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革新舉措

淳于越這人很是迂腐,歷史上要求秦始皇效法三代之制,進行分封,因此而引發了焚書坑儒,令秦朝背上罵名。

如今,他卻被秦異人說服了,終於意識到分封制的問題所在,贊成郡縣制。

此人改變了看法,那麼應該不會有焚書坑儒之事了。秦異人倒沒有拿儒家開刀的想法,雖然儒家迂腐,不切時用,然而,儒家還是有其可貴之處。因爲在諸子百家中,儒家是最善長粉飾的了,若是用得好的話,足以令秦國得到莫大的好處。

“君上,淳于越還有一事上奏。”淳于越在分封一事上沒有得到獎賞,心有不甘,忙道。

“哦。說吧。”秦異人道。

“君上,如今天下歸一,列國的文字不能用了,大秦當重訂文字。”淳于越忙道。

“善!”秦異人微一頷首,笑道:“先生說得對,如今天下歸一,列國的文字是不能用了。你們知道嗎?寡人每天看奏章,這叫一個頭疼,有用齊文寫的,有用趙文寫的,有用楚文寫的,有用燕文寫的,有用魏文寫的,有用韓文寫的。寡人光是請人來譯,就要花費很多時間,這書同文是必然之事。”

終於提出了一條讓秦異人讚賞的建議,淳于越大是滿意,昂頭挺胸。

“先生此議甚好,賞酒。”秦異人右手一揮,立時有內侍端來一爵酒。

淳于越先是謝過秦異人,這才接過酒爵,一飲而盡,痛快淋漓。作爲名士,要是沒有得到賞酒,那太沒面子了。

“敢問君上。要以何種文字一統天下文字?”淳于越打量着秦異人問道。

“先生如此問,是有定見了,你以爲何種文字爲宜?”秦異人並沒有回答,而是反問。

“君上,淳于越以爲秦國的籀文爲宜。”淳于越忙道:“秦一天下,秦之籀文推行天下最爲合適。”

“沒錯。”一片附和聲響起。

秦國統一了天下,秦國的籀文成爲統一的文字,似乎是天經地義。

“不!”秦異人卻是斷然否絕:“以何種文字一天下文字,這需要飽學之士來考證。哪種文字是華夏的正統。代表華夏的傳承,就用哪種文字一天下文字,並一定非要秦國的籀文。”

文字這東西不同其他的,看上去不是很重要,其實極爲重要。這是一種傳承,代表着華夏的文明,馬虎不得。必須要進行考證,正統者,代表華夏傳承者,方能推行天下。

歷史上,秦始皇把秦國的籀文推行天下。那是因爲經過飽學之士考證之後,一致認爲秦國的籀文是最正統,最能代表華夏傳承。原因在於,秦國所得之地是周室舊地。也就是岐豐之地,秦國繼承了周室舊地後,同時也繼承了周室使用的文字。

而周室使用的文字又是源自於商代文字,商代文字又源自夏代。是以。秦國的籀文是列國文字中最爲正統的了。

“君上胸懷比大海還要寬廣,淳于越佩服。”淳于越身子躬成九十度。畢恭畢敬的道。

秦異人不用秦國的籀文,而是要經過考證,選其最爲正統,最能代表華夏傳承的文字推行天下,這份胸懷極爲寬廣,令人服氣。

“君上聖明。”殿中人無人不服,齊聲頌揚,用詞不是“英明”,而是“聖明”,由此可見他們是多麼的服氣。

就這樣,這議事越來越融洽,氣氛越來越好,人人搶着建言獻策,暢所欲言。

最初的幾天,來自山東之地的讀書人、飽學之士有不少人被申斥了。因爲他們還不太習慣秦國朝堂的整肅,說着說着就犯了指責攻訐的錯誤。過了幾天,他們習慣了,就未再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所議之事,最初的分岐比較大,隨着時間的推移,達成的共識越來越多,分岐越來越小。

到了第十八天,再也沒有分岐了,達成了共識。

秦異人把範睢、王翦、黃石公、尉繚、李斯、李牧、司馬尚、韓非、蔡澤、范增、蒙武、蒙驁、王陵、鄭國、李冰、頓弱、姚賈、荀子、公孫龍子這些文武重臣,著名學者召集到上書房。

請衆人坐下來,命內侍送上茶水,秦異人臉上泛着笑容,道:“經過這些天的朝議,岐見越來越小,共識越來越多,這是好事。寡人之意,可以正式拿出革新舉措了。”

“沒錯,臣贊成。”範睢率先表態,道:“這次的朝議非常成功,熱情高漲,暢所欲言,提了很多我們以前沒有想到過的問題。只要國府拿出革新舉措,再讓官吏們明白,就能正式推行,在全國革除積弊。”

“沒錯。”一片附和聲響起,衆人重重點頭,大爲贊成範睢這話。

“君上,還有一事,得及時辦理。”韓非眉頭一挑,道:“各國宗廟、王陵皆是公器,應當毀之,不留一點痕跡,免惹事端。”

