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一名士

山東之地是一鍋夾生飯,半封建制度,半奴隸社會,這本就充斥着衆多的矛盾。更別說,山東之地法式不健全,有法不依,特權橫行,貴族不顧國人死活、窮奢極欲,引發的矛盾就更多了,但凡山東國人,誰個沒有被欺凌過?誰沒有仇恨?

秦異人描繪的藍圖,他們做夢都想擁有,人人扯起嗓子大聲叫好,聲浪直貫霄漢,良久難久。

過了良久,喝采聲終於停歇,樂毅眉頭一掀,問道:“異人公子,書同文又何解?”

秦異人提出的一之道太過新穎,聽所未聽,聞所未聞,要樂毅他們不好奇都不成,不得不一一解析。

“七大戰國,各有各的文字,再加上小諸侯亦有各自的文字,放眼天下,文字何其多也!”秦異人先來一句感慨之言,這才接着剖析,道:“一個‘馬’字,就有近十種寫法;一個‘敢’字,竟然多達二十餘種寫法,行走於列國間,光是花費在文字上的時間就讓人難受的,若是不能一文字,還有方便之可言嗎?”

“極是!極是!”荀子、公孫龍子輕輕擊掌,大聲贊好。

對於尋常國人來說,興許他們不瞭解文字過多造成的不便,不過,對於荀子和公孫龍子這等遊學天下的大家來說,他們再清楚不過了。

正是因爲各國有各國的文字,在戰國時代擁有的文字多達數十種,這造成的不便可想而知。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感到極爲不便。舉個例來說,秦始皇要了解齊國的情況,他必然要看齊國呈上來的奏章,而這些奏章多數用齊國文字寫成;他要了解趙國情況,有不少奏章是用趙國文字寫成。

秦始皇決心統一文字,一個國家只准有一種文字,大家都來使用這種文字,如此一來。很是方便。

“異人公子,你以爲哪國文字可適用於天下?是秦國的籀文?”樂毅接着發問。

這問題爲人關注,觀戰的人們個個睜大了眼睛,死盯着秦異人。

“本公子以爲,何種文字最爲適用。這不是由本公子說了算。也不是由樂毅先生說了算,也不是由荀子、公孫龍子說了算,應當集中一批大家,進行考證。哪種文字最能代表華夏文明,哪種文字便可通行天下。”秦異人緩緩道來。

“好!”一片叫好聲響起。

七大戰國各有各的文字,並不是憑空造出來的,而是根據華夏文明而來,哪種文字最符合華夏文明。哪種文字就該通行天下,這話誰也不能有異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秦國的籀文推行到全國,並非秦始皇的一己之私,而是集中了大量的學者進行考證,竟然發現,秦國的籀文最是正統,最能代表華夏文明,這才通行天下。原因在於。秦國所在的關中就是周室的祖地,周室就是岐豐之間發展起來的。周滅商後,繼承了商朝的文字。周平王東遷後,這文字又由秦國繼承了。

“車同軌這事我想不必再問了,只要離開過邯鄲的人都知道。天下道路千奇百怪,各有各的尺度,一輛車難以通行一國之地。”公孫龍子大聲,道:“能用一輛車通行全國各地者。七大戰國中,唯有秦國。”

山東之地實行的是分封制。因爲層層分封的關係,造成關卡衆多。要想讓關卡最有利於自己,最好是修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道路。如此一來,一國之中的道路千奇百怪,就不必驚奇了。就說趙國,雖有全國統一的道路標準,可是,到了平原君封地裡,就是另一回事了,他的道路他說了算,與趙國的標準不同。

“好!採!”

道路之苦,只要是戰國人都知道,壓根兒就不必再讓秦異人來解析了,人們又是一陣叫好喝采。

“度同衡這事,我想也不必再問了。”廉頗接過話頭,道:“我是將軍,對大趙的山山水水頗爲了解。同樣的,對度量衡不同造成的不便,深有感慨。”

說到這裡,眼中精光一閃,道:“七大戰國各有各的度量衡,諸侯封地內又有各自的度量衡,豪強世家又有各自的度量衡,一層一層下來,放眼天下的度量衡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了。不說他處,只說邯鄲,在邯鄲城裡通行的度量衡不下於二十餘種,七大戰國的度量衡在使用、世家大族的度量衡在使用,誠讓人嘆也。”

“好!採!”一片叫好聲響起,觀戰人羣爆發出驚天的吼聲。

觀戰之人,有很大一部分爲邯鄲國人,他們生活在邯鄲,深知在邯鄲買賣東西是何等的不方便。要想與楚國人做買賣,就得依楚國的度量衡;要與齊國人做買賣,就得依齊國的度量衡,每與一國之人做買賣,就要依其度量衡,這是何等的不便?

