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朝中爭鬥起風波(下)

多謝夢醉花落、d、飛天熊貓、採月等等各位的月票,多謝甜食者、雲頂賞月、lzyacat等等各位的捧場。

——

聖旨的內容很簡單,詔令“皇甫嵩討東郡,朱儁討南陽”,而隨同聖旨來的這個消息卻十分令人震驚。一個消息,事關五人:楊賜、呂強、向栩、張鈞、王允。

黃巾起後,朝中召羣臣會議,楊賜是太尉,在與會之列,他忠言進諫,諫言皇帝驅逐小人,親近賢人,矛頭直指閹宦,因此忤逆了皇帝,“以寇賊免”,皇帝以黃巾亂起爲藉口免了他太尉之位。——因爲賊亂或者自然災害而免去當時在位的三公,換上另一人接任,這是兩漢之時的常態,其依據是儒家的天人感應。天有災害或者世道不寧是因爲人的緣故,所以換個人,不過楊賜之被免職卻明顯是因爲他斥責宦官之故了。

帶來這個消息的是隨同傳旨宦官同來的一個朝臣,這個朝臣與皇甫嵩交好,傳過旨後,與皇甫嵩、朱儁等在私室中敘話,說起了此事。皇甫嵩、朱儁半晌無言。皇甫嵩說道:“天下生亂,盜賊沸糜至此,而天子卻、卻……,唉。”

這個朝臣說道:“楊公雖被免太尉,性命無礙,兩位將軍,你們可知……。”朱儁性急,不等他說完,打斷問道:“怎麼?聽你這意思,朝中有人因此身死?”這個朝臣說道:“可不是麼?”屈起手指,一個一個的計算,“呂強、向栩、張鈞皆因抨擊宦者而獲罪身死。”

皇甫嵩大驚失色,一時沒有跪坐穩當,險些把案上的水椀碰倒,他說道:“呂常侍、向侍郎、張郎中身死了?”問道,“怎麼死的?”

這個朝臣嘆了口氣,說道:“將軍應知,當黃巾賊起後,天子曾問呂常侍所宜施行,呂常侍說:先誅左右貪濁者,大赦黨人,料簡刺史、二千石能否。”皇甫嵩點頭說道:“當時我尚未離京,知道這件事。”皇甫嵩剛纔之所以大驚失色,固有因聞向栩、張鈞身死的緣故,但更多的是因爲呂強之死,在“大赦黨人”這件事上,呂強和他算是同盟。呂強雖是個宦官,但卻與趙忠、張讓這些閹宦不同,他是傾向於士子、黨人的,清忠奉公,在士子中口碑很好。

朱儁說道:“我亦知此事,在我離京前,我聽說趙忠、張讓諸輩因呂常侍此諫而紛紛求退,並各自徵還宗親子弟在州郡者。怎麼?莫非後來事情起了變化?”

這個朝臣冷笑道:“所謂‘紛紛求退’,不過是彼輩故意做出的姿態,以退爲進罷了!便在本月上旬,趙忠、夏惲構陷呂常侍,說他:‘與黨人共議朝廷,數讀《霍光傳》,其兄弟所在並皆貪穢’。”夏惲,也是宦官,與趙忠、呂強一樣併爲中常侍。

皇甫嵩、朱儁聞得此話,悚然而驚。朱儁怒而拍案,說道:“‘與黨人共議朝政,兄弟所在並皆貪穢’,這兩條倒也罷了,‘數讀《霍光傳》’,這是必欲要置呂常侍於死地啊!”

霍光何許人也?前漢武帝的託孤之臣,昭帝死後,他兩度行廢立之事。張讓、趙忠說呂強數讀《霍光傳》,其意何在?這個朝臣說道:“趙忠、夏惲蛇蠍之心,天子聞之,果然不悅,令中黃門持兵召呂常侍。”皇甫嵩問道:“把呂常侍送到詔獄,呂常侍因此而死了麼?”