六國的宗廟王陵既不屬於私人,是公器,因爲具有象徵意義。若是任其留着,就是在給那些別有用心之人念想,他們會藉機滋事。是以,毀掉各國宗廟、王陵是最好的處置之道。

“韓非,你此議甚是。只是,你有沒有想過韓國的宗廟王陵?”秦異人點點頭,打量着韓非問道。

“哎!”韓非一聲嘆息,衝秦異人抱拳,道:“君上,臣出自韓國,這無法改變,還請君上不要譭棄韓國宗廟、王陵。”

韓非的出身是最令他苦惱的事兒,要不是他出身韓國宗室的話,他也就不會被秦異人流放到西域。

“韓非,在寡人出兵滅韓之前,你披頭散髮,前來見寡人,爲韓國計。其實,你並非是想存韓,是在盡孝,因爲你不能背棄祖宗。”秦異人點點頭道。

這話一出,韓非眼圈兒一紅,差點流淚了。秦異人這話說到他的心坎上了,韓非當時如此做,並不是真要存韓,是因爲他出身韓國宗室,不能背棄祖宗,不得爲韓國出力,他這是在盡孝。

能懂韓非者,秦異人是也,由不得韓非不激動。

“韓非,我們來個協定。你忠心爲大秦,那麼,寡人就留着韓國宗廟王陵。若你有異心,休怪寡人無情。”秦異人眼中精光閃爍,盯着韓非。

“謝君上。臣一定盡心盡力。”秦異人這是法外施恩了,韓非哪能不感動,忙跪在地上,衝秦異人叩頭謝恩。

秦異人扶起韓非,衝衆人道:“經過這些天的朝議,寡人以爲革新舉措主要有:料民,查清山川地理人文口衆之數,爲治理提供準確的數目,此爲第一要務。”

料民,相當於現在的“人口普查”,極爲重要。只有經過料民,掌握了第一手準確的資料,才能進行治理。

“道路不通,難以通行,車同軌勢在必行,這事得由蔡澤拿出個章程出來。”秦異人衝蔡澤道。

道路寬窄不一,一國的道路與另一國不同,這會極大的阻礙經濟的發展,修路就是重中之重了。

“要想富,先修路”,這很有道理。

“諾。”蔡澤忙領命。

“民以食爲天,天大地大,吃飯最大。要想有飯吃,就得種地,就得興農事。要興農事,就得興修水利。”秦異人衝李冰和鄭國,道:“這興修水利之事,就交給二位了,你們得好好籌謀。”

李冰和鄭國是兩位絕世水工,把這事派給他們再好不過了。

“諾。”治天下之水正是二人心中所想,無不是大喜,欣然領命。

“文字不一,交流不便,書同文勢在必行,這事就交給荀子和公孫龍子。二位率領一批飽學之士,考證出最能代表華夏傳承,最爲正統的文字。”秦異人衝荀子和公孫龍子道。

荀子和公孫龍子是當時學術界的泰斗,學識淵博,把這事派給他們令人放心。

這是大好事,欣然領命。

“廢分封,立郡縣,天下設郡縣,郡縣一設立,就能廢除各處關隘,此事刻不容緩。”秦異人衝李斯道:“自從寡人北征匈回來後,李斯你就在着手此事,這事還是交給你,由你牽頭。”

在秦異人北征匈奴回到咸陽後,就把李斯派去管理圖籍,收集資料,爲的就是此事。眼下,正是李斯施展的時候了。

“諾!”李斯昂頭挺胸,大聲領命。

“丞相,你居中策應,從中調度。”秦異人衝範睢道。

“諾。”範睢身爲丞相,不是要事必躬親,而是從中調度策應。

“朝議先暫停,你們立時行動起來,拿出可行的辦法。然後重開朝議,趁着各地官員、名士、飽學之士集中的良機,好好細商。”秦異人最後道。

人多力量大,可以集思廣益,找毛病,推搞各種細節,使得革新舉措更加適用,也就是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範睢他們領命後,自去忙碌。

