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官二代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這句顛撲不破的老道理,擱在眼下的荊州也是如此。

徐庶、石韜、孟建等人都是南避的單家子弟,自然而然就聚攏在了一起。

加上徐庶與崔鈞、司馬徽交好,因而與司馬徽的弟子向朗、劉廙等人交好。

而來到荊州的南避士人中間,還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圈子,那便是高官冠族圈。

三輔大亂的時候,司隸地區大量士族逼走他鄉,有去幷州的,有去兗州、冀州、徐州、豫州的,然而當時兗州、豫州等地也遭逢戰亂,反而是荊州一直相對太平無事,所以大量士族涌入了荊州治下。

如故西河太守崔鈞、故平陵令趙戩、故漢中府丞杜畿、故涼州刺史樑鵠、故雅樂郎杜夔、故尚書郎傅巽等人,他們因爲共同的經歷,相近的身份地位,所以彼此間來往十分密切。

與後世一樣,有官員圈,自然而然就會有官二代圈。

官二代圈中,有一些是隨父兄南避,有些則是自己前來荊州。

他們也因爲相同的經歷,相近的歲數,相若的家世背景,在荊州這片安樂的土地聚集在一起,共同進學,共同飲宴,共同議論時政。

雖然這些官二代們來到荊州後,大都並未受到劉表的重用,至多擔任些清閒差事,然而因爲他們背後的家世原因,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自古以來,學生羣體便是最熱血澎湃、最容易被煽動的羣體。

鹽鐵會議時,太學生是主力,黨錮之禍時,太學生亦是主力,直至一千多年後某些動亂時代,學生依舊是被有心人利用的盲從主力。

眼下,在襄陽城南文學館舍的一處院落中,就有那麼幾個人聚攏在一起,一邊飲着酒一邊談論着城內傳揚得沸沸揚揚的各種消息。

“汝等聽說了麼?從事劉望之因爲勸諫劉牧北向用兵而不納,投傳告歸後,已經被捕拿下獄,或將步黃、魯二生後塵。”

“文始你此言差矣,劉彰嗣與黃、魯二生可大不相同,黃、魯二生背後議論,以讒毀之罪受誅也就罷了,劉彰嗣可是忠言直諫,劉牧非但不能納諫,更以交通曹賊之罪捕拿下獄,真正倒行逆施!”

“我卻以爲,黃、魯二生何辜?許他劉鎮南做得,就不許我等諸生說得?難不成還禁得住天下人悠悠之口麼?依我看,坊間傳言劉鎮南欲效光武舊事,殊不爲假也!”

“噓!慎言!此事多半是謠傳,我等還是莫要擅自議論得好!”

“呵呵,子華你就是小心謹慎,此間就你我數人議論議論,難不成還會給旁人聽去麼?”

“文行你那嗓門,隔開三堵牆都能給聽見,怕是早就被旁人給聽去了。”

“呃……此間居住的都是同道中人,便是有人聽去亦是無妨。”

“須知人心隔肚皮,此話卻不好說呢!”

“你等莫要扯遠了,我欲上書州府,請劉牧開釋劉望之,汝等可願意署名?”

“合當如此,我當聯署上書,再多邀些同學,務必要營救那劉望之出來。”

“依我看,我等不便莽撞行事,先不提我等人微言輕上書是否有效,而且劉望之之事如今只是坊間傳聞,其中詳情不能悉知,怕是此刻上書反倒誤了事。”

“子華你也太過謹慎,想那黃、魯二生,不過捕拿下獄兩三日,竟就被暗中誅殺,我等想要營救也不可得,今日若再耽擱,怕是他日悔之晚矣。”

“子篤說的對,雖然我等與劉望之並無甚交往,然事關大義,若不能阻止劉鎮南繼續獨斷專行,怕是荊州一地,再無法紀朝綱也!”

“我雖是說此刻不便上書,不過我等也可做些旁的事情,比如讓仲宣通過其兄在蔡夫人處美言幾句,或也可解劉望之之厄。”

“哎……我等君子行事自當光明正大,何必託之於婦人之手。”

“子華此言也無不道理,你我不妨聽一聽仲宣是何意見。”

衆人議論紛紛而不能決,一起看向了主座上的一名年輕人。

主座上一人二十四五歲,身材矮小瘦弱,其貌不揚,不過舉手投足之間卻揮灑自如,每有言論,必會引得頗爲同坐之人注目。

此間主人正是故太尉王龔曾孫,故司空王暢之孫,故大將軍長史王謙之子王粲,字仲宣。

王粲是山陽郡高平縣人,與劉表份屬同鄉,且劉表年少時曾王粲祖父王暢受學。

按理說王粲是劉表的同鄉晚輩,又有這一層關係,總應該在荊州混的風生水起吧?

