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罷工運動

移民一千萬聽起來很可怕,實質上分攤到五年後,每年也就移民兩百萬。

以奧地利目前的人口基數,按照百分之二的增長率計算,本土每年新增人口也有170多萬,實際上還會更多一些。

沒有任何娛樂活動的年代,民衆們還是熱衷於造人的。加上維也納政府的生育補貼,奧地利的人口增長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本土總人口沒有減少太多,但影響仍然不會小。現在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當口,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中,對勞動力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中。

勞動力需求量在增加,數量卻在減少,勞資市場供求關係發生變化,人工成本上漲勢在必行。

和傳統行業相比,新興產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活力。在高速發展期,企業擁有更高的利潤,自然也能支付起更高的工資。

在這種背景下,傳統企業如果不想被市場淘汰,那麼進行技術革新勢在必行。

實際上很多新的生產設備,早就已經出現了,然而一些資本家爲了節省成本,就是懶得更換。

這不是弗朗茨憑空猜測,而是有證據的。還有資本家在報紙上抱怨過:

現在機械設備更新換代那麼頻繁,今天換了新的,沒準過幾年又落後了。反正現在的設備還能用,不如等有更好的出現,再一步到位。

長期以來舒適的商業環境,讓資本家變得保守了起來。很多人甚至反對技術進步,因爲這增加了不確定性。

最典型的是電力時代了,爲了節省成本,還有很多工廠堅持使用煤氣燈。

不是資本家們不知道電燈的優勢,但他們就是不願意出鋪設電力設備的錢。

反正一直用煤氣燈都可以,繼續下去照樣賺錢,何必要自找麻煩呢?

奧地利貧困人口並不在廣大農村,反而集中在城市。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什麼都在漲,唯獨工資不見漲。

從1848年到現在,奧地利的人均收入增長了2.3倍,然而工人的工資僅僅上漲了56%,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工廠的工資,居然沒有發生過變化。

經濟在發展,收入沒有跟上去,淪爲貧困人口也就不奇怪了。

現在弗朗茨祭出移民大招,實際上也是逼不得已。如果這種情況不得到改變,早晚有一天會出事的。

……

米蘭,作爲倫巴第王國的首都,一直都是意大利地區最繁華的城市。不對,現在應該說是德意志地區最繁華的地區。

地域從來都是人爲劃分的,現在奧地利勢大,弗朗茨直接把倫巴第地區劃入了德意志地區。

不管大家習不習慣,所有的官方文件上面,米蘭都是德意志地區的一部分。理論依據是:倫巴第人是德意志民族的一支。

儘管當地的意大利人更多,不過這沒有關係。歷史可以改,文化傳統可以變,民族也可以換。

國際社會都承認了,倫巴第王國就是德意志地區的一部分。和倫巴第一起被劃入德意志地區的還有很多,比如說:隔壁的威尼斯,更遠的匈牙利、奧屬巴爾幹半島……

就連耶路撒冷王國馬上都即將成爲德意志地區的一部分,看着現在德意志地區的地圖,可以直接讓歷史學家汗顏。

什麼自然條件、歷史因素,全都是扯淡,真正的劃分依據非常具有時代特色,奧地利大炮的射程範圍內,都是德意志地區,或者說是奧地利地區。

名字而已,隨便叫啥又不影響大家的利益,多聽幾次也就習慣了。

達可兒紡織廠是米蘭地區赫赫有名的大企業,在奧地利衆多紡織廠中,也可以排進前三甲。

旗下包括:繅絲廠、毛紡廠、棉紡廠、印染廠、製衣廠等十幾家工廠,擁有員工13萬餘人。

在米蘭地區擁有獨立的工業產業園,往日裡這個時候,工廠中早就已經忙碌了起來,現在卻是詭異的死寂。

瞭解情況的人都知道,這裡又發生罷工了。

奧地利在普及義務教育,倫巴第王國也沒有例外。得益於從小培養紀律意識,現在的罷工運動要和諧的多。

大家已經清楚的認識到了,機械設備是吃飯的傢伙,打砸搶燒那是在砸自己的飯碗。

這不影響大家合法罷工,只要不影響社會公共秩序,罷工仍然是大家的基本權利,不需要任何人批准就可以進行。

米蘭受意大利海洋文化影響嚴重,又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相比奧地利其它地區,這裡新思想要活躍的多,罷工運動也頻繁的多。

