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襄陽詭局

然而,劉封卻仿若那巍峨屹立的磐石,不爲求情者的言辭所動。他面色沉穩,雙眸中透着堅定與冷靜,不緊不慢地拋出了一個令人難以辯駁、極具信服力的理由。

“揚州軍自東向西,一路而來,所經之處,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自蘄春以來,直至江陵,揚州軍紀律嚴明,可謂是秋毫無犯,百姓皆是有目共睹。而各地的世家大族、豪強鉅商,封亦是保持了應有的尊重,此皆衆人有目共睹。可如今竟陵、鄀國等地方,悍然舉兵對抗天兵,若是不予以懲處,那日後其他城市紛紛效仿,又該如何是好?況且,對於這些膽敢負隅頑抗的地方,若是不能給予嚴厲懲罰,那又該如何向州陵、鄂城、邾城等順應天命、棄暗投明的縣邑交代?”

劉封一番話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如同一把把銳利的劍,直擊求情者們的內心。求情者們聽後,頓時啞口無言,他們心裡清楚,劉封心意已決,就如同那既定的山川走勢,難以更改半分。

揚州軍自成功攻克鄀國城後,便迅速將此地作爲了至關重要的前進據點。一時間,城中一片忙碌景象,士兵們有條不紊地囤積着糧草、被服、藥材、軍械、財帛等各種物資,每一件物品都擺放得整整齊齊,只爲了能夠從容應對即將到來的大戰。

不過,相較於後勤線的順暢無阻,前線的戰事進展卻猶如蝸牛爬行一般,肉眼可見地放緩了下來。

劉封的堅決態度並沒有如他所預期的那樣,使得襄南地區迅速崩潰。相反,鍾祥、邔國、宜城、上洪、漢南等地的抵抗愈發激烈。

細細探究其中緣由,其實並不複雜。一來,這裡畢竟緊鄰襄陽,乃是劉表花費多年心血、精心經營的核心地盤。此地的百姓對劉表的認同感和忠誠度極高,民意基礎十分深厚,這遠非蘄春、鄂城、邾城這些距離較遠,且由黃祖這種藩屬治理的地區所能比擬的。

二來,恰恰是劉封堅定不移的懲治態度,起到了反作用。

曹操習慣以屠城威嚇守軍,可依然有不少城市堅守,究其內因,不過是厭惡曹操,以及忠誠主君幾個原因罷了。

如今劉封的態度並非僅僅只是針對襄南諸城,而是爲整個劉封軍做一個系統性的綱領。

襄南這些城市距離襄陽不足百里,本就是劉表的核心地盤。劉表單騎入荊州也快十年了,而且他的政治能力也是頗有手腕,自然也就絕不缺少對其忠心耿耿的士人豪強的。

對於這些人,劉封的敕令不但起不到勸降的作用,反而激起了他們更爲堅決的抵抗意志。這些地方的百姓和守軍,抱着必死的決心,誓要與揚州軍抗爭到底。不過對於南郡和江夏郡的剩餘縣邑來說,就又不一樣了。

儘管襄南的這些城邑抵抗意志無比堅定,可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卻猶如天塹一般巨大。若不是劉封愛惜士兵的性命,捨不得讓他們承受過多的傷亡,這些縣邑恐怕也難以抵抗如此之久。更何況,雖說進展緩慢,但各處都在穩步推進,各地偏師的主官們個個信心滿滿,紛紛立下軍令狀,信誓旦旦地表示大致都能在十天半月內拿下各自的目標。

然而,劉封卻一點都不着急,他仿若那沉穩的老獵手,靜靜地等待着最佳時機。他不但沒有催促下面的將領們加快進攻節奏,反而壓住了衆將急切請纓的熱情。

在劉封看來,這可是千載難逢的練兵實戰好機會。這些城市中的守軍,大多是地方豪強的私兵以及臨時招募的青壯,他們的戰鬥力並不強,但是有堅固的城牆可以依託。對於揚州軍來說,這樣的對手實在是再合適不過的“沙包”。