不過事實卻並非如此,王粲在荊州數年,卻一直不受重用,只是因爲其人擅章辭,而時不時被劉表拉來作筆桿子。

比如說劉表要攻打不服統轄的長沙太守張羨時,就命王粲寫了一篇《三輔論》,以示師出有名。

那劉表爲何如此輕慢自己恩師的後人呢?說出來你們別不信,因爲劉表是大漢朝外貌協會的高級會員,常務副理事長。

他不僅本人身材高大儀容甚偉,用人取士也看着人外貌來評判。

當時王粲和族兄王凱二人一同避地荊州,劉表倒曾想把女兒嫁給王粲,最後想一想,這小子太醜了,算了,還是把女兒嫁給比較帥氣一些的王凱吧!

王粲就如此戲劇性地失去了當劉表女婿的機會,乃至於在荊州蹉跎數年不得進步。

不過王粲也算是少年成名,十來歲時就受大儒蔡邕親口誇讚,並贈書數車。

雖然仕途不暢,但爲人豪爽,家世清高,在荊州着實結交了不少同道中人。

與王粲坐在一塊兒飲宴敘談的人一共四個,左右各坐了兩人,俱都是二十來歲三十不到的青年。

右邊上首一人年約三旬,乃是故豫章太守司馬量之曾孫,故京兆尹司馬防之族侄,河內郡溫縣人司馬芝,字子華。

下首一人年約二十三四歲,乃是故衛尉蔡質之孫,故左中郎將蔡邕之侄,陳留尉氏人蔡睦,字子篤。

左邊上首一人二十六七歲,乃是尚書楊宣亭侯裴茂之子,河東郡聞喜縣人裴潛,字文行。

下首一人年約二十四五歲,乃是故大司農、尚書令、國三老士孫瑞之子,扶風人士孫萌,字文始。

眼下幾人的長輩不是二千石,便爲公卿,來頭都不小。

往日裡他們與劉望之、劉廙兄弟也不太相熟,不過也在此間想着辦法要營救劉望之出去,卻不爲旁的,只是物傷其類罷了。

畢竟黨錮之禍也就發生在二十多年前,眼下之人雖然並不是受害者,但多從長輩之處得知。

眼下在荊州之地,黃、魯二生因言獲罪,劉望之也隨之下獄,怎不令這些熱血青年心聲不滿。

從這點而言,龐士元在襄陽城中傳揚散步各種謠言的效果,已經達到了一些目的。

就在座中衆人肆意談論的時候,在館舍外的道路上也行來了數人,卻正是崔鈞帶着顏益與陳靖尋了過來。

同樣是文學館舍,也有高下之分,他們剛剛去的宋忠、邯鄲淳等人的居所高端大氣上檔次,而眼下來到的區域則要簡陋一些。

不過再怎麼簡陋,比起城中許多黔首百姓的居所也要好上不少,而且這裡居住的大都是前來襄陽就學的年輕人,大家都不太講究,靠得近一些也更熱絡一些。

崔鈞剛剛來到王粲居住的院落前,就聽到屋內傳來數人議論聲,不禁笑着與顏益、陳靖說道:“王仲宣果然舍了城外劉鎮南賜予的宅邸不住,偏偏喜歡在這片館舍裡與諸生交往議論,我等此來倒是來對了。”

顏益一聽名字便上了心,問道:“可是高平王粲?”

崔鈞道:“公利竟然也知道王仲宣?”

顏益道:“聽聞過一些他的事蹟,其人深受蔡中郎讚賞,更蒙蔡中郎贈書數車,可謂是年少成名。”

崔鈞笑道:“不錯不錯,走,我帶你去結識一下此間王仲宣,若無意外,還能認得些旁的人物。”

崔鈞隔着柴門高聲叫喚道:“王仲宣,莫要光顧着飲酒,且來招呼下客人。”

屋內王粲正思忖着小夥伴們的問題,突然聽到門外有人高聲叫喚,不免嚇了一跳,忙站起身來出門查看。

另外幾人也面面相覷,不知這時候會有誰來訪。

不過王粲皺着眉頭出去,卻笑嘻嘻地回來,跟在王粲身後爲首一人大家都認得,衆人連忙起身行禮道:“州平先生,原來是州平先生來了。”

