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適得其反

“卿家是何年入的朝?朕怎地瞧着眼生得緊。”高宗愣愣地看了駱賓王好一陣子,愣是想不出面前這位御史到底是何人,不免有些子好奇,也沒急着過問駱賓王的本章,倒是先追問其駱賓王的來歷。

“回陛下的話,微臣駱賓王,武德二年生人,籍,婺州;貞觀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曾於道王府任記室參軍事(親王府屬官,從六品上),後歸鄉務農爲業,麟德二年中進士第七名,經吏部試,得授奉禮郎;七月,晉東臺詳正學士;昨日轉監察御史之職。”面對着高宗的質疑,駱賓王並不曾慌亂,躬着身子,語氣平和地將履歷報了出來。

“哦?原來如此,愛卿能中進士,當是大才,有何本章要奏,便說罷,朕聽着呢。”御史不過八品官而已,按駱賓王的履歷,得任此官倒也說得過去,只不過高宗卻並不以爲駱賓王出任御史乃是正常的官職遞進——御史的品階雖與東臺詳正學士持平,可前者是朝臣,後者卻是普通下級官吏,實不可同日而語,在高宗想來,此舉十有八九是李賢或是李顯在背後推的手,然則高宗卻並不打算去計較,概因此事符合制衡之道的需要,他自是不會去點破其中的蹊蹺,只是笑着點了下頭,很是溫和地說了一句道。

“微臣啓奏陛下,聖人有云:有教而無類,是故,但凡學而有成者,不必計其出身,但有德才者,必賢也,又,懷社稷之心,報國而無門,豈不悲哉,微臣有感於此,特以詩詠之:三十二餘罷,鬢是潘安仁。四十九仍入,年非朱買臣。縱橫愁系越,坎壈倦遊秦。出籠窮短翮,委轍涸枯鱗。窮經不沾用,彈鋏欲誰申。天子未驅策,歲月幾沉淪。一得視邊塞,萬里何苦辛。劍匣胡霜影,弓開漢月輪。金刀動秋色,鐵騎想風塵。爲國堅誠款,捐軀忘賤貧。勒功思比憲,決略暗欺陳。若不犯霜雪,虛擲玉京春。”駱賓王的詩本就極佳,道盡了民間士子不爲天子所用的悲哀,懷才不遇之痛貫徹全篇,再配上其滄桑感極強的語調,聽得高宗眼圈都微微有些子發紅了起來,至於一衆大臣們雖滿心不願科舉變革,可一樣被駱賓王的詩所感染,一時間滿大殿裡的氣氛驟然間便壓抑了起來。

“父皇,駱御史所賦之詩何其悲哉,‘天子不驅策,歲月幾沉淪。’,此等人生之大痛,兒臣思及,便有涕零之心,我大唐向來開明,父皇又是明君,豈能坐而視之,兒臣懇請父皇聖裁!”就在朝臣們尚未回過神來之際,璐王李賢已大踏步地行到了殿中,慷慨激昂地出言稟報道。

“父皇,六哥所言甚是,君子之悲,莫過於懷才不遇,變革科舉乃順天應人之舉也,當速行之,兒臣以爲行此事者,六哥最宜,望父皇明斷!”李賢話音剛落,李顯立馬緊跟着出言附和道。

“這個,這個……”對於科舉之事,高宗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儘管心裡頭覺得李賢兄弟倆所奏頗爲有理,也想就此給小哥倆一個補償,問題是科舉變革所牽扯到的方方面面之多,一點都不在河工之下,高宗心裡頭實在是有些個決心難下,此際,面對着李賢兄弟倆炙熱的目光,一時間將不知說啥纔好了。

“二位賢弟,縱使科舉須變革,也總得有個章程罷,此事重大,須輕忽不得,不若日後再議也罷。”高宗支支吾吾地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在一旁冷眼旁觀的李弘卻是看不下去了,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一派語重心長地插了一句道。

