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崇德已去,建元順治

天下大勢,瞬息萬變。

王爭拿下南京僅僅三日後,李自成率順軍攻佔西安,迅速枝開葉散,同時間的關外,一樣不平靜。

崇禎十七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並未立有太子,八旗立即開始內部相爭,各王公大臣和貝勒,紛紛尋找值得自己效力的新主子。

此時,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他本人也是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

更何況他諸子中最有才幹的嶽託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的碩託素不爲代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在新君一事上根本沒有什麼發言權。

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卻依然能左右事態的發展,這是多爾袞和豪格都需要爭取到的力量。

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八旗子弟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

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廷議八大臣甚至立誓,說就算身死,也要讓豪格繼位,以此來報答皇太極的知遇之恩。

說到底,這些人還是爲利所趨勢,只有皇長子豪格繼位,兩黃旗的政治地位和權利纔能有所保證,不會淪爲魚肉。

支持豪格繼位的王公大臣們認爲豪格軍功卓著,才能較高,天聰六年時已晉升爲和碩貝勒,而那個時候,多爾袞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愣頭青。

崇德元年,豪格晉升和碩肅親王,掌戶部事,已經能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在八旗中的權勢可謂是如日中天。

奴酋皇太極在世時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力,但同時又保持着皇黨的實力,莽古爾泰死後,豪格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之力,實力遠遠強於其他旗。

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唯一有能力同豪格競爭的,也就是如今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手握兩白旗,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又是他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加如虎添翼。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

雖然他不大可能參與競爭,但他的向背卻和代善一樣,對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響,無論這兩個人傾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嚴重傾斜。

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等人數次勸說,想要讓多爾袞自立爲皇帝,可素來狠辣果斷的多爾袞,這次卻一直遲疑,並沒有表態。

崇禎十七年八月十四日,即山東軍攻佔南京後的一個月之後,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等都一起來到崇政殿,舉行決定皇位歸屬的會議。

說起來,滿清這次的會議倒是很像明廷平日中北直隸衆臣的朝議,各旗貴族互相聲討,誰都不服誰,若有絲毫不慎,就可能造成八旗內部互相傾軋。

豪格和多爾袞雖然都想當皇帝,但畢竟還沒有傻的徹底,不會輕易發言,讓多年以來的努力付諸東流。

更何況,明廷雖然在遼東精銳盡失,只有駐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可以一戰,但山東方面還握有一張王牌。

只不過安東候王爭的態度不明不暗,雖然在表面上尊奉明廷,但自從崇禎十五年開始,就已經開始對崇禎皇帝的旨意不聞不問,完全憑喜好行事。

會議大約持續了兩個時辰,多爾袞深知自己每一句話的重要性,竟然未發一言,只是冷眼旁觀。

不過談着談着,事態還是朝多爾袞害怕的方向發展,滿清八旗會議的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爲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爲首的兩白旗上。

雙方相爭,委決不下。

豪格有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支持,而多爾袞只有兩白旗和其餘四旗的部分貴族,自立的條件並不成熟,最大的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

這些人論起資歷,比多爾袞和豪格都要高,一直和多爾袞對着幹,又不能把他們怎麼樣。

多爾袞此前一言不發,卻在會議即將結束時突然開口,他建議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便是歷史上的順治。

此言一出,殿上寂靜一片,豪格和諸王公大臣相視傻眼,多爾袞的話讓他們找不出任何拒絕的理由。

此前豪格繼位,那是順應人心,但現在若是還要繼位,那就成了十足的野心家,輿論大勢將會朝多爾袞一邊倒。

多爾袞看似讓步,實則卻是悶聲下了一招狠手,在做最後的掙扎,說一千道一萬,他心中其實比豪格更想當皇帝。

但是多爾袞比豪格恐怖得多,懂得隱忍,然後一擊必勝,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從這一點看來,倒是與王爭十分相似。

至是,代善等諸親王與廷議八大臣共奉福臨登位,各旗貝勒大臣共同誓書,昭告天地,改元順治。

多爾袞一樣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順治帝即爲以後,下旨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爲輔政王。

這樣八旗分化的危機就此被多爾袞一言消除,並且藉此朝權利的巔峰更進一步,豪格則淪爲普通親王,位劣多爾袞一等。

濟爾哈朗守成有餘而攻勢不足,用他來鉗制多爾袞明顯是個錯誤的決定,兩位輔政王,實際上掌權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多爾袞自己。

