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反面教材

李嗣業把從曲女城送來的戰報重重地拍在了案几上,口氣嚴厲地說道:“怎麼能縱兵搶劫呢!搶劫婆羅門和剎帝利也就算了,怎麼連吠舍和首陀羅也要搶?他們尚未在北印度站穩腳跟,就這麼傷天害理,將來如何維持?”

封常清疑惑地問道:“爲什麼婆羅門和剎帝利能搶,吠舍和首陀羅就搶不得?”

“前兩個種姓的財富都是從後兩個種姓的手裡剝削得來的,搶了毫無心理負擔。低種姓的窮苦百姓有什麼油水?搶了他們有什麼益處!等這件事了了以後,所有參與搶劫的營自隊正以上罰俸一年!”

封常清聽了不禁莞爾,這樣的懲罰可謂是毫無力度。這些人從曲女城裡搶來的財富早已超出俸祿的幾十倍,但是懲罰過重會使得軍隊的士氣和凝聚力下降。想要打造一支外出侵略還能秋毫無犯的仁義之師本來就是個僞命題,僞到相當於當婊子立牌坊的程度。所以他也並不能嚴格地要求士兵們非做到那種程度。

不過他對於征服北印度沒有絲毫的負疚感,因爲當地的統治者也是外來民族,這就相當於我們常說的得國不正。雅利安人的問題不僅僅是得國不正,更嚴重的是他們實施了慘絕人寰的種族隔離政策。這話一點兒也不誇張,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其實就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種族隔離,種姓制度也是婆羅門教的核心思想。

千年之後某歐洲強國的某元首爲何十分崇拜雅利安人並自認是他們的遺種?因爲這個破壞性極強的種族滅亡了三個文明古國,還在其中的印度成功地完成了種族隔離政策並且延續了三千年。但是種姓制度的最大危害也極其明顯,那就是使得印度極易被外族征服並統治。

雅利安人得國不正還是次要,但他們實施的種姓制度,使得這個國家歷經數千年都刻着種族隔離的烙印。最底層的首陀羅和排除在種姓外的達利特永遠都會認爲自己是賤等人,然而他們卻佔印度人口的一半還多。當發生外族入侵時,低種姓會把外來者當做另一種剎帝利和婆羅門。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乃至低等雅利安吠舍終究是少數派,他們無法團結起大多數的力量去對抗外來種族。甚至這些上等種姓主動向外族媾和,邀請他們共同統治下等人。

從古印度的歷史便能看出,三千多年來,就連雅利安人獨立統治印度的時間也不過幾百年,更多的是被異族所征服的歷史。先是波斯王大流士把印度變爲治下的一個省,幫助印度人趕走大流士的是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進入印度的時間很短暫,很快便撤了出去。也許是亞歷山大刺激了雅利安人,使得他們奮起建立了唯一一個大一統王朝,並且在阿育王時代真正完成了統一。阿育王一死,印度很快又分裂,外族再次侵入,漢朝的時候大月氏人進入北印度建立了霜貴帝國。霜貴帝國滅亡後,印度人建立的笈多王朝成爲本民族最後的輝煌,之後的戒日王朝也是這輝煌的餘韻。

從此之後,***化的突厥人入侵印度創造了延續三個世紀之長的德里蘇丹國,接着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取代德里蘇丹國開創了臥莫兒帝國。種姓制度和印度教文化使得印度人不會被其他民族同化,但也使得他們甘心成爲統治者的順民。而且種姓制度對於外來統治者最爲優惠的一條就是不用費勁去搞什麼種族分治隔離,印度人早就替他們搞好了。在低等種姓眼裡外來者視同剎帝利或婆羅門,只要拿出對待婆羅門的恭順對待外族人即可,在他們眼裡突厥人,蒙古人和婆羅門都是上等人。婆羅門階層則故步自封,他們對侵略者的唯一要求就是隻要能保證他們依然是特權階層,允許他們信奉印度教即可。

民族覺醒在他們這裡是個僞命題。該怎麼覺醒?雅利安人覺醒要抵抗外來侵略者,可他們自己都是外來者。低種姓要覺醒驅逐侵略者,那麼這些婆羅門和剎帝利是不是也應該滾蛋?唯一讓他們能夠找到自己存在感的就是宗教區分,印度教的存在使得他們不被***同化,但神廟依然拒絕低種姓進入。種姓制度使得印度人長期以來只有宗教和種姓,沒有國家和民族。

