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督師 巡撫 戰守

盛京外城,幾名自前線松山城外一路而來的騎兵狂奔入城,進到汗王宮之中,什麼都沒管,直接就是噗通跪倒在大殿之上。

氣喘吁吁的喊道:

“皇上,前線急報,明人洪承疇率馬步十三萬餘在松山集結,錦州祖大壽一日之內五次突圍,睿親王久攻不下,請求援軍!”

這旗丁話音剛落,緊跟着從外面又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另外的一個清兵跑進來,跪在先前那旗丁身側。

“報——,明人勢重,睿親王損傷慘重,請求援軍!”

儘管皇太極此時已然稱帝,但這大殿卻依舊稱爲汗王宮,爲的就是彰顯女真先祖努爾哈赤建立的不世功勳,聽到這個消息,殿上的諸貝勒王公大臣都是面面相抵。

首座之上的皇太極雖然面露疲憊,臉上略有蒼白的神色,但總體來說依然是人高馬大,威嚴畢露,聽到連續幾個急報,頓時就有些急切。

據他所知,多爾袞處事向來滴水不漏且雷厲風行,狠辣果斷,這次用他換掉老成持穩的濟爾哈朗,就是想盡快在錦州、松山一線打開局面。

沒成想,眼下就連多爾袞都如此急切的連續告罄,若不是事情已經十萬火急,他是不會如此不分輕重的連續往盛京發回急報。

在接下啦的商議中,皇太極認爲如今已經到了大清危難存亡的關頭,所以力排衆議,決定親征前往松山。

但皇太極也知道,現有的八旗兵丁數量依然不夠,所以他在臨行前連續發下幾道詔令。

首先是派旗丁到深山老林之中,去尋找搜抓那些蠻荒未曾開化的野人女真,給他們盔甲刀槍,直接編入八旗軍隊。

其次,以大清天命皇帝的身份,給朝鮮和蒙古發下詔令,讓他們星夜派人前往松山一帶與睿親王多爾袞的軍隊會和,抵擋明軍鋒芒。

儘管命令有條不紊的發了下去,但皇太極自從接到來自前線的急報起,便已經茶飯不思,日夜都在擔憂松山城外的戰事

後來在愛妃海蘭珠的安慰與建議下,決定不等蒙古諸部、朝鮮國派出的隨行軍,先率精騎三千往松山奔行,八旗勁旅緊隨其後。

皇太極本來身體就不算好,前些年的那次興京慘敗更是讓清軍傷及元氣,皇太極在城樑上看見懸掛着的東果公主無頭屍身,當場就被氣的吐血,回到宮內昏厥數日才悠悠轉醒。

許多年過去了,這件事依然在他心中揮之不去,在往松山趕路的途中皇太極只希望當年那支偷襲興京的明軍也能來,到時候也就能一雪前恥,盡殺之以告慰滿洲勇士在天之靈。

不料,皇太極趕路太過焦急,以至於途中舊疾復發,鼻血如同決了堤的江河水一般洶涌,怎麼都抑制不住,最後索性一手拿着大碗去接,另一隻手用來駕馭馬匹。

於此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歷城,城外的校場內集結了數萬身披紅色鐵甲的戰兵,無數杆鋼槍徐徐如林,人人都是目不斜視。

轟隆隆的步子聲越來越遠,山東軍水陸數萬兵馬,在總兵官王爭的一聲令下,帶着一往無前的氣勢朝松山堡進發,參與這場決定天下運勢的大戰。

“山東軍!殺虜!”

“殺虜!”

“殺虜!”

“殺虜!”

......

松山堡的城牆上,吳三桂乾咳一聲,聽着西石門那邊的喊殺聲,抱拳說道:

“總督大人,末將久在遼東與其周旋,深知韃虜勇悍,不可力敵,一人便可擋我大明將士數人,眼下已經猛攻數日,西石門仍然未見鬆動,還是暫且退兵,若大軍有任何閃失,豈不是遂了賊人的願?”