濟爾哈朗老邁怕事,早在鬆錦之戰的時候,他多次貽誤戰機,讓王爭有機可乘,造成阿濟格陣亡,烏真炮營全軍覆沒的結果。

當然了,這也是多爾袞力主讓濟爾哈朗同爲輔政王的關鍵因素。

滿清廷議上,兩黃旗廷議八大臣“佩劍向前”,逼迫多爾袞認豪格爲新帝,無奈之下他才提出讓福臨繼位,而並非是一開始就高瞻遠矚。

只是豪格並沒有多爾袞狠辣的手段,在大多數人都支持自己的情況下畏首畏尾,竟然十分可笑的相信了多爾袞在不利形勢下的示弱。

要是多爾袞站在豪格的位置,怕是會立刻商議周密的計劃,動用一切力量來助自己登位。

成爲輔政王以後,豪格本想借濟爾哈朗之手和多爾袞再次平起平坐,但算盤再次打空,濟爾哈朗只是附議多爾袞的決斷,昏庸怕事。

多爾袞很快就摸清了濟爾哈朗的軟肋和態度,利用輔政王的職權,將此前支持豪格一派的艾度禮、碩託、阿達禮及其下屬逐一肅清,基本在內部掌管了八旗。

當然,這都是王爭率兵入主南京的後話。

第四百五十章:施邦耀入山東第五百三十三章:軍魂 鐵律 肅心第二百六十三章:劉澤清之死(中)第五百八十五章:軟硬兼施,帝王權道第二百零六章:奉詔,不入援第五百四十章:一潑尿帶來的全面強軍第三百八十八章:血戰拓城(二)第二百八十二章:荒唐朝局第二百一十章:登陸旅順口第二百六十四章:劉澤清之死(完)第五百七十一章:三個男人一臺戲第二百三十一章:順勢而爲,驅虎吞狼第二百二十章:仁慈用錯了地方第五百五十二章:多爾袞入關,李自成東征第一百零一章:赴任第六十二章:後者居首第一百五十五章:夜襲空空島第三百八十一章:亦正亦邪第四百四十章:安東候第三百三十九章:嗣昌伏法,王爭失信第三百五十三章:不愧良將才第四百零六章:諜報司 無孔不入第一百零二章:段天德的小心思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一百五十五章:夜襲空空島第一百二十六章:衝突第三百八十章:闖王來了不納糧!第二百零四章:“如虎”全卓第二百九十二章:突發洪災第五十章:意外第五百零九章:崇德已去,建元順治第六百零一章:三軍雲集,帝國開篇第六百二十三章:大封功臣,舉兵徵遼第四百四十四章:入不敷出第四百五十四章:兵臨徐州第二百四十五章:吾兒當殺韃以建功立業第二百八十四章:土豹子進城第三百零二章:北上南進,一朝失算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戶們的去處第四百一十五章:歷城軍校一期學員第二百三十章:上無威,難馭下第四十五章:三把手第二百二十三章:回城 佳人 告捷第二百一十九章:以五千悍卒,立不世之功第二百五十一章:進援第四十七章: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第六百二十四章:滅清 雅克薩條約第二百九十七章:有子漢興第七章:地痞豪強盤根節第三百二十二章:處處不平第二百五十章:民亂 縱容 做大第三百一十八章:彼之奇兵,我之期兵第四章:以假亂真險入城第二百一十八章:修羅戰場第四百八十六章:黨爭又起,聖躬違和第三百零四章:仁義懦弱,一線之隔第四百八十二章:誓師襄陽,劍指南京第四百五十三章:議取江南第五百六十章: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第三百四十五章:李青山起義第五百九十二章:智破盛京第五百零一章:兵臨城下,尤念太平第五百六十五章:闖王泄憤殺吳襄第五百一十三章:分化瓦解,一舉多得第四百八十九章:中都 遇刺 滁州第二百三十九章:清理門戶第三百六十七章:大捷 震動第五百七十章:三軍協同,逆轉乾坤第一百五十一章:一個也不能放跑了第三百一十三章:亂象紛紜,闖營挑釁第三百四十五章:李青山起義第一百一十章:王守備軍令如山第二百一十八章:修羅戰場第二百一十三章:登州營不放棄能救下的每一個人第三十二章:白鯉表心龍王怒第四百零二章:衍聖公孔胤植第二百九十章:山東軍第五百四十七章:甲申中荷臺灣條約(下)第二百零九章:深秋十月向遼東第二百七十八章:臨清武卒死不退第一百二十五章:宵小不軌心第六百一十一章:巧言令色第三百九十五章:劉宗敏之死第四百八十六章:黨爭又起,聖躬違和第三百五十二章:馬步爭馳,將帥夜逃第一百一十四章:收復養馬島第二百五十七章:死在衝鋒的路上第二百四十一章:高亮提親第二百九十一章:歷城軍校第二百三十三章:直取平度州第二百一十七章:進城不封刀第五百六十八章:步騎聯合,道義爲先第二百七十章:橫生禍端第五百二十五章:這事鬧的第三百六十四章:錦州解圍戰(中)第十一章:狗仗人勢義井難第四百六十一章:虛僞的繁榮第一百六十章:土豹子進城第二百六十三章:劉澤清之死(中)第二百五十三章:千鈞一髮——董有銀
