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笑對人生
“爲了自由的心靈而閱讀!爲了心靈的自由而寫作!”抱着這種讀書信仰和寫作理念,我跌跌撞撞地在文學小道上蹣跚了許多年。
除寫了些零零散散的詩歌散文外,我還寫過三部長篇小說,其主角都是普通農家子弟,都熱愛文學創作,都爲情感患得患失過。唯一不同的是,這部小說作爲“青春三部曲”之一,是專門描繪80後人生觀價值觀的,是一部探討生存的問題小說。
80後是尷尬的一代,既沒有70後的幸運:理想單純、上學管就業;也沒有90後的幸福:活得現實、蜜罐中成長。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正趕上入學費用大幅度增加、畢業不包分配、生活通貨膨脹,而他們承擔的使命與責任卻絲毫未減,註定陷入時代的漩渦裡沉浮,成爲社會的“試驗品”。
對於農村80後來說,上學失敗的出路要麼打工,要麼經商,要麼繼續傳承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即便能學業有成、進入城市,又面臨着物價飛漲、鈔票貶值、職場競爭、成家育兒,以及贍養父母等一系列“大山”“小山”的重壓。他們身處城市邊緣,無論再努力再掙扎,就算有固定工作,有房子、車子,具備了城市居民身份,也始終體味不到成爲“城裡人”的喜悅與安然,依然覺得自己是“外來人”,依然擺脫不了鄉村子弟的氣息與自卑。
三代之後方纔出貴族!同樣,沒有三代也很難成爲一個地地道道的“城裡人”。我是80後,又是個農民的兒子,對此我有着深入骨髓的體會。
“順從天命者悲,抗逆天命者死”,這是電影《奪帥》字幕上的話,主角進入一個兩難的境地,無論怎麼做都很難善終。我們80後不幸亦如是,也面臨着這個悖論的考驗。
如何選擇、如何取捨?這是每一個農村80後所需要考慮和麪對的問題。當然,這部小說不是探討80後城市生存狀況的。它是一本關於文學夢想、關於愛情追求,以及關於求學困惑、涉世迷茫等諸多青春元素的寫實小說。它一改市場小說的市儈或媚俗之風,也一改文藝小說的浪漫或說教的老套,沒有樹立“假大空、高大全”式的完美形象,也沒有弘揚勵志範“孫少平”式的草根情懷,而是從現實中截取一個普通80後青年的生活片段,借主角之口向世人說明:一個人就算求學不成、戀情無果、工作沒着落,仍然還會以自己的軌跡生活下去的生存真相,以及“命運是不可改變的,改變的只是我們對命運的態度”。
的確,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就算有人四處碰壁,就算有人渾渾噩噩,就算有人毫無志向,他們也照樣會如此生活下去。畢竟,在中國“好死不如賴活着”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無疑,這部小說有別於氾濫成災的自戀風格,更不屑於編碼所謂心靈雞湯的文字。它更真實,更坦白,更注重心的描寫。畢竟,對於芸芸衆生來說,無論是郭敬明那樣的“文學玩家”,還是丁俊暉那樣的“檯球天才”,都是屈指可數的少數。誠如“二八定律”,我們大多數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向“二”靠,可最終無不落入“八”的結局裡。
就像我愛上寫作嘗試寫小說,如果說沒有一點兒抱負或野心,那肯定是瞎話。曾經,我也被虛名灰塵矇住過雙眼,一心一意朝那金字塔的塔尖“二”攀緣:不斷地參加各類徵文大賽,不斷地掏錢購買文學大獎入選作品。甚至,誇下海口要成爲像汪國真或者史鐵生那樣的著名詩人或作家。
涉世之後,歷經戀愛的失敗、求學的艱辛與工作的波折,以及形形色色的人情冷暖,我終於從攀緣“二”塔尖的中途掉落到塵埃,成爲“八”這個龐大羣體中的一員。雖然極不甘心,但卻領悟到:追求文學是高尚的,立志文學更是令人敬佩的,但同時也是悲壯的,必須有進天堂之靈氣與入地獄之苦心,方能頂住一切磨難、壓力,踽踽獨行在這條自我選擇的道路上。而我,不是什麼天賦異稟的寫作奇才,也不是什麼筆耕不輟的高產作家,之所以斷斷續續地堅持創作至今,靠的僅僅是所謂的一點兒悟性以及對文學“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鍥而不捨的精神。
我知道,文學於我只是一劑心靈妙藥,能讓我體味不同於“我”的人生況味,能讓我感受不同人的悲歡離合,能讓我在失戀、失敗、失意時療傷自救。除此,什麼功名什麼利祿都是浮雲。不該強求,也強求不得。
佛家南北二宗分頓悟和漸悟之修行,或許本人愚笨吧,用了十年時間才踏上文學殿堂的初階,方窺見那神聖而心向往着的一縷文學曙光,心之虔誠一如那對佛膜拜不已的信教徒。十幾年的孜孜矻矻可見誠心一斑。我希望我的作品在治癒自己心靈的同時,也能打動、安撫更多讀者的心。
但願,我的文字能與你相逢,心也能與你相逢!讓我們一起,笑對人生,好好活着!
作者
201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