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谷熟慘案(上)

“軍師,宋城方向,尚讓軍一部似有南下谷熟和我軍決戰之意?”向傑將這份情報遞給袁襲的時候,對方一臉的驚詫,旁邊原本是過來拉着他一起查看後勤物資的李振更是直接開口道:“尚讓此時應該整合兵馬儘快打通前往曹州金鄉的道路,擇機將隨軍的家屬文臣等送往金鄉,然後纔可翻身或南下或西進和楊希古匯合,阻擊各路諸侯的反撲纔是。此時南下和我軍交戰,一不能起到牽制我軍的作用,二也不能呼應楊希古所部的作用,而且本身我軍就算是分兵進入柘城,光是如今手中半個衛的兵力也不是他們一支偏軍所能應付的。”

“算了,我們去城外大營去尋主公吧,讓十三司儘快探查清楚南下的這支兵馬人數和統兵人選。”袁襲帶着兩人匆匆出了谷熟城,將這則急報送到薛洋手中,道:“尚讓久歷戰陣,一項都是坐鎮大齊中樞的人,豈能在此時做出這等削弱自身實力而無法對大局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部署?”

“這倒是個奇怪的問題,算了,既然他要來,那先打回去吧。”薛洋點了點頭,一時之間也想不出這其中的原委,所以只能一面讓向傑的十三司抓緊時間打探更多的消息,一面讓陸明準備好在谷熟城外進行大戰。

十三司這邊的動作很快,實際上大齊軍的日常部署也不是什麼太大的秘密,對於一貫裹挾民衆參戰的大齊軍來說,要想打探出出征兵馬的基本情況和統兵將領,幾乎不需要費什麼時間,只不過暗線送回來的這個消息卻讓薛洋等人面面相覷。

“林遠圖?他如何會在黃巢軍中?”袁襲在旁邊算了算時間之後皺眉道:“只怕他在進入關中之後長安就已經陷落,所以跟着一併被黃巢擄去。”

“林遠圖手中的兵馬戰力如何?”薛洋擺了擺手,示意不要糾結這個問題,接着問道。

“皆是普通民衆和宋州境內被大齊軍抓到的宣武軍散兵遊勇匯聚而成,人數約在五萬人上下,但是老弱病殘者居多,青壯年不足一半。只有林遠圖身邊有幾千人尚能稱得上是正軍。”向傑苦笑道:“若不是人數衆多,這樣的兵馬比起老百姓強不了多少。”

“讓陸明率軍去應付吧,十三司派人通知王成,加快速度。另外以我的名義傳令楊行愍,讓他儘快派兵北上雍丘,適時和朱全忠一起夾擊楊希古,省得他天天對着亳州發呆。”薛洋這邊下達命令的時候袁襲也是有些無奈,楊行愍和戴友歸佔據宋州之後,就一直對兩邊的蔡州和亳州虎視眈眈。蔡州還好一點,王成的兵馬始終在蔡州南部保持強大的威懾,北部人口密集的地方暫時還被秦宗權控制着。而亳州在第四衛北上之後,趙犨接手之後變成了切切實實的空城,除了境內往來不輟的淮南軍後勤人手之外,屬於刺史府的兵馬寥寥無幾,甚至之前趙犨還因爲楊行愍在淮陽地區挑釁而不得不緊急求救薛洋。而值此中原大局隨時可能逆轉的時刻,在這時候還想着擴張領地,袁襲在旁邊深深的嘆了口氣道:“讓王成在路過陳州的時候給他點壓力,率軍直接從陳州城穿城而過,逼他速做決斷,這個楊化源,記吃不記打。”

李振對於袁襲和楊行愍的恩怨不瞭解,在旁邊好奇地看了一眼向傑,沒想到的是對方的臉上居然也是一般神色,心頭不由得一動。

不過此時薛洋卻沒有心思去理會楊行愍和向傑兩人的怒其不爭,反倒是跟着陸明一起出營開始研究谷熟城北哪裡適合擺下戰場。從宋城到谷熟不足百里路程,可以說兩軍斥候往來都不需要離開大軍多遠就能相遇。這麼短的距離什麼戰法都不管用了,唯有以硬碰硬,以強對強。

