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河東紳商

次日一早,裴文靖帶着十五名河東郡的大商人快步前往府衙,儘管這十五名大商人都有億萬身家,在河東民間都有響噹噹的名頭,但在士軍農工的隋朝,商人是沒有任何地位,不準騎馬,不準納妾,只准穿黑色布衣,在大多數涉及商人的官府審案中,敗訴方大多是商人。

但隨着天下大亂,這些繁瑣的條文對商人們也失去約束力,不少商人也偷偷地騎馬穿袍,甚至不少商人都有了華麗的馬車,娶了小妾,但隨着新隋的建立,很多商人害怕被清算,又偷偷地將馬換成驢,將錦袍壓箱,改穿黑布衣,將小妾稱爲丫鬟。

儘管新隋並沒有清算商人們的一些愈規行爲,但他們依舊惶惶不安,有的甚至給自己安排了後路,不料,昨天裴長史忽然找到他們,說楚王將接見他們,這令十五名大商人驚喜交集,這是從未有過之事,這意味着什麼?儘管在官方,楊元慶只是尚書令、攝政王,但在民間,幾乎所有的民衆都把他視爲皇帝了。

他們並不指望楊元慶的一次接見就能改變商人的地位,但這是一種信號,一種姿態,一個好的開端。

十五名大商人都身着黑色布衣,簇擁在裴文靖的身後,跟着他走進了府衙議事堂,見楚王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麻煩,不用事先學習禮儀,也不用統一口徑,更不用沐浴更衣,只是士兵一次又一次的搜身讓他們感覺到安保之嚴密。

議事堂內,河東郡太守杜淹正陪同楊元慶說話,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在洛陽官任工部尚書,一個多月前,由於洛陽局勢緊張。杜淹便和摯友戴胄以及杜如晦之弟杜楚客從洛陽逃到太原。楊元慶遂任命杜淹爲河東郡太守,杜楚客出任吏部郎中,戴胄爲大理寺卿。

杜淹聽院子裡傳來腳步聲。見裴文靖身後跟着大羣黑衣商人,便對楊元慶笑道:“他們來了。”

楊元慶找這些商人來,一方面固然是和昨天的想法有關。另一方面,他也想通過這次契機,稍稍提高商人的地位,發揮他們的能力,讓他們能加快河東河北的物資流通,什麼事情都靠官府,確實有點力不從心。

這時,十五名大商人走進了議事堂,這些商人已經見過太守杜淹了。他們見杜淹陪同一名年輕的軍中高官,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就是掌控隋朝的君王。楚王楊元慶。

裴文靖上前施一禮。“啓稟總管,他們都帶來了。”

十五名商人一起跪下。“小民參見楚王殿下!”

“各位紳賈免禮,請坐!”

大堂兩邊擺放了十幾張單人坐榻,就是給他們準備,十五名大商人都一一坐下,每個人卻在回味着剛纔楊元慶對他們的稱呼,居然叫他們紳賈,紳是指有名望的大戶人家,一般輪不到他們,行走倒賣貨物稱爲商,坐地開店賣貨稱爲賈,平時人們都稱他們爲行商、商家或者大賈,絕對沒有一個紳字,而楊元慶居然叫他們紳賈,這難道就意味着他們的地位將有所改變?每個人的心中都開始亮了起來。

緊接着又有十幾名侍衛給他們上了茶,令商人們有點受寵若驚,連聲感謝。

楊元慶看了衆人一眼,大多四五十歲,很多長得肥頭大耳,大腹便便,雖然穿着地位低下的黑衣,但這種養尊處優的派頭,卻不是一般人能比擬,他微微一笑,問道:“在座諸位有沒有誰去過豐州?”

衆商人面面相覷,最後坐在第二位的一名商人道:“回稟楚王殿下,我的商隊曾經去過幾次豐州,小民沒有去過,只是聽手下管事描述了一下。”

杜淹低聲對楊元慶道:“此人姓李,是河東郡有名的糧商。”

楊元慶點點頭笑道:“原來是李紳賈,你不妨給大家說說你手下在豐州的所見所聞,你可以實話實說。”

“是!”