況且,在這一輪的擴軍之中,賈逵、趙雲所部都補充了不少新兵。尤其是賈逵所部,新兵的比例竟然高達一半以上。

雖說這些新兵中有很多人曾經都在袁術、黃巾、孫策、王朗等人手下當過兵,是所謂的老卒,但揚州軍的訓練方法冠絕天下,他們曾經接受過的訓練,與揚州軍的嚴格訓練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而且,新兵與老兵之間的融合,也急需一場實戰來完成磨合。

這樣一來,這些戰力不強、戰鬥意志卻合格,又不會輕易崩潰,且有城牆依託的對手,簡直是完美的練兵對象。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後勤物資還在緊張地轉運之中。即便揚州軍在短時間內攻到襄陽城下,面對襄陽城那堅固無比的防禦工事,也只能是無可奈何。

畢竟,襄陽城可不是這些小城能夠相提並論的。嚴格來講,襄陽城地跨漢水兩岸,與漢水北方的樊城緊密聯爲一體。不算城中的駐軍,僅僅憑藉襄陽城內的龐大人口,就能隨時動員出一支兩三萬人的軍隊。

這樣的軍隊,若是在野外作戰,自然不是揚州軍的對手,但若是用來守城,那可是綽綽有餘。如果再能同時有兩三萬人的精銳部隊作爲核心力量,其戰力更是能翻上一番。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劉封不想把劉表逼得太急。

他心裡明白,一旦把劉表逼到絕境,劉表很有可能直接向北邊的曹操屈膝投降。平心而論,劉備父子和劉表之間的關係,要遠比劉表和曹操之間的關係深厚得多。畢竟,雙方在過去的合作中,都給對方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劉備父子靠着荊州的糧食銷售,不僅在徐州境內順利完成了屯田大業,還成功穩住了揚州的江北兩郡。使得廬江、九江並沒有因爲大旱而陷入崩潰,保住了難能可貴的元氣,爲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表同樣也沒有吃虧。從劉封這裡,他源源不斷地拿到大量的霜糖、雪鹽以及各種先進的鐵製農具,尤其是那曲轅犁,更是讓他收穫頗豐。這些物資不僅讓他大發了一筆橫財,同時也大幅度地提升了荊州的糧食年產量。

僅僅靠着曲轅犁這一件東西,荊州這兩年的年產量最少也提升了三成。霜糖、雪鹽等珍貴物資,也給劉表帶來了海量的財貨,這使得他有足夠的財力和底氣開始擴編嫡系的劉家軍。

在荊州的十四萬軍隊中,劉表嫡系的兵力如今可是佔了整整五分之二還多。要知道,原來可是連五分之一都不到的,這幾乎相當於擴充了一倍。可也正是因爲這種貿易帶來的雙贏格局,才讓經歷了收容劉勳之後的兩藩,繼續維持着表面上的和諧。

然而,劉封這次的“背刺”之舉,屬實還是挺傷人品的。但誰讓這次的機會實在是太好了,簡直是千年一遇。而且一旦錯過,往後再等二十年,也再也不會有如此絕佳的機會了。

即便是孫十萬背刺關二爺,與劉封這次的行動相比,也遠遠無法相提並論。畢竟孫十萬付出的名譽和人品代價,要比劉封這會兒大上數倍乃至十倍,而他所獲得的收益,不過是區區四分之一個荊州,而且還是被戰火打得千瘡百孔、破敗不堪的荊州。

由此可見,眼下機遇之難能可貴。

襄南的戰局依舊在劉封的掌控之中,一切都按部就班地繼續推進着。

而在南面,周瑜已經馬不停蹄地趕到了江陵城中。他一到,便立刻雷厲風行地接手了南郡的所有事務。同時,劉封也對他加以江陵都督的加銜,鄭重地委任其負責江陵戰區的諸軍事。周瑜深知責任重大,他日夜操勞,精心部署着各項防禦和作戰計劃,力求將江陵打造成爲堅不可摧的堡壘。

其間,還不時傳來賀齊、高順在南方的進展消息。兩人攜手合作,精心設局,在夏收之時成功引山越主力下山。隨後,他們與山越軍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三戰三捷,斬殺和俘虜的敵人過萬。如今,會稽郡中的幾大山越首領已經嚇得抱成一團,龜縮起來抵抗。

