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郭龍雲巡視

在邊境不安寧的大環境下,畢餘同提出的移民囤邊就是得到了林哲的大力支持,一時間,畢餘同是爲這事忙前忙後,其忙碌程度絲毫不比經濟大臣的郭龍雲差多少,甚至還要更忙一些。

但是在畢餘同刻意做出忙碌姿態,試圖奪取郭龍雲近期的風頭時,郭龍雲卻是絲毫都沒有在意畢餘同的舉動,而是悄無聲息的帶着經濟規劃委員會的一羣官員們外出巡視。

郭龍雲的出巡計劃西抵武昌,北鄰天津然後還得去廣州,至於揚州、蘇州、杭州以及上海通通都在視察的行列之內,這麼多行程至少也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啊。

當畢餘同得知這個消息後,內心卻是有一絲酸酸的感覺,這算什麼啊,自己卯足了勁和你爭奪風頭呢,你這個時候來一個外出巡視,剩下我一個人在京師折騰,這知道的人還好,不知道的人還以爲我畢餘同閒的蛋疼沒事找事呢。

畢餘同心裡頭暗藏的這些競爭想法外人自然是不知道的,郭龍雲自然也不知道,他的外出巡視計劃自然和畢餘同沒有哪怕一丁點的關係。

他的巡視計劃是早在上任之初就安排好的,他這個經濟大臣是需要負責統籌全國經濟發展,制導國內工業的均衡健康發展的,而要做到這些就不能和畢餘同這些內閣大臣們一樣天天高居廟堂,他需要親眼去看一看目前帝國的各方面情況,到地方上親眼看過了,他才能夠知該用什麼方法來提升經濟。

然後才能夠確定在那些城市搞工業區,而搞了工業區的話要怎麼搞?是搞重工業區還是輕工業?主打什麼產業?有什麼特有的資源?

這些都是郭龍雲所需要知道的!

因此這一次巡視計劃中,他是把核心目的地都放在了幾個預訂大規模發展工業的城市,武昌、天津、廣州這三個主要沿海城市,另外還有一些本來就比較繁華的城市,比如說揚州、杭州、長沙、南昌等城市。

帝國現在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各方面的資源極爲有限,而搞工業區的話需要的投入是極大的。不是每個地方都和上海一樣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憑藉地方財政就能夠搞出來一個蘇州河北岸輕工業區來的。

不管是廣州還是天津又或者是武昌,這些地方如果要搞一個大規模的工業區,前期需要的資金投入是相當大的。前期要徵地,要把土地進行平整,甚至還得提前修起廠房來,然後道路,橋樑。水,煤炭等燃料的供應,能夠停泊大型船隻的現代碼頭,碼頭和工業區之間的道路。

這些基礎建設所需要的投入都是相當龐大的,哪怕是帝國的中央財政也很難同時支持不了幾個的工業區的發展。

畢竟帝國內的財政收入雖然不少,但是花錢的方面更更多,大頭是軍費,其次則是行政費用,剩下的各部門一分,最後分到用來扶持工業發展的資金是極爲有限。頂多也就一千萬出頭,再多的話基本是不太可能了。

所以雖然經濟規劃委員會已經預定在多個地方籌辦工業區,但是肯定有個輕重緩急之分,有扶持力度大的有扶持力度小的,有先辦的,也有後辦的。

皇上林哲喜歡辦實業,推廣工商,這在帝國官場裡並不是什麼秘密,幾乎上人人都知道,而這些官員們也都知道。要想快速往上爬,要想自己在皇上心裡佔據一定的位置,沒有什麼比辦工業更有效了。

前面的畢宣溪,郭龍雲等人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這兩個擅長辦工業的人這兩年聖眷極濃。郭龍雲在安徽巡撫任上就不說了,現在作爲經濟大臣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是被陛下極爲看重的。

畢宣溪的話,他在郭龍雲調任經濟大臣後,直接跨過了布政使這個級別,然後直接高升爲安徽巡撫,成爲一省疆臣。

所以。很多心思活絡的人都是想要辦工業什麼的,用來博取高官厚祿,但是奈何大部分的官員都是讀四書五經出來的傳統官僚,你讓他們說什麼農桑的話還行,但是你讓他們去搞工業就有些勉強了,他們很多人連蒸汽機是什麼都不知道。

因此這兩年,很多官員是想要搞,但是不知道該怎麼搞,只能是放任商人自己小打小鬧。

但是現在郭龍雲的出巡,並已經提前通報各地,此番巡視首重是各地方對工業的準備工作!