“說說你的打算,陳瑜的兵馬你暫時是調不回來了。這一仗不管林遠圖的實力到底有多大,你能依仗的就是第三都、第五都和騎兵都。”薛洋看了一眼陸明笑道。

“主公放心,對付這樣的大齊軍,三個都足矣。”陸明笑道:“此戰末將必然徹底打出我淮南軍的軍威來,讓這些亂軍以後聽到我淮南軍三個字便聞風喪膽。”

“那好吧,你們三個人自己籌劃自己商議吧。”薛洋擺了擺手道:“從宋城到谷熟不到一百多裡地,不論林遠圖耍什麼花樣,都不會太遠,抓緊時間。”他說完之後就不再過問這件事,將整個戰事都交給了陸明等三人處置。

“大將軍,這是十三司轉過來的情報,林遠圖的兵馬已經脫離尚讓軍大營往南而來,十三司沿途設置個三道警戒哨。”薛洋自己返回谷熟城內,李慶先也在隨後拿着一份情報找到陸明。

“那也就是說最多也就是後天,林遠圖必然抵達谷熟。”陸明點了點頭道:“既然他都來了,那我們也就不要客氣了。就在這這片開闊地,和他打一場正兒八經的野戰,讓他見識見識當日我等打敗他們父子到底是不是僥倖。”

“此戰由第三都爲正面,第五都在右側,你我兩都都擺在明面上,讓林遠圖好好看看清楚,正軍的樣子。”陸明一邊說一邊在原地指着方位道:“騎兵都開戰之後在左側和大齊軍後方遊弋,具體戰法夏恆,你和慶先自行決定即可。”對於騎兵都的戰法陸明沒什麼好交代的,他本身在這方面的造詣甚至還不如夏恆和李慶先,所以只是讓他們在戰場上見機行事。反倒是對於第三都和黃傑的第五都進行了着重安排。第三都在陸明升任統軍大將軍之後就交給了陸盛帶領,作爲淮南軍中第一個全甲冑的戰隊,第三都的戰力在淮南軍的主力當中絕對是名列前茅,而且和其他戰隊相比,這支兵馬近乎於攻守兼備,幾乎沒有多少弱點,而且還是陸明親手帶出來的,在戰場上正面防守,能夠讓他安心。

不過不論是陸明自己還是在場的所有人,都把此戰的關鍵放在了黃傑身上,第五重甲都在全軍換裝了陌刀和最新式的板甲之後,幾乎成了怪物一般的存在,甚至如果不是戰馬緊缺,薛洋都想模仿當年安西軍那樣給陌刀兵配備戰馬,使其能夠無條件伴隨輕騎兵遠程征戰。

陸明這邊在緊急部署,清理戰場,擺出一個龐大的軍陣的時候,林遠圖那邊也已經正式踏上了南下征途。他是楊希古推薦到尚讓這邊的,只是沒想到的是幾乎是剛來,尚讓就給了他這樣一個任務,而且還讓他有機會單獨領兵。要知道就算是他跟在楊希古身邊的時候,大部分也都是作爲幕僚襄贊軍務。

不過等到見到這支人數在五萬人以上的大軍的真實模樣之後他才明白過來尚讓的意思。這根本就是讓自己帶着這樣一羣烏合之衆南下,一方面消耗淮南軍的實力,阻止對方在隨後加入追擊自己的行列,另一方面也是此前大齊軍屢試不爽的辦法,利用殘酷的實戰來磨礪手下各軍的戰力,汰弱留強。