當然,這不是達可兒紡織廠罷工的主要因素。和絕大多數傳統企業一樣,鼎盛一時的達可兒紡織廠也逐漸走向了沒落。

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後,達可兒紡織廠沒有把握住機遇,站在了保守派一邊,沒有能夠及時更新設備,在市場競爭中出現了疲態。

受利潤下滑影響,從1870年到現在,企業就沒有增加過一次薪水,然而物價卻沒有停下來等他們,罷工運動自然就發生了。

和絕大部分企業一樣,達可兒紡織廠也是家族企業,當代掌門人達可兒-蘭諾已經是年過七旬的老者。

年輕時代,他也是風雲人物。在奧撒戰爭中果斷的下注奧地利,戰爭結束後,競爭對手因爲站錯了隊領了盒飯,達可兒-蘭諾趁機兼併了他們的工廠,然後就開啓了躺贏人生。

利用市場的空檔期,達可兒紡織廠迅速發展了起來,巔峰時期工人數量一度超過18萬,企業年產值進入奧地利百強。

然而,這種沒有核心技術的產業,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競爭對手多。

維也納政府的“改麥爲桑”戰略推動後,倫巴第王國很快就變成了奧地利最重要的生絲產地。

近水樓臺先得月,達可兒紡織廠享受到了第一波紅利,就地進行生產無疑是大大降低了成本。

即便是現在,達可兒紡織廠也佔據了倫巴第王國大半的生絲加工。憑藉完整的產業鏈,按理來說達可兒紡織廠應該過得很滋潤。

然而,隨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降臨,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各種機械設備不斷更新換代,年邁保守的達可兒-蘭諾爲了追求更大利潤,沒有第一時間跟上時代的步伐。

一步慢步步慢,資本競爭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競爭對手不會給他們留下機會。

新技術帶來的不光是生產力提高,還有產品質量的提高。在價格相差無幾的情況下,質量好的商品肯定更加受歡迎。

短短的幾年時間裡,達可兒紡織布的市場份額就被競爭對手蠶食了三分之一,企業的利潤直線下滑。

收到了罷工的消息過後,達可兒-蘭諾猛然一拍桌子:“又罷工了,這幫沒良心的東西,也不想想是誰在養着他們!

要是我們倒下去了,他們連工作都沒有了。不想幹就不要乾了,想要進入達可兒上班的人多得是。

吩咐下去按照老規矩,開除百分之十的罷工人員,責令他們立即復工,復工最慢那幫人,就給我滾蛋!”

這是達可兒-蘭諾總結出來應對罷工的經驗。在工人中間,他也是收買了間諜的,每當這個時候,只要有人帶頭復工,罷工就進行不下去了。

通常留在最後的都是頑固分子,自然要開除掉。至於是不是真的要裁員百分之十,那並不重要,只要把頑固分子、或者說是領頭的人開除掉,殺雞儆猴就行了。

在這個比爛的時代,達可兒-蘭諾自認爲做得已經很不錯了,至少他遵守了法律,比地下黑工廠要好得多。

當然,這僅限於他個人,在工人們眼中他可是吸血鬼。遵守《勞工保護法》,抱歉,奧地利就沒有哪家大企業敢違法,冒險的都是小企業。

沒辦法,維也納政府盯得緊,執法力度又非常強,加上《勞工保護法》並不過分,實質上也在保護雙方利益。

不是沒有人以關閉工廠威脅維也納政府,只是沒有任何卵用,在維護法律尊嚴上,弗朗茨做得非常徹底。

甭管有什麼後果,該蹲監獄還是要蹲監獄。威脅政府前最好期待沒有黑歷史,要不然連關閉工廠的資格都沒有,資產就全部被政府沒收了。

奧地利的國有企業很大一部分都是沒收來的,幾乎每隔上三五年維也納政府就會拍賣一批國有企業,大部分都是小工廠。

有了前車之鑑後,後面的人都低調了很多。鑽法律的空子就罷了,直接和政府對着幹,還是算了吧!

看似資產階級勢大,實際上他們的實力非常有限,都是靠砸錢吹出來的聲勢。

別的不說,誰能夠把利益衝突嚴重的資產階級整合起來,信不信分分鐘有人當叛徒?