這個朝臣搖了搖頭,說道:“呂常侍聞帝召,怒道:‘吾死,亂起矣。丈夫欲盡忠國家,豈能對獄吏乎!’遂自殺。”

皇甫嵩拍案而起,因爲憤怒,額頭上青筋迸出。他只覺一股怒氣從胸腹間升起,似不吐不快,而到了嘴邊,卻又猛然自省,爲人臣者怎能在背後非議君父?若失口非議,話如果傳出去,恐怕人頭難保,宗族受罪,勉強將這股怒氣嚥下,轉望室外,見藍天白雲,院中綠樹紅花,清風徐徐,初夏之景,令人心怡,而卻怒氣下去,不覺又一點蒼涼泛起。

他緩緩落座,說道:“‘丈夫欲盡忠國家,豈能對獄吏乎!’‘丈夫欲盡忠國家,豈能對獄吏乎!’”反覆低吟呂強死前的這句遺言。朱儁怒髮衝冠,亦是悲憤難掩,但卻大約是出於和皇甫嵩同樣的原因,忍之再三,沒有說出非議之語,他握手爲拳,連連擊案,說道:“呂常侍真大丈夫也!呂常侍真大丈夫也。”這個朝臣嘆道:“呂常侍的確是大丈夫,他自盡死後,趙忠、夏惲復又進讒言,說他是畏罪自殺,天子遂令收捕其宗親,沒其財產。”

呂強自殺,宗族被捕,家產被抄。這件事說完,室內三人默然多時。皇甫嵩勉強振作精神,問道:“呂常侍自盡,向侍郎與張郎中又是怎樣?”

向栩,河內朝歌人,是個狂生,好讀《老子》,有弟子,名爲“顏淵”、“子貢”、“季路”、“冉有”之輩,曾爲趙相,後被徵拜爲侍中。黃巾亂起,他不想國家興兵,說只需遣將去黃河上北向讀《孝經》,賊自當消滅。他的這個論調十分荒謬,可卻因爲此前他曾上書譏刺宦者,就被張讓抓住了把柄,說他“不欲令國家命將出師,疑與角同心,欲爲內應”,他遂被“收送黃門北寺獄”,死在獄中。這向栩是個狂生,卓詭不倫,任趙相時也沒什麼好的政績,“略不視文書,舍中生蒿萊”,皇甫嵩、朱儁對他沒有什麼好感,死了也就死了,但是張鈞不同。

張鈞是冀州中山人,向有忠直之名,本月上旬,他上書言:“宜斬十常侍,縣頭南郊,以謝百姓,又遣使者佈告天下,可不須師旅,而大寇自消”。天子把他的奏章出示給張讓等看,張讓等皆免冠徒跣頓首,乞自致洛陽詔獄,並出家財以助軍費。天子見他們這般可憐之態,便怒罵張鈞:“此真狂子也。十常侍固當有一人善者不?”張鈞覆重上,猶如前章,輒寢不報。爲了搜捕張角黨羽,朝廷下詔書令廷尉、侍御史考朝臣中學太平道的,御史承張讓、趙忠等的意思,遂誣奏張鈞學黃巾道,收掠死獄中。

楊賜是太尉,呂強是中常侍,向栩是侍郎,張鈞是郎中,不是身高權重就是位在清貴,而在多半個月中,皆因閹宦之故或被免職,或者身死。

聽這個朝臣說完,皇甫嵩、朱儁相顧無言,剛纔的大怒、悲憤、蒼涼種種之感漸漸盡皆淡去,皇甫嵩長嘆一聲,心道:“朝政如此,時局如此,爲人臣子者還能怎樣呢?盡心竭力,韜光養晦罷了。”盡心竭力是爲國盡忠,韜光養晦是保全性命。

皇甫嵩說道:“適才你說王公怎麼?”

剛纔這個朝臣提到了王允,不過當時只說了一句:“王公做了一樁大事。”沒有細說,接着就說起了楊賜、呂強等人之事。皇甫嵩此時重拾話頭,這個朝臣說道:“怎麼?兩位將軍不知麼?兩位將軍大破潁川黃巾,繳獲如山,王公在其中發現了張讓賓客與黃巾賊的書疏,張讓與黃巾賊有交通,因上奏天子,具發其奸。”

皇甫嵩、朱儁對視了一眼。在黃巾軍的繳獲中發現張讓賓客與黃巾軍的書疏,這件事他倆知道,並且還是他倆告訴的王允。王允當時就說他要將此事上奏天子,沒想到他真的這麼做了。大約是因知閹宦勢大,爲不牽累皇甫嵩、朱儁,在這道奏摺中,王允沒有提皇甫嵩和朱儁,也沒有提他的兩個別駕荀爽和孔融,只落款了他自己的名字。

皇甫嵩敬佩王允的膽氣,想到楊賜、呂強、向栩、張鈞等人的下場,又不覺爲王允擔心,問這個朝臣:“王公的奏章上後,朝中是如何說的?天子可治張讓的罪了麼?”這個朝臣冷笑說道:“天子拿着王公的奏章,怒責張讓,張讓叩頭陳謝,做可憐之狀,而竟不能罪之。”

朱儁失色說道:“張讓既不獲罪,那王公、那王公……,那王公豈不是危矣!”