崔鈞的父親崔烈與堂內各人的祖父同輩,甚至在資歷上也非衆人的長輩可及。

而崔鈞年過四十,曾出任西河太守,比衆人也要長了一輩,雖然爲人灑脫沒什麼架子,可大家也不敢輕忽。

崔鈞環目四顧,發現屋內幾人倒是把在荊州的官二代精華都集齊了,也心道不錯,倒是不用一個個去尋了。

崔鈞此來乃是存了目的而來,所以只是簡單向衆人介紹了一下顏益、陳靖的姓字籍貫,並未言及他們的來歷,當下顏益、陳靖也與衆人一一見禮。

待衆人重新安排好座次坐定之後,崔鈞問道:“方纔我在門外聽着裡邊熱鬧得很,不知諸君在議論些什麼呢?”

王粲早些年在雒陽時,就隨長輩拜見過崔鈞,與崔鈞較熟,答道:“我等正在議論近幾日坊間的傳聞,卻不知州平先生此來有甚要事?”

崔鈞卻並未回答,只追問道:“坊間傳聞?我方從城外而來,卻還未聽聞,你等且與我說說,都傳了些什麼?”

王粲、裴潛等人便一五一十地把他們從各處裡坊酒肆裡批發來的傳言與崔鈞一一說了。

崔鈞與顏益、陳靖三人雖然知道龐統、徐庶等人造謠傳謠的計劃,也知悉一些內容,不過從衆人口中聽來的版本又已經變了數變,比之龐統、徐庶等人初創的版本更加真假難辨,顯然經過了無數熱心吃瓜羣衆的添油加醋。

這年頭雖然沒有微信、微博,不過人們閒來無事便是在街頭巷尾議論這些小道消息,謠言的傳播擴散一點兒也不慢。

聽着這些經過藝術加工後的謠言,崔鈞心中暗暗發笑,面上卻得強忍着,一本正經地說道:“州府衆臣屬本就各有政見主張,助誰不助誰,哪個與哪個有故交,汝等議論議論倒是無妨,然有些事關國本的話題卻要慎重,以免惹禍上身,汝等可知曉?”

被崔鈞這麼一教訓,雖然衆人心裡未必認同,至少表面上都恭恭敬敬地表示受教。

崔鈞也沒想擺出長輩架勢教訓他們,他真正的目的在於下面一番話。

“不過劉望之之事我也已經聽聞了,劉彰嗣素有名望,敢於犯言直諫,不想竟然被構陷交通曹賊,簡直荒唐至極,我料劉牧定然爲小人所矇蔽,我等萬萬不能坐視劉牧犯下大錯。”

此言一出,堂內衆人也紛紛附和起來。

“然也,因言獲罪,豈不令天下士人寒心?豈不閉塞了賢臣進言之途?”

“然也,黃、魯二生何辜,劉彰嗣何辜,若不能救之,殊不知日後會不會輪到我等。

“眼下州府之中魚龍混雜,奸佞小人充斥其內,我等自當助劉牧驅除出去。”

崔鈞見人心可用,不免心中暗笑,說道:“諸君所言不差,我方纔去見了子叔公,子叔公亦是這般意見,更修書一封,讓我去太常公處陳情。”

聽聞此言,就連幾人中最爲老成持重的司馬芝也道:“若能求得太常公一言半語,定可保劉望之無事也!”

行事最爲灑脫的裴潛則道:“我等自當隨州平先生一同往謁太常公,懇求太常公在劉牧面前分說。”

蔡睦、士孫萌等人也紛紛附議,顯然對於崔鈞願意帶他們出頭很是樂意。

崔鈞道:“汝等若願與我同去自是最好,不過,此事若能圓滿解決,卻還需仲宣多費一番心力纔是。”

王粲被這麼一說,略帶疑惑地道:“我?”

崔鈞捋須笑道:“是了,便是仲宣你了。”

PS:晉人張華《博物記》曰:“初,王粲與族兄凱俱避地荊州,劉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凱有風貌,乃以妻凱。”