在奧地利這種情況最明顯,法律規定新聞必須保證真實性後,資本家們聲勢都小了很多。

放空炮、許諾,那也是要法律負責的。牛逼你敢吹,人家報紙也不敢刊登。

小蘭諾反對道:“父親,這不好吧!最近一年來,我們已經開除了兩萬老工人,現在新招的人很多技術都不過關,產品次品率都要高兩個百分點。

次品率增加會影響我們產品的口碑,現在競爭這麼激烈,要是不能夠保證產品質量,我們的市場就要被競爭對手搶過去了。

這相當於一個惡性循環,不如先派人和工人代表談談,事後開除這些刺兒頭就行了。”

作爲一名合格的資本家,永遠都是把利益第一位的。

達可兒-蘭諾權衡了一番利弊過後,搖了搖頭:“不能妥協,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這個先例一開,我們就永無寧日了。

還記得隔壁那家罐頭廠麼,麥克多那麼精明的人,爲了趕一批訂單,向工人們妥協了,然後直接被高額的人工成本拖垮。

記住,就算是要提高薪水,那也必須要由我們主動來加。在他們的逼迫下讓步,是不會收穫任何感激的。”

這個案例,小蘭諾已經聽過很多次了。只是他的看法恰恰相反,罐頭廠關門了麥克多依然過的很滋潤,顯然不是承受不起人工成本關門的。

倫巴第王國就沒有一家有規模的罐頭廠,已經能夠說明很多問題。奧地利絕大部分食品工廠,都集中在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原材料產地近。

在米蘭生產罐頭,難道用桑果做原材料麼?別逗了,這玩意兒賣給誰。

現在市場上最好賣的罐頭,都是肉類的,水果、蔬菜罐頭都只要船員會採購。很遺憾,米蘭在這方面真沒有優勢。

不過最後一句話,小蘭諾還是認可的。這個時候做出讓步,確實無法收買人心。

至於事後,都已經復工了,幹嘛還要增加人工成本呢?