李紳賈想了想,便提高聲音道:“大概在前年,我的一支商隊去豐州販蒲桃酒,在豐州呆了不到一個月,他說對豐州最大印象就是規矩很嚴厲,但又很自由,說比如進城時,所有的兵器都不準攜帶,在一個城池超過三天就必須向官府備案,寫清滯留理由,最多不能超過一月,如果超過一個月,就要申請定居,要交一筆保證金,當然事後會如數退還,這是嚴厲的一面,而自由的一面就是商人可以隨意穿衣服,可以騎馬,沒有什麼商籍、匠籍,只有民籍和軍籍之分,商人沒有任何歧視,和正常的平民一樣……”

看得出這個姓李的商人很健談,是個做生意的老手,很會揣摩楊元慶的心思,說到嚴厲的一面,他儘量輕描淡寫,說到自由的一面,他又濃墨重彩地描述,楊元慶沒有打斷他的侃侃而談,他慢慢喝茶,注意商人們的表情,當說到商人沒有任何歧視,和正常的平民一樣時,所有人都了異常變化,有人坐立不安地扭動身子,有的人聽得全神貫注,眼睛裡閃爍着期盼的亮光。

看得出,商人的地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其實楊元慶很清楚,天下爭霸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強勢,也是經濟、政治乃至於民心相背的全方位爭奪,說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民心又是和經濟、穩定等等緊密相連。

北隋之所以做得不錯,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在豐州時積累了大量的錢糧物資,所以支撐得起,還有河東受到的亂匪塗炭要比河北河南少得多,本身的人口經濟狀況都不錯,但隨着河北戰役的推進,豐州的積累逐漸減少,他就不能再耗用從前的積蓄,必須要靠自身的經濟發展來實現復興,這就需要依靠商人們的創造力和活力。

等李紳賈說完,楊元慶又對衆人道:“豐州之所以嚴厲,是因爲要防止細作混入,事實上如果是統一的江山,那就不會有那麼多嚴厲的限制,但自由是我的思路,我主張取消商籍和匠籍,恢復他們的正常民籍,我也不贊成先帝對商人的歧視,我打算全面取消對商人的種種限制……”

楊元慶說到這裡,下面的商人頓時騷動起來,每個人都異常興奮,竊竊之聲響成一片,楊元慶擺擺手,又讓衆人安靜下來。

“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之所以給豐州商人這麼多自由,那是因爲他們自己爭氣,新移民來了,商人們總是主動地幫助官府,他們搭建粥棚,幫助臨時安置移民,突厥打來了,他們盡其所能幫助老弱撤退,給前方的將士捐衣捐糧,興辦學堂,照顧孤老有的他們的出力,如此,當我提出豐州撤銷商籍時,便得到了豐州官員們的一致支持,可謂水到渠成,不瞞各位,我剛纔稱呼大家爲紳賈,這是我在豐州的一貫稱謂,其實和你們無關。”

大堂內一片寂靜,楚王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要想得到自己,獲得平等,還得靠他們拿出實際態度來,衆商人沉默良久,一名資歷最老的商人道:“啓稟殿下,我們也願意這樣做,就怕官府不領情,民間幾百年來形成的歧視難以改變,所以我們有顧慮,不敢爲之。”

楊元慶笑道:“幾百年形成的歧視和想法確實很難改變,但不是沒有機會,在盛世機會不多,但在亂世卻是很好的機會,如果你們在亂世有所作爲,相信會極大扭轉這種歧視,而且我不會因爲你們的努力就惠及所有商人,那樣也不公平,我會在河東郡進行試點,你們成功了,我就會率先在河東郡取消商籍,給你們以平等待遇,你們的子弟甚至也能考試入仕。”

議事堂內頓時響起一片議論聲,旁邊太守杜淹和裴文靖對視一眼,兩人眼中都露出欣喜之色,他們都知道這些大商人都富可敵國,可一個個都一毛不發,如果能夠把他們財力物力調動起來,將會極大減輕官府的壓力。

這時,那名資歷最老的商人又問:“啓稟殿下,那我們又該怎麼做?”

楊元慶搖搖頭,“該怎麼做由你們自己決定,我建議你們成立商會,大家坐在一起商量該怎麼做,而不是官府要你們就做,不要你們做就不做,那不行,有了商會,你們就可以協調行動,也不至於這家出錢,那家出錢多,會有人覺得不公平,我的建議你們想想。”

成立商會,這倒是個好辦法,只是官府會同意嗎?所有商人都向杜淹和裴文靖望去。

杜淹苦笑一下,對楊元慶道:“只要朝廷下旨,同意各郡成立商會,卑職沒有意見。”

“這個沒有問題,我回去後就會讓朝廷下發旨意,准許河東郡先試行,如果河東郡的試行情況不錯,紫微閣將正式討論修改隋律中涉及到商律的部分,你們河東郡可以先試行商會。”

杜淹點點頭,“卑職明白了。”

說到這裡,楊元慶又對衆商人笑道:“今天找你們來,是有兩件事,第一件事剛纔已經說了,希望商人能發揮作用,協助官府安置災民,扶助老弱,現在我再說第二件事,是我想託大家做一個大買賣。”