他們被賀齊、高順聯手揍得毫無還手之力,心氣盡喪,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入冬之後。他們天真地以爲,到了那時,漢軍會因爲天氣寒冷等原因而自動退兵。

總體來說,局勢還是一片大好,一切都朝着劉封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不過,當劉封見到郗慮的時候,他的好心情終於戛然而止。

八月上旬,郗慮順着丹水一路南下,歷經五日的舟車勞頓,終於抵達襄陽。

對於郗慮的出訪荊州,整個荊州有兩個人最爲不滿。

一個自然是劉封,而另外一個,正是劉表。

劉表當初不過是出於無奈,答應向曹操低頭,企圖借曹操的援軍來制衡並擊退劉封的揚州軍,可這絕不意味着他真心願意投降曹操。

畢竟,劉表在荊州經營多年,自有一番雄心與抱負,怎會輕易臣服他人?

然而,事情卻一步步發展到如今這般難以挽回的境地。其中最關鍵的原因,便是劉表的基本盤遭受了重創。

他的嫡系軍隊眼下可謂是損失慘重,張允在漢川畏縮不前,麻痹大意,竟一晚上送掉了三萬人馬,讓劉表這幾年賣糧換來的心血付諸東流。

緊接着傳來荊南劉虎在巴丘又折損了一萬,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襄陽城中剩餘的部隊也被蔡瑁牢牢掌控。

偌大的襄陽城中,劉表能夠隨心所欲指揮的士兵,恐怕不足千人。

其實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就連那些平日裡忠心耿耿的劉表親衛們,看着如今的局勢,在內心深處也難免產生了動搖。

劉表失去了嫡系部隊的支持,自己的身體也因爲這一系列悲慘的戰報,被氣得臥牀不起,難以起身。

此時,荊州的士族們見風使舵,紛紛暗中勾結串通起來,試圖在這混亂的局勢中謀取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在這個關乎荊州命運的關鍵時刻,有一個人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走向。

此人正是蔡瑁。

蔡家身爲南陽的大族名門,在襄陽更是如同地頭蛇一般的存在,根基深厚,勢力龐大。

蔡瑁不僅是劉表的姻親,還是如今襄陽城中剩餘部隊的主帥。他手中掌握着關鍵的軍權,一舉一動都被各方密切關注,成爲了左右局勢的關鍵人物。

這一系列複雜的因素相互交織,讓荊州的局勢變得愈發撲朔迷離,一場更大的風暴似乎正在黑暗中悄然醞釀,隨時可能爆發。

郗慮抵達襄陽的第三日,夜色如墨,萬籟俱寂。

蔡瑁趁着夜色,身着一襲黑色斗篷,悄悄的從後門進入了州府之中。

劉表的夫人乃是蔡瑁的二姐,蔡瑁對州府的佈局自然是瞭如指掌,毫不陌生。進了後院,蔡瑁迎面看見自家二姐。

昏暗的燈光下,二姐的眼神中透露出複雜的情緒,她並沒有和蔡瑁說話,只是給了對方一個意味深長的見機行事的眼色,便轉身匆匆離開。

蔡瑁也沒有去追,他心裡明白,二姐能出現在這裡,就已經是個好兆頭,至少自己不用擔心自身的安全問題了。

很快,蔡瑁在侍從的輕聲引領下,來到了劉表的臥房,房間中燈火通明,自揚州採購而來的燈油被毫不吝嗇地點燃,幾十盞油燈齊放光芒,將整個房間照得如同白晝一般。

“府君。”

蔡瑁進屋後,繞過華麗的屏風,一眼就看見了榻上虛弱的劉表,趕忙快步上前,臉上帶着關切的神情問候道:“您身體可見大好?”

