幻想。

畢竟朱永興沒有親眼看見過南明軍隊作戰時的情景,所以他也做了以防萬一的準備,那就是把部隊和將領作了一些調整,並且將猛山克族的兩千人馬分成了若干百人隊,充當臨時的救火隊。而他身邊的五百親衛,則一半是楊國驤的人,一半是央率領的猛山克族青壯。

“如果我們能堅持到雨季,清軍就只能鎩羽而歸,除非張勇的腦袋有毛病。”此時的朱永興正站在到達高黎貢山山頂的必經之路灰坡上,指點着周圍的地形說道:“這裡將是與清軍交鋒的第一個陣地,吾將親自坐陣,予敵以迎頭痛擊。”

“殿下萬金之軀,豈能輕易涉險?”朱永興沒有想到第一個跳出來阻止並且主動請纓出戰的竟是張光翠,他似乎對這裡的有利地形很有自信,也似乎頗爲立功心切,上前大聲說道:“這第一陣就由卑職率兵作戰吧,就是戰死此地,卑職也絕不後退一步。”

“張將軍忠勇,吾甚欽佩。”朱永興微笑着點了點頭,說道:“奮戰即可,吾並不要求一定死戰不退,張將軍又何必非要以身殉國?當留有用之身,日後吾還有大用。”

“是,殿下仁厚,卑職敢不效死以報。定當,定當留有用之身,以待殿下驅馳。”張光翠臉上掠過又感動又激動的神色,躬身施禮。

在李定國平定孫可望叛亂之後,在危急關頭站對了隊伍,並且幫助李定國力挽狂瀾的自然是論功行賞。有賞必有罰,包括張光翠在內,狄三品、王會等不少將領因爲狐疑觀望、表態較晚而被以“黨附可望”的罪名被予以了降爵的處分。

第34章 石屏擾襲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30章 無題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22章 水利部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57章 接駕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65章 佈署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77章 突破,崩潰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73章 潰敗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0章 緊鑼密鼓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59章 無題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25章 三鬼之謀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81章 書院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0章 大勝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9章 決戰第199章 接戰第54章 再退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90章 援助水西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章 北愁南喜第50章 伏擊第50章 伏擊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99章 接戰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260章 追擊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02章 總攻(二)第30章 無題第30章 輕取永昌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38章 三師相會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52章 縴夫,規矩第99章 軍歌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72章 退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0章 大勝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
第34章 石屏擾襲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30章 無題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22章 水利部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57章 接駕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65章 佈署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77章 突破,崩潰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73章 潰敗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0章 緊鑼密鼓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59章 無題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25章 三鬼之謀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81章 書院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0章 大勝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9章 決戰第199章 接戰第54章 再退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90章 援助水西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章 北愁南喜第50章 伏擊第50章 伏擊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99章 接戰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260章 追擊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02章 總攻(二)第30章 無題第30章 輕取永昌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38章 三師相會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52章 縴夫,規矩第99章 軍歌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72章 退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0章 大勝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