嘿,好小子,好處拿完了,這會兒就想出幺蛾子了?美了你了!李顯一看是李弘站了出來,心中暗自冷笑不已,可臉上卻是一派的平靜,對着李弘躬了下身子道:“太子哥哥教訓得是,此事重大,是該有個章程的,臣弟不才,已有了些許構想,或能遂行之。”話說到這兒,也沒再多理會李弘的臉色有多難看,微一轉身,再次朝着高宗一躬身道:“啓奏父皇,兒臣本章尚有未盡之言,懇請父皇容兒臣言之。”

“唔,顯兒有話但講無妨,朕聽着便是了。”高宗一來是確實想聽聽李顯打算如何變革科舉,二來麼,也是考慮到制衡的因素,倒是沒反對李顯的上奏之請。

“謝父皇隆恩。”李顯一絲不苟地謝了一聲,而後手捧着摺子,朗聲道:“兒臣以爲聖人之言,治世之大道也,朝廷取材,當以道德、文章爲本,務使人盡其用,方可顯我大唐之開明,今之科舉弊端甚多,須徹底革之,有鑑於此,兒臣思之再三,有所得如下:聖人云: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取材當以德爲本,六藝爲綱,考覈科目有《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等五經,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合爲四書五經,縣有縣學,取中者爲秀才;州有州學,取中者爲舉人,唯舉人方有大比之資格,三年一大比,取中者爲進士,以時政、易理、詩爲三場,以詩文定高下,廢明經而獨尊進士科,以顯取士之公平,若能如是,則/民間無遺珠之憾,而朝廷無缺人才之虞,何樂而不爲哉,兒臣懇請父皇明察!”

“啓奏陛下,微臣以爲周王殿下所奏大善也,宜速行之!”

“陛下,臣附議!”

“陛下,臣亦附議!”

……

李顯話音一落,林奇等璐王一系的官員紛紛站了出來,各自出言表態,儘管人數不算多,也就二十餘號人,可造出來的聲勢卻不算小。

這一見二王再度聯手出擊,李弘心頭不禁很有些被愚弄了之感,自是又氣又急,奈何先前剛被李顯硬邦邦地頂過一次,在沒有十全把握之前,他已不敢再出頭胡亂打岔,唯恐被有備而來的二王當場整得下不來臺,可卻又百般不願李賢兄弟倆就此成事,無奈之餘,也只好將求助的目光投向了閻立本等一衆心腹大臣。

“陛下,老臣以爲周王殿下所言過矣,我朝重臣出身明經者衆矣,德且賢者不計其數,又豈是周王殿下所言的那般不堪,且凡明經者,皆有朝堂公卿以爲擔保,自可確保士子之德行無虧,何來投機取巧之說,此般種種,請恕老臣不敢苟同!”閻立本對科舉事宜其實並不熟知,原本不打算站出來跟李顯打擂臺的,可一見太子在上頭拼命地使眼神,閻立本也只好硬着頭皮站了出來,胡攪蠻纏地扯了一大通。

“陛下,閻尚書所言甚是,科舉事宜乃朝堂取士之根本,切不可妄動,當慎行。”

“陛下,老臣以爲明經方是選材之正道也。”

“陛下,臣等以爲閻尚書所言乃老成謀國之理也,望陛下明斷。”

……

閻立本乃是太子一系的領袖人物,他這麼一站將出來,親近太子的大臣們自是紛紛出列支持,甚至許多原本甚少參與到諸皇子爭端中去的老成之輩此際也都站出來呼應閻立本之言,一時間太子一方的聲勢浩大得驚人至極。

嘿,果然都跳出來了,好,就怕爾等不出來,這麼一鬧之下,事情成了!一衆朝臣們吵吵嚷嚷個不停,幾乎是衆口一詞地反對科舉變革,可李顯卻一點都不在意,不但不在乎,反倒心中暗喜不已,索性閉緊了嘴,壓根兒就不去理會朝臣們的強烈反對,只因這一幕早就在李顯的預料之中——太子本就勢大,犯了高宗的忌諱,否則的話,高宗也不會好端端地將李賢兄弟倆引入朝局,先前太子拿走了河工,勢力自是進一步擴張了開去,高宗雖說想要扶持太子,卻一準還是會有疙瘩在心,如今這麼一鬧,高宗心裡頭的疙瘩明顯便要膨脹了起來,本來就算對科舉變革尚有疑慮的,也一準要藉此事打壓一下太子的氣焰,換而言之,太子這頭反對越是激烈,高宗心裡頭便越是要別一下太子的苗頭,值此時分,保持沉默便成了李顯最佳的應對方案,左右該說的都已經說過了,是與非高宗自己會去做一個判斷。

