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漁陽太守的人選

泉州城中開始大興基建之時,漁陽城仍舊打得不可開交。

雖然袁熙戰意迫切,然而以他的實力和低迷的士氣,仍舊沒辦法撼動哀兵鮮于輔的城防。

對於兩百里外的戰事,顏良的興趣並不大,只是例行聽取一下前線情報人員傳回的報告。

在顏良看來,漁陽城只不過是個內無後繼之力,外無援兵的孤城,幽州亂事大局已定,再也沒有機會翻盤。

所以他已經着眼安排戰後事宜,研究如何爲自己牟取最大的利益。

顏良在馬城、大小寧城的安排做得十分巧妙,既不染指三城的政務,將他們盡數歸還給上谷、代郡,又留下一支兵馬經營牧苑,對三城形成實質上的影響力。

然而在漁陽、泉州,他卻沒有理由複製這個模式。

只因漁陽離開幽州治所薊城太近了,與廣陽郡直接相鄰,在袁熙的眼皮子底下絕難瞞天過海。

顏良又不甘心自己忙活了半天,全部爲他人做嫁衣裳,更因爲天津港的重要性,使得他有不得不在漁陽預先佈置的理由。

當然,這所有的安排佈置都不能顯得太刻意,又要做得讓所有人都說不出個不妥來。

爲此,顏良頗爲花費了一番心思,組織幕僚們建言獻策,商議辦法。

經過一番討論後,大多數幕僚都以爲,當積極影響此戰之後,漁陽太守的人選,要讓一個與常山相善的人來出任。

顏良對這個提議十分認同,然後便讓他們繼續商議應當推薦誰來出任漁陽太守。

要說漁陽太守的人選可不容易,漁陽有七萬戶左右,四五十萬的人口,是幽州僅次於涿郡外戶口數最多的郡國,又是邊地,太守起碼要資歷深厚,且有一定擔當才行。

這樣的人選本就不多,再加上要與常山相善,那挑選的餘地更小。

幕僚們經過好一番探討,最終列出三人供顏良參考。

第一個人選是辛毗。

辛評、辛毗兄弟頗受袁紹重視,各任要職。

辛毗擔任常山長史已經快一年了,在任上協助顏良把政務處置得妥妥當當,於公於私與顏良的關係都十分融洽,是個不錯的人選。

第二個人選是崔琰。

崔琰原在袁紹幕下爲騎都尉,其後辭官遊歷,受顏良誠意相邀加入常山,出任井陘令。

崔琰在任上興教化,開煤礦,勸農桑,可謂是一員幹吏。

他在幽州本地名聲極佳,出任一郡太守當也不是問題,也是個不錯的人選。

第三個人選是崔鈞。

說起崔鈞那可就牛逼了,他是太尉崔烈之子,曾任虎賁中郎將、西河太守。

在當下,以崔瑗、崔寔、崔烈、崔鈞爲代表的安平崔氏可要比崔琰的清河崔氏顯耀得多。

崔鈞十幾年前就擔任過二千石太守,且幷州西河郡也算是邊郡,有與胡族打交道的經歷。

所以從資歷與人望而言,崔鈞簡直無可挑剔。

當顏良看到幕僚們呈上的三個人選後,稍一考慮便選擇了崔鈞。

因爲辛毗與崔琰都與常山太過親密,雖然二人都曾是袁紹的人,但若是顏良推薦自己常山的官員出任漁陽太守,肯定要受袁氏的忌諱,也不容易讓袁熙接受。

只有崔鈞與常山是若即若離的,雖然因爲顏良派人去荊州招募人才,崔鈞才得以返回冀州,但他至今都未曾答應擔任任何職務,只是在六山學院與張臶研究學問,近些時日更是返回安平家中祭祖探望。

