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二賢拒任

第368章 二賢拒任

一聽兒子來信,劉備的臉上露出了發自內心的消息。

一晃又是一年,劉備只覺得自己和好大兒聚少離多,甚是想念。

將書信拿到手裡後,劉封直接打開觀看了起來。

劉封大勝孫策,平定會稽叛亂的露布已經傳到了壽春,沿途州郡縣邑俱是爲之一震。

這些郡縣幾乎都是半年內新得之地,對於劉家父子的統治並不一致。

江北兩郡早被袁術壓榨的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對於劉家的強勢入主自然是十分支持歡迎的,此後劉氏父子又在江北兩郡大興土木,修繕芍陂,興建水利,更是贏得了兩郡士民的一致感激。

這兩個郡國雖然是劉氏父子新收的地盤,可在忠誠度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北邊的汝南、沛國等地,與劉家父子的核心地盤徐州不遑多讓,甚至在一些邊緣地區尤有勝之。

反倒是江東,雖然劉封強勢過江,又取得了劉繇的全盤委任,以及張英、樊能、於麋等本地豪強的武力支持。

但江東士族和豪強對劉封的態度依舊是有些微妙的,尤其是劉封逼反了會稽本地的士族豪強,更是讓丹陽郡和吳郡也產生了不小的動盪。

只是這些動盪都來不及化作叛亂,會稽本地的士族豪強就被劉封一舉蕩平,其速之快,其罰之烈,也是大出江東士族們的預料。

況且丹陽郡的士族豪強骨頭本就比會稽郡軟的多,而且郡內並不統一,也有不少類似張英、樊能、於麋、周尚等站在劉封一方的勢力存在,故此捷報傳來之後,原本蠢蠢欲動的動盪派如遭雷擊,而張英等人則直接佔據了上風,徹底壓制住了反對派。

至於吳郡,整個江東骨頭最軟的地方,又提前被劉封好一頓收拾,還帶走了顧陸朱張四大家族的領頭羊,本就興不起什麼風浪,倒是許貢大爲不滿,想要北上朝廷前去告狀,結果被呂岱給生擒活捉了。

劉備打開書信開始翻閱,信中主要是劉封系統的將江東諸事敘說了一遍,隨後又和劉備彙報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劉封打算在會稽進行減稅,沒收的土地暫不發配,掛於徵南將軍府下,對外佃租。

第二件事,是劉封打算在吳郡和會稽興建港口,用來和南方交趾進行貿易往來。實際上這件事情劉封已經早就着手去做了。他除了想要從交趾的貿易中賺取財貨補貼財政外,同時也想從交趾進口一些特殊物品,諸如一年三、四熟的占城稻。

這東西可是好東西,在宋代以前,中國人口的硬上限大約是七千五百萬至八千萬人。

一旦超過六千萬,社會就開始矛盾激化,雖然官吏貪腐,王朝敗壞是根本原因,但糧食產量開始跟不上人口增量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當華夏的總人口超過七千五百萬,整個華夏的農田總產量,已經小於總人口的消耗量了。

在沒有外部輸入糧食的情況下,再完美的社會制度也沒用。

這也是盛唐的巔峰人口只有七千五百萬,而弱宋的人口卻超過一個億的根本原因之一。

那就是占城稻,在南方所有地區可以一年三熟,少部分地區以及整個交趾甚至可以一年四熟。而且還能夠搭配上豆類、紅薯等作物輪耕,使得田地變得更加肥沃。

只可惜現在的土豆、紅薯之類的作物弄不到,否則人口問題還能得到更深入的解決。

畢竟明清的人口能夠突破幾個億,完全是建立在土豆、紅薯等外來高產糧種的根基之上的。

即便不考慮的太長遠,如今大爭之世,糧食就是命根子,有糧就有人口,有人口就有賦稅和兵員,之前劉封擔心徐州緯度過高,不適合占城稻。

但現在江東已定,海陸皆已連通了交趾,正是開發占城稻的最好時機。如今會稽有大量沒收之後掛在將軍府名下的官田,正可以用來試種占城稻。

第三件事,則是請劉備舉薦以爲揚州刺史。

劉繇辭任揚州牧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如今揚州已是劉家父子的地盤,除非劉備親自掛銜,或是劉封出任揚州牧,否則揚州暫時是不會再設置州牧了。