第四百五十章:施邦耀入山東第五百三十三章:軍魂 鐵律 肅心第二百六十三章:劉澤清之死(中)第五百八十五章:軟硬兼施,帝王權道第二百零六章:奉詔,不入援第五百四十章:一潑尿帶來的全面強軍第三百八十八章:血戰拓城(二)第二百八十二章:荒唐朝局第二百一十章:登陸旅順口第二百六十四章:劉澤清之死(完)第五百七十一章:三個男人一臺戲第二百三十一章:順勢而爲,驅虎吞狼第二百二十章:仁慈用錯了地方第五百五十二章:多爾袞入關,李自成東征第一百零一章:赴任第六十二章:後者居首第一百五十五章:夜襲空空島第三百八十一章:亦正亦邪第四百四十章:安東候第三百三十九章:嗣昌伏法,王爭失信第三百五十三章:不愧良將才第四百零六章:諜報司 無孔不入第一百零二章:段天德的小心思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一百五十五章:夜襲空空島第一百二十六章:衝突第三百八十章:闖王來了不納糧!第二百零四章:“如虎”全卓第二百九十二章:突發洪災第五十章:意外第五百零九章:崇德已去,建元順治第六百零一章:三軍雲集,帝國開篇第六百二十三章:大封功臣,舉兵徵遼第四百四十四章:入不敷出第四百五十四章:兵臨徐州第二百四十五章:吾兒當殺韃以建功立業第二百八十四章:土豹子進城第三百零二章:北上南進,一朝失算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戶們的去處第四百一十五章:歷城軍校一期學員第二百三十章:上無威,難馭下第四十五章:三把手第二百二十三章:回城 佳人 告捷第二百一十九章:以五千悍卒,立不世之功第二百五十一章:進援第四十七章: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第六百二十四章:滅清 雅克薩條約第二百九十七章:有子漢興第七章:地痞豪強盤根節第三百二十二章:處處不平第二百五十章:民亂 縱容 做大第三百一十八章:彼之奇兵,我之期兵第四章:以假亂真險入城第二百一十八章:修羅戰場第四百八十六章:黨爭又起,聖躬違和第三百零四章:仁義懦弱,一線之隔第四百八十二章:誓師襄陽,劍指南京第四百五十三章:議取江南第五百六十章: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第三百四十五章:李青山起義第五百九十二章:智破盛京第五百零一章:兵臨城下,尤念太平第五百六十五章:闖王泄憤殺吳襄第五百一十三章:分化瓦解,一舉多得第四百八十九章:中都 遇刺 滁州第二百三十九章:清理門戶第三百六十七章:大捷 震動第五百七十章:三軍協同,逆轉乾坤第一百五十一章:一個也不能放跑了第三百一十三章:亂象紛紜,闖營挑釁第三百四十五章:李青山起義第一百一十章:王守備軍令如山第二百一十八章:修羅戰場第二百一十三章:登州營不放棄能救下的每一個人第三十二章:白鯉表心龍王怒第四百零二章:衍聖公孔胤植第二百九十章:山東軍第五百四十七章:甲申中荷臺灣條約(下)第二百零九章:深秋十月向遼東第二百七十八章:臨清武卒死不退第一百二十五章:宵小不軌心第六百一十一章:巧言令色第三百九十五章:劉宗敏之死第四百八十六章:黨爭又起,聖躬違和第三百五十二章:馬步爭馳,將帥夜逃第一百一十四章:收復養馬島第二百五十七章:死在衝鋒的路上第二百四十一章:高亮提親第二百九十一章:歷城軍校第二百三十三章:直取平度州第二百一十七章:進城不封刀第五百六十八章:步騎聯合,道義爲先第二百七十章:橫生禍端第五百二十五章:這事鬧的第三百六十四章:錦州解圍戰(中)第十一章:狗仗人勢義井難第四百六十一章:虛僞的繁榮第一百六十章:土豹子進城第二百六十三章:劉澤清之死(中)第二百五十三章:千鈞一髮——董有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