這個朝臣亦是憂心,說道:“我離京時,聽人傳說,張讓因此懷協憤怨,只是他與黃巾賊交通證據確鑿,一時卻也奈何不了王公。只是,以他的陰毒記恨,現在雖無奈王公,以後卻說不定了。”朱儁面孔漲的通紅,緊握住腰上佩劍,長身跽坐,怒道:“恨不手刃此等奸賊!”

他發怒也沒有用,朝廷詔書已下,令他與皇甫嵩分兵兩路,擊討別郡黃巾。

只是,外有黃巾生亂,天下鼎沸,百姓流離,內之朝堂不靖,君子退位,閹宦當權,天子信用小人而忠良含冤憤懣,這大漢的天下又能支撐多久呢?

……

這個朝臣帶來的這幾個新聞不脛而走,很快全軍的校尉、司馬就都知道了。

諸人反應不一,有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的更加謹言慎行,有的則耀武揚威,——軍中的這些軍官裡不但有士族子弟,也是有閹宦子弟的。

孫堅聽聞後,私下裡大罵了幾句,沒別的什麼過激反應。

傅燮素痛恨閹宦,知聞之後,難掩憤怒,當即修疏一封,送去朝中。

在這道上疏中,他言辭激烈,說道:“臣聞天下之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今張角起於趙、魏,黃巾亂於六州。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者也。臣受戎任,奉辭伐罪,轉戰潁汝,戰無不克。黃巾雖盛,不足爲廟堂憂也。臣之所懼,在於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彌增其廣耳。陛下仁德寬容,多所不忍,故閹豎弄權,忠臣不進。誠使張角梟夷,黃巾變服,臣之所憂,甫益深耳。何者?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國,亦猶冰炭不可同器。”云云。

“黃巾雖盛,不足爲廟堂憂”,“閹豎弄權,忠臣不進”這纔是天下之所憂。這個觀點荀貞非常贊成,然而他不是楊賜、傅燮這樣的人,所以對此也只是贊成罷了,在聞的楊賜、王允等人之事後,他表面上沒有任何反應,退回帳中,卻不免長吁短嘆,爲之慨嘆、生憂。

他想道:“天子雖開黨禁,顯然是迫不得已,他親信的仍是宦官。楊賜、呂強、向栩、張鈞固然忠直剛烈,可惜卻沒能看清時勢,……,不,也許他們看清了,向栩、張鈞倒也罷了,楊賜、呂強都是在宦海中沉浮多年,豈會不識時務?可是他們仍卻上書彈劾閹宦,不畏一己之死。唉,不避誅責,直言諫諍,真英雄也。”

楊賜、呂強是英雄,他自問自己不是,想起張直之事,他心頭咯噔一跳,想道:“張讓暫時奈何不了王允,卻不知會不會遷怒於我?”有點擔憂,不過細想下來,有了王允在前邊,他這個小蝦米也許張讓還看不上,但也說不好。思來想去,頗是忐忑。

荀貞不是個瞻前顧後之人,雖然忐忑,可是事情已經做下,而且當時他也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至多亡命江湖,躲上幾年就是,所以當皇甫嵩的將令下來時,他也就將此事拋之腦後,重把注意力放在了眼前。