聞言,玉田總兵曹變蛟點點頭,開口道:

“吳總兵言之有理,依末將看,朝廷大軍尚有數萬在後未曾來到松山堡,邸報也說前幾日山東軍在歷城出發,何不等到前後合兵之時,數路出擊,痛擊東虜!”

聽到這話,洪承疇呵呵一笑,倒是沒什麼多餘的反應,曹變蛟或許是真心話,但那吳三桂他看得清楚,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不過是爲了保全自身實力罷了。

洪承疇看了一眼身後一名穿着蟒袍的太監,悠悠說道:

“吳總兵,當年你率幾百家丁就敢衝進陣中死鬥上萬韃虜,如今擁衆數萬,鎮守一方,怎麼卻怕成這個樣子?”

聽到薊遼總督這麼說,吳三桂只是微微一笑,全然當做沒聽見,既不正面回話也不再說一個字。

這已經是頗爲無禮,但他身邊的那些總兵與外圍不少部將都沒什麼反應,洪承疇這話好像是問給了空氣一般。

遼東與邊鎮的軍戶大將們與其餘地方不同,多是經年駐守,早就自成一派,穩穩的坐擁一方,雖說名義上洪承疇屬於督師,對他們有指揮職權。

但洪承疇已經不止一次的捫心自問,這些驕橫跋扈,誰都不放在眼裡的將領們他還真是指揮不動,吳三桂這麼無視下來,倒有些讓他無可奈何。

這個時候面上不能再多說什麼,免得現場更加尷尬,但洪承疇心中的怒氣卻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消散,冷聲說道:

“本督出關前也曾打算用吳總兵的法子,步步爲營,集中最大的兵力與韃虜決戰,但卻有人背後在戳本督的脊樑骨,說是在刻意的拖延。”

前些日子,洪承疇在關內集結兵馬,本來想用步步爲營,集中優勢兵力與清軍搏戰的方式取得勝利,可兵部尚書陳新甲不認同,在朝議中上疏。

說是兵多餉艱,拖延一日朝廷就要拿出十幾萬大軍的糧餉,主張速戰速決,這話可謂說到了崇禎皇帝心坎上,眼下朝廷最缺的是什麼,不就是銀子和糧食嗎。

崇禎皇帝不僅採納了陳新甲的意見,更是派出一名監軍攜帶聖旨來前線催促出戰。

實際上,洪承疇說這番話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口惡氣罷了,聽了這番話,他身後正站着的一名文士滿臉漲紅,有些慍怒之色。

這個人穿着五品官服,正是任監軍的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麒。

每每想到這事,洪承疇就是氣不打一處來。

雖說監軍不再是那些倨傲自大的太監,可這些東林的文人卻還不如中官監軍,起碼那些太監給點銀子能打發了,但這文士完全就是軟硬不吃,狗屁不通。

這張若麒就是最典型的一個,整天傲着臉,完全是在用大義之名與自己作對。

洪承疇下令整軍,張若麒定然要來攪和一番,不讓你順順當當的整軍備戰,洪承疇這邊剛下令等待後續兵馬,這張若麒立馬就要來拿着皇帝的聖旨,牛氣哄哄的催促進軍決戰。

雖說洪承疇也是文士出身,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南剿賊寇,北御東虜,心裡的想法早就和那些軍將們差不多,已經可以說對那張若麒是恨之入骨,就差一刀活劈了他。

這等督撫不合的事情在最近的遼東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可鬧到自己頭上卻又是另一碼。