經濟規劃委員會那邊甚至害怕那些地方官員們不知道該如何做準備工作,所以還特地說明了該如何做巡視準備。

大體上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地方有什麼特殊的資源優勢?比如鐵礦,煤礦等礦產,又比如有大量的桑樹蠶繭的出產,又比如靠近內湖或近海,有着大量的漁獲資源等。不管是什麼資源優勢,都說要出來。

第二個則是考驗地方官員對工業相關的熟悉程度,比如說如果某一天有商人在你的轄區裡要搞個織布廠,你該怎麼給他辦手續?然後怎麼解說帝國對紡織產業的一些優惠政策?然後辦廠用地怎麼解決?

工廠需要用到的大量工人怎麼提供?附近的農民是否充足,薪資幾何?

同時一個大廠如果有好幾百人的,因爲不可能靠近城區,這幾百人每天的吃喝拉水該怎麼解決?尤其是吃的問題該怎麼解決?當地是否有充足的米糧以及果蔬提供。

此外,現在凡是涉及到一些高技術的工廠,往往都有洋人工程師的存在,而這些洋人按照條約限定是不能出現在條約港口以外的,地方上該如何解決洋人的身份問題,然後如何避免洋人和地方民衆的衝突和矛盾?

這年頭辦廠,不僅僅對於投資商而言是極大的考驗,對於地方官府而言也是極爲嚴重的考驗,地方上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往往會造成各種麻煩。

嘉興那邊就是出過這種例子,有個商人聽聞嘉興那邊給出了不少優惠措施,所以大膽的跑過去打算建一個茶磚廠,地方官府自然是笑納,但是等人家商人砸下去好幾萬圓修起廠房後,然後才知道這建廠的土地竟然不是官地,而是人傢俬人擁有的土地,嘉興縣都沒有進行徵收直接拿過來用了,但是現在原地主說這是他們的地,不能讓工廠開工,更絕的是,人家地主不缺錢,縣衙那邊事後出兩倍市價徵收都沒肯,死活要工廠搬走,還要賠償所謂的青苗損失之類的。

鬧起來後,當地縣衙,地主以及投資商都是頭痛不已,尤其是那投資商人損失極爲慘重,花費高價從歐洲進口的精密設備就放在河邊碼頭風吹雨曬,事先招募上百名工人每天都要吃喝拉水但是又開不了工,折騰幾個月後人家忍不住了,直接一紙訴狀告到了浙江省法院。

後來的浙江省法院審判的結果就是嘉興縣另外徵收一片工廠用地給投資商,並負責投資商的一切損失!

不過人家投資商是怕了你,拿了賠償就立馬走人,然後老老實實的跑回上海建廠了,上海雖然建廠成本要搞了至少兩倍以上,但是花錢買放心啊。

搞到最後,不僅僅嘉興縣的縣令被革職,就連上頭的知府都是吃了一個‘下等’的政績評價,最後被調到了廣西當知府去了,雖然是級別平調,但是一個是江南繁華之地的上等府知府,一個是內陸窮山溝的下等府知府,誰看了都知道這是被貶了。

這僅僅是其中之一的例子,實際上很多地方都出現過類似的問題,除了上海以及當塗工業區這兩個地方外,其他地方包括蘇州、杭州在內其實的工業辦的都是不順利。

同時很多商人是習慣了上海那邊的政治以及商業環境,這換到了其他地方的話,雖然那些地方政府會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但依舊會非常不習慣,所以很多人寧願在上海花更多的成本辦廠,也不願意到一地之隔的嘉定、松江等地辦廠,至於更內陸的地區就更沒有什麼人去了。