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歐洲列強殖民印度前期,當時在印度大陸上佔據統治地位依然是臥莫兒帝國。臥莫兒帝國皇帝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交戰,印度人都不知道該幫誰,因爲他們都是外來的侵略者。英國殖民者甚至不需要回英國本土調兵,直接在本地徵召印度教士兵與臥莫兒士兵作戰。還有後來英法之間在印度爭奪殖民地,雙方的士兵竟然都是印度人,他們作爲公司的僱員已經開始爲主人爭奪利益。

李嗣業不知不覺地站在了世界歷史大潮的前面,也已經開始對世界格局開始產生影響,他從渴塞城和怛羅斯開始,把***驅趕出河中和吐火羅境,徹底阻擋了***與印度的接壤,防止他們從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的山口間染指印度。南亞次大陸便成爲一顆被他捂在手中的明珠。

他已經完全想好了印度計劃,把這裡當做是原材料基地,用它獨一無二的耕地面積和胡椒和香料資源從中原換取金錢財富,然後用這些財富來武裝河西,安西北庭甚至是中亞地區。

對於印度的控制是最主要的最容易的,直接利用婆羅門和剎帝利階層來奴役低等種姓,這叫不粘鍋,他們即使要恨,也應該恨婆羅門和剎帝利,事實證明他們連這種恨都不敢有。

如果將來可能與婆羅門階層鬧翻,他可以用軍隊給神廟換血,他完全不用擔心。就算是這樣的神廟,在印度還很多,也可以從別的地方去引進婆羅門。

封常清見李嗣業陷入到沉思,突然開口問道:“大夫既然擔心趙叢芳在曲女城失利,我們爲何不親自帶兵過去。”

“我從不擔心他失利。”李嗣業笑道:“區區一個北印度在軍事實力上還不足以與我們抗衡。我們留守在大勃律,是爲了防止吐蕃趁着我們出兵印度而搞什麼小動作。

他的話音剛落,外面便有一名傳令斥候單膝跪在門口稟報:“報!駐守在摩臘婆的將軍巴吉拉正在率領着他的軍隊企圖回援救曲女城。”

李嗣業把目光轉向了封常清,笑着說道:“現在輪到你出手了,佔點打援,快速進入巴吉拉的必經之路,只需將其擊潰,善後交給趙叢芳來辦。”