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3 習射257 徐元直獻策危行15 問世間誰主沉浮35 潛光爲養羽翼成82 光陰似苒流如箭138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五)34 大勝(上)48 許君卿計敗張遼14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七)163 常山中軍真倜儻(上)62 田使君退還平原46 盜馬128 軍民兩屯糧百萬80 冠軍將呼太史慈(二)79 故齊晏子因君顯 北遊橫連舊蘇秦(上)11 督郵屬吏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185 星羅雄傑滿部中(上)88 遠謀圖據中原地 欲與孫堅結姻親3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五)21 甲兵四千向神都(上)105 中郎人言王者器143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15 燕趙意氣多豪俠(上)23 文聘(中)282 今貴舊勳徐與冀274 夏侯淵傳捷坎谷(中)14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三)4 最風流之武評(一葦)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18 第一天(下)53 滅族(上)31 除惡務盡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10 曹孟德四策禦敵40 路畔相投父子俱 賊名水上號錦帆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51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上)15 問世間誰主沉浮42 君臣自古固多疑177 樂進單騎入彭城(下)34 招攬樂進100 棄郡而走袁伯業93 夜夜磨我削葵刀93 兵臨西華(下)77 薛禮高踞臨下問 劉備席坐從容答130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五)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67 鮮卑復又寇幽並40 隱秘非只君可尋72 諸荀居家交豪俊 長文將至更添才223 調派署威壓山重45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六)50 勵士出征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17 虎狼之威(下)18 誅滅沈家(上)83 了卻山中寇賊事(七)158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三)86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133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六)37 生來無計避徵徭47 天下之事何事不成71 兵有形同而勢異者2 雙喜臨門(下)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13 志纔出山58 我爲君取彼良駒(四)3 陽翟侯扣使不遣120 三戰盡復東郡地(五)4 初雪12 自以爲得逼負荊 小計略施迫人窮43 董卓狼顧問英雄(上)69 躋身才俊(上)63 荀姚謁見陶恭祖 江湖豪氣陳元龍68 鳳集西鄉(下)71 此子存有難測之志97 出身未捷身先死21 今有潁陰乳虎(中)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74 如何練兵217 選將調兵間先行35 鄉吏殘民4 風雪夜刺(上)61 仲業13 荀家五虎度陳倉(四)85 臨戰忘死虎狼士 陷陣總是高順營47 張飛急襲葛陂西61 最令人懼是毒計32 督郵一怒(中)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50 人謀不藏實堪浩嘆94 橋瑁詐書移諸鎮 一聲雷響起風雲41 荊州刺史武陵守 魯陽袁術望南陽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163 一將功成萬骨枯(下)24 文聘(下)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
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3 習射257 徐元直獻策危行15 問世間誰主沉浮35 潛光爲養羽翼成82 光陰似苒流如箭138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五)34 大勝(上)48 許君卿計敗張遼14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七)163 常山中軍真倜儻(上)62 田使君退還平原46 盜馬128 軍民兩屯糧百萬80 冠軍將呼太史慈(二)79 故齊晏子因君顯 北遊橫連舊蘇秦(上)11 督郵屬吏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185 星羅雄傑滿部中(上)88 遠謀圖據中原地 欲與孫堅結姻親3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五)21 甲兵四千向神都(上)105 中郎人言王者器143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15 燕趙意氣多豪俠(上)23 文聘(中)282 今貴舊勳徐與冀274 夏侯淵傳捷坎谷(中)14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三)4 最風流之武評(一葦)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18 第一天(下)53 滅族(上)31 除惡務盡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10 曹孟德四策禦敵40 路畔相投父子俱 賊名水上號錦帆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51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上)15 問世間誰主沉浮42 君臣自古固多疑177 樂進單騎入彭城(下)34 招攬樂進100 棄郡而走袁伯業93 夜夜磨我削葵刀93 兵臨西華(下)77 薛禮高踞臨下問 劉備席坐從容答130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五)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67 鮮卑復又寇幽並40 隱秘非只君可尋72 諸荀居家交豪俊 長文將至更添才223 調派署威壓山重45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六)50 勵士出征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17 虎狼之威(下)18 誅滅沈家(上)83 了卻山中寇賊事(七)158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三)86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133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六)37 生來無計避徵徭47 天下之事何事不成71 兵有形同而勢異者2 雙喜臨門(下)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13 志纔出山58 我爲君取彼良駒(四)3 陽翟侯扣使不遣120 三戰盡復東郡地(五)4 初雪12 自以爲得逼負荊 小計略施迫人窮43 董卓狼顧問英雄(上)69 躋身才俊(上)63 荀姚謁見陶恭祖 江湖豪氣陳元龍68 鳳集西鄉(下)71 此子存有難測之志97 出身未捷身先死21 今有潁陰乳虎(中)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74 如何練兵217 選將調兵間先行35 鄉吏殘民4 風雪夜刺(上)61 仲業13 荀家五虎度陳倉(四)85 臨戰忘死虎狼士 陷陣總是高順營47 張飛急襲葛陂西61 最令人懼是毒計32 督郵一怒(中)220 陶恭祖數求歸鄉50 人謀不藏實堪浩嘆94 橋瑁詐書移諸鎮 一聲雷響起風雲41 荊州刺史武陵守 魯陽袁術望南陽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163 一將功成萬骨枯(下)24 文聘(下)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