顏良以爲,崔鈞更適合擔任漁陽太守,也比較容易獲得袁紹與袁熙的認可。

一旦決定了後,顏良便讓人帶信給身在博陵郡安平縣的崔鈞,請他來泉州一晤。

崔鈞離開冀州老家時間已久,父親崔烈早就亡故,兄長崔均也病逝了十年,家中已經沒有直系親屬,關係最近的是叔父崔寔這一系的後人。

所以他回到安平後,在祭典了祖宗,爲父、兄修治了墓地後便無所事事。

在厭煩了那些士族間十分低俗的飲宴後,恰好收到顏良的信,崔鈞就欣然而往。

從安平縣到泉州十分方便,有兩條水路可供選擇,一條是縣北邊的泒水,一條是縣南邊的滹沱水。

泒水源出後世五臺山附近,經過常山最北邊的南行唐縣、中山國、博陵郡、河間國,最後從勃海郡入海,入海口就在巨馬水南邊三四十里外。

滹沱水大家就更熟悉了,也是發源於幷州,流經常山境內的靈壽、蒲吾、真定、九門、藁城縣,再經鉅鹿郡、博陵郡、安平郡、河間國,最後在勃海郡內與漳水匯合,入海口也在泉州南邊百里左右。

從兩條水路的距離上,肯定是走泒水比較近,走滹沱水要繞些路,但崔鈞還是走的滹沱水,正因爲他搭的是常山國的運輸船。

這批運輸船從房山出發,帶上不少鐵農具、甲冑刀劍等補給物資,正好途經安平。

當崔鈞所坐的船隻從漳水入海,沿着近海稍許向北航行了不久,就看到了巨馬水北側的大片空地上滿是工人、車輛,正在平整田地,修治道路。

得知崔鈞來到的顏良親自帶着屬下在碼頭上相迎,可謂是給足了崔鈞面子。

“州平賢兄,許久不見,這次回鄉的感受如何?”

“哎,一去十餘載,都快要不認得家鄉的路咯!”

“呵呵,看來是我冒昧打攪了賢兄的回鄉之旅了?”

“無妨無妨,我正好在鄉間悶得發慌,正想到處走走。立善賢弟,這附近怎麼有這麼多人?他們都在忙活些什麼?”

“好叫賢兄知曉,此處正要修建一座龐大的港口,我謂之天津港。天津港建成後,將成爲幽冀交界處最爲繁華、來往船隻最多的港口。”

崔鈞走南闖北這麼多年,當然清楚一座港口的重要性,讚道:“原來立善賢弟不僅僅是來平滅漁陽亂局,還有着造福地方之心啊!”

顏良打了個哈哈道:“眼下常山國中的商旅輻輳,我也是想爲常山的商隊尋一個穩固可靠的出處罷了。”

二人邊走邊聊,很快就回到了泉州縣寺中。

分賓主坐定後,崔鈞也不多虛套,開門見山道:“不知立善賢弟此次召我前來有何事情?”

顏良道:“乃是爲了漁陽半百萬元元衆生的福祉也!”

顏良所言爲了漁陽百姓的福祉,其言外之意便是想要推舉崔鈞出掌漁陽。

雖然在信中顏良並未言明,但一起送來的龐統、徐庶信中卻暗有所指。

加上崔鈞老於世故,心裡早就隱隱有所猜測。

崔鈞心中並不是不感興趣,不然也不會巴巴地往泉州走這一遭,但他還是需要保持矜持,說道:“漁陽百姓又何須我一介閒散鄙夫操心。”

顏良道:“州平賢兄此言差矣,漁陽被鮮于輔霸佔多年,地方百姓深受其擾,又經歷了此番戰事,正是百廢待興之時,且北邊還有胡族騷擾,地方不靖。

我遍觀河北四州,唯有州平賢兄有此聲望,可以鎮得住地方士族,有能力可以治理好地方應對得了胡族。

如此,則漁陽太守,舍賢兄其誰乎?”

被顏良當面吹捧,崔鈞心裡喜滋滋,但仍舊道:“我離開河北久矣,怕是士人們早就忘記了由我這一號人物,哪裡能讓河北士族心悅誠服呢?”

