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經濟危機爆發

四方談判還在進行中,一場危機已經悄然而至。資本主義世界產能過剩已經反饋到了市場上,爲了去庫存,英國資本家加大了對世界各國的傾銷。

最先遭殃的就是美國人,即便是弗朗茨的蝴蝶效應下,奧地利分流了一部分國際資本,可這並不能解決美國的危機。

從1848年到1858年,美國人建設了25000公里鐵路,比歷史上少了8000公里,鐵路泡沫總算是沒有歷史上那麼嚴重。

遺憾的是在美國鐵路事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周邊產業卻並沒有被帶動起來。在英國商品的競爭下,冶金行業還出現了萎縮,棉紡產業也是發展緩慢。

鐵軌、生鐵、機車、棉布、五金、機械……都充斥着英國產品,本土產業被擠壓的舉步維艱。

現在英國人加大了傾銷力度,這些產業就受不了。首先受到了衝擊的棉紡業,拉開了破產潮的序幕。

很快就波及到了股市,股價一瀉就不可收拾了,更多的企業被牽連了進去。

大量的工廠破產,銀行、金融公司自然是無法獨善其身,大量的爛賬出現,擠兌危機爆發,銀行破產。

美國的經濟危機很快就波及到了英國,市場的萎縮,英國工商業出口也受到了衝擊,大量的企業破產,作爲投資者的英國資本家們也損失慘重。

資本家們反應是敏銳的,爲了止損,應對國內可能爆發的經濟危機,英國資本家們紛紛從美國市場抽回資金。

在這種背景下,1857秋季美國金融市場出現了錢荒,整個銀行系統都癱瘓了,紐約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超過了60%。

經濟危機在美國全面爆發了,沒有保護的美國市場是脆弱的,這次經濟危機直接誘發了美國內戰。

北方的資本家們需要更廉價的勞動力增加利潤,需要關稅壁壘保護他們的利益;而南方的種植園主們則恰恰相反,他們需要降低關稅以便出口棉花,和購買廉價的工商業製品。

在經濟危機的刺激下,北方的工業主們決定掀翻桌子了,開始鼓吹廢奴和貿易壁壘的好處,準備從源頭上掐死南方種植園主們的財源。

顯然這不是南方種植園主能夠接受的,廢除奴隸制大家還可以忍受,包身工制度並不比奴隸制差多少,可是關稅上的問題就沒法商量了。

北方的工商業產品,質量差、效率低、價格又貴,我們憑什麼要用?

何況關稅增加,糧食、棉花、菸草出口都會遭到致命打擊,每增加一美元稅收,他們就要減少一美元的利潤,完全就是在搶他們的錢。

雙方的利益衝突太嚴重,根本就不可能談攏,最後處於下風的南方種植園主們,就開始鬧獨立了。

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和奧地利沒有多少關係,兩國間的貿易額非常小,大家都是農產品出口國,雙方的競爭大於合作。

可是當經濟危機波及到英國後,歐洲各國都難以獨善其身了,奧地利也不可能例外。

維也納宮

首相費利克斯嚴肅的說:“陛下,美國爆發的經濟已經波及到了英國,要不了多久就會影響到我們。

一旦英國人抽調資金離開,國內的很多企業都會出現資金不足,進而爆發經濟危機。”

弗朗茨若無其事的回答道:“這是必然的結果,至少我們早有準備,國內不會出現錢荒,只要保證銀行業的正常匯兌,危機就在可控範圍內。”

衆人紛紛點頭,爲了應對經濟危機,維也納政府可是做了很多準備,先是套牢了一部分資本,讓他們無法流出去,又是發行了鉅額債券積攢資金。

現在就算是有部分英法資本撤退,維也納政府手中也持有大量的英鎊、法郎,可以直接進行兌付,不會造成金銀外流。

財政大臣卡爾提議道:“陛下,危機還在可控範圍之內,那麼鉅額資金流動審批制度,是不是可以暫緩實施。

畢竟這麼做會有損我們的聲譽,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必要這麼做。”

這個年代,各國之間資本都是可以隨意流通的,沒有任何限制條件。作爲第一個吃螃蟹的主,有可能會成爲英雄,更大的可能還是成爲烈士。

一旦遭到了資本家們的反感,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對奧地利會非常的不利。

弗朗茨想了想說:“審批還是要有的,可以發佈通告,超過十萬神盾的資金流動,必須要提前申報1~3個月申報。

我們保證所有的合法資金流動不受限制,無法確定的來源資金,必須要解釋清楚來厲,證實不是非法所得纔可以離境。

藉口政府可以多找一些,比如說:某些黑社會集團,轉移資金;或者是某些貪官,在轉移財政……

趁着經濟危機在奧地利爆發前實施,免得讓大家認爲,我們在限制經濟自由流動。”

清查一遍資金的合法性,這會給政府增加大量的工作,可是爲了打擊犯罪,增加一點兒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至於限制資金流動,這完全不值得一提,可以提前申報嘛。最多也就是給金融市場增加了一層保護傘,讓政府有提前準備的時間。

不然,像美國出現的貨幣危機,就是前車之鑑。突然之間,大量的外資要離開,政府根本就沒有反應時間,只能吞下這枚苦果。

“是,陛下!”