即便劉備信得過關羽、陳登等人,但短時間內,還是不適宜將他們拔高到州牧的地位上。畢竟劉備自己也不過是個豫州牧,此時設置一個刺史,就是相當合適的了。

劉封在書信中舉薦了幾個人,排名第一的自然是二叔關羽了,其次則是陳登,再次爲荀攸,此後,更是舉薦可從二張、二陳、李瓚等人裡擇人轉任揚州郡守。

劉備看完之後,直接將書信傳給陳登,後者也當仁不讓的看了起來。

看見這一幕,荀攸眉頭微挑,嘴角含笑不語。

陳登看完之後,想要還給劉備,卻被後者示意交給荀攸。

荀攸也不推辭,只是謝過劉備之後,打開帛書翻閱起來。

等到荀攸看完後,劉備這才詢問起來:“元龍、公達,子升之見,君等以爲如何?”

陳登毫不猶豫的開口支持道:“徵南之見,乃真知灼見爾,國無糧則亡,民無糧則死,軍無糧則覆,徵南既寄予重望於占城稻此物,當有我等目光不及之能。且江東乃新得之地,更新官吏也屬常理。”

至於第一件事,陳登根本提都沒提。

少主給自己弄點自留地這叫事嗎?

劉備微微頷首,隨後又把目光轉向荀攸:“公達有何看法?”

荀攸思索了片刻後,回答道:“豫、徐、揚三州,獨揚州位於後方,只在西方同荊、交二州相接壤。交趾地處天南,很少參與中原之爭,如今想必也不例外。況且南方氣候悶熱,河流衆多,草木叢生,雖不適宜居住,但若是發展起來,確有糧倉之望。”

“至於從北地調選名士,南下任職,此主上之威福,攸不敢多言。”

劉備聽完之後,笑着調侃道:“公達何以如此謹慎,莫不是因爲子升舉薦之人中,有公達之名?”

陳登聞言,哈哈大笑了起來。

荀攸則是赧然一笑,也不辯解。

笑完之後,劉備也做出了決定。

自家好大兒的意見,左膀右臂又不反對,那自然是全盤接受羅。

尤其是劉封還主動從徐州上層中提議挑選精英南下,完全沒有把揚州當成自留地的架勢,這讓劉備很是滿意。

其實即便劉封真把揚州當成了自留地,劉備也大概率會聽之任之,最多有些不悅,但也不會上心。

可劉封現在的做法,卻讓劉備感到格外高興。

這不僅僅是因爲劉封沒有佔地爲王的表現,同時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劉封展現出了極大的格局。

他要的可不僅僅只是一個揚州,既然如此,那又爲什麼要把揚州特殊化呢?

劉備日後入朝輔政,整個東南三州難道還會交給別人不成?

劉封自然不會擺出一副難看吃相和小家子氣了。

劉備看着陳登和荀攸,笑問道:“元龍、公達,汝二人有意南下江東乎?”

陳登和荀攸俱是明白,劉備是在問他們誰想當揚州刺史。

自從剛纔在劉封的帛書上看見他的舉薦之後,陳登和荀攸心裡就已經琢磨開了。

雖然刺史及不上州牧,權力更是相差巨大,但無論如何,刺史也已經算是一方宰臣了。能夠擔任一任郡守,就有希望入朝爲官,而能擔任一任刺史,那更有機會直接躍入三公九卿的序列之中。

只是偏偏陳登和荀攸居然都沒這想法。

陳登之前已經離開劉備一年多了,他實在不想再次離開劉備身邊。

眼下他身上掛着的九江郡丞一職,也不過是暫時過渡的,更重要的是劉備驃騎府中的軍師職務,以及參與政事的權力。

陳登心裡早已經打定主意,暫時一兩年內,是不想再外任了。

荀攸和陳登的想法略有不同,他倒是不在乎外任,只是他不想出任揚州刺史的職務。

別看荀攸的履歷上兩任郡守,可實際上他都沒能成功上任,因此,荀攸心裡其實是更想要出任地方郡守,而非刺史。

陳登遲疑了片刻後,索性開誠佈公道:“登已久離明公左右,如今方纔回來,尚不及與明公敘舊,實不想又離明公身側也。”