果然不出李顯所料,朝臣們越是嚷得兇悍,高宗的臉色便越是難看,到了末了,已是陰沉得像是要滴出水來一般,雖不曾真兒個地發作起來,可那難看的臉色一出,原本正嚷得起勁的衆臣們慢慢地便都沒了聲息,滿大殿裡登時便是一陣令人壓抑無比的死寂。

“諸位愛卿熙熙攘攘何爲哉?是真欲爲朕分憂,還是念着家中尚未出仕的子孫,嗯?朕倒是好奇得很,爾等一向自負才高,又有何人能寫出駱愛卿這般詩句來,明經,哼,明經能取才?朕看未必罷,顯兒所奏之事,朕看着就不錯,朕意已決,由賢兒爲首,顯兒爲輔,會同吏部、禮部好生擬個完整章程來,朕等着看!”高宗陰着臉掃了眼下頭的羣臣,毫不客氣地便是一頓斥責,而後,也沒管朝臣們的反應如何,下了道旨意之後,起身便轉進後殿去了。

高宗既已離開,這朝議自然也就議不下去了,一衆大臣們自是就此悻悻然地散了去,一場激辯尚未開始便已告了終了……

| |

第566章 英雄末路(一)第620章 糧庫之戰(一)第43章 再度婉拒(上)第244章 要玩就玩得個大的(下)第373章 危局(上)第165章 衝冠一怒爲紅顏(三)第645章 太平公主的禮物第668章 狄仁傑斷案(二)第632章 必爭之要職第50章 大計劃之啓動(四)第672章 狄仁傑斷案(六)第28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中)第314章 要的就是這熱鬧勁兒第79章 趕盡殺絕(中)第37章 初見駱賓王(上)第601章 直入青宮第521章 伏牛川之戰(六)第378章 血與火(下)第422章 絕對強勢(二)第311章 魚與熊掌第678章 軒然大波(中)第602章 迴歸與別離第684章 糊塗案糊塗斷(五)第271章 狠狠打壓(下)第13章 摘桃子的李弘第620章 糧庫之戰(一)第595章 兄友弟恭(上)第134章 強取聖旨第618章 再下一城(中)第661章 密謀第736章 艱難的抉擇第160章 驀然回首第144章 四個雞蛋上跳舞(下)第431章 盡皆歸降第733章 劉仁軌來訪第18章 收養上官婉兒第480章 追殲黑風盜(二)第751章 艱難的和議(八)第607章 波斯王子第565章 風捲殘雲(七)第615章 舉重若輕(中)第442章 突圍而走(中)第161章 搭上話了第56章 好消息壞消息第463章 暗夜殺機(下)第36章 臨時協議第547章 烽火連天(六)第586章 紅山宮之約(上)第247章 明槍暗箭(一)第72章 夜宴(一)第337章 最後的謀劃第548章 烽火連天(七)第802章 決戰洛陽宮!(二)第291章 宮廷劇變(下)第60章 虎爺犬孫(上)第115章 吏部尚書之爭(下)第377章 血與火(中)第286章 騎驢看唱本第367章 鄯州攻防戰(下)第449章 驛站之血夜(三)第623章 糧庫之戰(四)第731章 先發制人(下)第497章 大海濤聲(六)第370章 河州之殤(上)第621章 糧庫之戰(二)第274章 決勝一擊(下)第661章 密謀第201章 四面楚歌(上)第156章 無毒不丈夫(五)第328章 以進爲退(下)第803章 決戰洛陽宮!(三)第796章 東都風雲動(二)第520章 伏牛川之戰(五)第228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255章 公堂上的較量(下)第244章 要玩就玩得個大的(下)第628章 惡人先告狀(一)第2章 生死兩重天(上)第668章 狄仁傑斷案(二)第146章 驅武妙策(下)第657章 相位之爭(五)第4章 生死兩重天(下)第790章 夜探麗水軒(下)第266章 當頭一棒(上)第458章 臨州盟會(一)第281章 意外的結果第365章 鄯州攻防戰(上)第226章 預做安排第232章 白雁之約(中)第694章 西征第一戰(三)第406章 夜幕下的襲殺(上)第461章 臨州盟會(四)第90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下)第239章 反客爲主(上)第203章 安西之變(上)第85章 約法三章(上)第773章 鐵騎縱橫(二)第290章 宮廷劇變(中)第93章 妥協的藝術(一)第353章 殺機暗藏(上)