……

除了增加了一道金融防火牆外,維也納政府就什麼都沒有做了,現在還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時代,政府過多的干預經濟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況且,弗朗茨也不知道該怎麼幹預。無論如何,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這個問題根本就是無解的難題。

1857年奧地利的工業產能是1847年的四倍多,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後遺症自然是產能過剩了。

這是工業化帶來的必然結果,機械生產的效率比人工生產高太多了,市場的增長顯然趕不上工業產能的增長。

因此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每過一段時間,資本主義世界都會爆發一次經濟危機。

尋找新的市場,在這個時候其實非常的扯淡。在世界各國紛紛出現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哪裡還有什麼市場。

這不是後世,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現在的生產力有限,創造出來的社會財富也有限,絕大部分人根本就沒有購買力。

以俄羅斯帝國爲例,七千多萬人口位居歐洲第一,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大市場。

實際上除了那一千多萬貴族、自由民外,剩下的都是農奴,他們人身自由都沒有,談什麼購買力?

這有限的市場,早就被瓜分一空了,想要繼續增加出口,等沙皇政府完成農奴制改革吧!

依靠殖民地市場也是扯淡,除了印度、古巴、菲律賓、南洋等少量殖民地外,別的海外殖民地大都處於待開發狀態。

移民數量少,當地人又沒有購買力,想要出口工業產品,都找不到買家。

這種情況下,產能過剩一旦出現,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了。最佳的選擇不是捂住蓋子,而是讓危機爆發出來。

優勝劣汰,強者生存,弱者完蛋。這也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動力,不想原地踏步被競爭對手擠死的企業,就必須要及時更換設備,淘汰落後產能。

那怕是山寨企業,也必須要拼搏,要不是反應不夠快、仿造能力不夠強、成本不夠低,也是會死掉的。

時間匆匆而過,到了1857年底經濟危機從英國蔓延到了法國。到了1858年初,經濟危機繼續擴大到了比利時、奧地利、德意志地區……

整個歐洲大陸,除了還沒有完成改革的俄羅斯帝國外,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各國都是損失慘重。