劉備對於陳登的大實話很是滿意,尤其是陳登和自己的情深意切,想要留在自己身邊相伴,這份感情他只會感到欣喜,而不會感到不悅。

畢竟揚州此時已經被劉封給打服了,此時過去也大概率是蕭規曹隨,並非什麼艱鉅任務,陳登這一拒絕完全算不上挑肥揀瘦一說。

況且在劉備心裡,陳登和糜竺兩個人還是很有特殊地位的。

他們兩人和關張這種異姓兄弟不同,他們是劉備心中的貴人。

正是在陳登和糜竺的操作力挺之下,劉備才能魚躍龍門,從一個毫無地盤的客將變成了徐州之主。

在劉備任徐州牧時,陳登和糜竺也是鼎力支持,這情分,自然也就奠定了他們的特殊地位。

荀攸看見陳登如此直率,心思一轉,坦誠道:“明公,揚州刺史非攸所願,攸實欲求一任太守也。”

劉備聞言,眼中閃過喜色。

在他看來,荀攸這番話明顯是說出了心裡話,這不正是和他親近交心了的表現嗎?

於是,荀攸的“挑挑揀揀”,不但沒有讓劉備生氣,反而內心竊喜,爽快的答應了下來:“原來如此,那公達以爲汝南如何?”

汝南曾經是天下第二郡國,如今更可能已經變成了事實上的天下第一郡國了,實在是不必多說什麼。

劉備能把汝南交給荀攸,這份欣賞和器重,換誰都得感動涕零。

而事實上荀攸也真感激涕零了,他正是看見了陳登如此開誠佈公後,敏銳的覺得自己應該坦誠一些,纔將心思托盤而出。

卻不想劉備居然如此器重,當即就將汝南交到了他手中。

在荀攸原本的想法中,劉備更大的可能是在新入手的揚州中挑選一個郡國讓他前往擔任郡守,比如會稽郡,又比如吳郡。

可劉備卻偏偏選了汝南郡。

“公達,你我相交雖然不過一年有餘,然君之才幹,備已盡知。似君與元龍這等王佐之才,若非被迫無奈,備又如何捨得將你等遠置?”

劉備拉着荀攸的手,溫聲解釋道:“此番將公達安置於汝南,距郯城、壽春皆是不遠,備若有疑問,也可致信公達,求教解惑,還請公達諒解備的私心。”

荀攸心中暗歎一聲,真我主也。

這番話換個人說,荀攸都會覺得對方虛僞至極,可偏偏從劉備口中說出來,卻滿是真誠,給人一種言行信果的感覺。

尤其是荀攸自己,他本就是機敏聰慧,年少時就慧眼識奸,感覺極其敏銳。

也正是有着如此敏銳的直覺,他纔會對劉備另眼相看,感動非常,因爲他能感受得到劉備的真摯和熱誠。

荀攸當即大禮下拜,感激道:“攸受明公大恩,今又以大郡相托,必以死相報,竭力盡忠!明公但有相召,雖然千萬裡,攸也將趕赴而至。”

“何至於此!”

劉備滿臉笑容的將荀攸拉起來,更是親自躬身,爲荀攸拍去膝上浮土:“能得公達與元龍相輔,實爲備之幸也,此上蒼欲叫備成事,興復大漢,安定天下。”

陳登、荀攸皆是躬身謙虛幾句。

再度攙扶起兩人後,劉備又話歸正題:“既二位不能去揚州,那這揚州刺史一職該如何是好?此外,子升欲請徐州諸賢南下任職,暫有吳郡、會稽兩郡缺人,眼下的吳郡太守盛憲,身體虛弱,難以理事,終不能以吳郡相托啊。”

盛憲本人在吳郡聲望確實不低,也爲劉封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只是盛憲本人性情軟弱,容易爲地方勢力裹挾。

以前就被許貢搓揉,險些連命都給丟了,指望他爲自己安定吳郡,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因此,藉着盛憲的招牌打下吳郡問題不大,但指望盛憲治理吳郡,那就是開玩笑了。所以盛憲這個吳郡太守的官職只是個過渡品,是必須要換掉的。