顏良道:“賢兄過謙了,故太尉聲名遠播,賢兄亦名揚天下數十載,豈是虛與,如今重返故土,正當有所作爲,再振安平崔氏的名聲,豈可畏首畏尾,顧慮再三?”

事不過三,崔鈞也不再推脫,說道:“既蒙賢弟看重,愚兄這便勉爲其難試一試吧!”

顏良讚道:“好!有州平兄出馬,漁陽大治可期也!”

PS:週末事多,差一千字先湊合下,明天補上。

左將軍領豫州刺史郡國相守: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擬也。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專制朝權,威福由己;時人迫脅,莫敢正言;終有望夷之敗,祖宗焚滅,污辱至今,永爲世鑑。及臻呂后季年,產祿專政,內兼二軍,外統樑、趙;擅斷萬機,決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內寒心。於是絳侯朱虛興兵奮怒,誅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興隆,光明顯融:此則大臣立權之明表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犭票狡鋒協,好亂樂禍。幕府董統鷹揚,掃除凶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收羅英雄,棄瑕取用;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領兗州刺史,被以虎文,獎蹙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而操遂承資跋扈,恣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于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起徵,金鼓響振,布衆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位: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後會鑾駕返旆,羣虜寇攻。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勳,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翊衛幼主。操便放志:專行脅遷,當御省禁;卑侮王室,敗法亂紀;坐領三臺,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弄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羣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百僚鉗口,道路以目;尚書記朝會,公卿充員品而已。

故太尉楊彪,典歷二司,享國極位。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並,五毒備至;觸情任忒,不顧憲綱。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義有可納,是以聖朝含聽,改容加飾。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國。又樑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污國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細緻慘苛,科防互設;罾繳充蹊,坑阱塞路;舉手掛網羅,動足觸機陷:是以兗、豫有無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歷觀載籍,無道之臣,貪殘酷烈,於操爲甚!

幕府方詰外奸,未及整訓;加緒含容,冀可彌縫。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樑,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爲嫋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孫瓚,強寇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外助王師,內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比濟。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耳乃大軍過蕩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質,爭爲前登,犬羊殘醜,消淪山谷。於是操師震懾,晨夜逋遁,屯據敖倉,阻河爲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車之隧。

幕府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羣;奮中黃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幷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軍泛黃河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雷震虎步,若舉炎火以焫飛蓬,覆滄海以沃熛炭,有何不滅者哉?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出自幽冀,或故營部曲,鹹怨曠思歸,流涕北顧。其餘兗豫之民,及呂布張楊之餘衆,覆亡迫脅,權時苟從;各被創夷,人爲仇敵。