林遠圖雖然明白尚讓的心思,但是卻還是義無反顧的接過了這樣的軍令,然後帶着這樣一支很多人連一件像樣的兵器都沒有的大軍啓程南下了。

不過林遠圖倒也不是什麼都沒做,而是將楊希古送給他防身的三千多親衛隊和這五萬大軍混編在一起,依靠着這三千親衛隊作爲骨幹和中基層軍官,初步形成了一個網絡將大軍分佈其中,如此一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整編。雖然不知道戰力會怎麼樣,但是至少在明面上看起來整個大軍行進之時速度快了不少,而且也逐步整齊劃一起來。

大齊軍對於淮南軍有一個整體的判斷,特別是楊希古那邊傳來柘城被淮南軍拿下之後,尚讓和林遠圖就知道留在谷熟的兵馬不會有多少,畢竟從開始到現在,大齊軍和淮南軍也打過好幾次,對方的總兵力有多少還是大致有數的。

林遠圖因爲整頓軍隊在路上耽擱了幾天,所以中和三年九月二十三上午才匆匆趕到谷熟地界,此時陸明已經率部在城北十餘里的戰場之上等了他整整三日,期間各軍無聊,甚至還修了一圈工事,將這片龐大的空地周邊的障礙物全都清空,中軍方向,除了弩炮等遠程射擊大隊就近構築了高地之外,陸明甚至還給自己壘了一個高臺,方便就近指揮。

淮南軍嚴陣以待,第三都和第五都在林遠圖抵達之後全軍開始戒備,黃傑所部甚至已經開始就地更換沉重的板甲。不過這一幕並沒有讓林遠圖趕到意外,而是幾乎是毫不停歇的立即讓前鋒一萬人投入戰場,各軍隨後兵分三路,衝擊第三都和第五都的兩翼,試圖用人數來沖垮淮南軍的陣型。

“陌刀兵,跟我上。”黃傑領頭站在第五都陣前,長長的陌刀倒拖在身後,黑漆漆的刀身在此時彷彿連深秋的陽光都無法讓其有一點溫度。第五都六千多名將士和自己的這位統帥一樣,束手而立,對於衝過來的大齊軍兵馬恍若無睹,只是一排排各自站好位置,整個戰場之上,他們排列的陣型甚至比起第三都還要整齊,每人前後左右相距兩丈左右距離,剛好夠他們手持陌刀縱橫揮舞。

“起!”黃傑看着對方大隊人馬一窩蜂的衝了上來,距離自己越來越近,臉上冷峻的神色也越來越明顯,伴隨着這一聲明顯截然不同的命令傳出,以他爲首,第一排陌刀兵在一瞬間猛然側身,雙手持刀柄,長長的陌刀一瞬間劃過長空。

“落!”黃傑一聲怒吼,手中陌刀在舉過頭頂的那一剎那閃電般前落,巨大的風聲呼嘯而至,陌刀攜帶巨大的威勢斜掃而出,迎面而來的數名大齊軍將士直接被一刀劈成了兩半,鮮血噴射而出,映着陽光,灑落在戰場之上。

而幾乎是黃傑同樣的動作,第一排的陌刀兵在一瞬間就將衝到自己面前的大齊軍將士一刀兩半。簡簡單單的一招卻恍若帶着無敵的氣概,根本沒有任何人能夠直攝其鋒,斷臂殘肢在一瞬間散落一地,那些受傷未死的人慘嚎聲一瞬間甚至蓋住了喊殺聲。

“避”對方如何反應不論是黃傑還是他手下的陌刀兵都根本沒有看在眼裡,自從陌刀揮起,在他們的眼中,眼前的任何對手和障礙都不復存在,有的就只有自己橫刀劈下,粉碎所有。所以第一排陌刀兵長刀帶着鮮血緊跟着這聲號令齊刷刷往左疾走數步,而他們身後第二排陌刀兵也在這一瞬間衝上前來,手中陌刀和第一排一樣。