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72章 臧霸的憂愁【35求追讀!】第299章 調兵遣將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539章 別有用意第11章 我生的兒子強啊第616章 左右爲難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259章 安撫曹豹第206章 評請伐徐第16章 曲轅犁第68章 心熱如火(明日萬字大爆發!)第516章 決斷河內第168章 擴軍計劃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94章 丹陽雙壁(第四更求首訂!46)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113章 臧霸歸心第180章 荀攸六策第557章 大破雍闓第457章 興霸探營(祝大大們蛇年快樂!新年快樂!)第457章 興霸探營(祝大大們蛇年快樂!新年快樂!)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403章 二寇獻寶第604章 聯軍破營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269章 居中謀利第205章 賈氏祖孫第477章 達成共識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125章 曹操和呂布的威脅第17章 宴請趙田第129章 太史截胡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192章 鹽豪跌倒第549章 公孫南來第163章 雙喜臨門第196章 孫乾訪會第463章 江陵易幟第520章 兩樁聯姻第139章 太史來援第594章 冰火兩重天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330章 山陰城破(七千字大章!)第151章 大敗橋蕤第111章 徐璆行縣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504章 曹昂來意第109章 大獲豐收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122章 步騭衛旌第14章 獻策屯田第236章 萇奴授首第316章 進抵無錫第145章 意外變故第528章 伐蜀大計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39章 雙管齊下克臧霸第66章 千萬資金(下週一五更爆發!)第317章 陽羨周氏第26章 八二分成第219章 封操會陳留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543章 拒賄破寨第458章 捷報頻傳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597章 曹兵入蜀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106章 太史欲來第102章 大破昌豨第423章 議定諸事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579章 內外矛盾第398章 達成契約第64章 上門送禮第205章 賈氏祖孫第203章 張邈割愛第8章 晨昏定省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178章 劉封獻策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568章 趙韙意動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110章 震驚四方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581章 蜀北之憂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253章 大肆採購第292章 芍陂計劃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600章 放手爭益第170章 邀請三賢第265章 大戰在即
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72章 臧霸的憂愁【35求追讀!】第299章 調兵遣將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539章 別有用意第11章 我生的兒子強啊第616章 左右爲難第318章 小試牛刀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259章 安撫曹豹第206章 評請伐徐第16章 曲轅犁第68章 心熱如火(明日萬字大爆發!)第516章 決斷河內第168章 擴軍計劃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94章 丹陽雙壁(第四更求首訂!46)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113章 臧霸歸心第180章 荀攸六策第557章 大破雍闓第457章 興霸探營(祝大大們蛇年快樂!新年快樂!)第457章 興霸探營(祝大大們蛇年快樂!新年快樂!)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403章 二寇獻寶第604章 聯軍破營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269章 居中謀利第205章 賈氏祖孫第477章 達成共識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125章 曹操和呂布的威脅第17章 宴請趙田第129章 太史截胡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192章 鹽豪跌倒第549章 公孫南來第163章 雙喜臨門第196章 孫乾訪會第463章 江陵易幟第520章 兩樁聯姻第139章 太史來援第594章 冰火兩重天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330章 山陰城破(七千字大章!)第151章 大敗橋蕤第111章 徐璆行縣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504章 曹昂來意第109章 大獲豐收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122章 步騭衛旌第14章 獻策屯田第236章 萇奴授首第316章 進抵無錫第145章 意外變故第528章 伐蜀大計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39章 雙管齊下克臧霸第66章 千萬資金(下週一五更爆發!)第317章 陽羨周氏第26章 八二分成第219章 封操會陳留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543章 拒賄破寨第458章 捷報頻傳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597章 曹兵入蜀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106章 太史欲來第102章 大破昌豨第423章 議定諸事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579章 內外矛盾第398章 達成契約第64章 上門送禮第205章 賈氏祖孫第203章 張邈割愛第8章 晨昏定省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178章 劉封獻策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568章 趙韙意動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110章 震驚四方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581章 蜀北之憂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253章 大肆採購第292章 芍陂計劃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600章 放手爭益第170章 邀請三賢第265章 大戰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