第533章 不是我不明白第241章 爲把妹大開腦洞第396章 杜長的抉擇第363章 官二代第176章 處罰與送別第79章 伶牙俐齒第150章 敵援將至第252章 賊帥孫輕第548章 來自鄴城的小動作第282章 事後處置第433章 工匠的思維定式第273章 泜陽亭第118章 順勢而爲狐假虎威第167章 閃襲句陽第515章 裝備優勢第575章 “山賊”第125章 兵者,詭道也第424章 趁他病要他命第272章 南方來客第251章 比武練兵法第317章 山地戰兵第315章 沾山東麓伏擊戰第580章 春華絕情第424章 趁他病要他命第560章 許都的應對第1章 造化弄人第122章 兵戈向何方第82章 劉延獻策第518章 下基層第65章 工師之子第171章 潛入城中的暗子第139章 香餌第124章 新官上任第414章 五路同時出兵第149章 新到貨的小鮮肉第465章 上艾閱兵第5章 曲意逢迎第528章 惡有惡報第454章 書道大家第565章 誇誇羣第595章 臘日第433章 工匠的思維定式第590章 不設防的城郭第3章 求生亦不易第3章 求生亦不易第354章 龐德公的廳堂第312章 中山大商蘇雙第570章 批發衣帶詔第563章 各方反應第430章 來戰第97章 釣條鯉魚做佳餚第591章 慫到飛起第444章 勇猛與雞賊第192章 莽一波第116章 捋順毛第422章 張燕託孤第175章 糟老頭子壞得很第68章 都不是省油的燈第157章 大練兵第24章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第515章 裝備優勢第482章 一鍋端第557章 從幷州下手第164章 貧寒少年發跡史第557章 從幷州下手第597章 心懷天下第234章 王女劉綾第154章 舊卒與新兵第105章 “討死軍候”和“釣魚將軍”第441章 一路向西第107章 請求與拉攏第109章 當廷問對第237章 福利彩票第124章 新官上任第420章 知難而退第147章 亡命少年第168章 成陽仲氏第79章 伶牙俐齒第560章 許都的應對第357章 徹夜深談第87章 險死還生第124章 新官上任第77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284章 三字歌第455章 當世魯班第439章 大丈夫當如是也!第397章 螻蟻第325章 鐵官令趙叡第270章 濟北戰事第97章 釣條鯉魚做佳餚第580章 春華絕情第448章 張燕之死·第四卷終第30章 求生得生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371章 馬縣長與老工師第236章 黎民福祉第207章 思鄉少年第592章 原來是種馬劇本第511章 攻敵所必救第373章 新儒學
第533章 不是我不明白第241章 爲把妹大開腦洞第396章 杜長的抉擇第363章 官二代第176章 處罰與送別第79章 伶牙俐齒第150章 敵援將至第252章 賊帥孫輕第548章 來自鄴城的小動作第282章 事後處置第433章 工匠的思維定式第273章 泜陽亭第118章 順勢而爲狐假虎威第167章 閃襲句陽第515章 裝備優勢第575章 “山賊”第125章 兵者,詭道也第424章 趁他病要他命第272章 南方來客第251章 比武練兵法第317章 山地戰兵第315章 沾山東麓伏擊戰第580章 春華絕情第424章 趁他病要他命第560章 許都的應對第1章 造化弄人第122章 兵戈向何方第82章 劉延獻策第518章 下基層第65章 工師之子第171章 潛入城中的暗子第139章 香餌第124章 新官上任第414章 五路同時出兵第149章 新到貨的小鮮肉第465章 上艾閱兵第5章 曲意逢迎第528章 惡有惡報第454章 書道大家第565章 誇誇羣第595章 臘日第433章 工匠的思維定式第590章 不設防的城郭第3章 求生亦不易第3章 求生亦不易第354章 龐德公的廳堂第312章 中山大商蘇雙第570章 批發衣帶詔第563章 各方反應第430章 來戰第97章 釣條鯉魚做佳餚第591章 慫到飛起第444章 勇猛與雞賊第192章 莽一波第116章 捋順毛第422章 張燕託孤第175章 糟老頭子壞得很第68章 都不是省油的燈第157章 大練兵第24章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第515章 裝備優勢第482章 一鍋端第557章 從幷州下手第164章 貧寒少年發跡史第557章 從幷州下手第597章 心懷天下第234章 王女劉綾第154章 舊卒與新兵第105章 “討死軍候”和“釣魚將軍”第441章 一路向西第107章 請求與拉攏第109章 當廷問對第237章 福利彩票第124章 新官上任第420章 知難而退第147章 亡命少年第168章 成陽仲氏第79章 伶牙俐齒第560章 許都的應對第357章 徹夜深談第87章 險死還生第124章 新官上任第77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284章 三字歌第455章 當世魯班第439章 大丈夫當如是也!第397章 螻蟻第325章 鐵官令趙叡第270章 濟北戰事第97章 釣條鯉魚做佳餚第580章 春華絕情第448章 張燕之死·第四卷終第30章 求生得生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371章 馬縣長與老工師第236章 黎民福祉第207章 思鄉少年第592章 原來是種馬劇本第511章 攻敵所必救第373章 新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