伴隨着一排排的陌刀兵踏着這樣彷彿亙古不變的步伐和招式上前,一步一步前進,卻殺得攻上來的大齊軍血流成河,遍地殘屍。第五都甚至比起第三都還要早的投入了反攻。和第三都四面出擊不同,黃傑對於圍攻自己側翼的大齊軍不聞不問,率軍一排排踏着整齊的步伐上前,竟然直接從左側橫推了上去。

“主公,黃傑這陌刀兵的訓練很有章法啊,是不是主公出手指點了,不然黃傑那腦子如何能夠想得出來?”此時戰場之外,能夠從容指點這場戰爭的就只有薛洋、袁襲和李振三人了。黃傑的這種陌刀戰法他是第一次見到,而看到對方嫺熟的模樣和應對各方攻擊時有條不紊的節奏,忍不住朝着薛洋笑道。

“我哪有這本事啊!我大唐自開國以來,善用陌刀者,唯有當年縱橫西域,萬里無敵的安西軍有完整的陌刀傳承。”薛洋搖了搖頭,似乎有些感慨道:“可惜啊,安西軍如今不在,而且當年李嗣業將軍戰死,陌刀隊從此也逐漸沉積下去,悠悠百年歲月,世間早已經沒有了當年安西軍的風采。第五都能夠如今的成就除了黃傑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幾名當年安西后人在揚州被陸翊找到,安置在第五都內部,故而纔有瞭如今這番光景。”陌刀只有在唐代有傳承,隨後迅速消失的無影無蹤,以至於在後世,甚至陌刀的樣式都早已經不爲人知。

“主公打算復原當年安西軍的傳奇嗎?”袁襲此時忽然一臉的肅然,甚至看向薛洋的眼神之中也隱隱然帶着一種期待,而這一瞬間旁邊的李振更是猛然間身形變得異常挺拔,雙眼火熱的看着薛洋。