洪承疇是皇帝欽命的督師,統率兵馬負責援救錦州,可這職方郎中張若麒也是監軍,還拿着聖旨,他們一人一個命令,你進我就退,你退我就進,搞得下面那些總兵大將都是一頭霧水。

wωw▲ тt kān▲ Сo

完全不明白到底是該聽督師的命令,還是該聽朝廷監軍的命令。

這事情在明軍之中逐漸傳開,銳氣逐漸散去,就連進攻西石門的腳步都停了下來,整天就是聽這兩個人在議事堂上對着吵,一直都沒有個統一的命令下來。

第八十二章:所向披靡第四百七十一章:睢州考學第一百一十八章:泛泛之輩第一百五十六章:中計第一百八十四章:任命第二十六章:相送西門情誼深第一百五十九章:空空島大捷第九十二章:看笑話與撿便宜第一百零四章:討餉第一百六十二章:實打實的韃子腦袋第三百零三章:功過是非,一念之間第五十六章:把控源頭第二百二十七章:欣喜若狂的顏繼祖第三百三十七章:約法三章第四百二十八章:北取滄州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三百八十五章:見招拆招第二十五章:王爭獻計剿巨匪第一百九十六章:孫知府登門(爲舵主都是不是哥加更!)第二百九十七章:有子漢興第五百七十二章:田見秀之死第一百八十八章:興奮的左良玉第四百七十六章:別喊了,劉大帥第五十一章:鄭氏嫡子第三百四十三章:聖旨 革職 奸臣第三百八十一章:亦正亦邪第五百一十四章:酒不醉人人自醉第七十三章:不容樂觀第四百二十章:尖刀 振武 玄武 奮威第二百七十五章:革左五營第三百六十八章:施邦耀奏山東事第四百二十章:尖刀 振武 玄武 奮威第二十四章:節節而制排槍陣第一百九十七章:爲將有兵焉懼文第一百九十一章:一炮第六百零四章:一統歷 漢農籍 火器局第八十六章:鹽丁尚比官兵強第一百七十六章:霹靂手段第五百三十五章:趁你病,要你命第二百八十八章:人才濟濟第八十三章:血濺寨堂第五百一十七章:左光先投山東第一百四十四章:循序漸進三步走第四百二十六章:滄州兵諫(上)第四十五章:三把手第一百七十九章:危機 軍議司第一百八十二章:胡來神醫第四百七十三章:半月內必克襄陽第四百四十章:安東候第三百四十七章:招安第三百四十九章:松山 錦州 大戰第四百九十六章:汝寧大捷第二百七十一章:砍了第四十三章:血海深仇終可報第一百三十三章:濟寧 碼頭第一百八十四章:任命第三百七十章:忠烈伯 明威軍第五百七十章:三軍協同,逆轉乾坤第五百七十七章:李自成登基第四百二十三章:願爲忠烈伯效死第三百六十二章:最後的遼東鐵軍第二百七十七章:革裡眼進逼臨清第四百九十九章:天下棋局,三處博弈第二百零二章:戰場上見真章第四百八十五章:避實擊虛,轉取西安第六百一十九章:彰武大帝,四海鹹服第一百二十二章:虛僞的繁榮第一百二十八章:巡撫 知府 總兵官第四百八十章:人生在世,最快意的是什麼?第六百零二章:諸國來朝,萬象更始第二百七十一章:砍了第二百零四章:“如虎”全卓第五百八十五章:軟硬兼施,帝王權道第一章:魂穿明末成軍戶第六十九章:五隊嫡系第二百二十章:仁慈用錯了地方第五百二十章:太子少保第七十九章:舌頭第二百四十八章:登萊水軍“十二營”(爲舵主exp686加更!)第五百四十九章:大順軍拷掠助響第五百六十六章:這要怎麼打?第一百六十二章:實打實的韃子腦袋第八十四章:鷹臉刑一刀第三十六章:以少勝多立奇功第六章: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五百一十五章:趙之龍的卓越貢獻第三百一十七章:總兵擊鼓,力克通許第三百九十六章:戰後諸事第四百章:殺千刀的忠烈伯第一百八十二章:胡來神醫第二百二十三章:回城 佳人 告捷第四十二章:漢家代有英傑出第三百一十九章:絞首三千,克定開封第五百九十四章:火器之利,天壤之別第二百七十六章:歷城軍議第四百六十章:悲催的太監(求訂閱!)第六百零六章:追贈 誥命 西征第三百一十四章:四面遭圍,列陣摧鋒第二百八十七章:身份與地位的變化第四百六十七章:望旗而潰