第27章 元家之慾第22章 河東紳商第30章 太子殺招第38章 東路使者第11章 仇恨深化第32章 文道武途第36章 返回太原第1章 江南隱憂第8章 斬斷後路第24章 河邊誤認第18章 情報之思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16章 識破敵計第27章 奇貨可居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19章 心理之戰第1章 落魄高才第4章 秦母教子第43章 河口反擊第146章 連夜回鄉第35章 軟硬兼施第18章 兩肋插刀第85章 最大讓步第18章 調兵遣將第38章 上元燈會第13章 收復齊郡第10章 仁壽宮變(二)第151章 籠絡軍心第11章 花開花落第71章 北市試錢第32章 龍有逆鱗第42章 踏平瓦崗第6章 陰山可汗第33章 北邙祭祖第38章 微服私訪第32章 被迫西撤第39章 妥協援兵第22章 庶叔積善第26章 商業繁榮第12章 血戰突圍第10章 誰是刺客?第29章 危機漸至第141章 聯姻條件第76章 魏鄭和談第35章 越境事件第13章 李密特使第3章 情報暗戰第38章 兵分兩路第109章 兵臨宮下第30章 驕將爭功第82章 收到假錢第6章 秘密武器第9章 朝局悄變第29章 回馬一槍第55章 陰差陽錯第43章 血戰平壤(上)第34章 泊舟九江第57章 兩個要求第7章 義成公主第34章 微服私訪第45章 烈火焚城第17章 爭奪鐵礦第11章 雙雄火併第32章 圍魏救趙第37章 致命一箭第118章 咬金請纓第18章 裴閥態度第67章 當即立斷第87章 隋唐大戰(十七)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10章 備戰高麗第7章 兵壓關內第25章 海底之針第19章 虎牢之危第31章 蠅頭小利第74章 難得一致第29章 聯合施壓第37章 士子云集第12章 最後攤牌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16章 解囊救窘第2章 敵蹤初現第117章 關內急變第118章 咬金請纓第34章 緊急應對第58章 北市偶遇第35章 亡國之恨第117章 關內急變第23章 唐廷決策第101章 隋突大戰第61章 聯盟分裂第29章 聯合施壓第18章 契苾助力第19章 首鼠兩端第46章 王庭之變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8章 怒極生誓第30章 禍福相倚第19章 勢力擴張第14章 三面受敵
第27章 元家之慾第22章 河東紳商第30章 太子殺招第38章 東路使者第11章 仇恨深化第32章 文道武途第36章 返回太原第1章 江南隱憂第8章 斬斷後路第24章 河邊誤認第18章 情報之思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16章 識破敵計第27章 奇貨可居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19章 心理之戰第1章 落魄高才第4章 秦母教子第43章 河口反擊第146章 連夜回鄉第35章 軟硬兼施第18章 兩肋插刀第85章 最大讓步第18章 調兵遣將第38章 上元燈會第13章 收復齊郡第10章 仁壽宮變(二)第151章 籠絡軍心第11章 花開花落第71章 北市試錢第32章 龍有逆鱗第42章 踏平瓦崗第6章 陰山可汗第33章 北邙祭祖第38章 微服私訪第32章 被迫西撤第39章 妥協援兵第22章 庶叔積善第26章 商業繁榮第12章 血戰突圍第10章 誰是刺客?第29章 危機漸至第141章 聯姻條件第76章 魏鄭和談第35章 越境事件第13章 李密特使第3章 情報暗戰第38章 兵分兩路第109章 兵臨宮下第30章 驕將爭功第82章 收到假錢第6章 秘密武器第9章 朝局悄變第29章 回馬一槍第55章 陰差陽錯第43章 血戰平壤(上)第34章 泊舟九江第57章 兩個要求第7章 義成公主第34章 微服私訪第45章 烈火焚城第17章 爭奪鐵礦第11章 雙雄火併第32章 圍魏救趙第37章 致命一箭第118章 咬金請纓第18章 裴閥態度第67章 當即立斷第87章 隋唐大戰(十七)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10章 備戰高麗第7章 兵壓關內第25章 海底之針第19章 虎牢之危第31章 蠅頭小利第74章 難得一致第29章 聯合施壓第37章 士子云集第12章 最後攤牌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16章 解囊救窘第2章 敵蹤初現第117章 關內急變第118章 咬金請纓第34章 緊急應對第58章 北市偶遇第35章 亡國之恨第117章 關內急變第23章 唐廷決策第101章 隋突大戰第61章 聯盟分裂第29章 聯合施壓第18章 契苾助力第19章 首鼠兩端第46章 王庭之變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8章 怒極生誓第30章 禍福相倚第19章 勢力擴張第14章 三面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