第四百五十五章 三軍奪安遠(下)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逆流第五百二十四章 江州之戰(上)第六百三十一章 反咬一口(下)第九百五十五章 撕開一道口子第一千零五章 邊軍之殤(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心思各異第一百六十四章 沖天火柱第八百五十三章 聯兵作戰第八百一十八章 暗度陳倉第八百五十七章 席捲天下第七百三十一章 出人意料(下)第四百章 收復廣州第三百八十五章 搶糧第五百九十四章 最後一次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山東底定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圍困東都第六十章 兵進舒州第五百五十章 破城第七百四十二章 坐而論道(下)第三十四章 竹林訪賢第六百一十七章 攻佔隋唐第六百三十章 反咬一口(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河東第九百八十二章 偷襲長安(下)第八百一十九章 偷襲第七百零一章 開發山南第一百三十一章 兵出亳州第三百四十二章 兩敗俱傷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盧壽上門第一百一十三章 士氣第二百四十章 窮途末路(下)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添油戰術第九百六十四章 偷襲眉縣(上)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從一而終第九百九十八章 試探第五百一十八章 連鎖反應第九百三十三章 四路奔襲(上)第五百九十五章 弄巧成拙(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進軍番禺第九十章 各有算計第九百八十六章 全軍開戰(上)第四百五十九章 全線震動第三百二十章 大婚(中)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戰平撫州第三百九十七章 海灣決戰第八百零七章 步騎混戰第六百七十九章 巡幸東都(上)第二百七十三章 封賞拉攏(上)第八百三十章 白馬關前第一百四十章 威逼第九百五十二章 藍田關對峙第八百八十七章 齊軍譁變(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金陵歷風雨(十)第九百一十六章 調整部署第三百九十六章 劉謙病逝第四百四十五章 衆叛親離(下)第五百四十八章 晉汾大戰(下)第九百三十七章 兵壓徐州第一百五十五章 楊家有女初長成(下)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蕭縣敘舊第二百三十二章 金陵歷風雨(五)第七百二十六章 裂痕第六章 夤夜遇襲(上)第四百三十五章 來自長安的拉攏第一百五十章 反攻第六百九十三章 關門(下)第九百八十四章 亂軍心第五百零四章 疑兵之計第九百七十一章 李存勖的想法第六百零四章 制衡第一百三十一章 兵出亳州第八百零三章 橫掃西南第四百章 收復廣州第九百二十章 圍魏救趙第九百一十八章 緊急妥協第三百零六章 王潮的反應第七百八十二章 樂溫之戰第三百一十八章 王建下西川(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南轅北轍第六百七十六章 上馬遭遇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坐觀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臨廣州第二十五章 兵民乃勝利之本第一百零六章 鷸蚌相爭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攻心戰術第四百一十三章 下南洋(上)第六十八章 佛宗故事(下)第七十九章 遣使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七百九十五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九百七十章 長安震動第四章 舒州疑雲第八百一十章 拉攏許諾第九百一十六章 齊州城坡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虛實相生第九章 輪臺問心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追封第六百四十四章 李克用南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士氣之爭
第四百五十五章 三軍奪安遠(下)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逆流第五百二十四章 江州之戰(上)第六百三十一章 反咬一口(下)第九百五十五章 撕開一道口子第一千零五章 邊軍之殤(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心思各異第一百六十四章 沖天火柱第八百五十三章 聯兵作戰第八百一十八章 暗度陳倉第八百五十七章 席捲天下第七百三十一章 出人意料(下)第四百章 收復廣州第三百八十五章 搶糧第五百九十四章 最後一次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山東底定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圍困東都第六十章 兵進舒州第五百五十章 破城第七百四十二章 坐而論道(下)第三十四章 竹林訪賢第六百一十七章 攻佔隋唐第六百三十章 反咬一口(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河東第九百八十二章 偷襲長安(下)第八百一十九章 偷襲第七百零一章 開發山南第一百三十一章 兵出亳州第三百四十二章 兩敗俱傷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盧壽上門第一百一十三章 士氣第二百四十章 窮途末路(下)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添油戰術第九百六十四章 偷襲眉縣(上)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從一而終第九百九十八章 試探第五百一十八章 連鎖反應第九百三十三章 四路奔襲(上)第五百九十五章 弄巧成拙(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進軍番禺第九十章 各有算計第九百八十六章 全軍開戰(上)第四百五十九章 全線震動第三百二十章 大婚(中)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戰平撫州第三百九十七章 海灣決戰第八百零七章 步騎混戰第六百七十九章 巡幸東都(上)第二百七十三章 封賞拉攏(上)第八百三十章 白馬關前第一百四十章 威逼第九百五十二章 藍田關對峙第八百八十七章 齊軍譁變(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金陵歷風雨(十)第九百一十六章 調整部署第三百九十六章 劉謙病逝第四百四十五章 衆叛親離(下)第五百四十八章 晉汾大戰(下)第九百三十七章 兵壓徐州第一百五十五章 楊家有女初長成(下)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蕭縣敘舊第二百三十二章 金陵歷風雨(五)第七百二十六章 裂痕第六章 夤夜遇襲(上)第四百三十五章 來自長安的拉攏第一百五十章 反攻第六百九十三章 關門(下)第九百八十四章 亂軍心第五百零四章 疑兵之計第九百七十一章 李存勖的想法第六百零四章 制衡第一百三十一章 兵出亳州第八百零三章 橫掃西南第四百章 收復廣州第九百二十章 圍魏救趙第九百一十八章 緊急妥協第三百零六章 王潮的反應第七百八十二章 樂溫之戰第三百一十八章 王建下西川(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南轅北轍第六百七十六章 上馬遭遇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坐觀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臨廣州第二十五章 兵民乃勝利之本第一百零六章 鷸蚌相爭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攻心戰術第四百一十三章 下南洋(上)第六十八章 佛宗故事(下)第七十九章 遣使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七百九十五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九百七十章 長安震動第四章 舒州疑雲第八百一十章 拉攏許諾第九百一十六章 齊州城坡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虛實相生第九章 輪臺問心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追封第六百四十四章 李克用南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士氣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