第八十二章:所向披靡第四百七十一章:睢州考學第一百一十八章:泛泛之輩第一百五十六章:中計第一百八十四章:任命第二十六章:相送西門情誼深第一百五十九章:空空島大捷第九十二章:看笑話與撿便宜第一百零四章:討餉第一百六十二章:實打實的韃子腦袋第三百零三章:功過是非,一念之間第五十六章:把控源頭第二百二十七章:欣喜若狂的顏繼祖第三百三十七章:約法三章第四百二十八章:北取滄州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三百八十五章:見招拆招第二十五章:王爭獻計剿巨匪第一百九十六章:孫知府登門(爲舵主都是不是哥加更!)第二百九十七章:有子漢興第五百七十二章:田見秀之死第一百八十八章:興奮的左良玉第四百七十六章:別喊了,劉大帥第五十一章:鄭氏嫡子第三百四十三章:聖旨 革職 奸臣第三百八十一章:亦正亦邪第五百一十四章:酒不醉人人自醉第七十三章:不容樂觀第四百二十章:尖刀 振武 玄武 奮威第二百七十五章:革左五營第三百六十八章:施邦耀奏山東事第四百二十章:尖刀 振武 玄武 奮威第二十四章:節節而制排槍陣第一百九十七章:爲將有兵焉懼文第一百九十一章:一炮第六百零四章:一統歷 漢農籍 火器局第八十六章:鹽丁尚比官兵強第一百七十六章:霹靂手段第五百三十五章:趁你病,要你命第二百八十八章:人才濟濟第八十三章:血濺寨堂第五百一十七章:左光先投山東第一百四十四章:循序漸進三步走第四百二十六章:滄州兵諫(上)第四十五章:三把手第一百七十九章:危機 軍議司第一百八十二章:胡來神醫第四百七十三章:半月內必克襄陽第四百四十章:安東候第三百四十七章:招安第三百四十九章:松山 錦州 大戰第四百九十六章:汝寧大捷第二百七十一章:砍了第四十三章:血海深仇終可報第一百三十三章:濟寧 碼頭第一百八十四章:任命第三百七十章:忠烈伯 明威軍第五百七十章:三軍協同,逆轉乾坤第五百七十七章:李自成登基第四百二十三章:願爲忠烈伯效死第三百六十二章:最後的遼東鐵軍第二百七十七章:革裡眼進逼臨清第四百九十九章:天下棋局,三處博弈第二百零二章:戰場上見真章第四百八十五章:避實擊虛,轉取西安第六百一十九章:彰武大帝,四海鹹服第一百二十二章:虛僞的繁榮第一百二十八章:巡撫 知府 總兵官第四百八十章:人生在世,最快意的是什麼?第六百零二章:諸國來朝,萬象更始第二百七十一章:砍了第二百零四章:“如虎”全卓第五百八十五章:軟硬兼施,帝王權道第一章:魂穿明末成軍戶第六十九章:五隊嫡系第二百二十章:仁慈用錯了地方第五百二十章:太子少保第七十九章:舌頭第二百四十八章:登萊水軍“十二營”(爲舵主exp686加更!)第五百四十九章:大順軍拷掠助響第五百六十六章:這要怎麼打?第一百六十二章:實打實的韃子腦袋第八十四章:鷹臉刑一刀第三十六章:以少勝多立奇功第六章: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五百一十五章:趙之龍的卓越貢獻第三百一十七章:總兵擊鼓,力克通許第三百九十六章:戰後諸事第四百章:殺千刀的忠烈伯第一百八十二章:胡來神醫第二百二十三章:回城 佳人 告捷第四十二章:漢家代有英傑出第三百一十九章:絞首三千,克定開封第五百九十四章:火器之利,天壤之別第二百七十六章:歷城軍議第四百六十章:悲催的太監(求訂閱!)第六百零六章:追贈 誥命 西征第三百一十四章:四面遭圍,列陣摧鋒第二百八十七章:身份與地位的變化第四百六十七章:望旗而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