第566章 英雄末路(一)第620章 糧庫之戰(一)第43章 再度婉拒(上)第244章 要玩就玩得個大的(下)第373章 危局(上)第165章 衝冠一怒爲紅顏(三)第645章 太平公主的禮物第668章 狄仁傑斷案(二)第632章 必爭之要職第50章 大計劃之啓動(四)第672章 狄仁傑斷案(六)第28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中)第314章 要的就是這熱鬧勁兒第79章 趕盡殺絕(中)第37章 初見駱賓王(上)第601章 直入青宮第521章 伏牛川之戰(六)第378章 血與火(下)第422章 絕對強勢(二)第311章 魚與熊掌第678章 軒然大波(中)第602章 迴歸與別離第684章 糊塗案糊塗斷(五)第271章 狠狠打壓(下)第13章 摘桃子的李弘第620章 糧庫之戰(一)第595章 兄友弟恭(上)第134章 強取聖旨第618章 再下一城(中)第661章 密謀第736章 艱難的抉擇第160章 驀然回首第144章 四個雞蛋上跳舞(下)第431章 盡皆歸降第733章 劉仁軌來訪第18章 收養上官婉兒第480章 追殲黑風盜(二)第751章 艱難的和議(八)第607章 波斯王子第565章 風捲殘雲(七)第615章 舉重若輕(中)第442章 突圍而走(中)第161章 搭上話了第56章 好消息壞消息第463章 暗夜殺機(下)第36章 臨時協議第547章 烽火連天(六)第586章 紅山宮之約(上)第247章 明槍暗箭(一)第72章 夜宴(一)第337章 最後的謀劃第548章 烽火連天(七)第802章 決戰洛陽宮!(二)第291章 宮廷劇變(下)第60章 虎爺犬孫(上)第115章 吏部尚書之爭(下)第377章 血與火(中)第286章 騎驢看唱本第367章 鄯州攻防戰(下)第449章 驛站之血夜(三)第623章 糧庫之戰(四)第731章 先發制人(下)第497章 大海濤聲(六)第370章 河州之殤(上)第621章 糧庫之戰(二)第274章 決勝一擊(下)第661章 密謀第201章 四面楚歌(上)第156章 無毒不丈夫(五)第328章 以進爲退(下)第803章 決戰洛陽宮!(三)第796章 東都風雲動(二)第520章 伏牛川之戰(五)第228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255章 公堂上的較量(下)第244章 要玩就玩得個大的(下)第628章 惡人先告狀(一)第2章 生死兩重天(上)第668章 狄仁傑斷案(二)第146章 驅武妙策(下)第657章 相位之爭(五)第4章 生死兩重天(下)第790章 夜探麗水軒(下)第266章 當頭一棒(上)第458章 臨州盟會(一)第281章 意外的結果第365章 鄯州攻防戰(上)第226章 預做安排第232章 白雁之約(中)第694章 西征第一戰(三)第406章 夜幕下的襲殺(上)第461章 臨州盟會(四)第90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下)第239章 反客爲主(上)第203章 安西之變(上)第85章 約法三章(上)第773章 鐵騎縱橫(二)第290章 宮廷劇變(中)第93章 妥協的藝術(一)第353章 殺機暗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