第一百四十六章 棉被引發的舌戰第七百一十章 圖讖激反志第二百一十九章 勞師遠征第八百七十八章 收買崔寧第五章 長安物貴,居大不易第四百二十四章 奇冤大仇第四百五十章 敵我混亂之際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八十四章 述生平大志第四百六十六章 發配蔥嶺之逆旅第一百六十三章 俏娘子行刺第二百零七章 財帛動人心(感謝king-kang飄紅打賞)第六百七十一章 會面楊國忠第四百六十一章 罪官可殺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五百四十二章 右相辦公流程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崇雲入京第八百七十六章 輕取五丁關第七十七章 楊洄上躥下跳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力士與梨園春第七百七十八章 入城洛陽第七百一十章 圖讖激反志第二百零一章 吃禁閉第八百二十六章 夜破龍門渡第七百零三章 流言四起第二百九十五章 入住赤河驛第五百八十六章 破石國劫皇宮第五百一十章 官場如同戲臺第六百三十六章 集賢院書直吏第四十八章 聞染香囊第三百零六章 信任危機由來已久第三百四十六章 中途改道分別第八百六十章 踩着上級的血上位第八十七章 獵苑那些事兒第六百四十一章 到底誰在裝第四百六十三章 郡望相邀第四百四十四章 前往溫泉宮第二百一十三章 他的身份是個謎第一百九十八章 兵卒怨第四百四十二章 戴六郎入夥蚍蜉第一百八十九章 授職校尉第六百二十一章 談判初期第二百一十八章 鼓舞誓師祭天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懼怕神罰的軍隊第六百九十八章 口是心非話不投機第八百四十三章 古浪口大破吐蕃第五百八十五章 與高仙芝辯第八百七十九章 成都告急第三章 一招制敵是常態第八百七十章 雲州城攻堅第六百九十五章 楊相窮途之計第八百四十七章 撤退是技術活第三百一十八章 將軍的先見之明第二百一十三章 他的身份是個謎第七百六十章 當乘勝追擊第三百四十二章 安排親衛第八百一十三章 會戰河東攻上黨第一百七十八章 吃醋第六百二十六章 入朝敘功(一)第七百一十八章 大夫思炮 庶子思歸第八百零五章 天子家事爲國事第五百一十三章 長安近日事第二百八十一章 歸家之人第五十二章 秘密押送出獄第四百二十一章 與老兵同行第二百一十三章 他的身份是個謎第二百零四章 城中會面高仙芝第二百九十八章 吐蕃女奸細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第四百三十四章 青樓楚館發牢騷第八百八十七章 出兵伐燕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七百六十八章 提前安排任命第六十二章 右內率府第五百三十三章 右相的逆行巔峰第六百九十五章 楊相窮途之計第五百三十五章 副都護郭子儀第九百一十二章 效仿蘇定方第一百八十三章 宗呂不死有後福第七百五十八章 誘敵深入伏擊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又見太子李亨第五百四十章 安置北庭諸將第一百三十章 蔥嶺守捉開始改變第八百零四章 主動變爲被動第五百一十三章 三軍挺進婆勒川第五百五十章 名將之痛第三百六十六章 趙將軍初回城第二百九十五章 入住赤河驛第一百九十九章 憶往昔城頭鏖戰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七百四十五章 智取大散關第五百五十五章 預備嗩吶曲憋大招第一百五十七章 購甲第七百五十一章 三郎自蘭州來第九十九章 安西都護出行圖第五百三十一章 右相登樓辨欲第八百二十一章 最後的堅守第七百六十一章 取潼關不費吹灰之力
第一百四十六章 棉被引發的舌戰第七百一十章 圖讖激反志第二百一十九章 勞師遠征第八百七十八章 收買崔寧第五章 長安物貴,居大不易第四百二十四章 奇冤大仇第四百五十章 敵我混亂之際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八十四章 述生平大志第四百六十六章 發配蔥嶺之逆旅第一百六十三章 俏娘子行刺第二百零七章 財帛動人心(感謝king-kang飄紅打賞)第六百七十一章 會面楊國忠第四百六十一章 罪官可殺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五百四十二章 右相辦公流程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崇雲入京第八百七十六章 輕取五丁關第七十七章 楊洄上躥下跳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力士與梨園春第七百七十八章 入城洛陽第七百一十章 圖讖激反志第二百零一章 吃禁閉第八百二十六章 夜破龍門渡第七百零三章 流言四起第二百九十五章 入住赤河驛第五百八十六章 破石國劫皇宮第五百一十章 官場如同戲臺第六百三十六章 集賢院書直吏第四十八章 聞染香囊第三百零六章 信任危機由來已久第三百四十六章 中途改道分別第八百六十章 踩着上級的血上位第八十七章 獵苑那些事兒第六百四十一章 到底誰在裝第四百六十三章 郡望相邀第四百四十四章 前往溫泉宮第二百一十三章 他的身份是個謎第一百九十八章 兵卒怨第四百四十二章 戴六郎入夥蚍蜉第一百八十九章 授職校尉第六百二十一章 談判初期第二百一十八章 鼓舞誓師祭天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懼怕神罰的軍隊第六百九十八章 口是心非話不投機第八百四十三章 古浪口大破吐蕃第五百八十五章 與高仙芝辯第八百七十九章 成都告急第三章 一招制敵是常態第八百七十章 雲州城攻堅第六百九十五章 楊相窮途之計第八百四十七章 撤退是技術活第三百一十八章 將軍的先見之明第二百一十三章 他的身份是個謎第七百六十章 當乘勝追擊第三百四十二章 安排親衛第八百一十三章 會戰河東攻上黨第一百七十八章 吃醋第六百二十六章 入朝敘功(一)第七百一十八章 大夫思炮 庶子思歸第八百零五章 天子家事爲國事第五百一十三章 長安近日事第二百八十一章 歸家之人第五十二章 秘密押送出獄第四百二十一章 與老兵同行第二百一十三章 他的身份是個謎第二百零四章 城中會面高仙芝第二百九十八章 吐蕃女奸細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第四百三十四章 青樓楚館發牢騷第八百八十七章 出兵伐燕第六百五十四章 招降阿布思部第七百六十八章 提前安排任命第六十二章 右內率府第五百三十三章 右相的逆行巔峰第六百九十五章 楊相窮途之計第五百三十五章 副都護郭子儀第九百一十二章 效仿蘇定方第一百八十三章 宗呂不死有後福第七百五十八章 誘敵深入伏擊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又見太子李亨第五百四十章 安置北庭諸將第一百三十章 蔥嶺守捉開始改變第八百零四章 主動變爲被動第五百一十三章 三軍挺進婆勒川第五百五十章 名將之痛第三百六十六章 趙將軍初回城第二百九十五章 入住赤河驛第一百九十九章 憶往昔城頭鏖戰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七百四十五章 智取大散關第五百五十五章 預備嗩吶曲憋大招第一百五十七章 購甲第七百五十一章 三郎自蘭州來第九十九章 安西都護出行圖第五百三十一章 右相登樓辨欲第八百二十一章 最後的堅守第七百六十一章 取潼關不費吹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