更要命的是,即使一國也不止一種度量衡,少則數種,多則十數種。比如說齊國,若是與田氏做買賣,還得依田氏獨特的度量衡,這又是一不便。

唯一方便的興許就是與秦人做買賣了,就是與清夫人做買賣,也只有秦國的度量衡。因爲,自商鞅變法時起,秦國就統一了度量衡,舉國一制,沒人敢另外弄出度量衡。

正是因爲戰國時代度量衡不統一,多如牛毛,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果斷的統一了度量衡,這極大的方便了百姓,卻給後人列爲暴秦的鐵證,誠可嘆也。

“廢除關隘,我想也不必再解析了,是個人都明白這有多麼重要。”荀子接過話頭。

“沒錯!”

“我輩誰個不明白?”

一片轟然響應聲響起,直貫九霄。

“關隘之不便,天下人皆知。從楚之陳城到邯鄲,不過千里之地,竟然有近五十道關隘,每過一道關隘,就要收一次賦稅。”荀子侃侃而談,道:“即使如清夫人、猗頓氏這些大商家,從陳城到邯鄲,也要繳納近十次賦稅。這還是他們財雄勢大。小封主不敢招惹他們,不得不開方便之門。若是小商社,每過一道關隘就要納一次賦,誰敢走天下行商?”

“哎!”關隘之害,戰國時的大弊政。觀戰人們誰個不知?齊聲長嘆。

“我曾從陳城到邯鄲。路遇一家,祖代三輩人,沒有走出過方圓十里。”荀子的心情很沉重,道:“原委何在?因爲他家所在之地爲關隘重重包圍。若是走出十里之地,就要繳納多如牛毛的賦稅。”

戰國時代,不僅僅是商人行商要繳賦,就是過路也要繳賦,而且還很沉重。這極大的阻礙了國人出行。

“祖輩三代僅能在方圓十里內生存,這是一個圈,圈養了三代人!”荀子的聲調轉高,很是氣憤,大聲道:“關隘之廢,刻不容緩!”

“哎!”一聲長嘆,出自觀戰人們之口,他們心情沉重,沒有叫好喝采。

關隘之害如此沉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果斷的下令摧毀這些關隘,這應該是很得民心的仁政了。然而,到了後人嘴裡,這又是秦始皇殘暴的鐵證。很讓人無語。

荀子、公孫龍子、樂毅和廉頗四人對視一眼,相互點頭,荀子道:“敢問異人公子,如何盤整河山?”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不必問了。因爲黃石公他們已經認輸,秦異人提出的主張遠非他人所能及。他完全可以成爲第一名士了。

不過,這是給秦異人的機會,讓他再度闡述自己的主張。

秦異人當然不會錯失這一機會,道:“自周室取天下,到如今已逾八百載。八百載,山河鉅變,滄海可變桑田,高岸可爲谷,深谷可爲陵,今日之勢早已非八百載前所能比,盤整河山已成當務之急。一山之上,關隘無數,難有暢通之路;一河之上,堤壩無數,攔河截流,不放水,或是導向他處爲害,此等事,多不勝數。”

戰國時代,損人利己的事兒多如牛毛,一條江,一條河,都可以爲害。就拿洛陽的東周公和西周公來說,兩公之地不過數十里,卻是爭鬥不休。東周公欲要種稻,而地處上游的西周公築壩不放水,這是當時風傳天下的笑柄。

這還是輕的,還有更嚴重的,築壩爲的就是害你,魏國就是其中的典型。孟子當面指責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魏國丞相白圭:“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以四海爲壑。今子以鄰國爲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一句話,戰國時代,爭鬥無處不在,不僅僅在戰場上鬥得你死我活,哪怕是一山一水都能鬥得異常激烈,爲害無窮,盤整河山已是刻不容緩了。

“好!採!”又是一片驚天的喝采聲,人們打從心裡認可秦異人的說法。

“異人公子之言讓人茅塞頓開,如同醍醐灌頂,然,七大戰國力征,戰亂不息,如何達到一之道?一之於德,還是一之於力?”樂毅眼中透着睿智的光芒。

這話的意思就是用力,還是用德來統一,這也是當時爭論的一個話題。

“當然是一之於德了。”秦異人昂昂而言。

“一之於德?”荀子、公孫龍子、樂毅和廉頗微微搖頭,一臉的惋惜。

因爲“一之於德”是一種迂腐的說法,爲人不屑一顧。

這是儒生的主張,公孫丑和萬章冷笑道:“還不是拾我們儒家牙慧?”

“本公子所言之德,非儒家所說的聖人之德,聖人之行,而是民心。”秦異人的聲調轉高,道:“民心便是德!得民心,便是聚德!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有人不願一統,便可以德制暴,一統天下!”