第七十五章、俄國人的反擊第一百七十三章、影響第十章、美麗的誤會第七章、巴黎在哭泣第二十六章、黃雀在後第六十八章、都在玩借刀殺人第九十章、轉折點第一百二十章、君士坦丁堡拆遷隊第九十一章、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七十三章、畫大餅的新高度第八十一章、兵馬未動,宣傳先行第七十三章、有坑還是要跳第九十七章、沒有底線的時代第九十章、政治爲王第六十八章、轉折點第四十八章、爛攤子第一百七十章、老將的對決第一百三十一章、災難降臨第兩百四十七章、叢林法則第六十五章、再不打就沒錢了第一百一十四章、外交努力第五十三章、節操碎地第十七章、《勞工保護法》第四十一章、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一百五十七章、朝聖之路第一百一十九章、轟炸第兩百二十三章、不得不出的錢第一百四十一章、借道第八十二章、一場比錯的戰爭第二十四章、鐵路網第九章、1867眼球效應第一百一十二章、封國之爭第兩百零九章、腦洞大開的沙皇政府第兩百六十三章、驚天計劃第二十九章、卑鄙手段第二章、開門放俄國人第二十二章、資本無國界第九十七章、三缺一第一百一十九章、轟炸第一百零五章、叛亂結束第七十七章、生產線第十九章、風波第一百一十三章、考驗和信譽第三十七章、處心積慮的起義第八十七章、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真真第一百三十三章、各取所需第兩百五十九章、沙皇的抉擇第九十九章、招生第二十八章、難產的村際鐵路第兩百二十二章、黑鍋天降第三十八章、英布戰爭爆發第六十九章、爲了不當非皇而努力第一百九十四章、美國行第三十三章、淨化官場對伍第四十一章、蕭條的股市第九十七章、誅國賊第一百一十九章、轟炸第五十七章、立憲第五十六章、空頭支票第七十五章、戰爭要爲政治服務第一百四十五章、奧地利的準備第六章、大傾銷第六十三章、陰謀——陽謀(月票加更)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當人子第一百四十四章、民意的力量第七十二章、不能挖埋自己的坑第八十九章、下不來了第一百零三章、作死遇到坑隊友第一百零七章、不斷下降的預期第一百零七章、規劃好的命運第一百三十一章、俄波衝突第八十三章、踢皮球第一百六十九章、當飛艇遇上飛機第五十七章、約翰牛的計劃(新的一週求票票)第九十二章、好消息第兩百九十七章、兩份條約第一百零六章、普魯士的野心第兩百八十七章、北德意志的可行性第二十二章、貌似致命的誤會第九十二章、武力施壓第兩百四十四章、操心第八十六章、計劃暴露第四百一十二章、落寞第一百二十四章、戰爭倒計時第兩百九十章、大帝之殤第十八章、危機四伏第兩百三十五章、苛刻的條件第二十七章、撤退第一百二十一章、國際政治外交第一百九十八章、複雜的政治第一百三十七章、新維也納體系第一百六十六章、填出來的通道第一百六十一章、普波聯邦第九十二章、英國人的外交能力第一百零五章、勤儉持家第七十八章、標題黨誕生第八十五章、飛來橫禍第一百七十六章、苦第六十二章、海軍界笑柄第四十三章、被迫進行的改革
第七十五章、俄國人的反擊第一百七十三章、影響第十章、美麗的誤會第七章、巴黎在哭泣第二十六章、黃雀在後第六十八章、都在玩借刀殺人第九十章、轉折點第一百二十章、君士坦丁堡拆遷隊第九十一章、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七十三章、畫大餅的新高度第八十一章、兵馬未動,宣傳先行第七十三章、有坑還是要跳第九十七章、沒有底線的時代第九十章、政治爲王第六十八章、轉折點第四十八章、爛攤子第一百七十章、老將的對決第一百三十一章、災難降臨第兩百四十七章、叢林法則第六十五章、再不打就沒錢了第一百一十四章、外交努力第五十三章、節操碎地第十七章、《勞工保護法》第四十一章、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一百五十七章、朝聖之路第一百一十九章、轟炸第兩百二十三章、不得不出的錢第一百四十一章、借道第八十二章、一場比錯的戰爭第二十四章、鐵路網第九章、1867眼球效應第一百一十二章、封國之爭第兩百零九章、腦洞大開的沙皇政府第兩百六十三章、驚天計劃第二十九章、卑鄙手段第二章、開門放俄國人第二十二章、資本無國界第九十七章、三缺一第一百一十九章、轟炸第一百零五章、叛亂結束第七十七章、生產線第十九章、風波第一百一十三章、考驗和信譽第三十七章、處心積慮的起義第八十七章、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真真第一百三十三章、各取所需第兩百五十九章、沙皇的抉擇第九十九章、招生第二十八章、難產的村際鐵路第兩百二十二章、黑鍋天降第三十八章、英布戰爭爆發第六十九章、爲了不當非皇而努力第一百九十四章、美國行第三十三章、淨化官場對伍第四十一章、蕭條的股市第九十七章、誅國賊第一百一十九章、轟炸第五十七章、立憲第五十六章、空頭支票第七十五章、戰爭要爲政治服務第一百四十五章、奧地利的準備第六章、大傾銷第六十三章、陰謀——陽謀(月票加更)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當人子第一百四十四章、民意的力量第七十二章、不能挖埋自己的坑第八十九章、下不來了第一百零三章、作死遇到坑隊友第一百零七章、不斷下降的預期第一百零七章、規劃好的命運第一百三十一章、俄波衝突第八十三章、踢皮球第一百六十九章、當飛艇遇上飛機第五十七章、約翰牛的計劃(新的一週求票票)第九十二章、好消息第兩百九十七章、兩份條約第一百零六章、普魯士的野心第兩百八十七章、北德意志的可行性第二十二章、貌似致命的誤會第九十二章、武力施壓第兩百四十四章、操心第八十六章、計劃暴露第四百一十二章、落寞第一百二十四章、戰爭倒計時第兩百九十章、大帝之殤第十八章、危機四伏第兩百三十五章、苛刻的條件第二十七章、撤退第一百二十一章、國際政治外交第一百九十八章、複雜的政治第一百三十七章、新維也納體系第一百六十六章、填出來的通道第一百六十一章、普波聯邦第九十二章、英國人的外交能力第一百零五章、勤儉持家第七十八章、標題黨誕生第八十五章、飛來橫禍第一百七十六章、苦第六十二章、海軍界笑柄第四十三章、被迫進行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