第一百一十章、算計第三十八章、攝政第一百三十一章、災難降臨第七十一章、恐奧症患者第三百零二章、法蘭克福第兩百四十六章、都是贏家VS沒有贏家第二十四章、希望第十五章、嚇倒了第五十五章、雙標第一百一十三章、沒有底線的操作第一百二十三章、王位第一百三十六章、維也納和會第三十四章、轉移危機第一百一十八章、愈演愈烈第八十七章、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真真第三十三章、共同防禦條約第三百一十章、新維也納體系第九十六章、針鋒相對(補)第一百八十章、罷工運動第一百八十三章、遏制第三十三章、共同防禦條約第五十一章、人事調整第一百二十九章、最後的準備第一百零七章、最適合做盟友的國家第七十三章、有坑還是要跳第五十八章、聖誕節第十六章、開發波黑地區第兩百一十七章、序幕第七十二章、利益催化劑第一百七十三章、人生如戲第六十八章、最後的一擊第九十二章、英國人的外交能力第四十一章、蕭條的股市第兩百四十三章、修修補補第十四章、誤中副車第兩百三十七章、成功沒有僥倖第五十章、英國人的“完美戰略”第兩一十二章、貨幣霸權——新複本位法第兩百二十四章、維和部隊第三十八章、風起第六十二章、奧斯曼帝國危機第七十七章、問題軍艦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當人子第兩百三十一章、掀翻桌子第八十九章、大難臨頭各自飛第兩百八十二章、驅逐難民第七十八章、戰爭中的機遇第一百二十七章、追趕第一百零六章、苦逼的弗朗茨第三十章、加入——拆分第一百六十九章、重視人才第一百三十二章、兵多任性第一百零九章、遍地嫌疑犯第一百九十七章、偷襲呂宋島第兩百二十六章、《對法處置草案》第七十五章、後續影響第一百一十一章、逼出來的國策第一百七十七章、平民傷亡第一百一十二章、裝糊塗第八十三章、六月的債第兩百二十章、禍不單行第四十九章、維和部隊第兩百三十七章、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第三十六章、選擇很重要第兩百四十一章、信息的重要性第五十七章、賣隊友進行時第三百零八章、點燃的炮竹第七十五章、後續影響第一百七十六章、埃及危局第一百九十三章、主導權第十二章、列強的節操第一百一十五章、未雨綢繆第十五章、逼宮第八章、愛德華-馮-鮑恩菲爾德第一百九十四章、明碼標價的政治誘降第一百章、虛張聲勢第四十六章、禍水東引第兩百三十章、毛奇第九十四章、應付了事第四十八章、嘴炮的戰鬥力第二十二章、破產啦第五十三章、戰略性移民第六十三章、貿易逆差第十九章、意外之喜第一百五十四章、懵逼的比利時第一百二十四章、戰爭倒計時第一百五十四章、現在—未來第五十六章、空頭支票第七十四章、無畏艦——羅馬號第七十八章、標題黨誕生第六十九章、爲了不當非皇而努力第二十二章、轉折點第四十四章、美妙的誤會第三十八章、俾斯麥第五十六章、必須要跳的坑第三十章、讓市場恢復信心?第一百九十八章、複雜的政治第九章、1867眼球效應第兩百一十七章、序幕第五十八章、倒計時
第一百一十章、算計第三十八章、攝政第一百三十一章、災難降臨第七十一章、恐奧症患者第三百零二章、法蘭克福第兩百四十六章、都是贏家VS沒有贏家第二十四章、希望第十五章、嚇倒了第五十五章、雙標第一百一十三章、沒有底線的操作第一百二十三章、王位第一百三十六章、維也納和會第三十四章、轉移危機第一百一十八章、愈演愈烈第八十七章、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真真第三十三章、共同防禦條約第三百一十章、新維也納體系第九十六章、針鋒相對(補)第一百八十章、罷工運動第一百八十三章、遏制第三十三章、共同防禦條約第五十一章、人事調整第一百二十九章、最後的準備第一百零七章、最適合做盟友的國家第七十三章、有坑還是要跳第五十八章、聖誕節第十六章、開發波黑地區第兩百一十七章、序幕第七十二章、利益催化劑第一百七十三章、人生如戲第六十八章、最後的一擊第九十二章、英國人的外交能力第四十一章、蕭條的股市第兩百四十三章、修修補補第十四章、誤中副車第兩百三十七章、成功沒有僥倖第五十章、英國人的“完美戰略”第兩一十二章、貨幣霸權——新複本位法第兩百二十四章、維和部隊第三十八章、風起第六十二章、奧斯曼帝國危機第七十七章、問題軍艦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當人子第兩百三十一章、掀翻桌子第八十九章、大難臨頭各自飛第兩百八十二章、驅逐難民第七十八章、戰爭中的機遇第一百二十七章、追趕第一百零六章、苦逼的弗朗茨第三十章、加入——拆分第一百六十九章、重視人才第一百三十二章、兵多任性第一百零九章、遍地嫌疑犯第一百九十七章、偷襲呂宋島第兩百二十六章、《對法處置草案》第七十五章、後續影響第一百一十一章、逼出來的國策第一百七十七章、平民傷亡第一百一十二章、裝糊塗第八十三章、六月的債第兩百二十章、禍不單行第四十九章、維和部隊第兩百三十七章、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第三十六章、選擇很重要第兩百四十一章、信息的重要性第五十七章、賣隊友進行時第三百零八章、點燃的炮竹第七十五章、後續影響第一百七十六章、埃及危局第一百九十三章、主導權第十二章、列強的節操第一百一十五章、未雨綢繆第十五章、逼宮第八章、愛德華-馮-鮑恩菲爾德第一百九十四章、明碼標價的政治誘降第一百章、虛張聲勢第四十六章、禍水東引第兩百三十章、毛奇第九十四章、應付了事第四十八章、嘴炮的戰鬥力第二十二章、破產啦第五十三章、戰略性移民第六十三章、貿易逆差第十九章、意外之喜第一百五十四章、懵逼的比利時第一百二十四章、戰爭倒計時第一百五十四章、現在—未來第五十六章、空頭支票第七十四章、無畏艦——羅馬號第七十八章、標題黨誕生第六十九章、爲了不當非皇而努力第二十二章、轉折點第四十四章、美妙的誤會第三十八章、俾斯麥第五十六章、必須要跳的坑第三十章、讓市場恢復信心?第一百九十八章、複雜的政治第九章、1867眼球效應第兩百一十七章、序幕第五十八章、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