目前中國排名前二十的生絲繅絲廠,全部都在上海,沒有一家在其他城市,哪怕是蠶繭的主要產地湖州都沒有大規模的生絲繅絲廠,只有幾個當地商人搞的幾座小規模繅絲廠而已。

由此可見,實際上商人麼雖然在乎政策上的優惠,但是人家更在乎政治以及商業環境。

對於這些,以往的郭龍雲瞭解的還不算多,因爲他以前在上海任職,後來在安徽任職,身處高位的他其實很難看到一些地方官府的困難。

當他一路西去,歷盡安慶、九江、武昌,然後再沿着長江回到南京,稍作休息後就是前往鎮江,揚州,蘇州,最後抵達上海。

當他再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看着車水馬龍的街頭,再看看街頭上那些穿着黑色制服的警察正在協助管理街上上的諸多馬車的時候,他就是感覺到了其他地方和上海的明顯差距,這種差距甚至是帝國首都南京都是無法彌補的。

那就是上海到處都衝刺着現代都市的氣息,街頭上的路上,路面的煤渣路面,碼頭上的蒸汽龍門吊等大型工具,停泊的大型船隻幾乎是一眼望不到頭,黃浦江上不斷有冒着白煙駛過的蒸汽船隻。。

第402章 九江前線第585章 掌控太平洋第84章 水師初成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663章 廢黜朝鮮國王第555章 新版紙幣第70章 圖謀江海北關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641章 勢均力敵第340章 江南大學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660章 確立金本位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224章 清點戰果第16章 賊軍來襲第636章 風波起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635章 李平桐第499章 華盛頓號的一生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16章 賊軍來襲第76章 亂世重典第617章 出巡第363章 時代的終結和開始第306章 壕溝防禦式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61章 爆破攻城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547章 海軍技術改革第85章 大婚第212章 蘇北大戰初起第639章 聯合調查局插手第403章 大勢所趨第325章 農忙時節第153章 懼怕和驚慌第619章 海軍行政改革第712章 各國異動第427章 大理苦戰第355章 都興阿的炮灰第228章 教育和留學第522章 殖民時代的外交官第48章 厘金初顯第59章 炮擊上海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547章 海軍技術改革第464章 後宮版八國聯軍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708章 鉅艦對決(一)第686章 陸軍革新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579章 寧朝動亂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514章 快速發展的1865年第159章 王瘋子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57章 一路橫掃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7章 募兵買槍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471章 窮教育第289章 慘勝第55章 輕鬆勝利第687章 阿富汗亂局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264章 十二月調整第681章 皇子初登場第254章 一夜寒風起第196章 董離科舉行第257章 最強者的對決第573章 東北大開發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313章 籌款國宴第129章 火炮和戰馬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421章 郭龍雲巡視第168章 宮務廳情報處第440章 散兵編制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312章 財務部的苦和樂第28章 太平軍的反擊第605章 三國之勢第165章 石達開的艱難抉擇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361章 談判中的戰爭第531章 兩敗俱傷
第402章 九江前線第585章 掌控太平洋第84章 水師初成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663章 廢黜朝鮮國王第555章 新版紙幣第70章 圖謀江海北關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641章 勢均力敵第340章 江南大學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660章 確立金本位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224章 清點戰果第16章 賊軍來襲第636章 風波起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635章 李平桐第499章 華盛頓號的一生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16章 賊軍來襲第76章 亂世重典第617章 出巡第363章 時代的終結和開始第306章 壕溝防禦式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61章 爆破攻城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547章 海軍技術改革第85章 大婚第212章 蘇北大戰初起第639章 聯合調查局插手第403章 大勢所趨第325章 農忙時節第153章 懼怕和驚慌第619章 海軍行政改革第712章 各國異動第427章 大理苦戰第355章 都興阿的炮灰第228章 教育和留學第522章 殖民時代的外交官第48章 厘金初顯第59章 炮擊上海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547章 海軍技術改革第464章 後宮版八國聯軍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708章 鉅艦對決(一)第686章 陸軍革新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579章 寧朝動亂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514章 快速發展的1865年第159章 王瘋子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57章 一路橫掃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7章 募兵買槍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471章 窮教育第289章 慘勝第55章 輕鬆勝利第687章 阿富汗亂局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264章 十二月調整第681章 皇子初登場第254章 一夜寒風起第196章 董離科舉行第257章 最強者的對決第573章 東北大開發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313章 籌款國宴第129章 火炮和戰馬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421章 郭龍雲巡視第168章 宮務廳情報處第440章 散兵編制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312章 財務部的苦和樂第28章 太平軍的反擊第605章 三國之勢第165章 石達開的艱難抉擇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361章 談判中的戰爭第531章 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