第85章 拒不奉亂命第436章 車輪戰法第283章 鐵官之事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25章 激勵與撫卹第122章 兵戈向何方第101章 決戰當在官渡第231章 辛毗對策第317章 山地戰兵第291章 從軍的緣由第505章 奇特的請求第429章 山下鏖戰第215章 催婚第406章 我真是太難了第338章 中道遇賊楔子 這誰頂得住啊第211章 清河崔琰第463章 帥醒第377章 踏春第252章 賊帥孫輕第75章 鳩佔鵲巢第536章 城內相見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246章 紅紅火火第575章 “山賊”第229章 廢棄鐵官第175章 糟老頭子壞得很第144章 臨陣應變第250章 解圍第55章 關羽豈等閒第581章 “刺”客?第524章 驚變第306章 愛民如子顏府君第239章 攜二美而同遊兮第133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207章 思鄉少年第568章 雙喜臨門第383章 黃花崗之變第443章 摸黑夜襲第103章 從其所請又何妨第423章 重歸故地第117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449章 黑山後事第16章 走一步看一步吧第246章 紅紅火火第336章 西柏陂第353章 水鏡先生第562章 天子的託付第408章 案牘勞形第183章 河岸大亂鬥第413章 相煎何太急第351章 修己而不責人第206章 遊說第332章 攻心爲上第110章 拉偏架第40章 某乃河東關雲長是也第320章 背水一戰第423章 重歸故地第155章 冤乎哉?不冤也!第110章 拉偏架第209章 常山國相第584章 脾氣古怪的醫者第138章 將軍之慮有三第3章 求生亦不易第320章 背水一戰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238章 蓋有非常之法也第438章 吾家麒麟兒第257章 純金獎牌第382章 加料第291章 從軍的緣由第474章 龐士元的見聞第108章 吐槽大會第396章 杜長的抉擇第291章 從軍的緣由第599章 多疑的袁紹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279章 有壓迫就有反抗第197章 官渡落幕第202章 目標黑山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144章 臨陣應變第32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394章 顏枚的小心思第60章 誰來和我大戰三百回合第355章 劉玄德要來荊州?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61章 三面夾攻第70章 身後煙塵起第555章 學術理念之爭第186章 一將捨命,萬將難敵第179章 打入酸棗的楔子第102章 紙上論兵足擬千軍萬馬第53章 立效以報第273章 泜陽亭第362章 笑林始祖第365章?謠言發酵第49章 做人難第226章 掩襲哨所第53章 立效以報
第85章 拒不奉亂命第436章 車輪戰法第283章 鐵官之事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25章 激勵與撫卹第122章 兵戈向何方第101章 決戰當在官渡第231章 辛毗對策第317章 山地戰兵第291章 從軍的緣由第505章 奇特的請求第429章 山下鏖戰第215章 催婚第406章 我真是太難了第338章 中道遇賊楔子 這誰頂得住啊第211章 清河崔琰第463章 帥醒第377章 踏春第252章 賊帥孫輕第75章 鳩佔鵲巢第536章 城內相見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246章 紅紅火火第575章 “山賊”第229章 廢棄鐵官第175章 糟老頭子壞得很第144章 臨陣應變第250章 解圍第55章 關羽豈等閒第581章 “刺”客?第524章 驚變第306章 愛民如子顏府君第239章 攜二美而同遊兮第133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207章 思鄉少年第568章 雙喜臨門第383章 黃花崗之變第443章 摸黑夜襲第103章 從其所請又何妨第423章 重歸故地第117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449章 黑山後事第16章 走一步看一步吧第246章 紅紅火火第336章 西柏陂第353章 水鏡先生第562章 天子的託付第408章 案牘勞形第183章 河岸大亂鬥第413章 相煎何太急第351章 修己而不責人第206章 遊說第332章 攻心爲上第110章 拉偏架第40章 某乃河東關雲長是也第320章 背水一戰第423章 重歸故地第155章 冤乎哉?不冤也!第110章 拉偏架第209章 常山國相第584章 脾氣古怪的醫者第138章 將軍之慮有三第3章 求生亦不易第320章 背水一戰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238章 蓋有非常之法也第438章 吾家麒麟兒第257章 純金獎牌第382章 加料第291章 從軍的緣由第474章 龐士元的見聞第108章 吐槽大會第396章 杜長的抉擇第291章 從軍的緣由第599章 多疑的袁紹第297章 親迎昏禮第279章 有壓迫就有反抗第197章 官渡落幕第202章 目標黑山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144章 臨陣應變第32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394章 顏枚的小心思第60章 誰來和我大戰三百回合第355章 劉玄德要來荊州?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61章 三面夾攻第70章 身後煙塵起第555章 學術理念之爭第186章 一將捨命,萬將難敵第179章 打入酸棗的楔子第102章 紙上論兵足擬千軍萬馬第53章 立效以報第273章 泜陽亭第362章 笑林始祖第365章?謠言發酵第49章 做人難第226章 掩襲哨所第53章 立效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