以民心爲德,這種說法新鮮,卻是很有道理,誰也不能否認,就連公孫丑和萬章也是張大了嘴巴,無話可說。

“好!採!”震天價的喝采聲響起,良久難絕。

“誰是天下第一名士,不消我多說了吧?”荀子笑着掃視人羣。

“異人公子!”一片驚天的吼聲響起。(未完待續)

第4章 無名小卒不足言事第14章 異人新政(上)第55章 目標:西海第5章 商君軼事第51章 秦人瘋了!第一o二章 血流成河下第43章 刁難第67章 一鼓而下(下)第16章 聲討秦王第7章 西周公第73章 未來之星(上)第52章 誓要成名第4章 處處碰壁第33章 聯兵討秦第30章 射鵰者第19章 斷匈奴退路第15章 趙孝成王欲反第47章 力壓呂不韋第28章 蒙怡第31章 齊國中計第60章 深謀遠慮第49章 救?不救?(下)第47章 誅殺滿門第83章 羣英聚(下)第35章 抄呂不韋老窩第43章 刁難第83章 羣英聚(上)第58章 羌滅第5章 散合縱(四)第58章 斷信陵君財路第40章 將相失和第20章 阿房宮第63章 欲並百越第37章 烏合之衆第59章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12章 征伐異族第37章 伏屍萬里(五)第22章 水淹大梁第35章 動工修渠第18章 信陵君的恐懼第5章 散合縱(一)第79章 郭開第28章 秦王之路第35章 長策驚宇內(中)第1章 反目成仇第58章 帝王之師第25章 死不旋踵第62章 袖中金錘第13章 稱帝?第36章 盜賊上門第20章 樂毅來了第14章 拜上將軍第29章 諸部動向第53章 廉頗一怒,驚天動地第35章 王翦膺重任第一o六章 趙人歸心第48章 欲除白起第32章 成功欺騙第42章 統一的代價第13章 挖匈奴祖墳(上)第16章 秦軍出動第13章 秦昭王病了第41章 收拾民心第62章 活捉楚王第67章 一鼓而下(上)第20章 險山惡水:巴蜀第一o五章 威逼利誘第37章 伏屍萬里(六)第58章 羌滅第22章 “馬上殺”第47章 出兵西征第3章 合縱回光第112章 一之道第50章 層層施壓第87章 春申君第11章 天下震動第一o七章 啓程回國第3章 蓋聶(上)第37章 強納強娶第11章 太子丹第78章 幹票大的(上)第47章 誅殺滿門第34章 困獸之鬥(中)第62章 我求你!第9章 韓國滅亡第42章 李牧求援第37章 列國來朝(下)第4章 處處碰壁第10章 稱帝第52章 異人掛帥第34章 困獸之鬥(下)第70章 西域臣服第90章 魏軍覆滅(中)第8章 革新舉措第39章 匈奴末日(下)第13章 秦昭王病了第54章 魏國驚變第20章 秦軍擋道第44章 滅楚之策第12章 敲詐勒索
第4章 無名小卒不足言事第14章 異人新政(上)第55章 目標:西海第5章 商君軼事第51章 秦人瘋了!第一o二章 血流成河下第43章 刁難第67章 一鼓而下(下)第16章 聲討秦王第7章 西周公第73章 未來之星(上)第52章 誓要成名第4章 處處碰壁第33章 聯兵討秦第30章 射鵰者第19章 斷匈奴退路第15章 趙孝成王欲反第47章 力壓呂不韋第28章 蒙怡第31章 齊國中計第60章 深謀遠慮第49章 救?不救?(下)第47章 誅殺滿門第83章 羣英聚(下)第35章 抄呂不韋老窩第43章 刁難第83章 羣英聚(上)第58章 羌滅第5章 散合縱(四)第58章 斷信陵君財路第40章 將相失和第20章 阿房宮第63章 欲並百越第37章 烏合之衆第59章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12章 征伐異族第37章 伏屍萬里(五)第22章 水淹大梁第35章 動工修渠第18章 信陵君的恐懼第5章 散合縱(一)第79章 郭開第28章 秦王之路第35章 長策驚宇內(中)第1章 反目成仇第58章 帝王之師第25章 死不旋踵第62章 袖中金錘第13章 稱帝?第36章 盜賊上門第20章 樂毅來了第14章 拜上將軍第29章 諸部動向第53章 廉頗一怒,驚天動地第35章 王翦膺重任第一o六章 趙人歸心第48章 欲除白起第32章 成功欺騙第42章 統一的代價第13章 挖匈奴祖墳(上)第16章 秦軍出動第13章 秦昭王病了第41章 收拾民心第62章 活捉楚王第67章 一鼓而下(上)第20章 險山惡水:巴蜀第一o五章 威逼利誘第37章 伏屍萬里(六)第58章 羌滅第22章 “馬上殺”第47章 出兵西征第3章 合縱回光第112章 一之道第50章 層層施壓第87章 春申君第11章 天下震動第一o七章 啓程回國第3章 蓋聶(上)第37章 強納強娶第11章 太子丹第78章 幹票大的(上)第47章 誅殺滿門第34章 困獸之鬥(中)第62章 我求你!第9章 韓國滅亡第42章 李牧求援第37章 列國來朝(下)第4章 處處碰壁第10章 稱帝第52章 異人掛帥第34章 困獸之鬥(下)第70章 西域臣服第90章 魏軍覆滅(中)第8章 革新舉措第39章 匈奴末日(下)第13章 秦昭王病了第54章 魏國驚變第20章 秦軍擋道第44章 滅楚之策第12章 敲詐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