雖說秦異人早就在準備一統之後的治理,然而,真正事到臨頭時,方知其中的艱難。

秦異人、範睢、李斯他們又是忙得沒有時間吃飯,沒有時間睡覺,眼睛紅通通的。

好不容易,費時半月,方纔拿出個大概,然後,秦異人再度召開朝議。

前段時間,經過近二十天的朝議,已經達成了共識,大的方向上沒有分岐了。可是,在執行的細節上,又是分岐很大,天天都在爭論,整個朝殿中嗡嗡直響,如同打雷似的。

好在,隨着時間的進行,這種爭議越來越小,共識越越來多。

第4章 無名小卒不足言事第37章 列國來朝(下)第63章 席捲西域(上)第15章 蓋聶來投第47章 力壓呂不韋第50章 嚇破呂不韋的膽第74章 秦國增兵第45章 橫刀奪愛第20章 阿房宮第7章 朱亥來投第9章 傳國玉璽(下)第49章 拓地千里第30章 秦王駕到第90章 周天子第44章 再度入軍第53章 東窗事發第6章 兵臨韓都第112章 一之道第2章 好大一棒槌,嫪毐(上)第13章 反詐(下)第8章 秦王認錯第30章 紛紛向秦第16章 兵臨城下第63章 席捲西域(上)第80章 調教郭開第87章 春申君第40章 嚇死西周公第2章 九鼎之重第97章 兵之大家第55章 試探第45章 頭曼即位第41章 罵死君王后第38章 圍困(中)第8章 換將?楔千古慘烈長平大戰第24章 重獲自由第34章 西周公討秦第60章 成功奪食第82章 秦王決斷第63章 欲並百越第24章 活捉信陵君第25章 好處多多第62章 出兵西域第83章 羣英聚(下)第35章 出爾反爾第5章 商君軼事第一o二章 血流成河中第31章 血染大漠(三)第65章 貳師城第34章 誰給誰戴綠帽子?第27章 匈奴第1章 秦異人第57章 血色西海(中)第66章 秦軍敗退(中)第56章 楚國大亂第49章 救?不救?(下)第28章 一網打盡第46章 與佳人有約第25章 罪惡累累第27章 族老的誇讚第36章 天大的勝利第86章 建立情報網第1章 名士風采第49章 決戰鄭國渠第一oo章 尉繚出馬第37章 伏屍萬里(四)第99章 秦異人、王翦、項燕第1章 轟傳天下第66章 秦軍來了第40章 敲詐呂不韋第45章 奔赴軍中第30章 齊國的驚恐第37章 匈奴單于第30章 渭風商社第54章 渠名:鄭國第14章 明珠蒙塵第46章 北方告急第20章 勝利第47章 拐騙趙姬第3章 蓋聶(中)第29章 諸部動向第82章 秦王決斷第67章 人才爭奪戰第21章 張良第16章 大禍臨頭第24章 風雲突變第21章 廢異人?第34章 奇襲歷下第44章 周天子降秦第58章 滅國方略(上)第64章 通告天下第4章 無名小卒不足言事第43章 隳龍城(上)第13章 反詐(下)第45章 栽贓嫁禍第43章 華夏危機第19章 絕世水工:鄭國第46章 得孫如此,夫復何憾!第20章 勝利第39章 上大當了!
第4章 無名小卒不足言事第37章 列國來朝(下)第63章 席捲西域(上)第15章 蓋聶來投第47章 力壓呂不韋第50章 嚇破呂不韋的膽第74章 秦國增兵第45章 橫刀奪愛第20章 阿房宮第7章 朱亥來投第9章 傳國玉璽(下)第49章 拓地千里第30章 秦王駕到第90章 周天子第44章 再度入軍第53章 東窗事發第6章 兵臨韓都第112章 一之道第2章 好大一棒槌,嫪毐(上)第13章 反詐(下)第8章 秦王認錯第30章 紛紛向秦第16章 兵臨城下第63章 席捲西域(上)第80章 調教郭開第87章 春申君第40章 嚇死西周公第2章 九鼎之重第97章 兵之大家第55章 試探第45章 頭曼即位第41章 罵死君王后第38章 圍困(中)第8章 換將?楔千古慘烈長平大戰第24章 重獲自由第34章 西周公討秦第60章 成功奪食第82章 秦王決斷第63章 欲並百越第24章 活捉信陵君第25章 好處多多第62章 出兵西域第83章 羣英聚(下)第35章 出爾反爾第5章 商君軼事第一o二章 血流成河中第31章 血染大漠(三)第65章 貳師城第34章 誰給誰戴綠帽子?第27章 匈奴第1章 秦異人第57章 血色西海(中)第66章 秦軍敗退(中)第56章 楚國大亂第49章 救?不救?(下)第28章 一網打盡第46章 與佳人有約第25章 罪惡累累第27章 族老的誇讚第36章 天大的勝利第86章 建立情報網第1章 名士風采第49章 決戰鄭國渠第一oo章 尉繚出馬第37章 伏屍萬里(四)第99章 秦異人、王翦、項燕第1章 轟傳天下第66章 秦軍來了第40章 敲詐呂不韋第45章 奔赴軍中第30章 齊國的驚恐第37章 匈奴單于第30章 渭風商社第54章 渠名:鄭國第14章 明珠蒙塵第46章 北方告急第20章 勝利第47章 拐騙趙姬第3章 蓋聶(中)第29章 諸部動向第82章 秦王決斷第67章 人才爭奪戰第21章 張良第16章 大禍臨頭第24章 風雲突變第21章 廢異人?第34章 奇襲歷下第44章 周天子降秦第58章 滅國方略(上)第64章 通告天下第4章 無名小卒不足言事第43章 隳龍城(上)第13章 反詐(下)第45章 栽贓嫁禍第43章 華夏危機第19章 絕世水工:鄭國第46章 得孫如此,夫復何憾!第20章 勝利第39章 上大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