聲音中滿是敬重與擔憂。

聽到蔡瑁的聲音,劉表緩緩睜開了眼睛。此時的劉表,老態盡顯,面色蒼白如紙,皺紋如溝壑般刻在臉上。要不是局勢已經到了如此危急的時刻,他實在不想以這副狼狽的模樣召見蔡瑁。

“德珪來了,且寬坐。”

劉表吃力地擡起手,微微擺了擺,那動作彷彿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一旁的侍從見狀,立刻心領神會,爲蔡瑁端來了胡牀。

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498章 安撫荊南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216章 迎奉之爭第70章 糜家商隊【15求追讀!】第261章 綢繆天災第606章 戰後收編第50章 舉薦撞車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38章 劉公妙計丟徐州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405章 荀攸獻策祝讀者大大們除夕快樂!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338章 華家定策第106章 太史欲來第353章 一戰覆軍第39章 雙管齊下克臧霸第429章 兩處進展第208章 勾心鬥角第527章 伯言望蜀第59章 否決張飛第56章 釜底抽糧第271章 欲招此婿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437章 望城大捷第80章 父慈子孝第230章 河東情狀第403章 二寇獻寶第566章 仲達使漢第332章 南下援陰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433章 中原烽火第547章 突來變化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72章 臧霸的憂愁【35求追讀!】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174章 父子交易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11章 我生的兒子強啊第220章 宴中小變第540章 西南侵蝕第210章 雙向奔赴第452章 黃祖乞降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100章 張飛破陣第208章 勾心鬥角第181章 雷厲風行第559章 棄城而逃第81章 徵辟劉曄第215章 天子求援第386章 蹕前訴苦第435章 伯符獻策第399章 功成身退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139章 太史來援第485章 安排妥當第59章 否決張飛第289章 傳國玉璽(加更!)第231章 戰馬交易第545章 召集土司第135章 程仲德不辱使命第517章 父子議姻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364章 拿下山陰第53章 挑選遺孤第262章 孫策憂心第138章 孫策破門第292章 芍陂計劃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423章 議定諸事第498章 安撫荊南第516章 決斷河內第494章 河北一統第174章 父子交易第11章 我生的兒子強啊第174章 父子交易第566章 仲達使漢第290章 馮家有女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144章 利動人心第222章 破產版江東第326章 盛憲的號召力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365章 分理各縣第315章 吳南亂局第418章 曹府提親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401章 父子對奏第209章 海納百川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262章 孫策憂心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
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498章 安撫荊南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216章 迎奉之爭第70章 糜家商隊【15求追讀!】第261章 綢繆天災第606章 戰後收編第50章 舉薦撞車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38章 劉公妙計丟徐州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405章 荀攸獻策祝讀者大大們除夕快樂!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338章 華家定策第106章 太史欲來第353章 一戰覆軍第39章 雙管齊下克臧霸第429章 兩處進展第208章 勾心鬥角第527章 伯言望蜀第59章 否決張飛第56章 釜底抽糧第271章 欲招此婿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437章 望城大捷第80章 父慈子孝第230章 河東情狀第403章 二寇獻寶第566章 仲達使漢第332章 南下援陰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433章 中原烽火第547章 突來變化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72章 臧霸的憂愁【35求追讀!】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174章 父子交易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11章 我生的兒子強啊第220章 宴中小變第540章 西南侵蝕第210章 雙向奔赴第452章 黃祖乞降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100章 張飛破陣第208章 勾心鬥角第181章 雷厲風行第559章 棄城而逃第81章 徵辟劉曄第215章 天子求援第386章 蹕前訴苦第435章 伯符獻策第399章 功成身退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139章 太史來援第485章 安排妥當第59章 否決張飛第289章 傳國玉璽(加更!)第231章 戰馬交易第545章 召集土司第135章 程仲德不辱使命第517章 父子議姻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364章 拿下山陰第53章 挑選遺孤第262章 孫策憂心第138章 孫策破門第292章 芍陂計劃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423章 議定諸事第498章 安撫荊南第516章 決斷河內第494章 河北一統第174章 父子交易第11章 我生的兒子強啊第174章 父子交易第566章 仲達使漢第290章 馮家有女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144章 利動人心第222章 破產版江東第326章 盛憲的號召力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365章 分理各縣第315章 吳南亂局第418章 曹府提親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401章 父子對奏第209章 海納百川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262章 孫策憂心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